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十九次考试(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十九次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新网合肥 2019 年 2 月 23 日电:入冬以来,安徽省降水量之多和日照天数之少均打破了1961 年以来的气象纪录。其中,入冬以来 80 天的降水量达 479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 1.1 倍; 降水日数为 40 天,较常年同期偏多 19 天(见图 a);日照时数仅为 167 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左右(见图 b)。“还没有见到猪年的太阳”“太阳已失联”“流浪太阳”“衣服没干怎么办”成为朋友圈里热议和调侃的话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根据上述材料推断安徽省入冬以来( )
A. 大气保温作用较显著,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
B. 农田土壤水分达到过饱和,不利于冬小麦越冬
C. 降雪量较多,春汛期间防汛压力将明显增大
D. 温室大棚生产不会受到外界异常天气的影响
2. “衣服没干怎么办”这一话题,反映出安徽入冬以来( )
A. 气温较高,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天气闷热潮湿
B. 气温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抑制水汽蒸发
C. 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影响,带来充足水汽
D. 主要受来自北冰洋的季风影响,带来充足水汽
3. 安徽省入冬以来日照时数仅为 167 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左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入冬以来的昼更短,夜更长
B. 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入冬以来的太阳高度角偏低
C. 日照偏少与芬兰北部同期日照时数偏少的原因相似
D. 日照偏少与四川盆地同期日照时数偏少的原因相似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安徽省入冬以来阴雨天多,晴天少,阴雨天的晚上大气保温作用比较显著,但晴天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日平均气温较低,A错误;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1倍,农田土壤水分达到过饱和,不利于冬小麦越冬,B正确;安徽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冬季降雪量少,C错误;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少,不利于温室大棚内的作物生长,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安徽省入冬以来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蒸发弱,引发了“衣服没干怎么办”这一话题。冬季,天气不会闷热潮湿,A错误;冬季受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南下,遇到暖湿气流形成降水,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高低与安徽的天气状况没有关系,A、B错误;安徽省入冬以来日照偏少的原因是阴雨天气多,芬兰同期日照时数少的原因是纬度高,昼长短,C错误;四川盆地同期日照时数偏少的原因是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故选D。
【点睛】安徽省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偏北季风影响。
中国自 1996 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目前 85%以上依赖国际市场。中美经贸摩擦后,美国豆农损失惨重,但我国国内大豆市场未受到明显冲击,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下图示意我国 2017 年、2018 年(1-10 月)大豆进口占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中美经贸摩擦后,我国国内大豆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主要得益于( )
A. 国内大豆需求大幅降低 B. 国内大豆生产全面丰收
C. 美国大豆替代进口增加 D. 将大豆库存投放于市场
5. 为减少大豆进口区域集中所带来的贸易风险,我国应( )
①开辟多元大豆进口渠道
②减少对大豆生产国投资
③利用技术提高大豆品质
④严令禁止国外大豆进口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4. C 5. A
【解析】
【4题详解】
中美经贸摩擦后,经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进口大豆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据图分析可知,巴西已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最主要国家,此外俄罗斯大豆进口比重也提高了;我国大豆市场运行平稳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豆替代进口增加,特别是大量采购巴西大豆,有效缓解了供应压力,故C项正确。
【5题详解】
中国大豆市场需求量巨大,但如果进口区域过于集中,则必然会带来贸易风险。为此,通过技术投入,可以提高大豆品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国外的依赖,但禁止国外大豆进口不仅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也不符合我国贸易政策,应开辟多元渠道增加大豆进口,或加大对大豆生产国的投资,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结合选项A项正确。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 苔原带 B. 温带草原带
C. 冰原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7. 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 收集大气降水 B. 获取更多光照
C. 抵抗冬季寒冷 D. 吸收地下水分
8. 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 人工播种 B. 降水减少
C. 气候变暖 D. 冻土增厚
【答案】6. A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
【7题详解】
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选B,其余选项可排除。
【8题详解】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C对。
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员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 2000~2005 年和 2010~2015 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推测 M 省最可能是( )
A. 辽宁 B. 上海 C. 湖南 D. 安徽
10. 2000~2005 年,吉林省的( )
A. 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 B. 城镇人口总数下降
C. 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 D. 镇区人口总数上升
11. 图示时间段内,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是( )
A. 重庆一直高于陕西
B. 陕西一直高于重庆
C. 2000~2005 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D. 2010~2015 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答案】9. B 10. D 1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9题详解】
读图,结合材料可知,M省在2000-2005年间,镇化贡献率为负值,说明镇区人口增长为负值,慢于城区人口增长速度,应为我国的大城市周边地区,随着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周边镇区人口向城区迁入,图中M省镇化贡献率在2010-2015年为正值,说明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使得周边地区的镇区人口增长速度增快,故选B。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2000-2005年吉林省的镇化贡献率大于1,说明镇区人口呈现正增长,而城区人口负增长,镇区人口总数下降,城镇人口总数在增加,故选D。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重庆的镇区贡献率在2000-2005高于陕西,2010-2015低于陕西,AB错。重庆的城区贡献率在2000-2005低于陕西,2010-2015高于陕西,C错,D对。故选D。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海南岛西部昌江县境内的海岸边,有一片罕见的热带滨海沙漢。此地北、东、南 三面环山,西邻北部湾,这片沙漢沿着海岸线及河流狭长分布,这里有流动沙丘,也有半流动和固定沙丘,有的高达四、五十米。经专家考证,这片热带滨海沙漢并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材料二 2015 年 12 月 30 日海南环岛高铁建成,由海南东环铁路和海南西环铁路组成,形成了个闭合的环,是中国第一条,也是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铁,游客乘高铁环游海南岛将成为现实 ,海南将形成“环岛三小时交通图”,实现全岛同城。下图为海南岛热带滨海沙漠及环岛髙铁线路图。
(1)简述海南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2)简述海南岛高铁修建成环形的主要原因及运行过程中常遇到的不利天气。
(3)简述海南西部热带沙漠的成因。
(4)对该片沙漠的治理,有人认为应该保留这片沙漠,只需控制其规模,不使其继续扩大即可,请阐这种观点的理由。
【答案】(1)特征: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东多西少)。
原因:①东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②东部多台风登陆,多台风雨。
(2)原因:①岛屿中部为山地,沿海多平原,利于施工建设;②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出行需求大。
不利天气:高温天气;强对流天气(暴雨天气、雷电天气):台风天气(任答一点)。
(3)①地处山地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气候较干燥;②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较大,提供了丰富沙源; ④风力搬运海滩、河漫滩的泥沙,在此处堆积。
(4)①该片沙漠是我国罕见的热带滨海沙漠,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②该片沙漠是海南稀缺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为背景,考查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考查沙漠的形成原因,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降水的因素。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很容易看出,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即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看图可知,夏季盛行东南风,东部地区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台风先登陆东部地区,多台风雨,降水较多。
(2)考查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海南岛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递降,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海南环岛高铁也是因海南的地理特点而设计建造;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出行需求大。不利天气:高温天气;强对流天气(暴雨天气、雷电天气):台风天气。
(3)考查热带沙漠的成因。沙丘的分布一般需要满足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等条件;据题可知该沙丘主要位于西部沿海、河流入海口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加之沿海沙滩,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沙源;又根据材料可知,该沙丘并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再结合图文可知,该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主要从保留这片热带滨海沙漠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方面分析即可。科研价值方面,该片沙漠是我国罕见的热带滨海沙漠,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方面,该片沙漠是海南稀缺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多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冬雨较多,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纳马夸兰沙漠有着 5 000 万年的历史,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可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区域内有 3 500 多种多肉植物,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 10%,其中1000多种是这里独有的。下图为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和纳马夸兰气候资料图。
(1)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2)从生物进化和人类 活动角度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
(3)分析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
【答案】(1)该地纬度较低,且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天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响,多雾。
(2)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气候适宜,种植面积大,产量大;多肉植物种类多、独特,国际市场广阔;当地劳动力丰富廉价,生产成本低;位于沿海地区,海洋运输便利;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大量远距离出口提供条件。
【解析】
本题以纳马夸兰南部地区多肉植物的生长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影响农业出口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
(1)读材料可知,“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可推测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气温高、降水量少、干湿季明显、露水多、多雾。从纳马夸兰所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来看,该地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降水少,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沿岸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多雾,有利于多肉植物生长。
(2)此问要注意审题清楚,从生物进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抓住关键词“多肉植物众多”,纳马夸兰沙漠有着5000万年的历史,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
(3)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量已居世界前列的原因需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再结合具体情况,从纳马夸兰的气候、种植面积、多肉植物种类、市场、劳动力、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等方面具体分析。
点睛: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保鲜期较短,要求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基础: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例如,我国的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对于农业的发展就比较有利。
劳动力:劳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之一,没有充足劳动力就不会有集约和发达的农业,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未发展到全部机械化,例如,水稻种植业,旱作谷物农业等,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地价:地价水平也决定着该地区的使用与价值,如果地租过高,就不会有人考虑在此种地,发展大规模的农业。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合理低价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顽疾,它通常是指以低于经营成本的价格来招揽游客,而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游客进行强制额外消费、强迫购物消费、强制增加景点等手段来获取利益。近年来,“不合理低价游”引发的欺骗顾客、强制游客购物等新闻频现报刊和网络。
分析“不合理低价游”对旅游业影响及应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影响:扰乱了旅游市场,阻碍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给旅游景区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客源市场减少;损害了游客权益和旅游体验,降低了游客的旅游积极性;损害了旅行 社的信誉,不利于长期发展等。
措施:强化法律法规对“不合理低价游”的监管力度; 加快建立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业协会和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游客和特殊群体的旅游教育和旅游帮扶等。(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本题以旅游业为背景,考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考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据材料可知,“不合理低价游”通常是指以低于经营成本的价格来招揽游客, 而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游客进行强制额外消费、强迫购物消费、强制增加景点等手段来获取利益。从概念上分析可知,“不合理低价游”扰乱了旅游市场,阻碍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给旅游景区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客源市场减少;损害 了游客权益和旅游体验,降低了游客的旅游积极性;损害了旅行社的信誉,不利于长期发展等。治理措施要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措施为强化法律法规对“不合理低价游”的监管力度;加快建立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业协会和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游客 和特殊群体的旅游教育和旅游帮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