2017-2018学年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展开
2017-2018学年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1. 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
A. 盐酸的浓度 B. 铝条的表面积 C. 溶液的温度 D. 加少量Na2SO4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则盐酸的浓度能影响产生氢气的速率,A错误;B.铝条的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表面积能影响产生氢气的速率,B错误;C.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则溶液的温度 能影响产生氢气的速率,C错误;D.加少量Na2SO4固体不能改变氢离子浓度,则不会影响反应速率,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反应4NH3+5O24NO+6H2O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 s后NO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了3 mol/L,则下列反应速率正确的是( )
A. v(NO)=0.1 mol·(L·s)-1 B. v(NO)=0.02 mol·(L·s)-1
C. v(NH3)=0.01 mol·(L·s)-1 D. v(NH3)=0.2 mol·(L·s)-1
【答案】A
【解析】A、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即v(NO)=3/30mol/(L·s)=0.1 mol/(L·s),故A正确;B、根据选项A的分析,故B错误;C、依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NH3)=v(NO)=0.1 mol/(L·s),故C错误;D、根据选项C的分析,故D错误。
3. 已知反应2CO(g)===2C(s)+O2(g)的ΔH为正值,ΔS为负值。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B. 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C. 低温下不能自发进行,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D. 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G=△H-T△S,△H为正值,△S为负值,则△G必定是正值,△G>0,说明反应没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选D。
考点:反应自发性倾向的判断。
4. 在一密闭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2为0.4 mol•L-1,O2为0.2 mol•L-1 B. SO2为0.25 mol•L-1
C. SO2、SO3均为0.15 mol•L-1 D. SO3为0.4 mol•L-1
【答案】B
点睛: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
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 mol N2(g)和1 mol 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
B. 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C. 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D. 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焓变=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反应N2+O2=2NO的△H=946kJ/mol+498kJ/mol-2×632kJ/mol=180kJ/mol,反应是吸热反应,A错误;B、依据A计算可知反应是吸热反应,依据能量守恒,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B正确;C、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不能直接生成NO,C错误;D、一氧化氮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反应能量变化的计算和判断
【名师点晴】明确反应的焓变计算方法和能量守恒是解题关键,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主要有:(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E生成物-E反应物。(3)依据反应物化学键断裂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计算:ΔH=反应物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4)根据盖斯定律的计算。
6. 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 Δ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 kJ·mol-1,则20.0g 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
D. 已知2C(s)+2O2(g) =2CO2(g) ΔH1;2C(s)+O2(g) =2CO(g) ΔH2,则ΔH1>ΔH2
【答案】B
【解析】A、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H2O应是液态水,因此氢气的燃烧热大于241.8kJ·mol-1,故A错误;B、此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石墨具有的能量低于金刚石的能量,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即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正确;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因此20.0g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8.7kJ,故C错误;D、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即△H0
C. CO2(g)+2NH3(g) CO(NH2)2(s)+H2O(g) ΔHp2,随着压强的增大,水蒸气含量增大,即反应向生成水蒸气的方向进行,A、此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水蒸气的含量增大,反应前的气体系数之和小于反应后的气体系数之和,增大压强,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水蒸气的含量降低,故A错误;B、此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水蒸气的含量增大,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增大压强,水蒸气含量不变,故B错误;C、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水蒸气的含量降低,反应前气体系数之和大于反应后气体系数之和,增大压强,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水蒸气的含量增大,故C正确;D、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水蒸气含量降低,反应前气体系数之和小于反应后气体系数之和,因此增大压强,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水蒸气含量降低,故D错误。
点睛:本题的图像应先看拐点,拐点说明达到化学平衡,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先拐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快,对应温度或压强大,然后达到平衡后,研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随着温度或压强的改变,平衡如何移动。
20. 在25 ℃、101 kPa条件下,C(s)、H2(g)、CH3COOH(1)的燃烧热分别为393.5 kJ/mol、285.8 kJ/mol、870.3 kJ/mol,则2C(s)+2H2(g)+O2(g)===CH3COOH(1)的反应热为( )
A. -488.3 kJ/mol B. +488.3 kJ/mol
C. -191 kJ/mol D. +191 kJ/mol
【答案】A
【解析】在25℃、101 kPa条件下,C(s)、H2(g)、CH3COOH(l)的燃烧热分别为393.5 kJ/mol、285.8 kJ/mol、670.3 kJ/mol,①C(s)+O2(g)═CO2(g)△H=-393.5kJ·mol-1;②H2(g)+1/2O2(g)═H2O(l)△H=-285.8kJ·mol-1;③CH3COOH(l)+5/2O2(g)═3H2O(l)+2CO2(g)△H=-670.3kJ·mol-1;根据盖斯定律③-(①+②×2)得CH4(g)=C(s)+2H2(g),△H=(-670.3KJ·mol-1)-[(-393.5KJ·mol-1)+(-285.8kJ·mol-1)×2]=-688.3KJ·mol-1;故选A。
21. 25 ℃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Sn(s)+Pb2+(aq) 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Sn2+)变化关系如图2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往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后,c(Pb2+)增大
B. 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该反应ΔH>0
C. 25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
D. 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3)2固体后,c(Pb2+)变小
【答案】C
【解析】A、铅为固体,固体浓度视为常数,因此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平衡不移动,即c(Pb2+)不变,故A错误;B、升高温度c(Pb2+)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即△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