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湖南省长沙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
湖南省长沙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第Ⅰ卷 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冰川学上的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衡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下图是四个时段冰川物质平衡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 )
A. 3810-3950米 B. 3950-4020米
C. 4020-4120米 D. 4120-4210米
2. 5-8月该冰川积雪盈余量分布特点是( )
A. 从3810-4486米递增
B. 从3950米向上、下递增
C. 从3950-4486米递减
D. 从4210米向上、下递减
3. 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3950~4020米,所以B正确。
【2题详解】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界线,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5~8月该冰川降量的分布特点是从4210米向上、下递减,所以D正确。
【3题详解】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是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所以B正确。
【点睛】雪线是常年积雪带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在川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区,藏族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房屋四周墙壁多用毛石垒砌,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薄下厚,墙壁开窗甚少,整面墙呈梯形,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做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地房屋墙体厚,开窗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石材原料充足 B. 防风控温
C. 宗教信仰的影响 D. 挡雨防水
5. 与该地民居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相协调的自然条件是( )
A. 寒冷的气候 B. 视线不广,登高望远
C. 地质稳定 D. 平地少,向空中发展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A. 石材原料充足是墙体采用石材的原因,与墙体厚度和窗户大小没关系,A不对。
B. 横断山区高寒、昼夜温差大;10月-次年4月为风季,风大;因此房屋墙体厚,开窗少是为了防风控温,B对。
C. 当地传统民居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没有特殊的宗教信仰影响,C不对。
D. 房屋墙体厚度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受降水影响较小,D不对。
故答案为B。
【5题详解】
A.寒冷的气候与建筑单体占地面积大小、建筑层数多少没关系,A不对。
B.该地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不需要因为登高望远而建造多层建造,B不对。
C. 横断山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不稳定,C不对。
D. 横断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地少,向空中发展,因此形成单体占地面积小,多层发展的建筑形式,D对。
故答案为D。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 气候全年湿润 B. 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 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 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7. 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 )
A. 常绿硬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8. 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
A. 排出低地积水 B. 碾磨谷物
C. 压滚毛毡、造纸 D. 发电供能
【答案】6. A 7. C 8.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结合图文材料信息能够分析出荷兰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及之间的相互影响。
【6题详解】
木鞋虽然不太适合运动,但木鞋坚韧、成本低,具有防湿功能。因为荷兰是世界低地,气候湿润,而木鞋不畏湿气,这是荷兰人喜欢木鞋的主要原因。并且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木材资源较为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故选A。
【7题详解】
荷兰地处欧洲西部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
【8题详解】
18世纪之前就遭受过多次水灾。荷兰是世界低地,平均海拔较低,但地处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常年受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利用风车主要是不断的吸水、排水,保障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免受水患的威胁。同时利用风车也可以碾磨谷物、压滚毛毡、造纸等。故选D。
读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等值线图(单位:cm),完成下面小题。
9. 季节性冻土形成的最主要条件为( )
A. 海拔 B. 纬度
C. 气温 D. 土壤湿度
10. 下列城市中季节性冻土深度较为接近的是( )
A. 齐齐哈尔、绥化 B. 呼玛、伊春
C. 嫩江、牡丹江 D. 哈尔滨、牡丹江
11. 有关各地冻土深度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纬度高
B. ②地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湿度高
C. ③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浅主要是地势低
D. ④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海拔低
【答案】9. C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季节性冻土形成于冬季可以低于0℃,但夏季地温较高的地区,冻土层能全部融化。因此影响季节性冻土形成的因素是地温;地温和气温息息相关,海拔、湿度、土壤湿度等都可以影响地温或者气温,故答案选C。
【10题详解】
A.根据图示,齐齐哈尔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220,240)厘米之间,绥化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00厘米,二者不接近,A不对。
B. 呼玛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80厘米,伊春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60厘米,二者相差较大,B不对。
C. 嫩江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40,260)厘米之间,牡丹江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180,200)厘米之间,二者相差较大,C不对。
D. 哈尔滨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180,200)厘米之间,牡丹江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180,200)厘米之间,二者最接近,D对。
故答案为D。
【11题详解】
A.从图中看,①地的纬度相对于③④等地区,纬度不高,A描述不对。
B.②地位于海拔低处,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由于地势较低的原因,B不对。
C.③地位于平原地区,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由于地势较低,温度高导致,C对。
D.若④地海拔较低,则会形成相对的高温地区,因此季节性冻土应该相对较浅,与描述相反,D不对。
故答案为C。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猪场拆迁潮涌现,许多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引起“南猪北养”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河网密度
C. 市场需求 D. 生产规模
13. 东北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 )
A. 接近市场 B. 劳动力成本低
C. 交通便利 D. 饲料原料丰富
14. 与南方相比,东北利于养猪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B. 河流湖泊众多,利于排污
C. 草场广阔,利于大规模放养
D. 森林资源丰富,饲料充足
【答案】12. A 13. D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引起“南猪北养”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A对。河网密度、市场需求、生产规模不是迁移原因,B、C、D错。
【13题详解】
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饲料原料丰富,D对。市场包括南方市场,A错。劳动力成本低、交通便利不是吸引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B、C错。
【14题详解】
与南方相比,东北利于养猪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A对。与南方相比,东北的河流湖泊少,B错。企业生产是圈舍养殖,不是放养,C错。作物秸秆丰富,饲料充足,D错。
点睛: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引起“南猪北养”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饲料原料丰富。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增长迅猛。下图是2000—2014年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2000—2003年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是( )
A. 长江三角洲 B. 重庆、四川
C. 珠江三角洲 D. 新疆、陕西
16. 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 )
A. 2002—2005年 B. 2005—2008年
C. 2008—2011年 D. 2011—2014年
【答案】15. D 16.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空间定位能力。
【15题详解】
观察统计图表,发现2000年至2003年这个时间段内,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向北和向西迁移,反映出西北地区天然气的消费量大幅提升,带动天然气消费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本题选顶中,只有新疆和陕西位于西北,因此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排除。
【16题详解】
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2005-2008年,消费重心向东迁移幅度最大,B对。其它时段迁移距离小,A、C、D错。
下表是我国干旱区多年平均水汽输送统计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7. 影响我国干旱区水汽输入的最主要气流是( )
A. 信风 B. 西风
C. 东南季风 D. 东北季风
18. 我国干旱区水汽的最主要源地是( )
A. 大西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印度洋
19. 我国干旱区盈余的水汽主要储存于( )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土壤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读表格,西面输入54.8%,为最大值,因此,最主要的气流使西风,B对。从表格看,东面输入水汽为0%,信风、东南季风、东北季风都是从东面输入水汽,ACD不对。
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A.根据表格数据推测,我国干旱区的水汽主要由气流西风输入,再结合新疆的地理位置,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A对。
B. 北冰洋位于新疆的北侧,表格数据显示,北侧气流来源量占28.6%,不是主要的,B不对。
C. 太平洋位于新疆东侧,距离遥远,再加上高山阻挡,水汽输入为0%,C不对。
D. 印度洋位于新疆南侧,有高原山地阻挡,表格数据显示,南侧进入水汽占16.6%,因此不是主要的水汽源地,D不对。
故答案为A。
【19题详解】
A. 西北地区河流稀少,多内流河,蒸发旺盛,河流存水较少,A不对。
B. 西北地区湖泊较少,多内陆湖,面积小,存水少,B不对。
C. 西北地区多高大山脉,冰川广布,可以储存大量淡水资源,C对。
D. 西北地区土壤多为荒漠土,干旱缺水,存水较少,D不对。
故答案为C。
读我国部分省(区、市)2017年葡萄平均生产总成本及净收益(单位:万元/hm2)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云南省葡萄种植相对于其他三省(区、市)具有的优势是( )
A. 生产效益好 B. 上市时间早
C. 种植面积大 D. 种植成本低
21. 上海市葡萄净收益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达,市场价格高 B. 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C.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D. 科技发达,技术水平高
22. 新疆、山东、河北、辽宁及河南是我国葡萄的五大主产区。其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由1980年的79%下降为2012年50%。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葡萄单产增长迅速,产品供应量增长
B. 葡萄进口量不断增长,对国内葡萄市场形成冲击
C. 避雨及温室等设施栽培技术在全国的不断普及
D. 五大葡萄主产区葡萄种植自然环境适应性降低
【答案】20. B 21. A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云南省纬度低,热量充足,具有种植葡萄的气候优势,是全国葡萄成熟较早的区域之一。
【21题详解】
上海市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高,葡萄市场需求量较大,葡萄不宜长距离运输,本地葡萄保鲜程度更好,葡萄销售价格较高,因此净收益较高。
【22题详解】
南方地区是我国葡萄的主要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南方地区通过不断改造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导致我国传统葡萄主产区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通量时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
A. 草本物种数逐渐增加 B. 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
C. 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 D. 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
24. 该时段土壤C02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
A. 红松阔叶林 B. 阔叶杂木林
C. 白桦林 D. 灌木林
25. 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0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
A. 土壤微生物 B. 地下生物量
C. 表层凋落物 D. 土壤含水量
【答案】23. C 24. A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
24题详解】
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 CO2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选A。
【25题详解】
土壤 CO2排放通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据此选D。
贺兰山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受气候的影响尤为敏感。下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①-④图例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草原化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
B. 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化草原
C. 荒漠化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
D. 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荒漠
27. 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光照 B. 降水
C. 热量 D. 水分
28. 图中人工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 )
A. 积雪融水 B. 山地降水
C. 冰川融水 D. 湖泊水
【答案】26. C 27. D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①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侧山麓地带,水分条件较西侧好,应为荒漠化草原;④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西侧山麓地带,气候干旱,应为草原化荒漠;③位于高山草甸下部,应为针叶林;②位于针叶林下部,水分条件较针叶林地区好,应为针阔混交林,故本题选C。
【27题详解】
早生灌丛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里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及分布影响很大;沟谷及阴坡地段,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地表蒸发蒸胯少,土壤中可用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山脉东西两侧均有旱生灌丛分布,可知大气降水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本题选D。
【28题详解】
该地位于西北,冬季积雪量大,春季融水多。绿洲位于山脉西侧,降水稀少,湖泊少;该山无冰川分布,故本题选A。
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域。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下图示意大伦敦都市区1811—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下列时间段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
A. 1861—1871年 B. 1931—1941年
C. 1971—1981年 D. 1991—2001年
30. 1861—1961年的近100年间,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处于( )
A. 城市化起步 B. 逆城市化
C. 郊区城市化 D. 再城市化
31. 1991—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
C. 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D. 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
【答案】29. B 30. C 31. D
【解析】
【分析】该立足于地理图表,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增长率在1941年以前均为正值,大约在1939年开始由正值变为负值,1989年左右后又开始由负值变为正值。据此可知自1811年-1939年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期,大约在1939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1989年后又逐渐回升,因此人口最多的时期应当为1931-1941年时期,B正确。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1861年-1961年,大伦敦都市区整体上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外伦敦人口增长率高于内伦敦人口增长率,说明外伦敦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内伦敦,说明人口由内伦敦向外伦敦扩散,应为郊区城市化过程,故正确答案为C。
【31题详解】
1991-2001年大伦敦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这是由于大量国际移民迁入,直接导致伦敦的高出生率,D正确;
【点睛】小题1,图表分析需正确理解图表中每一个要素的含义。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会达到一个最高值;同样,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来说是最低的。
小题2,正常的广义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称为郊区城市化;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 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弱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再城市化。
小题3,大都市为了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昔日活力,加上这些城市国际移民增长迅速,使得大都市区人口恢复增长,这就是再城市化。
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
A. 上升、上升 B. 上升、下降
C. 下降、上升 D. 下降、下降
33. 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
A. 地温 B. 积雪
C. 植被覆盖率 D. 日照时数
34. 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却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开垦湿地 B. 毁林开荒
C. 填湖种草 D. 城市化
【答案】32. C 33. B 34.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下垫面因素对反射率、和气温的影响。要结合材料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并且要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理解。
【32题详解】
根据材料,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耕地反射率大于沼泽,则东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多,则推测吸收减少,则气温降低;林地反射率小于沼泽,则北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少,则推测吸收增加,则气温升高。故答案为C。
【33题详解】
A.地面反射率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地温,A不对。
B. 东北冬季积雪多,反射率高,B对。
C. 根据材料,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因此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反射率不受植被覆盖率影响,C不对。
D.反射率指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受地面物质的影响,不受日照时数影响,D不对。
故答案为B。
【34题详解】
A.黑龙江的沼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A不对。
B. 根据材料,耕地反射率大于林地,因此毁林开荒会导致温度反射率增加,气温下降,B不对。
C. 根据材料,草地反射率大于水域,填湖种草会导致反射率上升,气温下降,C不对。
D. 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因此南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气温升高,D对。
故答案选D。
【点睛】城市建设使该地的植被减少,反射率增加,但是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等较多,人为热的释放较多,下垫面比热容较小,升温较快等,因此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9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东非之角的吉布提,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东临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要冲曼德海峡,被称为“炽热的海滨之国”。国内的阿萨勒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7米,是非洲最低点,地下裂隙发育,被荒漠包围,几乎全年无雨,没有一条河流注入,但湖泊面积一直保持稳定。国内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港口业是吉布提的支柱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大批民营企业接踵而至,中国某民企被授权在该国投资建设“经济特区”。
(1)分析该国为“炽热的海滨之国”的原因。
(2)推测阿萨勒湖面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
(3)说明港口业被确定为吉布提支柱产业的理由。
【答案】(1)位于低纬度沿海,全年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地面获得的热量多;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烈,空气干燥;受东北信风影响,来自海洋水汽少。(任答3点)
(2)与海湾距离近,湖面低于海平面;多地下裂隙,海水可通过地下裂隙补给湖泊;湖泊蒸发量与补给量相当;湖水盐度高,取水量少。(任答3点)
(3)地理位置独特,位于红海与亚丁湾之间,为世界繁忙航道的必经之地;有铁路直达非洲内地,海陆联运,经济腹地广;国内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任答3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吉布提的地理环境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1)要紧紧围绕“炽热”“海滨”进行解答,分析该地温度高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2)本题考查阿萨勒湖面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要通过水循环和水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从湖水的注入和输出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注意人为因素的影响。(3)本题考查港口业被确定为吉布提支柱产业的理由。一般思路是该地港口运输发达,另一方面是其它产业相对薄弱。因此要注意分析该地港口运输业发达的原因。
【详解】(1)从图中看,该国位于低纬度沿海,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受干热信风影响,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地面获得的热量多;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烈,空气干燥等导致该地温度很高,有“炽热的海滨之国”之称。
(2)阿萨勒湖面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方面进行分析。与海湾距离近,湖面低于海平面,且多地下裂隙,推测海水可通过地下裂隙补给湖泊;该地降水少,湖泊蒸发量与补给量相当;该湖泊为内陆湖,湖水盐度高,取水量少。
(3)说明港口业被确定为吉布提支柱产业要从港口运输的优越性和其它产业基础薄弱方面回答。该地地理位置独特,从图中看,位于红海与亚丁湾之间,为世界繁忙航道的必经之地;图中显示,该地有铁路直达非洲内地,海陆联运,经济腹地广;根据材料,该国国内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因此一直以港口运输业为主。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行各业的大发展都需要有数据中心的支撑。数据中心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管理,它包括数万台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供电系统和冷却系统等。
美国达尔斯市(如下图所示)位于哥伦比亚河峡谷的出口处,是因兴建电站而发展起来的小镇。2005年初,当地政府批准谷歌公司以187万美元购买12万平方米土地,兴建全球数据处理能力最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
(1)根据数据中心设备运行的特点,指出其选址的自然条件。
(2)分析数据中心落户达尔斯市的原因。
(3)为适应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推测全球数据中心布局的发展趋势。
【答案】(1)空气洁净度较高,尘埃较小;利于数据中心散热降温气候,有冷却设备的水源;能源供给有保证。
(2)政策支持;土地廉价;水电站,提供有丰富、廉价的水能;接近河流、通过河水循环冷却设备热能。位于河谷,空气清新、尘埃较小。
(3)向绿色环保能源产地集中,例如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向高纬(气候寒冷令)海洋、河流等地区集中,减少数据中心运转中设备排热对城市的影响,减弱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详解】(1)数据中心设备选址条件可结合材料“数据中心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管理,它包括数万台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供电系统和冷却系统等”来回答,因有大量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因此要求空气洁净度较高,尘埃较小;利于数据中心散热降温气候,有冷却设备的水源;能源供给有保证。
(2)数据中心落户达尔斯市的原因应结合材料和图来分析,由材料“2005年初.当地政府批准谷歌公司以187万美元购买12万平方米土地”可知,有政策支持、土地廉价;结合材料“是因兴建电站而发展起来的小镇”可知,该地有水电站,能提供有丰富、廉价的水能;接近河流、通过河水循环冷却设备热能;从图中看,该地位于河谷,空气清新、尘埃较少。
(3)由材料可知数据中心耗电量大,为适应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应向绿色环保能源产地集中,例如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向高纬海洋、河流等地区集中,减少数据中心运转中设备排热对城市的影响,减弱热岛效应。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4,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近十几年来,亚马逊流域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在亚马逊河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在亚马逊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水坝,产生足够强力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型水电站。左下图示意亚马逊流域水电站分布,右下图示意亚马逊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1)分析亚马逊流域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的原因。
(2)简述亚马逊流域降水特征及其对发电量产生的影响。
(3)分析亚马逊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水资源丰富,支流径流量大;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带,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大;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
(2)降水特征:11月至次年5月多雨,6月至10月少雨,降水季节性变化大。
影响:河流径流量不稳定,导致水力发电量波动较大。
(3)砍伐森林,水库淹没森林,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失衡,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库区淹没等诱发引起崩岸、滑坡,诱发地震;水流减缓,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坏,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库区泥沙沉积,导致下游土壤肥力降低;大坝建设阻断了洄游性鱼类路径,影响部分洄游性鱼类的生存环境
【解析】
(1)水电开发的原因一般从水量和落差分析水能是否丰富,水能本身的优势,市场需求,资金等。
(2)结合流域降水特征示意图可知该流域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11月至次年5月多雨,6月至10月少雨,降水季节性变化大。而河流流量受降水的影响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导致水力发电受到波动。
(3)水电开发对流域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改变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该地区热带雨林广布,将造成大量雨林破坏或被淹没,温室效应增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和对水质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运行期对闸坝至厂房之间河段水文情势、水库淹没、库区水质、河段鱼类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不利影响。
请考生从38、39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
38.【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大柴旦水上雅丹是青海柴达木盆地一片未开发的地区,它的四周是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荒漠。但是,每年夏季该地区美丽的风景还是吸引了大量游客驱车260km从大柴旦镇前来,并在水上雅丹景区野营露宿。下图为大柴旦区域位置示意图。
分析水上雅丹区进行野营露宿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答案】大风天气多,露营设施需加强抗风设备;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做好防寒工作;该地 区荒无人烟,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食物;在当地旅游管理机构做好登记;保持通讯的畅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前的准备,需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做准备。
由材料分析可知,水上雅丹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多,露营设施需加强抗风设备;该地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需要好防寒工作;该地区荒无人烟,事物的补给较少,需要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食物;在当地旅游管理机构做好登记;保持通讯的畅通。
3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2015年起,三亚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林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下图为该山体示意图。
试从景观、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该废弃石灰岩矿山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危害,并针对该山体生态修复提出合理整改措施。
【答案】危害:山体岩石裸露,影响整体景观;矿山地表破碎多碎石,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体坡度大,土层薄(或多无土层覆盖),人为石漠化严重,植被少(或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溶洞进一步发育,造成山地和地表坍塌;矿山缺少植被覆盖,涵养水源能力丧失,影响生物多样性;石灰岩大量溶蚀,造成地下水硬度增大,影响水质;山体存在着危岩塌方、山体倒挂等诸多安全隐患,对附近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存在威胁。整改措施:利用土方填补矿坑,并培植土壤;移植草皮林木,恢复地表植被;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拦截坡面径流,增强山体涵养水土的能力;利用工程措施,加固危岩;后期进一步增加绿化,增设景观,改造成郊野公园、运动场所、露营场地等
【解析】
危害主要从景观、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废弃石灰岩矿山的山体岩石裸露,影响整体景观。矿山地表破碎多碎石,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体坡度大,土层薄或多无土层覆盖,人为石漠化严重。植被少或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溶洞进一步发育,造成山地和地表坍塌。矿山缺少植被覆盖,涵养水源能力丧失,影响生物多样性。石灰岩大量溶蚀,造成地下水硬度增大,影响水质。山体存在着危岩塌方、山体倒挂等诸多安全隐患,对附近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存在威胁。 山体恢复生态的整改措施,主要是从植被恢复、工程加固方面分析。利用土方填补矿坑,并培植土壤。移植草皮林木,恢复地表植被。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拦截坡面径流,增强山体涵养水土的能力。利用工程措施,加固危岩塌方。后期进一步增加绿化,增设景观,改造成郊野公园、公园、运动场所、露营场地等。
点睛: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从景观、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山体恢复生态的整改措施,主要是从植被恢复、工程加固方面分析。
第Ⅰ卷 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冰川学上的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衡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下图是四个时段冰川物质平衡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 )
A. 3810-3950米 B. 3950-4020米
C. 4020-4120米 D. 4120-4210米
2. 5-8月该冰川积雪盈余量分布特点是( )
A. 从3810-4486米递增
B. 从3950米向上、下递增
C. 从3950-4486米递减
D. 从4210米向上、下递减
3. 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3950~4020米,所以B正确。
【2题详解】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界线,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5~8月该冰川降量的分布特点是从4210米向上、下递减,所以D正确。
【3题详解】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是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所以B正确。
【点睛】雪线是常年积雪带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在川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区,藏族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房屋四周墙壁多用毛石垒砌,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薄下厚,墙壁开窗甚少,整面墙呈梯形,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做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地房屋墙体厚,开窗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石材原料充足 B. 防风控温
C. 宗教信仰的影响 D. 挡雨防水
5. 与该地民居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相协调的自然条件是( )
A. 寒冷的气候 B. 视线不广,登高望远
C. 地质稳定 D. 平地少,向空中发展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A. 石材原料充足是墙体采用石材的原因,与墙体厚度和窗户大小没关系,A不对。
B. 横断山区高寒、昼夜温差大;10月-次年4月为风季,风大;因此房屋墙体厚,开窗少是为了防风控温,B对。
C. 当地传统民居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没有特殊的宗教信仰影响,C不对。
D. 房屋墙体厚度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受降水影响较小,D不对。
故答案为B。
【5题详解】
A.寒冷的气候与建筑单体占地面积大小、建筑层数多少没关系,A不对。
B.该地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不需要因为登高望远而建造多层建造,B不对。
C. 横断山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不稳定,C不对。
D. 横断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地少,向空中发展,因此形成单体占地面积小,多层发展的建筑形式,D对。
故答案为D。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 气候全年湿润 B. 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 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 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7. 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 )
A. 常绿硬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8. 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
A. 排出低地积水 B. 碾磨谷物
C. 压滚毛毡、造纸 D. 发电供能
【答案】6. A 7. C 8.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结合图文材料信息能够分析出荷兰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及之间的相互影响。
【6题详解】
木鞋虽然不太适合运动,但木鞋坚韧、成本低,具有防湿功能。因为荷兰是世界低地,气候湿润,而木鞋不畏湿气,这是荷兰人喜欢木鞋的主要原因。并且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木材资源较为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故选A。
【7题详解】
荷兰地处欧洲西部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
【8题详解】
18世纪之前就遭受过多次水灾。荷兰是世界低地,平均海拔较低,但地处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常年受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利用风车主要是不断的吸水、排水,保障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免受水患的威胁。同时利用风车也可以碾磨谷物、压滚毛毡、造纸等。故选D。
读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等值线图(单位:cm),完成下面小题。
9. 季节性冻土形成的最主要条件为( )
A. 海拔 B. 纬度
C. 气温 D. 土壤湿度
10. 下列城市中季节性冻土深度较为接近的是( )
A. 齐齐哈尔、绥化 B. 呼玛、伊春
C. 嫩江、牡丹江 D. 哈尔滨、牡丹江
11. 有关各地冻土深度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纬度高
B. ②地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湿度高
C. ③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浅主要是地势低
D. ④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海拔低
【答案】9. C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季节性冻土形成于冬季可以低于0℃,但夏季地温较高的地区,冻土层能全部融化。因此影响季节性冻土形成的因素是地温;地温和气温息息相关,海拔、湿度、土壤湿度等都可以影响地温或者气温,故答案选C。
【10题详解】
A.根据图示,齐齐哈尔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220,240)厘米之间,绥化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00厘米,二者不接近,A不对。
B. 呼玛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80厘米,伊春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60厘米,二者相差较大,B不对。
C. 嫩江季节性冻土深度值为(240,260)厘米之间,牡丹江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180,200)厘米之间,二者相差较大,C不对。
D. 哈尔滨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180,200)厘米之间,牡丹江季节性冻土深度值在(180,200)厘米之间,二者最接近,D对。
故答案为D。
【11题详解】
A.从图中看,①地的纬度相对于③④等地区,纬度不高,A描述不对。
B.②地位于海拔低处,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由于地势较低的原因,B不对。
C.③地位于平原地区,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由于地势较低,温度高导致,C对。
D.若④地海拔较低,则会形成相对的高温地区,因此季节性冻土应该相对较浅,与描述相反,D不对。
故答案为C。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猪场拆迁潮涌现,许多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引起“南猪北养”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河网密度
C. 市场需求 D. 生产规模
13. 东北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 )
A. 接近市场 B. 劳动力成本低
C. 交通便利 D. 饲料原料丰富
14. 与南方相比,东北利于养猪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B. 河流湖泊众多,利于排污
C. 草场广阔,利于大规模放养
D. 森林资源丰富,饲料充足
【答案】12. A 13. D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引起“南猪北养”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A对。河网密度、市场需求、生产规模不是迁移原因,B、C、D错。
【13题详解】
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饲料原料丰富,D对。市场包括南方市场,A错。劳动力成本低、交通便利不是吸引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B、C错。
【14题详解】
与南方相比,东北利于养猪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A对。与南方相比,东北的河流湖泊少,B错。企业生产是圈舍养殖,不是放养,C错。作物秸秆丰富,饲料充足,D错。
点睛: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引起“南猪北养”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饲料原料丰富。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增长迅猛。下图是2000—2014年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2000—2003年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是( )
A. 长江三角洲 B. 重庆、四川
C. 珠江三角洲 D. 新疆、陕西
16. 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 )
A. 2002—2005年 B. 2005—2008年
C. 2008—2011年 D. 2011—2014年
【答案】15. D 16.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空间定位能力。
【15题详解】
观察统计图表,发现2000年至2003年这个时间段内,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向北和向西迁移,反映出西北地区天然气的消费量大幅提升,带动天然气消费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本题选顶中,只有新疆和陕西位于西北,因此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排除。
【16题详解】
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2005-2008年,消费重心向东迁移幅度最大,B对。其它时段迁移距离小,A、C、D错。
下表是我国干旱区多年平均水汽输送统计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7. 影响我国干旱区水汽输入的最主要气流是( )
A. 信风 B. 西风
C. 东南季风 D. 东北季风
18. 我国干旱区水汽的最主要源地是( )
A. 大西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印度洋
19. 我国干旱区盈余的水汽主要储存于( )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土壤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读表格,西面输入54.8%,为最大值,因此,最主要的气流使西风,B对。从表格看,东面输入水汽为0%,信风、东南季风、东北季风都是从东面输入水汽,ACD不对。
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A.根据表格数据推测,我国干旱区的水汽主要由气流西风输入,再结合新疆的地理位置,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A对。
B. 北冰洋位于新疆的北侧,表格数据显示,北侧气流来源量占28.6%,不是主要的,B不对。
C. 太平洋位于新疆东侧,距离遥远,再加上高山阻挡,水汽输入为0%,C不对。
D. 印度洋位于新疆南侧,有高原山地阻挡,表格数据显示,南侧进入水汽占16.6%,因此不是主要的水汽源地,D不对。
故答案为A。
【19题详解】
A. 西北地区河流稀少,多内流河,蒸发旺盛,河流存水较少,A不对。
B. 西北地区湖泊较少,多内陆湖,面积小,存水少,B不对。
C. 西北地区多高大山脉,冰川广布,可以储存大量淡水资源,C对。
D. 西北地区土壤多为荒漠土,干旱缺水,存水较少,D不对。
故答案为C。
读我国部分省(区、市)2017年葡萄平均生产总成本及净收益(单位:万元/hm2)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云南省葡萄种植相对于其他三省(区、市)具有的优势是( )
A. 生产效益好 B. 上市时间早
C. 种植面积大 D. 种植成本低
21. 上海市葡萄净收益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达,市场价格高 B. 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C.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D. 科技发达,技术水平高
22. 新疆、山东、河北、辽宁及河南是我国葡萄的五大主产区。其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由1980年的79%下降为2012年50%。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葡萄单产增长迅速,产品供应量增长
B. 葡萄进口量不断增长,对国内葡萄市场形成冲击
C. 避雨及温室等设施栽培技术在全国的不断普及
D. 五大葡萄主产区葡萄种植自然环境适应性降低
【答案】20. B 21. A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云南省纬度低,热量充足,具有种植葡萄的气候优势,是全国葡萄成熟较早的区域之一。
【21题详解】
上海市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高,葡萄市场需求量较大,葡萄不宜长距离运输,本地葡萄保鲜程度更好,葡萄销售价格较高,因此净收益较高。
【22题详解】
南方地区是我国葡萄的主要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南方地区通过不断改造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导致我国传统葡萄主产区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通量时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
A. 草本物种数逐渐增加 B. 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
C. 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 D. 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
24. 该时段土壤C02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
A. 红松阔叶林 B. 阔叶杂木林
C. 白桦林 D. 灌木林
25. 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0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
A. 土壤微生物 B. 地下生物量
C. 表层凋落物 D. 土壤含水量
【答案】23. C 24. A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
24题详解】
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 CO2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选A。
【25题详解】
土壤 CO2排放通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据此选D。
贺兰山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受气候的影响尤为敏感。下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①-④图例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草原化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
B. 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化草原
C. 荒漠化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
D. 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荒漠
27. 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光照 B. 降水
C. 热量 D. 水分
28. 图中人工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 )
A. 积雪融水 B. 山地降水
C. 冰川融水 D. 湖泊水
【答案】26. C 27. D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①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侧山麓地带,水分条件较西侧好,应为荒漠化草原;④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西侧山麓地带,气候干旱,应为草原化荒漠;③位于高山草甸下部,应为针叶林;②位于针叶林下部,水分条件较针叶林地区好,应为针阔混交林,故本题选C。
【27题详解】
早生灌丛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里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及分布影响很大;沟谷及阴坡地段,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地表蒸发蒸胯少,土壤中可用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山脉东西两侧均有旱生灌丛分布,可知大气降水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本题选D。
【28题详解】
该地位于西北,冬季积雪量大,春季融水多。绿洲位于山脉西侧,降水稀少,湖泊少;该山无冰川分布,故本题选A。
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域。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下图示意大伦敦都市区1811—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下列时间段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
A. 1861—1871年 B. 1931—1941年
C. 1971—1981年 D. 1991—2001年
30. 1861—1961年的近100年间,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处于( )
A. 城市化起步 B. 逆城市化
C. 郊区城市化 D. 再城市化
31. 1991—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
C. 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D. 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
【答案】29. B 30. C 31. D
【解析】
【分析】该立足于地理图表,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增长率在1941年以前均为正值,大约在1939年开始由正值变为负值,1989年左右后又开始由负值变为正值。据此可知自1811年-1939年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期,大约在1939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1989年后又逐渐回升,因此人口最多的时期应当为1931-1941年时期,B正确。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1861年-1961年,大伦敦都市区整体上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外伦敦人口增长率高于内伦敦人口增长率,说明外伦敦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内伦敦,说明人口由内伦敦向外伦敦扩散,应为郊区城市化过程,故正确答案为C。
【31题详解】
1991-2001年大伦敦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这是由于大量国际移民迁入,直接导致伦敦的高出生率,D正确;
【点睛】小题1,图表分析需正确理解图表中每一个要素的含义。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会达到一个最高值;同样,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来说是最低的。
小题2,正常的广义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称为郊区城市化;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 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弱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再城市化。
小题3,大都市为了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昔日活力,加上这些城市国际移民增长迅速,使得大都市区人口恢复增长,这就是再城市化。
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
A. 上升、上升 B. 上升、下降
C. 下降、上升 D. 下降、下降
33. 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
A. 地温 B. 积雪
C. 植被覆盖率 D. 日照时数
34. 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却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开垦湿地 B. 毁林开荒
C. 填湖种草 D. 城市化
【答案】32. C 33. B 34.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下垫面因素对反射率、和气温的影响。要结合材料中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并且要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理解。
【32题详解】
根据材料,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耕地反射率大于沼泽,则东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多,则推测吸收减少,则气温降低;林地反射率小于沼泽,则北部反射太阳辐射变少,则推测吸收增加,则气温升高。故答案为C。
【33题详解】
A.地面反射率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地温,A不对。
B. 东北冬季积雪多,反射率高,B对。
C. 根据材料,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因此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反射率不受植被覆盖率影响,C不对。
D.反射率指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受地面物质的影响,不受日照时数影响,D不对。
故答案为B。
【34题详解】
A.黑龙江的沼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A不对。
B. 根据材料,耕地反射率大于林地,因此毁林开荒会导致温度反射率增加,气温下降,B不对。
C. 根据材料,草地反射率大于水域,填湖种草会导致反射率上升,气温下降,C不对。
D. 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城市等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因此南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气温升高,D对。
故答案选D。
【点睛】城市建设使该地的植被减少,反射率增加,但是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等较多,人为热的释放较多,下垫面比热容较小,升温较快等,因此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9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东非之角的吉布提,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东临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要冲曼德海峡,被称为“炽热的海滨之国”。国内的阿萨勒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7米,是非洲最低点,地下裂隙发育,被荒漠包围,几乎全年无雨,没有一条河流注入,但湖泊面积一直保持稳定。国内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港口业是吉布提的支柱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大批民营企业接踵而至,中国某民企被授权在该国投资建设“经济特区”。
(1)分析该国为“炽热的海滨之国”的原因。
(2)推测阿萨勒湖面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
(3)说明港口业被确定为吉布提支柱产业的理由。
【答案】(1)位于低纬度沿海,全年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地面获得的热量多;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烈,空气干燥;受东北信风影响,来自海洋水汽少。(任答3点)
(2)与海湾距离近,湖面低于海平面;多地下裂隙,海水可通过地下裂隙补给湖泊;湖泊蒸发量与补给量相当;湖水盐度高,取水量少。(任答3点)
(3)地理位置独特,位于红海与亚丁湾之间,为世界繁忙航道的必经之地;有铁路直达非洲内地,海陆联运,经济腹地广;国内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任答3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吉布提的地理环境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1)要紧紧围绕“炽热”“海滨”进行解答,分析该地温度高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2)本题考查阿萨勒湖面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要通过水循环和水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从湖水的注入和输出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注意人为因素的影响。(3)本题考查港口业被确定为吉布提支柱产业的理由。一般思路是该地港口运输发达,另一方面是其它产业相对薄弱。因此要注意分析该地港口运输业发达的原因。
【详解】(1)从图中看,该国位于低纬度沿海,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受干热信风影响,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地面获得的热量多;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烈,空气干燥等导致该地温度很高,有“炽热的海滨之国”之称。
(2)阿萨勒湖面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方面进行分析。与海湾距离近,湖面低于海平面,且多地下裂隙,推测海水可通过地下裂隙补给湖泊;该地降水少,湖泊蒸发量与补给量相当;该湖泊为内陆湖,湖水盐度高,取水量少。
(3)说明港口业被确定为吉布提支柱产业要从港口运输的优越性和其它产业基础薄弱方面回答。该地地理位置独特,从图中看,位于红海与亚丁湾之间,为世界繁忙航道的必经之地;图中显示,该地有铁路直达非洲内地,海陆联运,经济腹地广;根据材料,该国国内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因此一直以港口运输业为主。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行各业的大发展都需要有数据中心的支撑。数据中心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管理,它包括数万台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供电系统和冷却系统等。
美国达尔斯市(如下图所示)位于哥伦比亚河峡谷的出口处,是因兴建电站而发展起来的小镇。2005年初,当地政府批准谷歌公司以187万美元购买12万平方米土地,兴建全球数据处理能力最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
(1)根据数据中心设备运行的特点,指出其选址的自然条件。
(2)分析数据中心落户达尔斯市的原因。
(3)为适应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推测全球数据中心布局的发展趋势。
【答案】(1)空气洁净度较高,尘埃较小;利于数据中心散热降温气候,有冷却设备的水源;能源供给有保证。
(2)政策支持;土地廉价;水电站,提供有丰富、廉价的水能;接近河流、通过河水循环冷却设备热能。位于河谷,空气清新、尘埃较小。
(3)向绿色环保能源产地集中,例如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向高纬(气候寒冷令)海洋、河流等地区集中,减少数据中心运转中设备排热对城市的影响,减弱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详解】(1)数据中心设备选址条件可结合材料“数据中心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管理,它包括数万台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供电系统和冷却系统等”来回答,因有大量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因此要求空气洁净度较高,尘埃较小;利于数据中心散热降温气候,有冷却设备的水源;能源供给有保证。
(2)数据中心落户达尔斯市的原因应结合材料和图来分析,由材料“2005年初.当地政府批准谷歌公司以187万美元购买12万平方米土地”可知,有政策支持、土地廉价;结合材料“是因兴建电站而发展起来的小镇”可知,该地有水电站,能提供有丰富、廉价的水能;接近河流、通过河水循环冷却设备热能;从图中看,该地位于河谷,空气清新、尘埃较少。
(3)由材料可知数据中心耗电量大,为适应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应向绿色环保能源产地集中,例如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向高纬海洋、河流等地区集中,减少数据中心运转中设备排热对城市的影响,减弱热岛效应。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4,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近十几年来,亚马逊流域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在亚马逊河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在亚马逊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水坝,产生足够强力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型水电站。左下图示意亚马逊流域水电站分布,右下图示意亚马逊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1)分析亚马逊流域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的原因。
(2)简述亚马逊流域降水特征及其对发电量产生的影响。
(3)分析亚马逊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水资源丰富,支流径流量大;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带,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大;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
(2)降水特征:11月至次年5月多雨,6月至10月少雨,降水季节性变化大。
影响:河流径流量不稳定,导致水力发电量波动较大。
(3)砍伐森林,水库淹没森林,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失衡,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库区淹没等诱发引起崩岸、滑坡,诱发地震;水流减缓,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坏,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库区泥沙沉积,导致下游土壤肥力降低;大坝建设阻断了洄游性鱼类路径,影响部分洄游性鱼类的生存环境
【解析】
(1)水电开发的原因一般从水量和落差分析水能是否丰富,水能本身的优势,市场需求,资金等。
(2)结合流域降水特征示意图可知该流域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11月至次年5月多雨,6月至10月少雨,降水季节性变化大。而河流流量受降水的影响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导致水力发电受到波动。
(3)水电开发对流域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改变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该地区热带雨林广布,将造成大量雨林破坏或被淹没,温室效应增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和对水质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运行期对闸坝至厂房之间河段水文情势、水库淹没、库区水质、河段鱼类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不利影响。
请考生从38、39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
38.【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大柴旦水上雅丹是青海柴达木盆地一片未开发的地区,它的四周是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荒漠。但是,每年夏季该地区美丽的风景还是吸引了大量游客驱车260km从大柴旦镇前来,并在水上雅丹景区野营露宿。下图为大柴旦区域位置示意图。
分析水上雅丹区进行野营露宿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答案】大风天气多,露营设施需加强抗风设备;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做好防寒工作;该地 区荒无人烟,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食物;在当地旅游管理机构做好登记;保持通讯的畅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前的准备,需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做准备。
由材料分析可知,水上雅丹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多,露营设施需加强抗风设备;该地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需要好防寒工作;该地区荒无人烟,事物的补给较少,需要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食物;在当地旅游管理机构做好登记;保持通讯的畅通。
3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2015年起,三亚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林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下图为该山体示意图。
试从景观、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该废弃石灰岩矿山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危害,并针对该山体生态修复提出合理整改措施。
【答案】危害:山体岩石裸露,影响整体景观;矿山地表破碎多碎石,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体坡度大,土层薄(或多无土层覆盖),人为石漠化严重,植被少(或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溶洞进一步发育,造成山地和地表坍塌;矿山缺少植被覆盖,涵养水源能力丧失,影响生物多样性;石灰岩大量溶蚀,造成地下水硬度增大,影响水质;山体存在着危岩塌方、山体倒挂等诸多安全隐患,对附近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存在威胁。整改措施:利用土方填补矿坑,并培植土壤;移植草皮林木,恢复地表植被;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拦截坡面径流,增强山体涵养水土的能力;利用工程措施,加固危岩;后期进一步增加绿化,增设景观,改造成郊野公园、运动场所、露营场地等
【解析】
危害主要从景观、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废弃石灰岩矿山的山体岩石裸露,影响整体景观。矿山地表破碎多碎石,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体坡度大,土层薄或多无土层覆盖,人为石漠化严重。植被少或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溶洞进一步发育,造成山地和地表坍塌。矿山缺少植被覆盖,涵养水源能力丧失,影响生物多样性。石灰岩大量溶蚀,造成地下水硬度增大,影响水质。山体存在着危岩塌方、山体倒挂等诸多安全隐患,对附近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存在威胁。 山体恢复生态的整改措施,主要是从植被恢复、工程加固方面分析。利用土方填补矿坑,并培植土壤。移植草皮林木,恢复地表植被。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拦截坡面径流,增强山体涵养水土的能力。利用工程措施,加固危岩塌方。后期进一步增加绿化,增设景观,改造成郊野公园、公园、运动场所、露营场地等。
点睛: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从景观、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山体恢复生态的整改措施,主要是从植被恢复、工程加固方面分析。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