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地理】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地理】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地理】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地理】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四川省营山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2. 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 ①位于西半球 B. ②位于低纬度
    C. ③位于大西洋 D. ④位于南温带
    【答案】1. A 2. C
    【解析】
    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低纬度的范围为0°-30°,中纬度的范围为30°-60°,高纬度的范围为60°-90°;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
    【1题详解】
    对跖点是地球表面相对地心的对称点。甲地(30°S,45°E)的对跖点是乙地(30°N,135°W)。据图可知,①地经纬度是(20°N,110°E);②地经纬度是(40°S,170°W);③地经纬度是(0°,45°W);④地经纬度是(30°N,135°W)。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①经纬度(20°N,110°E),判断该点位于东半球,故A错误:根据②经纬度(40°,
    170°W),判断该点位于中纬度,故B错误;根据③的经纬度(0°,45°W),判断位于大西洋,故C正确;根据④经纬度(30°N,135°W),判断该点位于北温带,故D错误。故选C。
    3.下图黑点分别为甲、乙、丙、丁所处的地理位置,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相对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在乙的东北 ②乙在丙的西南
    ③丙在丁的东南 ④丁在甲的东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由坐标知,甲在南半球,乙在北半球,所以甲在乙的南面,甲的经度为110°E,乙的为105°E,所以甲在乙的东面,综合甲在乙的东南。故①错误。②乙在30°N,丙在40°N,乙的纬度低,位于丙的南面,乙在105°E,丙在120°W,东西方向判断应利用劣弧原理(经度变化小于180度),所以乙在丙的西南。故②正确。③丙和丁在同一条经线上,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方向,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所以丙在丁的正北。故③错误。④丁在50°S,甲在30°S,同在南半球,纬度高的位于南面,丁的经度为120°W,甲的经度为110°E,东西方向判断应利用劣弧原理(经度变化小于180度),所以东西方向丁位于甲的东面,综合起来,丁在甲的东南,故④正确。故C②④正确。故选C。
    4.读经纬网图,若bd经线的经度为150°E,则图中ab、bd、cd、ac四段经纬线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cd>ab<bd<ac B. ab<cd<ac=bd
    C. ac>bd>ab>cd D. bd=ac>ab=cd
    【答案】B
    【解析】纬度差相同,其间经线的长度相同,故ac=bd;而经度差相同,其间纬线的长度不同,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故cd>ab;而图示经线的跨纬度数明显大于纬线上跨经度数,故cd<ac,综上,ab<cd<ac=bd;故B项正确。故选B。
    读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 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分别前进110千米,则其最终的位置( )
    A. 在M点正西方向 B. 在M点正南方向
    C. 在M点的正东方向 D. 回到M点
    6. 在地球表面从M点到N点的最短路线的方向应为( )
    A. 向正东 B. 沿两点所在纬线
    C.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不同纬度地区间隔的经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不同,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不同的经线上间隔的纬度数只要相等,则长度相等。某人从M点出发,在向正东前进110千米时跨越的经度数,要小于后来其向正西前进110千米所跨越的经度数,而其正南、正北前进的110千米,跨越的纬度数相同,故最终位置在M点的正西方向。
    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M、N位于同一纬线上,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应向高纬地区略偏,图示为南半球,故从南北方向看,应先向南再向北运动;从东西方向上看从M点到N点始终向东运动;故先向东南,再向东北,D项符合。故选D。
    7.有关下图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 乙处比例尺最小
    C. 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 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答案】B
    【解析】由于地球仪上,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短,因此图中范围最大的是乙,其次是丙,甲的范围最小;图幅相同的地图,范围越大,其比例尺越小,因此比例尺最小的是乙,其次是丙,甲图的比例尺最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 读下面的等高线图(图中等高距相同),四幅图中坡度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图示等高线分布密度相同,等高距相等,而比例尺不同。当把四幅图转换成同一比例尺,比例尺越小,等高线变得越稀疏,表明坡度越缓。图丙的比例尺最小。故选C。
    读图,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m),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
    A. 从西南流向东北 B. 从东流向西
    C. 从东北流向西南 D. 从西流向东
    10. 若X数值为500米,图中A所在地( )
    A. 海拔低于400米 B. 海拔高于600米
    C. 海拔低于500米 D. 海拔高于500米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L为河流,河流一般位于谷地中,则判断等高线为“凸高为低”,即X>Y,并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西南向东北流。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理,A的海拔应高于X即高于500,但不超过1个等高距,即小于600,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 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 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C. 坡度较平缓 D. 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答案】B
    【解析】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所以图中①线路经过四条河流,需要修建桥梁,投资大;②线方案没有经过河流,不用修建桥梁,占用耕地少。
    读图可知,②线方案比①线方案长,不符合题意;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不经过河流,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故B正确;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坡度相差不大,不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不出②线方案比①线方案多经过居民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 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C. 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D. 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14. 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708m B. 615m
    C. 492m D. 380m
    【答案】12. A 13. B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下游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河流流速缓,泥沙容易淤积,易发生水患。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小。故A正确。故选A。
    【13题详解】
    图中③地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最易发展成城镇,A错误;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忽上忽下较耗体力,B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的干流从西南向东北流,C错误;M点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通视⑤地,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⑤居民点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是200m-300m之间,M山顶的海拔为700m-800m之间,因此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400m≤h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