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2分)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42分)左图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 左图所示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A. abcd B. bcda C. cdab D. dabc2. 右图所示甲、乙、丙、丁中,代表岩浆岩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3. 形成左图所示地下洞穴的地质作用主要属( )A. ① B. ② C. ⑤ D. ⑥【答案】1. C 2. C 3. C【解析】【1题详解】根据嵌入在后的原则,b岩层嵌入到a岩层,b岩层形成时间晚于a岩层;a岩层嵌入到d岩层,a岩层形成时间晚于d岩层;d岩层在c岩层之上,d岩层形成时间晚于c岩层。【2题详解】据右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乙、丙、丁、戊分别表示的是变质岩、岩浆、岩浆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3题详解】图中①~⑧数字分别表示的是固结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上升冷凝作用、风化侵蚀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沉积作用,左图所示地下洞穴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单位:米)与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4. 甲、乙两处相对高度最大可能是 ( )A. 100米 B. 200米 C. 199米 D. 150米5. 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 )A. 山谷 B. 背斜 C. 山脊 D. 向斜6. 甲处地貌的成因主要是 ( )A. 褶皱弯曲 B. 挤压抬升 C. 流水沉积 D. 外力侵蚀【答案】4. C 5. B 6. D【解析】【4题详解】读图根据等高线递变规律,乙地海拔高度为150-200米,甲地海拔为0-50米。计算可知,两地相对高差100<H<200,故选C。【5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处中间岩层向上弯曲,判断为背斜地质构造。故选B。【6题详解】根据上题判断,甲处为背斜,一般形成山地地形,但根据等高线弯曲状况,该处形成谷地,是由于该处顶部受张力影响,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选D。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断陷湖,其形成初期原是一个淡水湖泊13万年前由于构运动的影响,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后来逐渐形成咸水湖,现在青海湖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化曾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促使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地壳断裂下陷 ②地壳隆起③风沙活动频繁 ④全球气候变暖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8. 湖区东岸N地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风化作用 B. 风力堆积 C. 流水堆积 D. 湖水堆积9. 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A. 湖区西部地売断裂上升 B.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C. 风力堆积作用强烈 D. 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减小【答案】7. D 8. B 9.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形的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当地的地质作用和地形的变化。【7题详解】青藏高原开始不是高原,是一片海,后来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抬升,海陆变迁,海水慢慢干枯,面积原来越小,一直到现在,海水枯竭成青海湖,同时,地壳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干,青海湖彻底变成咸水湖。选择D。【8题详解】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漠化曾不断加剧,西北风将沙子吹到湖区东岸N地沉积形成沙漠,选择B。【9题详解】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若 断裂漏水,整个湖都可能没有水,再说近几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断裂运动,A错;近几十年气候变干,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B对; 风力堆积作用不可能这么大,C错;咸水湖不能 引湖水灌溉,D错。广西乐业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100~15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被誉为世界第一天坑群,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一般的天坑都是单独的一座,乐业天坑却成群出现。乐业天坑垂直深度613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20米,其地下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多长于不稳定的碎石上。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0. 推测乐业天坑群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A. 流水侵蚀--岩层张裂--岩层垂直塌陷B.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岩层垂直塌陷C. 流水溶蚀--岩层张裂--溶洞顶部多次坍塌 D. 岩层张裂--流水溶蚀--溶洞顶部多次坍塌11. 游客在乐业天坑探险旅游的过程中,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有( )A. 晒伤 B. 中暑 C. 扭伤 D. 疫情【答案】10. D 11. C【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天坑卡斯特景观形成的过程,在石灰岩丰富的地区,由于石灰岩表面对裂隙发育,雨水、地表水、地下水沿着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底部失去支撑力而多次塌陷,最终形成天坑群景观,故选D。【11题详解】游客在乐业天坑探险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为保障身体安康,应注意防止扭伤,C正确,晒伤和中暑一般在高温干燥地区,广西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不易出现晒伤和中暑,AB错误,疫情一般出现在灾区,D错,故选C。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13.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4.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答案】12. C 13. B 14. B【解析】【12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结合图可以看出洪积扇集中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贺兰山山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众多,在山麓处地势降低,泥沙沉积,因此形成集中连片的洪积扇。故选C。【13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河流流程较长,而且流域内地势起伏小,这样,水流速度和缓。流水在上游侵蚀、搬运、在甲地的堆积作用不够旺盛,②③正确。故选B。【14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这里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这就说明冲积扇坡度较大,流水较急,不利于小颗粒物质堆积,造成土层浅薄,不利于耕地分布。故选B。下图为北京市密云县地形图。读图,回答小题。15. 密云县( )A. 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B.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C. 山区地形雨较丰富 D. 聚落集中在山前冲积扇16. 图中( )A. 潮河的含沙量低于潮白河 B. 白河的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C. 潮白河流域与密云水库的集水范围一致 D. 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17.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北京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改变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B. 调节径流量的地区分布C. 加快地表水体循环速度 D. 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答案】15. C 16. B 17. B【解析】【15题详解】仔细读取图中的地形信息看,密云的地势西南低东北高,A错;密云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B错;山区地形雨较丰富,C对;聚落有的沿河分布,有的分布在山前冲积扇,D错。答案选C。【16题详解】从地形上看,潮河位于山区,河流的流速快,含沙量高于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潮白河,A错;从地形的分布看,白河的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B对;仔细读图,潮白河流域的集水范围大于密云水库,C错;图示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是雨水补给,D错。答案选B。【17题详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北京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调解径流量的地区分布。答案选B。茶树原产长江以南山区。1959年我国在青岛市崂山区进行“南茶北引”移植试验,经多地试验失败后,终于在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太清宫景区引种成功。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全部采用人工采摘,崂山茶品质极佳、声名远扬。下图为青岛市崂山太清宫附近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 太清宫景区引种茶树取得成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沛,水分条件好B. 位于沿海地区低山丘陵区的阴坡,光照较弱C. 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影响弱,热量条件较好D. 位于山前坡地,地势平坦,利于大规模种植19. 近年来,崂山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A. 运输成本攀升 B. 种植面积扩大C. 人力成本上升 D. 土质退化严重【答案】18. C 19. C【解析】考查农业发展条件。【18题详解】读材料可知,“我国在青岛市崂山区进行“南茶北引”移植试验,经多地试验失败后,终于在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太清宫景区引种成功”。 故降水丰沛,水分条件好不是太清宫景区引种茶叶取得成功的主要自然原因,A错误;太清宫景区位于崂山东南部,为阳坡,B错误;太清宫景区是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影响弱,热量条件较好,C正确;太清宫景区位于山前坡地,地势平坦,利于大规模种植不是引种茶叶取得成功的主要自然原因,即引种茶叶取得成功与种植规模大小无关,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读材料可知,茶叶种植全部采用人工采摘。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工资水平上升,故崂山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力成本上升。故选A。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 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地形 B. 水源C. 植被 D. 坡向21. 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A. B. C. D. 【答案】20. D 21. B【解析】考查通视问题以及等高线的应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20题详解】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甲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D。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一侧,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错误。【21题详解】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B。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选项C错误。第Ⅱ卷 (主观题 共58分)二、主观题(共50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新疆达板城风电厂是中国第一个大型风电厂,目前安装有250台风车,年发电量平均为1800万瓦。新疆是中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每年风蕴藏量为9127亿千瓦,仅次于内蒙古。新疆正在利用风力资源发电,风力发电将成为新疆未来重要的替代能源。中国西北地区有着中国最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而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地区。随着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不少光伏电站建造及运营者开始探索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希望能走出一条工业治沙的新模式。光伏沙漠生态电站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发展光伏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电站的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光伏板下安装滴灌设施,种植绿色经济作物。(1)据材料说出达坂城地区的两个主导风向,说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简述新疆达坂城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 (3)中国大部分的光伏发电是西部荒漠电站,指出西部荒漠电站的优缺点。【答案】(1)西北风:①达坂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接近风源地,冬春季节风大。②位于山口位置,狭管效应,风力大。③植被稀疏,多沙漠戈壁,缺乏屏障,风速较大。(2)达板城风力发电的条件,主要从能源、成本、市场方面分析。①新疆是中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达板城风能资源丰富。②区域经济落后,地广人稀,地价低。③风电开发占地广,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④离省会乌鲁木齐较近,靠近能源市场。⑤风电开发历史悠久。(3)西部荒漠电站的优点是:区域内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荒地广阔,地价低廉。政策大力支持。风力清洁能源。缺点是:远离消费市场,市场主要要东部经济发达区。电力远距离输送的成本较高,消耗多。【解析】本题考查风力资源丰富度的分析,风力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及风力发电的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依据风频图判读,该地的主要风向为西北风、西风。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从距离风原地远近,地表植被多少,摩擦力大小,地形(是否存在狭管效应)等进行分析即可。(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天气多风,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人口少,地价便宜。风力发电的历史悠久,建设发电站的成本小,移民费用低,并且距离我国北部电力需求地较近。(3)西部荒漠电站的建设,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地广人稀,地价低廉。但这里距离我国电力的消费市场较远,电力输送的成本较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泾水多泥沙,含丰富有机质。郑国渠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西起泾水谷口,东到洛水,共三百余里,途中经过数条由北向南汇入渭河的河流。渠道以南原先分布着大面积的湖泊沼泽,虽有零星陆地,但土壤盐碱化严重,难以种植。郑国渠建成后形成了大片农田。西汉时开凿的六辅渠(开六条小渠以辅助郑国渠)与郑国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项土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下图示意郑国渠和六辅渠的位置和分布。(1)分析郑国渠修建之前图中阴影区域多湖泊沼泽和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2)指出郑国渠建成之初的主要作用及原因。 (3)分别分析郑国渠在工程设计上的优点。【答案】(1)地势相对低洼,排水不畅;夏季多暴雨,河流流量大;由北向南注入渭河的支流和坡面径流在此汇集。多湖泊沼泽,地下水位高;春季和初夏气温高,风力强,蒸发强烈;古代不合理灌溉后随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2)主要作用:淤高地面,增加耕地面积;冲压盐碱,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肥力。原因合理即可。(3)郑国渠:大致沿等高线修建,地形较平坦,工程量较小;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向东自流;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截断)其他河流补充水源,扩大淤灌面积。【解析】本题以中古代水利枢纽工程郑国渠为例,考查湖泊沼泽的成因及土壤盐化的成因分析,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水利工程选址的评价。特别第二、三两题充分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1)本题考查湖泊沼泽及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原因,结合材料及图中信息进行作答。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位于季风区夏季多暴雨,河流径流量大,同时该区域地势低洼大量河流在此汇聚,故形成湖泊沼泽;该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方面,多湖泊沼泽,地下水位高,春季和初夏气温高,风力强,蒸发强烈,土壤反盐;人为方面是由于古代不合理的灌溉耕作方式导致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进而加重土壤盐碱化。(2)本题考查郑国渠的功能,结合材料郑国渠建成后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项土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说明郑国渠在修建过程中开挖河道,并将其土垒在两侧形成大面积的农田,增加耕地面积;并能够在夏季起到排水作用,旱季提供灌溉,保障农田保收;同时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的肥力。(3)结合图示进行分析。据图郑国渠连接了浸水与洛水,大致沿等高线延伸,地形较为平坦,能够减少施工的难度和节约建设成本;并且连接浸水处的海拔高于洛水的海拔,充分利用地形特征确保河水能够自流;郑国渠主要干流在北侧,南部布局大小不同的支流连接,主要是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田耕种面积等。2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中甲所示)。长期以未,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下图为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景点的照片。(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画破损严重? (2)据图概括这四处景点吸引游客的共同原因。【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2)历史文化价值高;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集群状况好,都在银川市周边。【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外力作用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1)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多风沙天气,风沙活动对岩石的破坏较大;贺兰山东麓降水集中于夏季,对岩石的冲刷作用强烈;当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易造成岩石破损;该地位于银川——河套地震带附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易造成岩石破损;岩壁陡峭,岩石易破碎、受损。(2)读图可知,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水洞沟史前文化遗址这三处景点历史文化价值高,南关清真寺具有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2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解析】防水土流失主要考虑减少地表径流的速度和流量大小以及对土壤的固着程度。人工松林植物种类单一,植株稀少,生长期短,扎入土层浅,且植株间杂草少,水土保持功能弱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次生林植物种类较多,植物间距小,植物密集,植物根系长,能够扎入更深的土壤,再加上植株间有大量的杂草,因此对同强度降水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