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8-2019学年吉林省辽源市上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化学 解析版
展开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吉林省辽源市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试化 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Fe 56 Mn 5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CO2(g)+3H2(g)⇌CH3OH(g)+H2O(g) ΔH=-49.0kJ·mol−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能使增大
B.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为75%
C.3min时,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
D.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075mol·L−1·min−1
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3.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不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装入标准盐酸进行滴定
B.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溶液润洗,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C.用碱式滴定管取10.00mL NaOH溶液放入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再进行滴定
D.用酚酞作指示剂滴至红色刚变无色时即停止加盐酸
4.下列变化过程中,ΔS<0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中
B.NH3(g)与HCl(g)反应生成NH4Cl(s)
C.汽油的燃烧
D.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5.已知:Fe2O3(s)+C(s)===CO2(g)+2Fe(s) ΔH=+234.14 kJ·mol−1
C(s)+O2(g)===CO2(g) ΔH=-393.5 kJ·mol−1
则2Fe(s)+O2(g)===Fe2O3(s)是ΔH是
A.-824.4 kJ·mol−1 B.-627.6 kJ·mol−1 C.-744.7 kJ·mol−1 D.-169.4 kJ·mol−1
6.温度为T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PCl5,反应PCl5(g)PCl3(g)+Cl2(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s
0
50
150
250
350
n(PCl3)/mol
0
0.16
0.19
0.20
0.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50s的平均速率v(PCl3)=0.0032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mol·L−1,则反应的Δ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 PCl5、0.20mol PCl3和0.20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 PCl3和2.0mol Cl2,达到平衡时,PCl3的转化率小于80%
7.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mol·L−1·min−1
8.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料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
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
9.常温下,将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与0.06mol·L-1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该混合溶液的pH等于
A.1.7 B.2.0 C.12.0 D.12.4
10.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下列溶液:①Na2CO3溶液;②NaOH溶液;③NaHSO4溶液;④NH4Cl溶液;⑤NaNO3溶液;pH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④<⑤<①<② B.④<③<⑤<①<②
C.④<③<①<⑤<② D.①<④<③<⑤<②
11.100℃时,将0.1mol N2O4置于1L密闭的烧瓶中,然后将烧瓶放入100℃的恒温槽中,烧瓶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N2O4(g)2NO2(g),下列结论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N2O4消耗速率与NO2生成速率之比为1∶2 ②NO2生成速率与NO2消耗速率相等 ③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④烧瓶内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⑤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⑥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 ⑦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⑧烧瓶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A.②③⑥⑦ B.①④⑧ C.只有①④ D.只有⑦⑧
12.已知Cu(OH)2在水中存在着如下沉淀溶解平衡:Cu(OH)2(s)Cu2+(aq)+2OH− (aq),在常温下,Ksp=2×10−20。某CuSO4溶液中,c(Cu2+)=0.02 mol·L−1,在常温下如果要生成Cu(OH)2沉淀,需要向CuSO4溶液加入碱溶液来调整pH,使溶液的pH大于
A.2 B.3 C.4 D.5
13.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1的一元酸HA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a=b
B.混合溶液的pH=7
C.混合溶液中,c(H+)= mol·L−1
D.混合溶液中,c(H+)+c(B+)=c(OH−)+c(A−)
14.已知:常温下,甲酸、乙酸电离常数:Ka(HCOOH)=1.77x10−4、Ka(CH3COOH)=1.75×10−5。现有甲、乙、丙三种溶液:
甲
1000mL 0.1mol·L−1 HCOONa溶液
乙
1000mL 0.1mol·L−1 CH3COONa溶液
丙
1000mL含HCOONa、CH3COONa各0.05mol的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中c(Na+):甲=乙>丙 B.溶液中酸分子数:甲<丙<乙
C.溶液pH:甲<丙<乙 D.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甲>丙>乙
15.根据下图回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装置用于电镀铜时,电解一段时间,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变
B.燃料电池中正极反应为O2+4e−+4H+===2H2O
C.若a为粗铜,b为纯铜,该装置可用于粗铜的精炼
D.电子经导线流入a电极
1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装置,所盛溶液体积和浓度均相同且足量,当两装置电路中通过的电子都是1mol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的质量变化:甲减小乙增大
B.溶液pH变化:甲减小乙增大
C.相同条件下产生气体的体积:V甲=V乙
D.电极反应式:甲中阴极:Cu2++2e-===Cu,乙中负极:Mg-2e-===Mg2+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为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 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还剩0.60mol,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____;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α2,α2_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ΔH3=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ΔH4_
____Δ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8.铁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有着各自的性质。在一定温度下,氧化铁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下列反应:Fe2O3(s)+3CO(g) 2Fe(s)+3CO2(g)
(1)该温度下,在2 L盛有Fe2O3粉末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气体,10min后,生成了单质铁11.2 g。则10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请用上述反应中某种气体的有关物质理量来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金属氧化物粉末和铝粉在镁条的引燃下可以发生铝热反应。下列反应速率(v)和温度(T)的关系示意图中与铝热反应最接近的是________。
(4)写出氢氧化铝在水中发生碱式电离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使上述体系中铝离子浓度增加,可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常温下将0.2mol·L−1 HCl溶液与0.2 mol·L−1 M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6,则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0.2mol·L−1 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填“>”、“<”或“=”)
(2)常温下若将0.2mol·L−1 MOH溶液与0.1mol·L−1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MOH的电离程度________MCl的水解程度。(填“>”、“<”或“=”)
(3)常温下若将pH=3的HR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混合溶液的pH________。(填“>7”、“<7”或“无法确定”)
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①KW(T1℃)_____KW(T2℃)(填“>”、“<”或“=”)。T2℃时1mol·L−1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mol·L−1。
②M区域任意一点均有均表示溶液呈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③25℃时,向纯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是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
(2)电离平衡常数是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强弱的量。已知:25℃时,Ka(HClO)=K=4.6×10−9、Ka(CH3COOH)=1.8×10−5、Ka1(H2CO3)=4.3×10−7、Ka2(H2CO3)=5.6×10−11。
①25℃时,有等浓度的a.NaClO溶液 b.CH3COONa溶液 c.Na2CO3溶液,三种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②25℃时,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c(Na+)____c(CH3COO−)(填“>”、“<”或“=”)。
21.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合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真空碳热还原一氯化法可实现由铝土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Al2O3(s)+AlCl3(g)+3C(s)===3AlCl(g)+3CO(g) ΔH=a kJ·mol−1
3AlCl(g)===2Al(l)+AlCl3(g) ΔH=b kJ·mol−1
①反应Al2O3(s)+3C(s)===2Al(l)+3CO(g)的ΔH=________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Al4C3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Al4C3与盐酸反应(产物之一是含氢量最高的烃)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氩气保护下,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温度下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方程式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得到的混合物Y(17MgH2+12Al)在一定条件下可释放出氢气。
①熔炼制备镁铝合金(Mg17Al12)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6.0mol·L−1 HCl溶液中,混合物Y能完全释放出H2。1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Y与上述盐酸完全反应,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0.5mol·L−1 NaOH和1.0mol·L−1 MgCl2溶液中,混合物Y均只能部分放出氢气,反应后残留固体物质的X-射线衍射谱图如图所示(X-射线衍射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
在上述NaOH溶液中,混合物Y中产生氢气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3)铝电池性能优越,Al-Ag2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如下图所示。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
期末考试
化 学答案
1. 【答案】B
【解析】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减小;由图知,10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消耗CO2 0.75mol,所以转化率为75%,反应速率为v(CO2)=0.075 mol·
(L·min)−1,根据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可知H2的反应速率为CO2的3倍,故B正确,D错。3min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所以C错误。
2. 【答案】C
【解析】只有放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A错;反应速率快慢与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无关,B错;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ΔH是一定的,与反应条件无关,D错。
3. 【答案】C
【解析】A项未用标准盐酸润洗滴定管;B项锥形瓶不能用NaOH溶液润洗;C项不会引起实验误差;D项指示剂变色后,要等半分钟,若溶液红色不褪去,才表明达到滴定终点。
4. 【答案】B
【解析】同种物质按固态、液态、气态时,熵依次增大。NH3(g)+HCl(g)===NH4Cl(s)气体物质的量减少是熵减过程。
5. 【答案】A
【解析】把题给的两个方程式变换为:2Fe(s)+CO2(g)===Fe2O3(s)+C(s) ΔH=-234.14 kJ·mol−1
C(s)+O2(g)===CO2(g) ΔH=-590.25 kJ·mol−1,相加即得结果。
6. 【答案】C
【解析】反应前50 s的平均反应速率v(PCl3)==0.0016mol·L−1·s−1,A错误;温度为T时,平衡时c(PCl3)==0.10mol·L−1,升高温度,再达平衡时c(PCl3)=0.11mol·L−1,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右移,ΔH>0,B错误;在该温度下,达平衡时,各组分物质的量分别为:n(PCl3)=n(Cl2)=0.20mol,n(PCl5)=1mol-0.20mol=0.80mol,在相同温度下投入1.0mol PCl5、0.20mol PCl3、0.20mol Cl2,相当于在原题平衡基础上加入0.20mol PCl5,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C正确;充入1.0mol PCl5建立的平衡与充入1.0mol PCl3和1.0mol Cl2建立的平衡为等效平衡,充入1.0mol PCl5建立的平衡PCl5的转化率为×100%=20%,则充入1.0mol PCl3和1.0mol Cl2建立的平衡PCl3转化率为80%。当向容器中充入2.0mol PCl3和2.0mol Cl2时,相当于将两个上述平衡(充入1.0mol PCl3和1.0mol Cl2建立的平衡)合并压缩到2.0 L,平衡左移,PCl3转化率大于80%。
7. 【答案】A
【解析】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反应物R都能完全反应,降解率都是100%,故A正确;由斜率可知pH越小降解速率越大,即溶液的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大,故B错误;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所以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小,故C错误;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故D错误。
8. 【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逐渐变小,A项错误;因硫单质为液体,分离出硫对正反应速率没有影响,B项错误;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SO2的转化率降低,C项错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使用催化剂对平衡常数没有影响,D项正确。
9. 【答案】B
【解析】设溶液的体积都是1L,则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L×0.1mol·L−1=0.1mol,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L×0.06 mol·L−1=0.06 mol,H+的物质的量为0.06 mol×2=0.12mol,则当酸碱发生中和时H+和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2mol和0.1mol,则硫酸过量,过量的H+的物质的量为0.12mol-0.1mol
=0.02mol,则反应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0.01 mol·L−1,pH=-lg10−2=2.0。
10. 【答案】A
【解析】①②为碱性,①中水解显碱性,等浓度强碱溶液的pH大,则pH为②>①;③④为酸性,③电离显酸性,④水解显酸性,等浓度时③中酸性强,则③中pH最小,pH为③<④,⑤为中性,则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③<④<⑤<①<②,故选A。
11. 【答案】B
【解析】①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N2O4的消耗速率与NO2的生成速率之比都为1∶2,所以不能证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②NO2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③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所以压强就不再改变,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④根据质量守恒,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质量都不再改变,所以不能证明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⑤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所以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⑥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所以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⑦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质量始终不变,所以当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⑧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烧瓶内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错误;所以不能说明是平衡状态的是①④⑧。
12. 【答案】D
【解析】已知Ksp=2×10−20,c(Cu2+)=0.02 mol·L−1,在常温下如果要生成Cu(OH)2沉淀,则c(Cu2+)×c2(OH−)≥2×100−20,所以c(OH−)≥=10−9(mol·L−1),应调节溶液pH大于5。
13. 【答案】C
【解析】当a=b时,HA与B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由于HA与BOH的强弱未知,所以BA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A错误;温度不一定是在25℃,B错误;KW=c(H+)·c(OH-),依据c(H+)==,可知c(H+)=c(OH−),故溶液呈中性,C正确;D选项不论溶液显何性,依据电荷守恒均有c(H+)+c(B+)=c(OH−)+c(A−),错误。
14. 【答案】A
【解析】A.三个溶液中c(Na+)=0.1mol·L−1,所以溶液中c(Na+):甲=乙=丙,故A错误;B.酸越弱,对应的盐水解程度越大,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和分子数目越多,所以溶液中酸分子总数:甲<丙<乙,故B正确;C.水解程度越大pH越大,乙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最大,两者的混合物次之,最弱的是甲酸根离子,所以溶液pH:甲<丙<乙,故C正确;D.根据电荷守恒得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是阳离子总数的2倍,而钠离子的数目相同,水解程度越大氢离子的数目越小,水解程度越小,氢离子的数目越多,所以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甲>丙>乙,故D正确。
15. 【答案】D
【解析】电镀铜时阳极为铜,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负极反应式为Cu2++2e−===Cu,所以A正确;O2得电子,酸性溶液中生成水,所以B正确;a与电源正极相连为阳极,b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C正确;电子由a电极流出,D错误。
16. 【答案】C
【解析】甲中总反应为:2CuSO4+2H2O2Cu+2H2SO4+O2↑,乙中总反应为:Mg+2HCl===
MgCl2+H2↑,故甲溶液质量减小,乙溶液质量增大,A正确;甲中生成H2SO4,pH减小,乙中消耗盐酸,pH增大,B正确;当两装置电路中通过的电子都是1mol时,甲中产生0.25mol O2,乙中产生0.5mol H2,故相同条件下,甲乙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C错误;甲中阴极为Cu2+放电,电极反应为Cu2++2e−===Cu,乙中负极为Mg放电,电极反应为:Mg-2e−===Mg2+,D对。
第Ⅱ卷(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7. 【答案】(1)Cl2(g)+P(s)===PCl3(g) ΔH=-306kJ·mol−1
(2)PCl5(g)===PCl3(g)+Cl2(g) ΔH=+93kJ·mol−1;25% 大于
(3)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4)-399kJ·mol−1 等于
(5)PCl5+4H2O===H3PO4+5HCl
【解析】(1)PCl3为Cl2和P反应的中间产物,图示中的ΔH1=-306kJ·mol−1表示1mol P(s)与Cl2(g)反应生成1mol PCl3(g)放出的热量,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可得其热化学方程式为:P(s)+Cl2(g)===PCl3(g) ΔH=-306kJ·mol−1。(2)图示中的ΔH2=-93kJ·mol−1,表示1mol PCl3(g)与1mol Cl2(g)反应生成1mol PCl5(g)放出的热量,故1mol PCl5(g)分解产生1mol PCl3(g)与1mol Cl2(g)吸收93 kJ热量,故有:PCl5(g)===Cl2(g)+PCl3(g) ΔH=+93kJ·mol−1。α1=×100%=25%。因PCl5(g)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升温PCl5(g)的转化率增大,即α2>α1。(3)因Cl2与P生成PCl3、PCl3与Cl2反应生成PCl5都是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且能防止产物分解。(4)根据盖斯定律有ΔH4=ΔH3=ΔH1+ΔH2=-306kJ·mol−1-93kJ·mol−1=-399kJ·mol−1。(5)PCl5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3PO4和HCl两种酸:PCl5+4H2O===5HCl+H3PO4。
18. 【答案】(1)0.015mol·(L·min)−1
(2)①CO[或CO2]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②CO[或CO2]的质量不再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正确)
(3)b
(4)Al(OH)3Al3++3OH-;盐酸(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Fe2O3(s)+3CO(g) 2Fe(s)+3CO2(g)
3 2
0.3mol
则v(CO)==0.015mol·L−1·min−1。(2)如果CO[或CO2]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或某一气体浓度保持不变,也说明达到平衡状态。(3)铝热反应非常剧烈,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4)Al(OH)3中存在平衡Al(OH)3Al3++3OH−,减少c(OH−)可使平衡右移,c(Al3+)增加,如加酸。
19. 【答案】(1)>
(2)<
(3)<7
【解析】(1)由反应后溶液的pH=6知MOH为弱碱,故反应后的溶液中的H+主要为M+水解产生的,由水电离产生:c(H+)=10−6 mol·L−1。0.2mol·L−1 HCl溶液中c(H+)=0.2mol·L−1,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H+)=c(OH−)==5×10−14mol·L−1,(2)0.2mol·L−1 MOH溶液与0.1mol·L−1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MOH与MCl物质的量相等,混合后溶液pH<7,说明M+的水解趋势大于MOH的电离趋势。(3)pH=3的HR溶液中c(H+)=10−3mol·L−1,pH=11的NaOH溶液中c(OH−)=10−3 mol·L−1。因HR与NaOH等体积混合的pH≠7,故HR一定为弱酸,酸过量,故pH<7。
20. 【答案】(1)<1×10-13 碱性促进
(2)c>a>b >
【解析】(1)①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水的离子积常数越大,根据图像,KW(T1℃)<KW(T2℃)。KW(T2℃)=10−13,T2℃时1mol·L−1的NaOH溶液中,c(OH−)=1mol·L−1,c(H+)=10−13mol·L−1,则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1;②M区域任意一点都存在c(H+)<c(OH−),表示溶液呈碱性;③25℃时,向纯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氯化铵水解,促进水的电离;(2)①根据电离平衡常数,酸性:醋酸>碳酸>次氯酸>碳酸氢根离子。25℃时,有等浓度的a.NaClO溶液;b.CH3COONa溶液;c.Na2CO3溶液,三种溶液中碳酸钠的水解程度最大,pH最大,醋酸钠的水解程度最小,pH最小,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b;②25℃时,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溶液,水解显碱性,则c(Na+)>c(CH3COO−)。
21. 【答案】(1)①a+b;②Al4C3+12HCl===4AlCl3+3CH4↑
(2)①防止Mg、Al被空气氧化 ②52mol ③Al
(3)2Al+3Ag2O+2NaOH===2NaAlO2+6Ag+H2O
【解析】(1)①上述两式相加即得Al2O3(s)+3C(s)===2Al(l)+3CO(g),所以ΔH=(a+b)kJ·mol-1;②反应物为Al4C3和HCl,生成物为AlCl3+CH4,配平即可。(2)①Mg、Al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均能与O2反应;充入Ar,防止Mg、Al被氧化。②1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生成MgH2和Al,其中n(MgH2)=17mol,n(Al)=12mol;故有MgH2+2HCl===MgCl2+2H2↑
1 2
17mol 34mol
Al+6HCl===2AlCl3+3H2↑
2 3
12mol 18mol
共生成n(H2)=(34+18)mol=52mol;③在NaOH溶液中衍射谱图是图中位于上方的曲线,由(a)NaOH
曲线可知残留固体中有MgH2、Al(OH)3,无Al、Mg(OH)2、Mg2(OH)3Cl·4H2O,所以Al参加反应,MgH2不参加反应。(3)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Al-6e−+8OH−===2AlO+4H2O;正极电极反应式为3Ag
2O+6e−+3H2O===6Ag+6OH−;两式相加即得电池反应:2Al+3Ag2O+2OH−===2AlO+6Ag+H2O,改写为化学方程式2Al+3Ag2O+2NaOH===2NaAlO2+6Ag+H2O;此题也可直接分析参加反应的物质为Al、Ag2O、NaOH,生成物为NaAlO2、Ag、H2O配平即可。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吉林省辽源市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试化 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Fe 56 Mn 5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CO2(g)+3H2(g)⇌CH3OH(g)+H2O(g) ΔH=-49.0kJ·mol−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能使增大
B.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为75%
C.3min时,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
D.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075mol·L−1·min−1
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3.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不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装入标准盐酸进行滴定
B.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溶液润洗,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C.用碱式滴定管取10.00mL NaOH溶液放入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再进行滴定
D.用酚酞作指示剂滴至红色刚变无色时即停止加盐酸
4.下列变化过程中,ΔS<0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中
B.NH3(g)与HCl(g)反应生成NH4Cl(s)
C.汽油的燃烧
D.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5.已知:Fe2O3(s)+C(s)===CO2(g)+2Fe(s) ΔH=+234.14 kJ·mol−1
C(s)+O2(g)===CO2(g) ΔH=-393.5 kJ·mol−1
则2Fe(s)+O2(g)===Fe2O3(s)是ΔH是
A.-824.4 kJ·mol−1 B.-627.6 kJ·mol−1 C.-744.7 kJ·mol−1 D.-169.4 kJ·mol−1
6.温度为T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PCl5,反应PCl5(g)PCl3(g)+Cl2(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s
0
50
150
250
350
n(PCl3)/mol
0
0.16
0.19
0.20
0.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50s的平均速率v(PCl3)=0.0032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mol·L−1,则反应的Δ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 PCl5、0.20mol PCl3和0.20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 PCl3和2.0mol Cl2,达到平衡时,PCl3的转化率小于80%
7.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mol·L−1·min−1
8.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料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
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
9.常温下,将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与0.06mol·L-1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该混合溶液的pH等于
A.1.7 B.2.0 C.12.0 D.12.4
10.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下列溶液:①Na2CO3溶液;②NaOH溶液;③NaHSO4溶液;④NH4Cl溶液;⑤NaNO3溶液;pH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④<⑤<①<② B.④<③<⑤<①<②
C.④<③<①<⑤<② D.①<④<③<⑤<②
11.100℃时,将0.1mol N2O4置于1L密闭的烧瓶中,然后将烧瓶放入100℃的恒温槽中,烧瓶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N2O4(g)2NO2(g),下列结论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N2O4消耗速率与NO2生成速率之比为1∶2 ②NO2生成速率与NO2消耗速率相等 ③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④烧瓶内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⑤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⑥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 ⑦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⑧烧瓶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A.②③⑥⑦ B.①④⑧ C.只有①④ D.只有⑦⑧
12.已知Cu(OH)2在水中存在着如下沉淀溶解平衡:Cu(OH)2(s)Cu2+(aq)+2OH− (aq),在常温下,Ksp=2×10−20。某CuSO4溶液中,c(Cu2+)=0.02 mol·L−1,在常温下如果要生成Cu(OH)2沉淀,需要向CuSO4溶液加入碱溶液来调整pH,使溶液的pH大于
A.2 B.3 C.4 D.5
13.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1的一元酸HA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a=b
B.混合溶液的pH=7
C.混合溶液中,c(H+)= mol·L−1
D.混合溶液中,c(H+)+c(B+)=c(OH−)+c(A−)
14.已知:常温下,甲酸、乙酸电离常数:Ka(HCOOH)=1.77x10−4、Ka(CH3COOH)=1.75×10−5。现有甲、乙、丙三种溶液:
甲
1000mL 0.1mol·L−1 HCOONa溶液
乙
1000mL 0.1mol·L−1 CH3COONa溶液
丙
1000mL含HCOONa、CH3COONa各0.05mol的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中c(Na+):甲=乙>丙 B.溶液中酸分子数:甲<丙<乙
C.溶液pH:甲<丙<乙 D.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甲>丙>乙
15.根据下图回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装置用于电镀铜时,电解一段时间,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变
B.燃料电池中正极反应为O2+4e−+4H+===2H2O
C.若a为粗铜,b为纯铜,该装置可用于粗铜的精炼
D.电子经导线流入a电极
1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装置,所盛溶液体积和浓度均相同且足量,当两装置电路中通过的电子都是1mol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的质量变化:甲减小乙增大
B.溶液pH变化:甲减小乙增大
C.相同条件下产生气体的体积:V甲=V乙
D.电极反应式:甲中阴极:Cu2++2e-===Cu,乙中负极:Mg-2e-===Mg2+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为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 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还剩0.60mol,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____;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α2,α2_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ΔH3=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 PCl5的ΔH4_
____Δ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8.铁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有着各自的性质。在一定温度下,氧化铁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下列反应:Fe2O3(s)+3CO(g) 2Fe(s)+3CO2(g)
(1)该温度下,在2 L盛有Fe2O3粉末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气体,10min后,生成了单质铁11.2 g。则10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请用上述反应中某种气体的有关物质理量来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金属氧化物粉末和铝粉在镁条的引燃下可以发生铝热反应。下列反应速率(v)和温度(T)的关系示意图中与铝热反应最接近的是________。
(4)写出氢氧化铝在水中发生碱式电离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使上述体系中铝离子浓度增加,可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常温下将0.2mol·L−1 HCl溶液与0.2 mol·L−1 M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6,则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0.2mol·L−1 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填“>”、“<”或“=”)
(2)常温下若将0.2mol·L−1 MOH溶液与0.1mol·L−1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MOH的电离程度________MCl的水解程度。(填“>”、“<”或“=”)
(3)常温下若将pH=3的HR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混合溶液的pH________。(填“>7”、“<7”或“无法确定”)
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①KW(T1℃)_____KW(T2℃)(填“>”、“<”或“=”)。T2℃时1mol·L−1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mol·L−1。
②M区域任意一点均有均表示溶液呈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③25℃时,向纯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是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
(2)电离平衡常数是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强弱的量。已知:25℃时,Ka(HClO)=K=4.6×10−9、Ka(CH3COOH)=1.8×10−5、Ka1(H2CO3)=4.3×10−7、Ka2(H2CO3)=5.6×10−11。
①25℃时,有等浓度的a.NaClO溶液 b.CH3COONa溶液 c.Na2CO3溶液,三种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②25℃时,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c(Na+)____c(CH3COO−)(填“>”、“<”或“=”)。
21.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合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真空碳热还原一氯化法可实现由铝土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Al2O3(s)+AlCl3(g)+3C(s)===3AlCl(g)+3CO(g) ΔH=a kJ·mol−1
3AlCl(g)===2Al(l)+AlCl3(g) ΔH=b kJ·mol−1
①反应Al2O3(s)+3C(s)===2Al(l)+3CO(g)的ΔH=________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Al4C3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Al4C3与盐酸反应(产物之一是含氢量最高的烃)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氩气保护下,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温度下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方程式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得到的混合物Y(17MgH2+12Al)在一定条件下可释放出氢气。
①熔炼制备镁铝合金(Mg17Al12)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6.0mol·L−1 HCl溶液中,混合物Y能完全释放出H2。1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Y与上述盐酸完全反应,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0.5mol·L−1 NaOH和1.0mol·L−1 MgCl2溶液中,混合物Y均只能部分放出氢气,反应后残留固体物质的X-射线衍射谱图如图所示(X-射线衍射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
在上述NaOH溶液中,混合物Y中产生氢气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3)铝电池性能优越,Al-Ag2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如下图所示。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
期末考试
化 学答案
1. 【答案】B
【解析】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减小;由图知,10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消耗CO2 0.75mol,所以转化率为75%,反应速率为v(CO2)=0.075 mol·
(L·min)−1,根据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可知H2的反应速率为CO2的3倍,故B正确,D错。3min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所以C错误。
2. 【答案】C
【解析】只有放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A错;反应速率快慢与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无关,B错;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ΔH是一定的,与反应条件无关,D错。
3. 【答案】C
【解析】A项未用标准盐酸润洗滴定管;B项锥形瓶不能用NaOH溶液润洗;C项不会引起实验误差;D项指示剂变色后,要等半分钟,若溶液红色不褪去,才表明达到滴定终点。
4. 【答案】B
【解析】同种物质按固态、液态、气态时,熵依次增大。NH3(g)+HCl(g)===NH4Cl(s)气体物质的量减少是熵减过程。
5. 【答案】A
【解析】把题给的两个方程式变换为:2Fe(s)+CO2(g)===Fe2O3(s)+C(s) ΔH=-234.14 kJ·mol−1
C(s)+O2(g)===CO2(g) ΔH=-590.25 kJ·mol−1,相加即得结果。
6. 【答案】C
【解析】反应前50 s的平均反应速率v(PCl3)==0.0016mol·L−1·s−1,A错误;温度为T时,平衡时c(PCl3)==0.10mol·L−1,升高温度,再达平衡时c(PCl3)=0.11mol·L−1,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右移,ΔH>0,B错误;在该温度下,达平衡时,各组分物质的量分别为:n(PCl3)=n(Cl2)=0.20mol,n(PCl5)=1mol-0.20mol=0.80mol,在相同温度下投入1.0mol PCl5、0.20mol PCl3、0.20mol Cl2,相当于在原题平衡基础上加入0.20mol PCl5,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C正确;充入1.0mol PCl5建立的平衡与充入1.0mol PCl3和1.0mol Cl2建立的平衡为等效平衡,充入1.0mol PCl5建立的平衡PCl5的转化率为×100%=20%,则充入1.0mol PCl3和1.0mol Cl2建立的平衡PCl3转化率为80%。当向容器中充入2.0mol PCl3和2.0mol Cl2时,相当于将两个上述平衡(充入1.0mol PCl3和1.0mol Cl2建立的平衡)合并压缩到2.0 L,平衡左移,PCl3转化率大于80%。
7. 【答案】A
【解析】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反应物R都能完全反应,降解率都是100%,故A正确;由斜率可知pH越小降解速率越大,即溶液的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大,故B错误;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所以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小,故C错误;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故D错误。
8. 【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逐渐变小,A项错误;因硫单质为液体,分离出硫对正反应速率没有影响,B项错误;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SO2的转化率降低,C项错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使用催化剂对平衡常数没有影响,D项正确。
9. 【答案】B
【解析】设溶液的体积都是1L,则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L×0.1mol·L−1=0.1mol,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L×0.06 mol·L−1=0.06 mol,H+的物质的量为0.06 mol×2=0.12mol,则当酸碱发生中和时H+和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2mol和0.1mol,则硫酸过量,过量的H+的物质的量为0.12mol-0.1mol
=0.02mol,则反应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0.01 mol·L−1,pH=-lg10−2=2.0。
10. 【答案】A
【解析】①②为碱性,①中水解显碱性,等浓度强碱溶液的pH大,则pH为②>①;③④为酸性,③电离显酸性,④水解显酸性,等浓度时③中酸性强,则③中pH最小,pH为③<④,⑤为中性,则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③<④<⑤<①<②,故选A。
11. 【答案】B
【解析】①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N2O4的消耗速率与NO2的生成速率之比都为1∶2,所以不能证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②NO2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③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所以压强就不再改变,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④根据质量守恒,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质量都不再改变,所以不能证明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⑤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所以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⑥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所以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⑦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质量始终不变,所以当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⑧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烧瓶内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错误;所以不能说明是平衡状态的是①④⑧。
12. 【答案】D
【解析】已知Ksp=2×10−20,c(Cu2+)=0.02 mol·L−1,在常温下如果要生成Cu(OH)2沉淀,则c(Cu2+)×c2(OH−)≥2×100−20,所以c(OH−)≥=10−9(mol·L−1),应调节溶液pH大于5。
13. 【答案】C
【解析】当a=b时,HA与B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由于HA与BOH的强弱未知,所以BA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A错误;温度不一定是在25℃,B错误;KW=c(H+)·c(OH-),依据c(H+)==,可知c(H+)=c(OH−),故溶液呈中性,C正确;D选项不论溶液显何性,依据电荷守恒均有c(H+)+c(B+)=c(OH−)+c(A−),错误。
14. 【答案】A
【解析】A.三个溶液中c(Na+)=0.1mol·L−1,所以溶液中c(Na+):甲=乙=丙,故A错误;B.酸越弱,对应的盐水解程度越大,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和分子数目越多,所以溶液中酸分子总数:甲<丙<乙,故B正确;C.水解程度越大pH越大,乙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最大,两者的混合物次之,最弱的是甲酸根离子,所以溶液pH:甲<丙<乙,故C正确;D.根据电荷守恒得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是阳离子总数的2倍,而钠离子的数目相同,水解程度越大氢离子的数目越小,水解程度越小,氢离子的数目越多,所以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甲>丙>乙,故D正确。
15. 【答案】D
【解析】电镀铜时阳极为铜,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负极反应式为Cu2++2e−===Cu,所以A正确;O2得电子,酸性溶液中生成水,所以B正确;a与电源正极相连为阳极,b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C正确;电子由a电极流出,D错误。
16. 【答案】C
【解析】甲中总反应为:2CuSO4+2H2O2Cu+2H2SO4+O2↑,乙中总反应为:Mg+2HCl===
MgCl2+H2↑,故甲溶液质量减小,乙溶液质量增大,A正确;甲中生成H2SO4,pH减小,乙中消耗盐酸,pH增大,B正确;当两装置电路中通过的电子都是1mol时,甲中产生0.25mol O2,乙中产生0.5mol H2,故相同条件下,甲乙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C错误;甲中阴极为Cu2+放电,电极反应为Cu2++2e−===Cu,乙中负极为Mg放电,电极反应为:Mg-2e−===Mg2+,D对。
第Ⅱ卷(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7. 【答案】(1)Cl2(g)+P(s)===PCl3(g) ΔH=-306kJ·mol−1
(2)PCl5(g)===PCl3(g)+Cl2(g) ΔH=+93kJ·mol−1;25% 大于
(3)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4)-399kJ·mol−1 等于
(5)PCl5+4H2O===H3PO4+5HCl
【解析】(1)PCl3为Cl2和P反应的中间产物,图示中的ΔH1=-306kJ·mol−1表示1mol P(s)与Cl2(g)反应生成1mol PCl3(g)放出的热量,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可得其热化学方程式为:P(s)+Cl2(g)===PCl3(g) ΔH=-306kJ·mol−1。(2)图示中的ΔH2=-93kJ·mol−1,表示1mol PCl3(g)与1mol Cl2(g)反应生成1mol PCl5(g)放出的热量,故1mol PCl5(g)分解产生1mol PCl3(g)与1mol Cl2(g)吸收93 kJ热量,故有:PCl5(g)===Cl2(g)+PCl3(g) ΔH=+93kJ·mol−1。α1=×100%=25%。因PCl5(g)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升温PCl5(g)的转化率增大,即α2>α1。(3)因Cl2与P生成PCl3、PCl3与Cl2反应生成PCl5都是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且能防止产物分解。(4)根据盖斯定律有ΔH4=ΔH3=ΔH1+ΔH2=-306kJ·mol−1-93kJ·mol−1=-399kJ·mol−1。(5)PCl5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3PO4和HCl两种酸:PCl5+4H2O===5HCl+H3PO4。
18. 【答案】(1)0.015mol·(L·min)−1
(2)①CO[或CO2]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②CO[或CO2]的质量不再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正确)
(3)b
(4)Al(OH)3Al3++3OH-;盐酸(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Fe2O3(s)+3CO(g) 2Fe(s)+3CO2(g)
3 2
0.3mol
则v(CO)==0.015mol·L−1·min−1。(2)如果CO[或CO2]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或某一气体浓度保持不变,也说明达到平衡状态。(3)铝热反应非常剧烈,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4)Al(OH)3中存在平衡Al(OH)3Al3++3OH−,减少c(OH−)可使平衡右移,c(Al3+)增加,如加酸。
19. 【答案】(1)>
(2)<
(3)<7
【解析】(1)由反应后溶液的pH=6知MOH为弱碱,故反应后的溶液中的H+主要为M+水解产生的,由水电离产生:c(H+)=10−6 mol·L−1。0.2mol·L−1 HCl溶液中c(H+)=0.2mol·L−1,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H+)=c(OH−)==5×10−14mol·L−1,(2)0.2mol·L−1 MOH溶液与0.1mol·L−1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MOH与MCl物质的量相等,混合后溶液pH<7,说明M+的水解趋势大于MOH的电离趋势。(3)pH=3的HR溶液中c(H+)=10−3mol·L−1,pH=11的NaOH溶液中c(OH−)=10−3 mol·L−1。因HR与NaOH等体积混合的pH≠7,故HR一定为弱酸,酸过量,故pH<7。
20. 【答案】(1)<1×10-13 碱性促进
(2)c>a>b >
【解析】(1)①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水的离子积常数越大,根据图像,KW(T1℃)<KW(T2℃)。KW(T2℃)=10−13,T2℃时1mol·L−1的NaOH溶液中,c(OH−)=1mol·L−1,c(H+)=10−13mol·L−1,则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1;②M区域任意一点都存在c(H+)<c(OH−),表示溶液呈碱性;③25℃时,向纯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氯化铵水解,促进水的电离;(2)①根据电离平衡常数,酸性:醋酸>碳酸>次氯酸>碳酸氢根离子。25℃时,有等浓度的a.NaClO溶液;b.CH3COONa溶液;c.Na2CO3溶液,三种溶液中碳酸钠的水解程度最大,pH最大,醋酸钠的水解程度最小,pH最小,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b;②25℃时,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溶液,水解显碱性,则c(Na+)>c(CH3COO−)。
21. 【答案】(1)①a+b;②Al4C3+12HCl===4AlCl3+3CH4↑
(2)①防止Mg、Al被空气氧化 ②52mol ③Al
(3)2Al+3Ag2O+2NaOH===2NaAlO2+6Ag+H2O
【解析】(1)①上述两式相加即得Al2O3(s)+3C(s)===2Al(l)+3CO(g),所以ΔH=(a+b)kJ·mol-1;②反应物为Al4C3和HCl,生成物为AlCl3+CH4,配平即可。(2)①Mg、Al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均能与O2反应;充入Ar,防止Mg、Al被氧化。②1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生成MgH2和Al,其中n(MgH2)=17mol,n(Al)=12mol;故有MgH2+2HCl===MgCl2+2H2↑
1 2
17mol 34mol
Al+6HCl===2AlCl3+3H2↑
2 3
12mol 18mol
共生成n(H2)=(34+18)mol=52mol;③在NaOH溶液中衍射谱图是图中位于上方的曲线,由(a)NaOH
曲线可知残留固体中有MgH2、Al(OH)3,无Al、Mg(OH)2、Mg2(OH)3Cl·4H2O,所以Al参加反应,MgH2不参加反应。(3)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Al-6e−+8OH−===2AlO+4H2O;正极电极反应式为3Ag
2O+6e−+3H2O===6Ag+6OH−;两式相加即得电池反应:2Al+3Ag2O+2OH−===2AlO+6Ag+H2O,改写为化学方程式2Al+3Ag2O+2NaOH===2NaAlO2+6Ag+H2O;此题也可直接分析参加反应的物质为Al、Ag2O、NaOH,生成物为NaAlO2、Ag、H2O配平即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