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41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41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341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的平衡状态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亏水量 7~8 月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 积雪的融化 B. 降水量的增大
C. 冰川融水增多 D. 湖水补给河水
2. 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 东北平原 B. 河西走廊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1. B 2. C
【解析】考查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1题详解】
读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的平衡状态图可知,该地5、6月份需水量大,亏水量大,说明此时降水少,作物需水量大,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则该地区雨带未到,可能是华北、东北地区。由于7-8月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增多,亏水量较小。故选B。
【2题详解】
由上题推理可知,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华北平原。故选C。
3.从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角度考虑,下列我国四个卫星发射基地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 文昌(约 19.5ºN) B. 西昌(约 28ºN)
C. 太原(约 38ºN) D. 酒泉(约 40ºN)
【答案】A
【解析】从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角度考虑,纬度越低,卫星发射时获得的初速度越大,越节省燃料。我国四个卫星发射基地中,文昌的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最有利于卫星发射,选A。
4.图中,大圆表示赤道,小圆表示极圈,箭头表示自转方向,日期相同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自转方向及昼夜分布可知,①②③④分布表示北半球的二分日、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的夏至),据此分析选C。
某校学生到我国一村落进行地理考察。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沟渠纵横的水田,前方高山耸立、左侧椰林成排。他们步行进入村落,但见民居间涌泉处处。村主任带领他们参观该村的祠堂,提及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A. 山东 B. 台湾
C. 四川 D. 浙江
6. 村民的祖先渡海来此后,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A. 地形 B. 河流
C. 土壤 D. 植被
【答案】5. B 6.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处与大陆之间有大海相隔,且岛上有椰林分布,应位于热带地区,结合中国地理可知,该地应位于台湾,山东和四川及浙江为温带或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有椰林分布,故选B。
【6题详解】
由于在该岛祖先到来之前,这里人烟稀少,由于人口增加,为了获得充足的粮食供应,应当对自然环境中的植被进行了改造,开垦成为耕地,种植水稻等作物,故选D。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当雨带移到Ⅱ地区时
A. 伦敦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 非洲草原上角马向南迁徙
C.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 D. 华南珠江等流域进入伏旱
8. 如果6月雨带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 南北皆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旱北涝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我国的锋面雨带移动的一般规律是,每年的4―5月在华南一带,6月中下旬―7月初到长江中下游一带,7中下旬―8月到东北、华北一带,9月南撤到西南地区到华南一带,10月锋面雨带离开大陆。据此可知,当雨带移到Ⅱ地区时大致为6、7月份,此时伦敦受西风带控制;非洲草原上角马向北迁徙;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华南珠江等流域进入汛期,据此分析选C。
【8题详解】
锋面雨带推移的速度往往取决于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与北方的冷空气的实力对比及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正常年份,6月雨带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如果6月雨带进入Ⅰ地区,则说明当年的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实力较强,北方的冷空气的实力较弱,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将可能出现南旱北涝。据此分析选D。
9.影响冷湖雪季长短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地势 B. 纬度位置
C. 距海远近 D. 大气环流
【答案】A
【解析】冷湖的降雪初始日期较迟、降雪终止日期较早,雪季较短;由于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盆地较封闭,水汽不易进入,降雪少,雪期较短,故选A。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流失及利用类型的转向。黄土台塬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地矛盾加剧,土地流转加快。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1990—1995 年,黄土台塬区土地流转主要方向为
A. 耕地转化为林地 B. 林地转化为水域
C. 草地转化为耕地 D. 耕地转化为草地
11. 1995—2000 年,黄土台塬区土地流转的整体特征带来的影响是
A. 城市化速度加快 B. 粮食总产量下降快
C. 生态安全隐患大 D. 洪涝灾害频率降低
12. 1985—2010 年,黄土台塬区耕地资源补充的主要来源是
A. 草地 B. 林地
C. 水域 D. 建设用地
【答案】10. D 11. C 12.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0题详解】
读图,结合图例,1995~2000年间,耕地增加幅度最大,草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可判定这一时期土地流转主要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故选D。
【11题详解】
1985~2010年间,黄土台塬区土地流转的整体特征是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尤以耕地下降数量最多,因此带来的影响是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安全隐患大,故选C。
【12题详解】
1985~2010年间,黄土台塬区林地水域变化幅度为0,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草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故新增耕地主要靠草地来补充。故选A。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3. 上图示河流
A. 年径流量小 B. 汛期短
C. 以雨水补给为主 D. 冬季有结冰期
14. 上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水电廉价
③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5. 近些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下列现象与其基本无关的是
A.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 B.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 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D.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答案】13. C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河为珠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的补给较多,河流的年径流量大,A错误;该流域雨季时间较长,汛期较长,B错误;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C 正确;属于亚热带,冬季没有结冰期,D错误。故答案选C项。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河流上游,地形崎岖,有大量水电站,水电资源丰富且廉价,有利于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15题详解】
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并不少,与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无关,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 20~30 年间, 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
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不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N、T 两地冬小麦种植区等值线南移 B. 喜马拉雅山脉雪线上升
C. 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缩小 D. 我国 1 月 0 ℃等温线南移
17. 导致 S 地和 T 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地形 纬度 B. 距海远近 季风环流
C. 地形 季风环流 D. 纬度 地形
【答案】16. B 17.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6题详解】
“微型冰河世纪”里温度会降低,N、T两地的小麦收获期会推迟,导致图示NT两地的等值线南移,北美冬小麦种植区的范围向南移,等值线南移,A正确;温度越低,雪线下降,因此,喜马拉雅山雪线会下降,B错误;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向南移,范围缩小,C正确;温度下降,我国1月0℃等温线南移,D正确。故选B。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中等值线表示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早晚,与温度高低成相关性。读图分析可知,T出的等值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S处的等值线大致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受地形影响较大,故选A。
下图为某市中心大型商场某层示意图,图中商场东街、商场西街走向与子午线平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该商场
A. 示意图的比例尺大约为 1∶1 000 000
B. 麦当劳餐厅位于李宁店的西北方向
C. 建在高速公路和环路交叉点的附近
D. 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来吸引顾客
19. 该商场规模扩大、品牌增多
A. 会增加同类店铺间竞争,缩小各自市场
B. 可扩大商场整体的服务范围
C. 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降低运输成本
D. 是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结果
【答案】18. B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读图,图示信息无法判断示意图的比例尺,A错。根据图中注记,商场东街、商场西街位置,判断图上方向,麦当劳餐厅位于李宁店的西北方向,B对。图示商场是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建设,C错。适宜建大型地下停车场来吸引顾客,D错。
【19题详解】
该商场规模扩大、品牌增多可扩大商场整体的服务范围,B对,A错。与新产品的研发,减低运输成本无必然联系,C错。不是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结果,电子商务是网络购物,D错。
点睛:注意材料信息,商场东街、商场西街与子午线平行,由此判断图上方向。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没有实物长度,无法判断比例尺。结合商业中心的特点,分析第2小题。
下图(a)为某同学手机显示的在我国某地登山运动轨迹图,下图(b)为登山过程中爬坡高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该同学登山过程中
A. 自起点至①地,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 B. 从①地至②地的坡度最陡
C. 沿步道下山比乘缆车下山相对高度小 D. 翻越了海拔 414米的山峰
21. 该地桃花盛开,由此推断
A. 此山可能为北方地区的丘陵 B. 当地传统民居普遍为平顶房
C. 观赏瀑布尚未进入最佳季节 D. 桃花节可吸引大量海外游客
【答案】20. A 21. C
【解析】读图分析能力,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相对高度,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景观欣赏,难度一般。
【20题详解】
读图,该同学自起点至地,北京时间约10:10,结合我国的经度范围,此段时间一定是上午,所以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A对。根据b图,从地至‚地的坡度较缓,最陡处是起点出发时,B错。沿步道下山比乘缆车下山相对高度相同,C错。根据a图,没有翻越海拔414米的山峰,D错。故选A,
【21题详解】
该地桃花盛开,因为没有日期,此山可能为北方或南方地区的丘陵,A错。当地传统民居可能为平顶房或尖顶房,B错。桃花是春季盛开,我国雨季主要在夏季,观赏瀑布最佳季节是雨季,尚未进入最佳季节,C对。桃花节景观的独特性差,价值较低,不能吸引大量海外游客,D错。故选C。
下图为“全球经纬线图”,甲至辛是经纬线坐标上的八个地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图中各点之间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下列两点间在经纬网上的实际距离最近的是
A. 己辛 B. 丙庚
C. 乙己 D. 甲戊
23. 亚特兰蒂斯是个传说中的古文明,后人曾透过柏拉图提出的地球六分说,也就是把地球 360 度切成六等份,来推论亚特兰蒂斯的地点。其推论依据是沿着同一条纬线时,亚特兰蒂斯往东 60 度为古埃及文明之处,往西 60 度则为玛雅文明北方的美国南部沿海地区。依此推论,亚特兰蒂斯的位置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 庚 B. 己
C. 丙 D. 乙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在地图上,纬度1°的间隔,距离111千米,在赤道上经度1°间隔,距离是111千米。读图,图中各点己辛之间跨纬度60°,相当于赤道上跨经度60°距离。丙庚在30°纬线上,跨经度60°,距离较短。乙己在60°纬线上,跨经度90° 相当于赤道上跨经度45°,距离较短。甲戊在极点,距离是0,最小。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在地球表面上的实际距离最远的是己辛,A对。
【23题详解】
沿着同一条纬线,亚特兰蒂斯往东60°为古埃及文明之处,约是30°E。往西60°则为玛雅文明北方的美国南部沿海地区,约是90°W。所以,亚特兰蒂斯的位置约是30°W。最可能位于图中丙地,B对。
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 30 米,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
A. 200 米 B. 220 米
C. 250 米 D. 310 米
25. 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
A. 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 B. 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C. 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 D. 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
【答案】24. C 25.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断,意在考查学生等高线地形图判断规律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24题详解】
图示等高距是50米;甲地海拔550-600米,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乙地海拔300-315米;两地高差是250-285米。故选C。
【25题详解】
河谷处等高线是向高处弯曲的,所以河流急流段流向为自东向西,漂流者向西漂去,A正确;山顶处没有悬崖,B错误;最低处位于湖泊不是丙,C错误;甲丁之间有一凸形坡,不能通视,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6. 从图中可知
A. 山峰的海拔可能为 1 044 m B. 乙地海拔可能为 1 035 m
C. 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 10~20 m D. 区域内最大高差近 60 m
27. 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
A. ①③ B. ①⑤
C. ③④ D. ④⑤
28. 若图中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
A. 水库最深为10~15 m B. 水坝高度为15~20 m
C. 库区水面大于1km2 D. 甲、乙两养殖场将污染水库
【答案】26. C 27. B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山峰海拔为1035-1040米;乙地海拔为1020-1025米;但不等于1025米;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米;区域内最大高差近45-55米.
【27题详解】
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需要结合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判断两地能否通视。
【28题详解】
甲养殖场靠近1020米高等高线,按该水面高度计算,水库最深为10-15米;水坝高度为5-10米;库区水面小于0.25平方千米;从地形状况和相对位置看,乙养殖场不会污染库区。
正屋正脊是指主屋屋顶最高处的一条屋脊。下图示意海南岛东北部山地地区的某乡村正屋正脊线与等高线的关系,图中乙地为该区域最高点,等高距为 20 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该区域的相对高差最大可能是
A. 60 米 B. 70 米
C. 80 米 D. 110 米
30. 该乡村建筑的排列是正屋沿等高线平行或与等高 线有一定角度排列,这样排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是
A. 方便整个村落的通风散热 B. 便于采光
C. 地面较为平坦 D. 缩小房屋间的相对高差
【答案】29. D 30. 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以及自然环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最高点位于乙处,而最低处位于东北方向,相隔5条等高线,等高距为20米,则该区域最大相对高差为80-120米之间,结合选项,故选D。
【30题详解】
海南岛位于热带地区,夏季气候湿热,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建设,缩小房屋的相对高差,地面较为平坦,且方便整个村落的通风散热。海南地区纬度低,光线好。且由图中房屋排列可以看出房屋朝向并不固定,并没有全部朝向光线更好的方向。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长安(今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
材料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2014 年陕西省产业结构统计图(图2)、陕西省地形坡度空间差异图(图 3)。
(1)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陕西省定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分析甲、乙两区域地形坡度小的原因。
(3)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有灌溉、航运和水能开发等。某班学生在对陕西境内秦岭以北河流开发利用的探讨中有下列两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观点 1:渭河平原经济较发达,交通运输量大,应大力开发渭河的航运,以缓解运输压力。
观点 2:北部高原区地形坡度大,应大力开发水电,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保护高原区植被。
【答案】(1)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联系历史悠久;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区际联系较便利;区内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较好;已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教育和科技力量较强;历史文化之地,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等。
(2)甲地降水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以风力作用为主。乙地地势低,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地势比较平缓。
(3)观点1:不正确。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含沙量大,河道淤积;结冰期长,通航条件差。
观点2:不正确。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修建的水库泥沙易淤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区域开发方向评价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有利区位条件可以从文字材料“长安”“古…”得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深厚;从图中可以得出交通的枢纽地位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产业结构图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和经济实力等;隐形信息有陕西的历史深厚和科技教育力量强等。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形地势的影响是内力作用普遍使得地形趋向不平,外力作用普遍使得地形趋向平坦。但具体的作用形式在不同的地质过程中是不同的。本题试图使考生能真正的理解每种内外力作用的概念、过程和结果。甲地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外力的风力作用为主,风力搬运和沉积使得地形较为平坦;乙地为渭河谷地,地势低,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
(3)本题试图体现探究性,留给考生选择的空间。该设问对考生的地理概念、原理等要求较高。两个观点的前后逻辑关系都出现了错误或者是不全面的判断推理。河流的开发利用的方向主要包括----平原(土地)的利用、水资源、水能开发、航运、旅游等方面。但每项利用需要综合思维,权衡利弊,因地制宜。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走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处于长江由山区迁入平原的位置,其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因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河段大量沉积,人们不断筑堤坊水,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河”。新中国成立后为治水对荆江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下图),而今,建议恢复河流的弯曲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1)分析荆江形成“地上河”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说明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积极作用。
(3)从湿地功能的角度,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1)自然原因:荆江处于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的位置,加之河道蜿蜒曲折,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
人为原因:上游地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或长期筑坝防水)。
(2)缩短了河流的长度,增加了河床比降;提高了泄洪数量和速度;泥沙沉积减弱,河床下切,水位降低;洪水灾害减少。
(3)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
(1)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河道特征分析导致泥沙沉积。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水流速度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来源多,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
(2)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从排水速度方面分析。该工程缩短了河流的长度,增加了河床比降;提高了泄洪数量和速度;泥沙沉积减弱,河床下切,水位降低;洪水灾害减少。
(3)恢复弯曲河道主要是增加湿地,联系湿地的功能进行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