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训练卷第4单元(解析版)
展开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训练第4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黑土、黑垆土广泛分布B. 西部高原由于距海较远,降水很少,形成荒漠C. 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D.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答案】C【解析】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故C正确。东北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西部高原由于距海较远,降水少,形成温带草原;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说法正确,但未体现出对农业的影响。故A、B、D错误。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2. 该图最有可能是( )A. 东北耕地分布图 B. 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C. 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 东北林地分布图3. 图中图例Ⅲ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A. 针叶林 B. 人工经济林和次生林C. 春小麦 D. 大豆【答案】2. D 3. B【解析】【2题详解】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区域主要是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分布图,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故D项正确。【3题详解】据上题可知,该图为东北林地分布图,图例Ⅲ分布在东北平原地区,该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森林已经被破坏,故主要是人工经济林和次生林,B项正确。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①东北地区水稻的生长期长 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 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 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5. 有关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答案】4. C 5. 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所以大米质量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5题详解】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下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6. 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 土壤十分贫瘠 B. 开发的成本太高C. 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7. 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 天然林 B. 水源林 C. 湿地 D. 草场【答案】6. D 7. C【解析】【6题详解】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广的沼泽地,由于沼泽地具有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河流径流量、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等生态环境功能,所以停止开垦沼泽地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D项正确。【7题详解】据图可知,P平原为三江平原地区,P平原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属于湿地,故C项正确;A、B、D项明显错误。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 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 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B. 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C. 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D. 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9.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丙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 水资源丰富 B. 地形平坦C. 人均耕地多 D. 光热资源充足【答案】8. A 9. C【解析】【8题详解】读图,甲地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人类乱砍乱伐导致森林减少,BD排除;乙地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降水较少,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放牧等活动,容易导致出现荒漠化问题,丙地位于三江平原,为扩大耕地面积存在沼泽湿地面积减少问题,A正确,C错误。故选A。【9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地为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所以光热资源不足,D错误;两地均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B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南方地区,降水多,A错误;三江平原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多,C正确。故选C。黑龙江省富锦市以“北国粮都”而闻名,近年来全力打造“黑土绿谷”的生态农业。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0. 富锦市成为“粮都”的优势条件是( )A. 水热充足,一年两熟 B. 精耕细作,单产较高C. 交通便利,能源丰富 D. 地广人稀,商品率高11. 富锦市农副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北亚,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地形 ②交通 ③科技 ④市场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12. 富锦市的耕地和养殖水域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这意味着( )A. 农业生产中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 农产品每个生产环节都没有污染C. 当地采用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D. 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答案】10. D 11. C 12. D【解析】【10题详解】据图可知,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业生产只能一年一熟,故A项错误;其成为“粮都”的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地广人稀,商品率高,故D项正确。【11题详解】富锦市农副产品由于有科技的保障,故产品质量好;有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开拓市场,畅销全国及东北亚,故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12题详解】农业生产中还是有可能有一定的废弃物排放,故A项错误;并不一定农产品每个生产环节都没有污染,故B项错误;当地采用了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富锦市的耕地和养殖水域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这意味着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故D项正确。近十几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受到了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东北地区受冲击严重的农作物是( )A. 棉花、小麦 B. 玉米、大豆C. 小米、甘蔗 D. 花生、柑橘14. 下列措施有利于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利用人工沼气发展温室农业,以提高农业产值②增加国有企业的粮食收购量,以补贴农民损失③缩短休耕时间,施用化肥、农药等来增加产量④鼓励农业结构调整,适度经营畜产、园艺作物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13. B 14. D【解析】【13题详解】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由于进口农作物价格低,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东北不产棉花、小米、柑橘,A、C、D错。B对。【14题详解】在东北地区,农产品受到冲击主要是生产成本高,产值低。利用人工沼气发展温室农业,以提高农业产值,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①对。增加国有企业的粮食收购量,以补贴农民损失,不是长久之计,②错。缩短休耕时间,施用化肥、农药等来增加产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③错。鼓励农业结构调整,适度经营畜产、园艺作物,④对。所以D对。广珠轻轨是“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的主轴线之一。主线北起广州,直达珠海,支线由中山经江门至新会区。据悉,广珠轻轨建成后,使“珠三角”众多城市融入“1小时都市圈”。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5. 上述材料表明交通运输发展方向的哪一个方面( )A. 大型化 B. 高速化 C. 专业化 D. 科技化16. 广珠轻轨可能对沿途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 人口向广州方向迁移 B. 工业向广州方向迁移C. 增加商业网点的数量 D. 农业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答案】15. B 16. C【解析】试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向和意义。【15题详解】由材料“使“珠三角”众多城市融入“1小时都市圈””可知,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为高速化,B正确。【16题详解】广珠轻轨可能对沿途城市产生的影响是可增加商业网点的数量;轻轨交通以客运为主,对工业影响不大;会促进人员的流动,但对人口迁移影响较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但不能说没有任何影响。读某年广东内部区域经济指标增速表(单位:%),回答下面小题。17. 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趋势,与这种差异形成无关的是( )A. 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有很大差异B. 国家给予这四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差异C. 四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差异D. 四个地区所拥有的气候条件和城市数量有明显差异18.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 良好的区位 D. 全国著名的侨乡【答案】17. D 18. B【解析】【17题详解】广东省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省内气候条件并无明显差异,气候对城市数量没有明显影响。【18题详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9. 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条件( )A.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B.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 原有工业基础较好D.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0. 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答案】19. C 20. A【解析】【19题详解】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不好。【20题详解】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还曾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是我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1. 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 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B. 气候高温少雨C.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 具有肥沃的红壤22.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城市化、专业化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工业化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B. 各城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C. 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D.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各城市的功能结构趋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减弱【答案】21. A 22. B【解析】【21题详解】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是人们对地形条件的改造,A对。该地气候高温多雨,B错。阴雨天多,纬度低,昼夜温差小,C错。红壤是贫瘠土壤,D错。【22题详解】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城市化、专业化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A正确。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B错误,C正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各城市的功能结构趋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减弱,D正确。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三角区域形成了虎门服装、南庄陶瓷、小榄五金等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品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3. 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区位优势的是( )A. 平坦的地势 B. 丰富的矿产资源C. 优越的地理位置 D.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4. 该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 )A. 转移 B. 升级 C. 专业化 D. 规模化25. 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B. 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C.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D. 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答案】23. B 24. C 25. B【解析】【23题详解】该地区为我国珠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邻近港澳;地形平坦;改革开发的政策;大量廉价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等条件;而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矿产资源不足,故B项符合题意。【24题详解】工业专业镇的兴起主要反应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故C项正确。【25题详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等,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说法不属于生态环境的问题,故C项错误;该地区开发过程中,破坏了植被,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道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东北地区略图”。材料二 海南火山香米是海南利用本地特有的富锌富硒土壤资源,联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开发的第一个有机水稻产品,是海南发展精致农业的又一典范。(1)东北与海南相距近30个纬度,可两地都能发展水稻种植业,共同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简要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 。(4)由于价格下跌,产品滞销,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纷纷减产或转产,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答案】(1)同属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自然因素:平原广阔;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夏季高温。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工业基础好机械化水平高;国家政策的扶持。(3)价格低,含油量高。(4)a.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b.实行产业集约经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c.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d.加快水利建设和提高机械化水平。【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从气候条件分析,东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考查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东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黑土广布;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人均耕地较多;工业基础好,机械化水平高,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3)相比我国的大豆,美国大豆具有价格低廉,而且油量高的特点。(4)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的措施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实行产业集约经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建设和提高机械化水平。27.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1)东北地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和积温分布呈现的规律是 ___________。其中,B处积温最低,年降水量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东北地区是我国比较稳定的、商品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细粮作物。试分析图中C、D两地自然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粮食生产布局:①C地最适合的粮食生产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D地最适合的粮食生产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大致从东向西逐渐递减,平原、河谷地区积温较高,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2) B地是大兴安岭,地势较高,气温低,夏季处在迎风坡,降水较多 (3)小麦 (4)中部平原广阔,年降水量少,适宜旱作 (5)水稻 (6)东部山区河谷盆地,年降水量和积温较高,适合水稻生长【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考查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考查区域降水量和积温分布呈现的规律。据图降水量和积温分布曲线的变化特征可知,东北地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和积温分布呈现的规律是从东向西逐渐递减,平原、河谷地区积温较高,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B处为大兴安山区,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处于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位置,受地形抬升,多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2)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据图可知,C地位于中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年降水量较少,适宜发展旱作作物,以春小麦为主;D地位于东部山区河谷盆地,受地形的影响,降水丰富,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位置,积温较高,故适合水稻的生长。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左图)。材料二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右图)。材料三 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1)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的生产环节是加工,以 产业为主;1990年后 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的主导产业。(2)根据材料二,简述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特点。 (3)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答案】(1)劳动密集型 高新技术(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3)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内对外开放的政策,良好的区位,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解析】(1)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发展主要是利用外资,引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经济。(2)结合图表资料产业结构的变化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阐述。(3)材料说明上海的发展条件优于深圳,故主要从影响经济发展的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陆地面积、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分别占全国的0.6%、0.5%、12.1%,有三个港口排名世界前十。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级区域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泛珠江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港珠澳大桥总长55千米,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9千米的桥梁工程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大桥于2009年12月正式动工,2016年9月27日全线贯通。(1)简述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 (2)根据深圳港湾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3)从自然环境角度简析建设港珠澳大桥面对的主要困难。【答案】(1)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海运条件好,对外经贸合作便利;通过发达的水路交通网,能带动广阔经济腹地(泛珠江流域)的发展;工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2)提升港口服务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发展高端服务业(创新设计的服务业);加强区内外合作,加工环节向西部地区转移,利用香港对外经贸的渠道(开拓对外经贸集道);注重环境保护;加大开放力度。(3)海洋多风浪、大雾,施工和保障难度较大;海洋沉积物深厚,桥墩埋设深度大;处于多台风地区,工程防台风标准高;海洋空气中的水汽盐分高,桥梁防腐蚀标准高。【解析】(1)粤港澳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一般从位置、交通、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及自身地位、产业基础、政策支持等有关,据此结合区域具体实际作答。(2)深圳港湾经济发展应向高效益的综合阶段迈进。因此应注重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区域 开放水平等。具体包括:提高港口服务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强区内外合作,开拓对外经贸集道; 注重环境保护,加大开放力度。(3)本区修建大桥要考虑到海域多风浪、大雾,海洋沉积物深厚,多台风、大气中的水汽盐分高,从而在施工和桥梁上做出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