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D 2.A 3.C
【解析】
1.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改革开放,佛山市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而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使得其陶瓷业迅速发展,市场、原料及劳动力均不是佛山陶瓷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信息亦无法获知,故选D。
2.景德镇为我国“瓷都”,陶瓷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这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景德镇的资金与交通均比不上佛山;比景德镇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有很多,劳动力成本低不是陶瓷转移的主要原因,故选C。
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金腰带”。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③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④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
【答案】3.B 4.C
【解析】
3.根据材料,该地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处半湿润地区,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降水稀少,①错。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②对。属于暖温带,年积温较高,作物两年三熟,③错。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④对。C对,A、B、D错。
4.该区域年降水少,晴天多,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A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不平坦,B错。交通条件不是种植业主要影响因素,C错。葡萄生产是后来发展的,生产经验没有优势,D错。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资源丰富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C.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D.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5.A 6.D
【解析】
5.图中两地区分别是德国的鲁尔区和我国的辽中南地区。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和市场广阔。鲁尔区铁矿资源不丰富,需要从法国和其他国家进口,德国缺少廉价劳动力,因此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A正确。
6.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本题要求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故D正确,A、B、C错误。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7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8.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7.A 8.B
【解析】
7.读图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等省区,我国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土地荒漠化严重,故A正确。
8.防止土地荒漠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故B正确。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少,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故A错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荒漠化影响不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会加剧荒漠化。故C、D错误。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10.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9.B 10.C
【解析】
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能源结构以薪柴为主,植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差,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对。大气污染是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A错。南方是湿润地区,材料不能体现土地荒漠化问题,C错。不能体现水污染问题,D错。
10.解决本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开发小水电,减少对植被的破坏,①对。封山育林,禁止采伐,不合实际,②错。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可能导致大气环境污染,③错。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对。C对,A、B、D错。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2.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快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11.B 12.D
【解析】
11.湿地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使得年较差变小,甲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乙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湿地有调蓄径流的作用,削峰补枯,丙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丁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选B正确。
12.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是开垦湿地,盲目扩大耕地造成的。选D正确。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启动。“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千米产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对“西湖龙井的地理标志保护生产地域面积为168平方千米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西湖龙井茶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
C.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 D.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
14.快速地估计2012年西湖春茶的产量,应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RS+GPS C.RS+GIS D.GIS+GPS
【答案】13.A 14.C
【解析】
13.“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产地,说明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但不等于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茶的产地界线是模糊的,A错、D正确;西湖龙井茶产地主要分布在西涌风景区周边,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B正确;西湖龙井茶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C正确。选A正确。
14.通过遥感技术可获取春茶的长势和,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估算春茶的产量,即利用RS+GIS快速地估计2012年西湖春茶的产量;GPS是导航和定位功能,不能确定和估算产量。选C正确。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下列荒漠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16.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设置人工草方格沙障
C.扩大绿洲农业的面积 D.退耕还草
【答案】15.C 16.B
【解析】
15.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逼近赤道地区主要是因为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6.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荒漠化主要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绿洲退化,该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植树造林,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8.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7.C 18.B
【解析】
17.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C项正确;A、B、D项为自然原因,可排除。
18.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B项正确。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9.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20.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
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4~5月
【答案】19.D 20.A
【解析】
19.据图可知,田纳西河位于美国的东南部,故A项错误;上游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故B项错误;气候类型以亚热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故C项错误;降水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较多,故D项正确。
20据上题知,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8—10月份降水较少,说明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9~10月,故A项正确。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小题。
21.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22.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造成破坏
【答案】21.A 22.C 23.D
【解析】
21.根据图示的河流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A表示我国宁夏平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利于糖分积累。
22.引起土壤盐碱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而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故选B项。
23.图示B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自然植被为草原,但由于人类活动过度破坏植被而导致了土地退化。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4.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答案】24.B 25.C
【解析】
24.读图A、B两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业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附近,灌溉多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故①正确;该地区降水量少,水的淋溶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故④正确;B地位于河流谷地,土壤肥沃,故②错误;A、B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为发达,开发较早,故④错误;所以该题选B。
25.读图C地处于我国东部江苏沿海地区,以低洼的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低,沿海地区海水浸渍或者倒灌,导致地下水的含盐量较高,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碱地,故C正确;夏季风强劲,降水多而且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大,盐碱地应当较少,故BD错误;人类不合理灌溉属于人为原因,故A错误;所以该题选C。
二、综合题
26.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答案】(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作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解析】第(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第(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
【答案】(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解析】
(1)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可以从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来分析,物质条件即沙子从哪里来,从图中可以得知,黄泛平原靠近黄土高原;动力条件即哪种外力作用将沙子带过来沉积,由于黄河流经此地,加上材料中给出的信息“黄河”多次决口泛滥,黄河将大量泥沙带过来沉积形成。
(2)分析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这里更主要考察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水源、土壤几个角度来考虑。气候:起垄白天可以增温,夜晚有利于散热,可以增大昼夜温差;土壤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加厚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土壤的通气性更好(红薯喜疏松土壤);水源方面,岗地可以排水,红薯怕涝,符合生长习性。
(3)风沙活动与风力、地表裸露程度、土壤状况等因素有关,一直栽培红薯会导致地面裸露面积大,土层更加疏松,风力侵蚀作用更强,所以风沙活动危害更大。冬春种小麦一方面可以减少地面裸露时间,一方面小麦秸秆可以覆盖地表,减少风沙对地面侵蚀。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1)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冬春季节枯水季节河床裸露,加之风力强劲,风把河床中的沙吹向岸边并在岸边堆积下在形成沙丘。
(2)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与其所处位置、盛行风向、地形特征有关;图示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H县所在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明显,加剧的风势。
(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不论赞同哪个观点,只要理由充分都可。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要强调风强、沙尘多、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有丰富的沙源;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山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促进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要从风季短、水土流失治理好转、地形等影响方面分析: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减少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成因及对区域环境影响。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冬春季节枯水季节河床裸露,加之风力强劲,风把河床中的沙吹向岸边并在岸边堆积下在形成沙丘。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与其所处位置、盛行风向、地形特征有关。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的讨论是开放性的题目,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赞同的理由要强调风强、沙尘多、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不赞同的理由要从风季短、水土流失治理好转、地形等影响方面分析。
29.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60多年高强度开发,可采成熟林资源接近枯竭,林区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材料二 经过10小时的奋力扑救,截至2016年5月18日23时50分,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林林场森林大火外围明火全部扑灭,火场转入看守清理阶段。
(1)森林火灾是导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 (季节),原因 ;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手段为 。
(2)除森林火灾外,导致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还可能包括哪些方面?
(3)大面积天然森林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春季 春季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 遥感技术
(2)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不合理的采伐方式等。(答出三点即可)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物种减少。(答出三点即可)
(4)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对木材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特色养殖业;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林地的压力;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干旱少雨和大风天气有利于火灾的形成和发展;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且多大风天气,易发生火灾。对灾害的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技术。
(2)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致。包括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不合理的采伐方式等。
(3)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作用;森林被砍伐会使它所具有的各种生态功能丧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障林业资源的不断更新,又要想方设法提高林区人们的经济收入,以便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因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从合理采伐、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旅游业以及加强森林管理等方面思考。
30.读图,回答有关该地区问题。
(1)简析该地发展农业优越的气候条件。
(2)简述该地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
【答案】(1)地处暖温带,夏季热量充足,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日温差大,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积累。
(2)人为: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地表积累。
自然:地处干旱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解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图中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因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地处暖温带,夏季炎热,热量充足。
(2)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因素;人为原因表现为不合理的灌溉、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浸等。图示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夏季气温高,冬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农业生产过程中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地表积累。
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D 2.A 3.C
【解析】
1.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改革开放,佛山市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而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使得其陶瓷业迅速发展,市场、原料及劳动力均不是佛山陶瓷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信息亦无法获知,故选D。
2.景德镇为我国“瓷都”,陶瓷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这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景德镇的资金与交通均比不上佛山;比景德镇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有很多,劳动力成本低不是陶瓷转移的主要原因,故选C。
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金腰带”。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③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④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
【答案】3.B 4.C
【解析】
3.根据材料,该地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处半湿润地区,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降水稀少,①错。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②对。属于暖温带,年积温较高,作物两年三熟,③错。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④对。C对,A、B、D错。
4.该区域年降水少,晴天多,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A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不平坦,B错。交通条件不是种植业主要影响因素,C错。葡萄生产是后来发展的,生产经验没有优势,D错。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资源丰富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C.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D.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5.A 6.D
【解析】
5.图中两地区分别是德国的鲁尔区和我国的辽中南地区。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和市场广阔。鲁尔区铁矿资源不丰富,需要从法国和其他国家进口,德国缺少廉价劳动力,因此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A正确。
6.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本题要求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故D正确,A、B、C错误。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7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8.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7.A 8.B
【解析】
7.读图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等省区,我国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土地荒漠化严重,故A正确。
8.防止土地荒漠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故B正确。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少,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故A错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荒漠化影响不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会加剧荒漠化。故C、D错误。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10.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9.B 10.C
【解析】
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能源结构以薪柴为主,植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差,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对。大气污染是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A错。南方是湿润地区,材料不能体现土地荒漠化问题,C错。不能体现水污染问题,D错。
10.解决本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开发小水电,减少对植被的破坏,①对。封山育林,禁止采伐,不合实际,②错。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可能导致大气环境污染,③错。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对。C对,A、B、D错。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2.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快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11.B 12.D
【解析】
11.湿地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使得年较差变小,甲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乙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湿地有调蓄径流的作用,削峰补枯,丙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丁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选B正确。
12.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是开垦湿地,盲目扩大耕地造成的。选D正确。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启动。“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千米产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对“西湖龙井的地理标志保护生产地域面积为168平方千米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西湖龙井茶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
C.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 D.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
14.快速地估计2012年西湖春茶的产量,应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RS+GPS C.RS+GIS D.GIS+GPS
【答案】13.A 14.C
【解析】
13.“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产地,说明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但不等于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茶的产地界线是模糊的,A错、D正确;西湖龙井茶产地主要分布在西涌风景区周边,产地内部有一定的连续性,B正确;西湖龙井茶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特色,C正确。选A正确。
14.通过遥感技术可获取春茶的长势和,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估算春茶的产量,即利用RS+GIS快速地估计2012年西湖春茶的产量;GPS是导航和定位功能,不能确定和估算产量。选C正确。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下列荒漠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16.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设置人工草方格沙障
C.扩大绿洲农业的面积 D.退耕还草
【答案】15.C 16.B
【解析】
15.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逼近赤道地区主要是因为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6.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荒漠化主要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绿洲退化,该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植树造林,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8.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7.C 18.B
【解析】
17.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C项正确;A、B、D项为自然原因,可排除。
18.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B项正确。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9.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20.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
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4~5月
【答案】19.D 20.A
【解析】
19.据图可知,田纳西河位于美国的东南部,故A项错误;上游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故B项错误;气候类型以亚热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故C项错误;降水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较多,故D项正确。
20据上题知,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8—10月份降水较少,说明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9~10月,故A项正确。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小题。
21.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22.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造成破坏
【答案】21.A 22.C 23.D
【解析】
21.根据图示的河流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A表示我国宁夏平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利于糖分积累。
22.引起土壤盐碱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而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故选B项。
23.图示B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自然植被为草原,但由于人类活动过度破坏植被而导致了土地退化。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4.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答案】24.B 25.C
【解析】
24.读图A、B两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业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附近,灌溉多以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主,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故①正确;该地区降水量少,水的淋溶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故④正确;B地位于河流谷地,土壤肥沃,故②错误;A、B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为发达,开发较早,故④错误;所以该题选B。
25.读图C地处于我国东部江苏沿海地区,以低洼的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低,沿海地区海水浸渍或者倒灌,导致地下水的含盐量较高,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碱地,故C正确;夏季风强劲,降水多而且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大,盐碱地应当较少,故BD错误;人类不合理灌溉属于人为原因,故A错误;所以该题选C。
二、综合题
26.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答案】(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作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解析】第(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第(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
【答案】(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解析】
(1)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可以从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来分析,物质条件即沙子从哪里来,从图中可以得知,黄泛平原靠近黄土高原;动力条件即哪种外力作用将沙子带过来沉积,由于黄河流经此地,加上材料中给出的信息“黄河”多次决口泛滥,黄河将大量泥沙带过来沉积形成。
(2)分析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这里更主要考察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水源、土壤几个角度来考虑。气候:起垄白天可以增温,夜晚有利于散热,可以增大昼夜温差;土壤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加厚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土壤的通气性更好(红薯喜疏松土壤);水源方面,岗地可以排水,红薯怕涝,符合生长习性。
(3)风沙活动与风力、地表裸露程度、土壤状况等因素有关,一直栽培红薯会导致地面裸露面积大,土层更加疏松,风力侵蚀作用更强,所以风沙活动危害更大。冬春种小麦一方面可以减少地面裸露时间,一方面小麦秸秆可以覆盖地表,减少风沙对地面侵蚀。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1)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冬春季节枯水季节河床裸露,加之风力强劲,风把河床中的沙吹向岸边并在岸边堆积下在形成沙丘。
(2)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与其所处位置、盛行风向、地形特征有关;图示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H县所在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明显,加剧的风势。
(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不论赞同哪个观点,只要理由充分都可。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要强调风强、沙尘多、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有丰富的沙源;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山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促进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要从风季短、水土流失治理好转、地形等影响方面分析: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减少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成因及对区域环境影响。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冬春季节枯水季节河床裸露,加之风力强劲,风把河床中的沙吹向岸边并在岸边堆积下在形成沙丘。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与其所处位置、盛行风向、地形特征有关。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的讨论是开放性的题目,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赞同的理由要强调风强、沙尘多、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不赞同的理由要从风季短、水土流失治理好转、地形等影响方面分析。
29.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60多年高强度开发,可采成熟林资源接近枯竭,林区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材料二 经过10小时的奋力扑救,截至2016年5月18日23时50分,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林林场森林大火外围明火全部扑灭,火场转入看守清理阶段。
(1)森林火灾是导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 (季节),原因 ;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手段为 。
(2)除森林火灾外,导致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还可能包括哪些方面?
(3)大面积天然森林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春季 春季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 遥感技术
(2)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不合理的采伐方式等。(答出三点即可)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物种减少。(答出三点即可)
(4)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对木材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特色养殖业;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林地的压力;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干旱少雨和大风天气有利于火灾的形成和发展;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且多大风天气,易发生火灾。对灾害的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技术。
(2)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致。包括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不合理的采伐方式等。
(3)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作用;森林被砍伐会使它所具有的各种生态功能丧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障林业资源的不断更新,又要想方设法提高林区人们的经济收入,以便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因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从合理采伐、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旅游业以及加强森林管理等方面思考。
30.读图,回答有关该地区问题。
(1)简析该地发展农业优越的气候条件。
(2)简述该地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
【答案】(1)地处暖温带,夏季热量充足,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日温差大,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积累。
(2)人为: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地表积累。
自然:地处干旱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解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图中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因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地处暖温带,夏季炎热,热量充足。
(2)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因素;人为原因表现为不合理的灌溉、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浸等。图示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夏季气温高,冬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农业生产过程中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地表积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