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解析版)
展开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
一、选择题
地质工作者对某河流的一个断面开展科学考察,并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面河流水位及地层(沉积岩)的上升过程。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下图是根据推测结果绘制的坐标图,其中实线表示河流水位的时间变化,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造成该断面附近地层上升的主要作用是( )
A. 岩浆活动 B. 地壳运动 C. 堆积作用 D. 变质作用
2. 该断面上,甲地层比乙地层( )
A. 形成晚,厚度小 B. 形成旱,厚度大
C. 形成早,厚度小 D. 形成晚,厚度大
3. 当前,该断面地貌类型是( )
A. V 型谷 B. 河漫滩 C. 冲积扇 D. 三角洲
【答案】1. B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根据流水侵蚀的痕迹,该处的岩层不断稳定上升,造成该断面附近地层上升的主要作用是地壳运动, B对。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该地岩层是沉积岩,A错。堆积作用发生在低洼处,C错。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D错。
【2题详解】
沉积岩层中,下面的沉积层形成的早,上面的形成的晚。该断面上,甲地层在上面,形成的比乙地层晚,根据水流侵蚀线宽度,比乙地层厚度小,C对。A、B、D错。
【3题详解】
当前,该断面岩层持续上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地貌类型是V型谷,A对。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C、D错。
下图是位于亚欧大陆 40°N~50°N 四地区 1 月和 7 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4.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
A.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 ①②③④四地中( )
A. ①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有关
B. ②地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大
C. ③地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 ④地 7 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距平值大
【答案】4. B 5. B
【解析】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学生要能够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判断出气候类型,熟悉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4题详解】
位于亚欧大陆40°N~50°N,应该是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图中①1月气温距平值较大,7月气温距平值较小,说明气温年较差较小,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②1月气温距平值较小,7月气温距平值较大,说明气温年较差较大,7月降水距平值较大,1月降水距平值为负,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③7月降水距平值为负,1月降水距平值为正,降水主要集中于科季,属于地中海气候,;④1、7月降水距平值为负,说明降水量很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选择B。
【5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无关,A错误;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最大,B对;③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不利于农业的发展,C错误;④地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错误。
挠力河流域(图 a)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流域面积 24863km2。在上游设计建设龙头桥水库,主要要发挥其灌溉和发电作用。图 b 为上游宝清水文站不同年代各月平均流量变化情况。近年来挠力河流域的湿地大面积萎缩等生态问题凸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 a 图 b
6. 龙头桥水库正式截流蓄水的时间最可能为( )
A. 1975 年 B. 1980 年 C. 1999 年 D. 2006 年
7. 按照设计方案运行,龙头桥水库建成后下游湿地水文过程是( )
A. 径流量季节性变幅加大 B. 年径流总量减少
C. 径流中的含沙量增加 D. 地下水补充量增加
8. 将龙头桥水库以灌溉、发电为主转变为以防洪和生态补水为主可解决下游生态问题。如此,下列月份龙头桥水库应该开闸放水的是( )
A. 1-3 月 B. 5-6 月 C. 7-8 月 D. 10-12 月
【答案】6. C 7. B 8.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流域示意图宝清水文站位于龙头桥水库的下游,说明龙头桥水库对宝清水文站的流量有调节作用,宝清水文站流量更平稳。从宝清水文站流量图得知,20世界70、80、90年代流量变化比较大,说明没有水库调节作用,排除AB。读图得知2000-2006年间站内流量平稳,说明在这之前龙头桥水库已蓄水调节径流,D不符;结合前面判断,龙头桥水库截流蓄水时间应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之间,最可能是1999年,故选C。
【7题详解】
水库对径流量起调节作用,下游径流趋于平稳,所以径流量季节性变化减小,A错误。水库蓄水,下游年径流总量会减少,B正确。径流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流域坡度、土壤结构和降水强度等有关,与水库关系不大,C错误。湿地下游枯水期流量比没有水库前增加,所以枯水期地下水补充量减少,D错误。
【8题详解】
一般来说水库在流域枯水期时开闸放水补充河流径流量。我国东北地区春季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流量较大,水库无需生态补水,A错误。东北地区夏秋降水多,河流补给较多,也不需要水库放水,BC错误。东北秋冬季降水较少,应开闸放水,所以龙头桥补给河流在10-12月份,D正确。
下图示意某年12月18日~24日影响亚洲东部的某种天气系统活动过程。图中的小圆圈为高压中心,圆圈上的数字为日期,其下的数字为中心气压值。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 24 日,甲地的风向是( )
A. 偏南风 B. 偏东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10. 气象部门发布了寒潮预报,甲地降温最剧烈的时间是( )
A. 19 日 B. 20 日 C. 21 日 D. 22 日
11. 与 18 日的天气相比,寒潮过境时甲地( )
A.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B. 大气逆辐射减弱
C. 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D.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答案】9. A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从图中看,24日甲地位于高压中心北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由南向北,排除CD;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偏成西南风,B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冷锋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读图21号冷锋距甲地最近,所以甲地21号降温最剧烈,C正确。19日甲地属于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没有出现降温,A错误;24日,甲地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没有降温过程,D错误。相比20日,21日冷锋与甲地距离更近,故20日降温不明显,排除B,选C。
【11题详解】
18号甲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寒潮过境时甲地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云层增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A错误;阴雨天云层厚,大气保温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增强,B错误;寒潮过境时,气温下降幅度大,气温水平差异增大,C错误;同一水平面气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著名的红军长征“过草地”就是过若尔盖草原。(见下图)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凹地,这里气候独特,(见下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该地泥炭资源十分丰富,平均厚度约为 1 米。其形成是生物(主要是植物)在死亡后沉积在沼泽底部,无法完全腐败分解,经几千年演化形成。通常在较潮湿的地方泥炭层的形成比较快,有机物的分解度比较低,而较干燥的地方则相反。泥炭的积累速度不但取决于植物的生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受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的制约。泥炭质轻、持水、保肥,既是栽培基质,又是良好的土壤调解剂,并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殖酸及营养成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均温℃ | -10.1 | -7 | -2.3 | 1.7 | 5.5 | 8.7 | 10.7 | 10.1 | 6.5 | 1.8 | -4.2 | -8.8 |
降水量(mm) | 4.8 | 7.9 | 17.2 | 36.6 | 76.8 | 101 | 122 | 112 | 101 | 57 | 7.8 | 2.8 |
(1)分析若尔盖草原形成大面积沼泽的原因。
(2)分析若尔盖草原丰富泥炭形成的地理条件。
(3)你是否赞同当地开发泥炭资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处凹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汇聚河水易外溢,地表水丰富
(2)地壳运动的速度适宜;植物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积累的有机物多;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沼泽底部,加上水温低,分解少。
(3)赞同。理由:沼泽面积大,泥炭储量丰富;泥炭川途广,市场需求量大;泥炭的开发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开发泥炭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赞同。理由: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开采泥炭会破坏湿地生态;泥炭形成需要漫长的时期,再生困难;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一日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解析】
【分析】以区域为载体考查湿地的成因、湿地的泥炭形成条件、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难度较高。从材料获取关键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针对区域问题提出湿地可持续发展措施。
【详解】(1)考查湿地形成的条件分析,可从湿地来水和排水等方面作答。若尔盖湿地来水方面:季风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汇聚河水易外溢,地表水丰富。排水方面: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散失少;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所以形成湿地。
(2)考查湿地泥炭形成条件。根据材料得知泥炭形成与湿度大和有机物分解速度慢有关。若尔盖湿地在地壳下陷凹地区,地壳运动的速度适宜;该区植物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积累的有机物多;植物尸体沉积沼泽底部,加上水温低,分解慢,逐渐形成泥炭。
(3)考查资源的开发的条件及对当地的影响。赞同开发当地泥炭资源可从资源储备量、市场条件、社会经济效益作答。不赞同开发泥炭资源,可从当地湿地的生态功能、脆弱的生态环境、资源再生条件及生物多样性等作答。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是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交通咽喉。曾经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雷州半岛还是一个整体,后来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才形成琼州海峡。其东西总长 103.5 千米,最宽为 39.6 千米,最窄处仅 19.4 千米;平均水深 44 米,最大深度米。海峡两岸多河流注入,自然环境复杂多变。下面左图为琼州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琼州海峡海底地形地质示意图。
2018 年 1 月底到 2 月中上旬多次冷空气多次袭击海南,2018 年 2 月 18 日至 22 日,正月初二至初七,琼州海峡发生了 67 年不遇的持续性大雾,导致海口三大港口多次短暂停航,出岛车辆严重滞留,堵车里程一度达 10 公里。海南、广东两省紧急协调船运企业,尽快把海南滞留车辆和旅客运输出去。
(1)分析此次大雾浓度大、厚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原因。
(2)分析本次海口车辆滞留的原因。
(3)我国跨海大桥众多,跨海大桥修建技术已经领跑世界,但琼州海峡尚未修建跨海大桥。请从自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前期,琼州海峡受冷空气影响,海面温度低;后期,冷空气势力减弱,偏南风从低纬海面带来大量暖湿空气;暖湿空气与海面温差大,降温快,降温幅度大,水汽凝结,形成浓雾;海水比热容大,升温慢,,浓雾持续时间长。
(2)自驾游发展迅速,进岛车辆猛增海南岛纬度低,春节前后为旅游高峰期;大雾天气持续时间长;海南岛对外联系不便,出岛车辆只能经由轮渡(海运)出海。
(3)自然原因:海水深度太大;地处断裂下陷带,海底地质构造复杂;两岸河流注入,泥沙淤积厚度大;海水受季风、海底地形影响,海流紊乱湍急,水文条件复杂;大雾、大风天气多,夏季多台风施工难度大。
【解析】
【分析】以区域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海雾形成的条件、特殊交通线路修建的影响因素,本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海雾持续时间长,注意从其当地环境形成海雾条件出发分析。
【详解】(1)因冷暖空气交替,该区域内海雾形成条件优越,大雾浓度大、厚度大、持续时间长。前期,受冷空气影响,海面温度低;后期,冷空气势力减弱,海面大量暖湿空气与海面温差大,降温凝结,形成浓雾;海水比热容大,升温慢,浓雾持续时间长。
(2)分析车辆滞留可从自然交通条件、社会经济通行条件分析。社会经济条件:本次海口车辆滞留与时间有关,冬春季是海南旅游旺季,自驾游等进岛车辆猛增。自然条件:结合材料,海南对外联系不便,交通线路少,浓雾天气持续,出岛车辆只能经由轮渡(海运)出海。
(3)交通线路的修建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琼州海峡跨海大桥修建受阻的自然原因包括水深、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天气状况等:海水深度大;断裂带,地质复杂;海底地形复杂;水文条件复杂;大雾、大风天气多,夏季多台风。社会经济条件主要考虑运输需求、工程造价、工程量难度等:成本高;车流量小,运输需求不大。
14.【地理一选修 3:旅游地理】
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注重时效性、参与性和特色性。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正被体验式旅游所替代。四川省蒲江县成佳镇被誉为“中国绿茶第一乡”,下表为成佳茶乡一日游方案。
从体验经济的视角,分析“成佳茶乡一日游”活动设计的亮点。
【答案】旅游周期短,将一天的时间进行时段划分,时间利用率高:设计有采茶,制茶,欣赏茶道、茶技,品茶等主题体验活动;设计有品尝美食,健步走,自助烧烤等休闲体验活动;旅游活动设计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解析】
【分析】考查旅游资源的规划,难度中等。注意从表格提取关键信息,从旅游规划的时间安排和体验角度挖掘设计亮点。
【详解】体验经济注重时效性、参与性和特色性,从时间安排、体验等角度分析设计亮点。从旅程安排表看,这次旅游周期短,进行时段划分,时间利用率高。结合表格内容,分析旅游规划中设计的体验旅游项目。设计有主题体验活动和休闲体验活动。从旅游设计的目的分析这次旅游活动设计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仍共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解析】防水土流失主要考虑减少地表径流的速度和流量大小以及对土壤的固着程度。人工松林植物种类单一,植株稀少,生长期短,扎入土层浅,且植株间杂草少,水土保持功能弱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次生林植物种类较多,植物间距小,植物密集,植物根系长,能够扎入更深的土壤,再加上植株间有大量的杂草,因此对同强度降水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