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解析版)
展开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世界某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 边界有实有虚 B. 相互间区域环境差异小
C. 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D. 地理事物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2. 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光照充足,热量不足
B. 乙区域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C. 丙区域河流长,流量季节变化大
D. 丁区域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划分的不同自然带;自然带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自然带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相互间差异较大,D项正确。
【2题详解】
由(1)分析可知,甲自然带类型为亚热带硬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量比较充足;乙为热带荒漠带,对应的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季节变化小;丙为热带草原带,对应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的干湿季交替,该区域河流长且流量变化大;丁为热带雨林带,对应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雨林枯枝落叶层多,土壤厚,但淋溶作用强,肥力低,C项正确。
读长江中游某支流某河段分布图和该河段河水水位年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有关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等高线的值是70米
B. 甲为三角洲,乙地为冲积扇
C. 丙处的人可以看见河里的行船
D. 丙处为堆积平原
4. 结合两图分析下列有关乙地开发利用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可以种植油菜 B. 地势低平,水源便利、种植水稻
C. 开辟为季节性河边浴场 D. 利用荒地植树造林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等高距是5米,图中甲海拔最高,A的高程应是65米;由示坡线及等高线可判断甲地是一防洪堤,乙地是河漫滩平原;丙处在防洪堤的另一侧,被甲挡住了视线,不可能看见河里的行船;丙处在防洪堤的另一侧,地势较低,防洪堤修筑前洪水期被淹没,应为洪积平原,D项正确。
【4题详解】
乙地是河漫滩平原,地势低平,水源便利,但在洪水期是淹没区、泄洪区,不宜发展大规模的粮食种植和造林;夏季多雨,乙地是泄洪区,不能开辟为季节性河边浴场;春季降水少,不易发洪水,可以种植油菜,A项正确。
下图为1953-2015年我国总人口和儿童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由图可知,我国( )
A. 儿童总人数持续下降
B. 儿童人口所占比重先升后降
C. 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D. 2000年后,总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6. 根据上图推断,下列关于我国人口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B. 青壮年所承担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C. 儿童比重下降,所以要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D. 1982年后,儿童人口数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示数值可知,儿童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儿童人口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整体上是减慢趋势;2000年后,总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B项正确。
【6题详解】
根据图示推断,我国人口老龄化整体上是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所承担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儿童比重下降,但仍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应有计划调整,而并非全面放开;1982年后,儿童人口数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C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
读某城市发展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城市是因地处铁路交会处而形成的
B. 交通条件是该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
C. 现在城区沿公路干线分布比较明显
D. 相对于1988年以前,现在的城区面积明显扩大
8. 该城市最近将自来水厂由甲处迁往乙处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
A. 水质、风向 B. 地价、水质
C. 风向、地价 D. 水质、市场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1983年以前,城区主要位于河流交汇处,河流是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铁路的交会,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不是城市形成的原因;现在的城区沿公路干线分布比较明显;相对于1988年以前,现在的城区面积明显扩大,A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
【8题详解】
随着城市的扩大,甲处由郊区变为城区,地价上涨;乙处位于远离城区的河流上游,将自来水厂迁往乙处,可保证水质,B项正确。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在南澳大利亚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落日农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夏季,农场温室的地面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下图为落日农场位置及其温室室内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各问题。
9. 落日农场选址于A处的最有利自然因素是( )
A. 气温 B. 光照 C. 土壤 D. 降水
10. 夏季,农场温室地面上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
①增强光照②增加湿度 ③提高肥力④抑制高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农场模式的优势是( )
①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稳定 ②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环境污染小
③利用海水淡化,农场布局更灵活 ④温控温室,全年都可种植,成本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提示,落日农场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需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海水资源,图中A处位于沿海的沙漠地区,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故B项正确。
【10题详解】
A处为沙漠,夏季气温炎热,温室外气温高,室内硬纸板里海水蒸发,可起到抑制过高气温,增加湿度,保持适宜温度的作用,对提高肥力和增强光照没有影响,C项正确。
【11题详解】
温控温室,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稳定;利用清洁太阳能,对环境污染小;利用海水淡化,农场布局在沿海地区;温控温室,全年都可种植,但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生产成本比传统农场模式高,A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题〜第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 须作答。第14题〜第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800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 该岛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娲牛都是其所独有的。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 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
材料三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
(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
(2)结合龙血树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
(3)试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
(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
【答案】(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离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
(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
(4)建立 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护野生龙血树生境地,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种;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
【解析】
【详解】(1)多特有物种主要是因为自然进化慢以及人类的影响弱。该岛与大陆分离时间长,物种演化空间独立;人类活动少,干扰小。
(2)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树冠较大,利于截留降水或大气中的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3)本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
(4)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境等方面分析。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南边和东边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和缓连綿的藏北高原丘陵,西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湖泊周围有广阔的湖滨地区,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城。3. 7万年以前纳木错还是一个淡水湖,现在却是一个8-9月和4-5月盐度略低但平均盐度很高的威水湖。纳木错站积雪观测资料显示,纳木错站冬半年的积雪期为当年10月至次 年3月。纳木错为西藏最大湖泊,面积超过2000km2,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流域形成了明显的湖岸风,导致纳木错流域积雪雪情的独特性。下图为纳木错流域示意图。
(1)分析纳木错变为咸水湖的过程。
(2)指出纳木错湖岸风最弱的季节,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3)判断纳木错观测站与那曲观测站积雪日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地壳运动,南部的山脉上升,湖区凹陷,纳木错成为封闭型内流湖泊,受山地降水与冰雪融水补给,地表经流从山地携带盐分入湖,且湖区降水较少,光照强烈,水分蒸发量较大,盐度不断积累升高,纳木错逐渐形成了咸水湖。
(2)季节:冬季。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气候寒冷,湖泊面积较小,且全部结成厚冰;积雪覆盖湖岸周围广阔的湖滨和高山高原地区;湖泊与湖岸地区之间的热力性质相差不大,使得湖、岸之间温差和气压梯度差小,因此湖岸风弱。
(3)差异:纳木错观测站积雪日数多于那曲站。原因:10月下旬,纳木错流域气温开始低于0℃;湖泊水体由于热容量较大,水温高于周边陆面温度,湖泊蒸发仍然强烈,在西风的作用下,不断向东岸输送水汽,给东岸带来了大量的降雪;春季,气温回升,受湖泊效应的影响,纳木错观测站气温回升较慢,积雪消融时间推迟。
【解析】
【分析】本题以纳木错为材料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热力环流、影响气候的因素,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西南角,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使南部的山脉隆起形成凹陷的湖区,纳木错成为封闭型内流湖泊。从湖泊补给来看,青藏高原为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纳木错受山地降水与冰雪融水补给,地表经流从山地携带盐分入湖,且湖区降水较少,光照强烈,水分蒸发量较大,盐度不断积累升高,纳木错逐渐形成了咸水湖。
(2)湖岸风的成因强弱可以结合热力环流的成因来分析,即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湖岸风,当湖水与湖岸的热量差异最小时,即为湖岸风最弱的时间。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气候寒冷,湖泊面积较小,且全部结成厚冰;积雪覆盖湖岸周围广阔的湖滨和高山高原地区;湖泊与湖岸地区之间的热力性质相差不大,使得湖、岸之间温差和气压梯度差较其他季节要小,因此湖岸风最弱。
(3)积雪日数的差异主要从气温、降水来考虑。气温下降到0℃的早、回升的慢、降水量大的地方积雪日数多。读图可知,纳木错和那曲的纬度位置相近,但纳木错的海拔高,气温下降的早,回升慢;纳木错观测站位于纳木错东侧迎风坡,降雪量大,故纳木错观测站积雪日数多于那曲站。
14.【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一些年兴起了多种旅游方式,其中一种为无景点旅游,其特点有自主、自愿、自助、自由。该种旅游在途中不再是“到知名景点一游”,而是“驻扎”到某地,吃吃饭,喝喝荼, 随意安排行程,在城市大街小巷或乡郊野外悉心品味民风民俗;不再跟随旅行团人挤人,走马观花地参观门票高涨的景点。
说说无景点旅游兴起的原因及旅游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原因:国内景点的门票价格较高;游客数量和出行频率增加,知名景点环境承载力有限;交通运输网的完善。
注意问题:旅游安全;目的地的环境保护。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以“无景点旅游”话题呈现信息,考查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原因从传统景点门票价格高、著名景点人满为患、私家车普及、交通便利等方面回答。无景点旅游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和保护环境。
15.【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盐碱地面积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从宏观角度看,分布广、面积大;从微观角度看,盐碱地在西北和在平原区分布规律性明显。
试分析并判断中国盐碱地分布区在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角度的特点。
【答案】从气候角度看,盐碱地分布区多属于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土壤中盐分易积聚到土壤表层;从地形角度看,西北盐碱地多分布于低洼处,因受控于地势,土壤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土中盐分得以在低洼处积聚;从水文角度看,平原区盐碱地多分布于河、渠两旁,地下水位较高,沿海地区海水浸渍致地下水位高;人类活动方面,盐碱地分布区多因排灌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答对五点)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盐碱地的分布为材料背景,考查盐碱地的成因,难度较小,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质地、水文状况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分析盐碱地成因时需结合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再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自然特征进行作答。
从气候角度看,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从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从土壤质地看,土壤质地粗细也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从水文角度看,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从人类活动看,农业灌溉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