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十八次考试(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十八次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手机零部件种类多,生产分工细,部分零部件需要在不同的工厂间进行往返加工。美国某知名品牌手机零部件生产供应商主要分布在中国(391家)、日本(139家)和韩国(32家)。目前美国国内出现了该品牌手机基础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是否回归的争论。下表示意该品牌手机生产分工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品牌手机零部件生产供应商集聚分布在中、日、韩的驱动力主要来自( )
A. 协作条件 B. 劳动力成本
C. 同质化竞争 D. 品牌效益
2. 美国国内有人支持该品牌手机的基础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回归美国,首要考虑的是( )
A. 完善产业链 B. 提高经济效益
C. 产业升级 D. 扩大就业
3.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手机发展的主要瓶颈是( )
A. 劳动力成本上升 B. 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弱
C. 市场趋于饱和 D. 基础制造业薄弱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中、日、韩三国距离较近,协作条件好,故A正确。日、韩劳动力成本不低,故B错误。三国生产的零部件和生产环节都不完全相同,不存在同质化竞争,品牌效益较低,故C、D错误。
【2题详解】
手机的基础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对完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故D正确,A、B、C错误。
【3题详解】
我国手机的生产分工中,主要负责机壳、电池、整机组装部分,技术含量较低,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开发能力是影响我国自主品牌手机发展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山药自古以来被视为物 美价廉的滋补佳品。山药喜光,宜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图1中P地是我国山药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之一 ,图2示意该地采用攀爬网种植山药。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根据该地的自然条件,推断影响P 地山药生长最主要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
A. 光照和降水 B. 土壤和水源
C. 土壤和洪涝 D. 热量和水源
5. 有关 P 地所在地形区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先岩层上升,后流水侵蚀 B. 先岩层断裂下陷,后流水沉积
C. 先风力沉积,后流水沉积 D. 先岩层断裂下陷,后流水侵蚀
6. 种植山药采用攀爬网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轻霜冻对幼苗的危害 B. 有利于田间排水
C. 有利于山药的充分采光 D. 便于果实的收获
【答案】4. C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从气候(降水、热量、光照)、地形、土壤、水源四方面分析。从等高线可以看出P为河谷地区(汾河谷地),从经纬网可知该地区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汾河谷地流水沉积形成土壤较为肥沃,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故C正确。该地区光照丰富,夏季降水较多,沿河地区有丰富灌溉水源,因此降水、水源不是限制性因素,故A、B、D错误。
5题详解】
P为河谷地区(汾河谷地)从地质构造上属于地堑,应是岩层断裂下陷而成;地势较低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沉积为主,故B正确,A、C、D错误。
【6题详解】
材料显示山药具有喜光的习性,采用攀爬网有利于山药的充分采光,故C正确。攀爬网不能减轻霜冻对幼苗的危害;与田间排水无关;果实是地下的根茎,与收获无关,故A、B、D错误。
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1)实验组I: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2)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3)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下表为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8. 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
A. 实验组I、对照组、实验组 B. 对照组、实验组I、实验组
C. 实验组、实验组I、对照组 D.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I
9. 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降雨 ②蒸发 ③下渗 ④地下径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7. A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因此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故A正确。反气旋影响多是晴朗天气;8月份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故B、C、D错误。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对应乙。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多,对应甲。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最多,对应丙。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实验组、实验组Ⅰ、对照组,故C正确,A、B、D错误。
【9题详解】
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降雨,降水量大,对地表侵蚀强,①对。蒸发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②错。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③对。地下径流对水土流失影响小,④错。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
早春季节常发生霜冻天气,严重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下图示意某年 1 月底某科研所对峨眉山市一灌木型茶园进行气温测量的结果(图中 3m、1m 表示距离地面高度的温度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依图可知,该茶园( )
A. 白天出现了逆温现象 B. 树冠层日温差可达18℃
C. 冻害现象发生于白天 D. 夜晚离地面越近温度越低
11. 为提高茶树冠层的温度,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 利用风扇,使上下层空气混合 B. 开辟水塘,增大上下层温差
C. 地膜覆盖,促进空气对流运动 D. 建防护林,阻挡外来气流涌入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8点以前15点以后,茶园3m处气温高于1m处,尤其是入夜以后,二者的气温差异更大,夜晚离地面近,气温低,故D正确。白天基本上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没有出现逆温;树冠层的日温差应该看3m处的日温差,达不到18℃;冻害现象发生于夜晚。故A、B、C错误。
【11题详解】
利用风扇,扰动空气,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而且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促进茶丛顶部暖空气与近地面冷空气循环流动,从而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A正确。水的比热容大,因此开辟水塘会减小增大上下层温差;地膜覆盖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建防护林,可以阻挡外来气流涌入,但是对气温垂直分布影响小。故B、C、D错误。
【点睛】这种防冻风扇安装在6米多高的铁杆顶上,利用早春时节一般高空气温比地表气温高3℃-5℃的条件,当风扇探头检测到茶园内茶丛顶部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以下时,就会自动启动风扇,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而且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促进茶丛顶暖空气与近地面冷空气循环流动,从而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2.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芦苇为多年生高大直立草本植物,冬季枯黄,来年发出新芽。芦苇用途很广,是造纸的优质原料,也可用来织席、帘等。辽河三角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割苇人往往等到冬季大地封冻之后前来收割。芦苇每年收割一次,过去,收割后的苇塘会在春节前后放火“炼塘”,近年来已被明文禁止。
材料二 下面为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图和芦苇景观图。
(1)概述图示地区芦苇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2)分析辽河三角洲割苇人选择在封冻之后收割芦苇的原因。
(3)说明芦苇每年都要收割一次的原因。
(4)简述芦苇收割后“炼塘”的利和弊。
【答案】(1)集中连片分布于三角洲,沿河谷和海岸分布;原因:地势低平,为浅水覆盖的地区。
(2)芦苇到冬季进入成熟期,最适宜收割;冬季湿地封冻后,便于割苇工人进入湿地作业
(3)芦苇全身都是宝,每年割苇可以增加收成;割苇后光照增加,有利于发新芽及其成长;成年芦苇干枯后不及时收割容易造成火灾。
(4)有利:减少病虫害:提高地表温度和增加养分,提高来年芦苇产量;弊:大量燃烧芦苇易造成空气污染。(答三点得满分,其他类似表述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利和弊每类至少一点)
【解析】
【详解】(1)芦苇喜欢水湿环境,图中的三角洲、河谷、河岸地区,地势低平,为浅水覆盖的地区,适合芦苇的生长,图中显示这些地区芦苇分布较广。
(2)辽河三角洲割苇人选择在封冻之后收割芦苇是因为芦苇到冬季进入成熟期,最适宜收割;同时,冬季湿地封冻后,便于割苇工人进入湿地作业。其他季节湿地泥泞且不安全。
(3)芦苇价值比较高,每年割苇可以增加收成;割苇后降低植株密度,光照增加,有利于发新芽及其成长;而且成年芦苇干枯后不及时收割容易造成火灾。
(4)在芦苇地“炼塘”的有利之处在于可以减少地表覆盖物,增加地表光照和下年新芦苇生长空间;减少虫害;燃烧的灰烬可提供养分,提高来年的芦苇产量。“炼塘”的弊端主要是不利于秸秆还田,燃烧还会造成大气污染等。
13.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自2017年12月开始,经过几十天的物资运输和筹备,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在难言岛正式开工建设。该岛东临特拉诺瓦湾,西部高原广布,冷空气活动频繁。研究发现,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下图为特拉诺瓦湾周边地形、罗斯海新站附近景观及该站部分时段地表反照率变化圈(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的辐射量与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量之比)。
(1)简析罗斯海新站物资筹备、奠基开工选择此时段的原因。
(2)建站时,科考队员发现该地碎石遍布,几乎无土壤,推测其原因。
(3)试分析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的原因。
(4)请说明图示时段内罗斯海新站附近反照率极值出现时间及原因。
【答案】(1)12月至2月,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大;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物资运输和工程先期建设。
(2)①气候寒冷,岩石裸露,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②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几乎无土壤。
(3)①该站纬度高,其西部高原广布,有利于冷空气集聚;②高原与新站间地势落差大,大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向东部海湾下滑;③西部山谷发育,狭管效应增强风力;④新站西侧海湾冰面广布,平坦开阔,摩擦力小,故而该区域盛行西风且风力强劲。
(4)极值时间,月初出现极大值;4月下旬后出现极小值。极值原因:2月初降雪量(雪量积累)最大,反照率达到峰值(最大值);4月下旬后该地出现极夜现象(最小 )。
【解析】
【分析】该题组考查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详解】(1)罗斯海新站物资筹备、奠基开工选择此时段选择在12月至2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极地区昼长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方便人类活动,有利于物资运输 和工程先期建设。
(2)该题中碎石遍布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气候寒冷,岩石裸露,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土壤发育差的原因是环境不利于土壤发育,具体是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几乎无土壤。
(3)西风强劲从风力大的成因角度分析,海陆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摩擦力小再加上狭管效应,结合图示信息具体分析是该站纬度高,其西部高原广布,有利于冷空气集聚;高原与新站间地势落差大,大量冷空气在重力作 用下向东部海湾下滑;西部山谷发育,狭管效应增强风力;④新站西侧海湾冰面广布,平坦开阔,摩擦力小,故而该区域盛行西风且风力强劲。
(4)结合图示信息,反照率极大值出现在2月初,极小值出现在4月。极大值的出现与地表积雪量有关,2月初降雪量(雪量积累)最大,反照率达到峰值(最大值)。极小值的出现是因为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既没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没有地表反射。
【点睛】南极地区寒冷的原因:
(1)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这巨大的冰盖使之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冷源”,它终日散发着寒气,迅速冷却着空气。
(2)白色的南极冰盖像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反射回空中了。
(3)众所周知,南极是一块大陆,在它的周围,围绕着茫茫的南大洋。南大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被海冰封冻的,有些甚至还长年不化,这样就大大阻碍了海水与空气之间的交换,使南极四周的海面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温度。
(4)南极是大陆,周围环绕的是海洋,大陆吸热多,但散热也快,所以,南极大陆的储热能力很差。
(5)南极是世界的风极,那儿连绵不断的大风最终也能导致极度的寒冷。
(6)在南纬40~60的很强的西风环流,使南极地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风的“屏壁”,从而大大地阻碍了热带地区的暖气流进入南极洲。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2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处天山山间盆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开都河流经该景区天然高原草场,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十八弯”之美称。落日余晖倒映在弯曲的开都河中,能倒映出多达9个太阳。每年夏秋季节日落时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著名的九曲十八弯落日景观(如图所示)。
分析夏秋季节是观赏九曲十八湾落日景观最佳时间的原因,并指出为更好的观赏此景观需要注意的事项。
【答案】原因:夏秋季节景区气温较高(或气温适宜);河流水量大(或河面宽阔),落日余晖景观更壮观;落日余晖景观和草原景观相互映衬,美学(或游览)价值更高。注意的事项: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或角度);避开阴雨天气(或选择晴天)。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景观的欣赏。
【详解】原因可以从气温、河面宽度分析。特殊的自然景观需注意观赏角度和时机。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保护我国东部地区的河堤两岸、公路和铁路的边坡,专家研究出了灌木与草本植被相结合的护坡模式。与单一的草本护坡和灌木护坡相比较,该模式植被的地下和地上部分结构更合理,护坡效果更好。下图为灌草结合护坡作用示意图。
与单一植被护坡相比较,分析灌草结合护坡模式护坡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地上部分面积大,层次多(或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径流侵蚀减弱;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弱;地下根系部分面积大,层次多(或上下层交错/结构更复杂);固土与固坡相结合(或既能固土,又能固土);植被多样性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
【详解】由图可知,灌木与草本植被相结合的护坡模式更立体,有二次降落,故对地表侵蚀更弱,滞留降水效果更好;多样结合,根系更发达,生物生存率更高,生态效益更佳。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