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23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23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23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展开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的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读图4“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3~5题。
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即与三圈环流下形成的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关于甲气压中心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C.高空空气堆积下沉 D.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6~7题。
6.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在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气象战”技术就已经被娴熟运用,留下许多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赤壁之战,诸葛亮立军令状,三日内赶制十万羽箭,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诸葛亮命二十只草船驶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可拨弓弩手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草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得胜而归。文中“是夜大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多雨,空气湿度大 B.晴夜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损失热最多
C.冷空气南下,气温骤变 D.晴夜气温较高,蒸发旺盛
9.庞统献连环计,曹军以铁索打造连环战船,程昱忧虑,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诸葛亮夜观天象,设坛借得东风,周瑜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图中,正确反映赤壁之战气压形势的是( )
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10~11题。
10.气旋( )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11.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极地东风 D.北赤道暖流
(2016·北京模拟)下图为某日某区域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日最可能是( )
A.惊蛰(3月6日前后) B.立夏(5月6日前后)
C.立秋 (8月8日前后) D.寒露(10月8日前后)
13.此时图中( )
A.我国北方受高压控制,多晴朗微风天气
B.太平洋海域受低压控制,多暴风雨
C.台湾海峡吹偏北风,海上船只注意安全
D.日本群岛受暖锋影响,出现连续性降水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
A.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B.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
15.据图推断我国东部季风区( )
A.夏季风逐年增强 B.夏季风逐年减弱
C.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少 D.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多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
A.陆风转湖风 8:30~9:30 B.陆风转湖风 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 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 13:00~14:00
17.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湖陆的热力差异 B.湖陆的温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面积差异
(2015·郑州模拟)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又称大茂山),雄驻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 869.8米,山上布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天眼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
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 ( )
A.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
B.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
C.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
D.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
19.关于该地区地质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黑白妖石”含有火山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
C.“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
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
(2014·全国卷Ⅱ)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20~21题。
20.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1.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读某海域夏季测得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22~23题。
22.该海域可能位于( )
A.北半球大陆东岸附近 B.北半球大陆西岸附近
C.南半球大洋东岸附近 D.南半球大洋西岸附近
23.下列不符合该海域的说法的是( )
A.鱼群密集的场所 B.海雾出现频繁
C.常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 D.夏秋季节气旋活动频繁
(下图表示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势高低与沉积物空间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4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地势高度和沉积物厚度(1~4表示地势从最低到最高或沉积物厚度由最薄到最厚)。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示地区冲积物 ( )
A.最有可能为冰川沉积物 B.由岩石风化作用而形成
C.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D.由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
25.该地貌类型分布最典型地区是 ( )
A.黄河三角洲东部 B.江汉平原中部
C.内蒙古高原北部 D.华北平原西侧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27.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28~29题。
28.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9.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30.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4分)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4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4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31.(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6分)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4分)
(3)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6分)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4分)
32.(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 (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沙泥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