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目前,“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
A. 亚洲、欧洲和非洲 B.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C. 亚洲、非洲和北美洲 D.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2. 一批商品从上海运往鹿特丹,最近的传统海上航线需经过
A. 好望角 B. 直布罗陀海峡
C. 波斯湾 D. 琼州海峡
3. 巴基斯坦中资港口瓜达尔港,在“一带一路”推动下于2016年11月13日正式开航。关于瓜达尔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位于波斯湾的咽喉附近 B. 增加阿拉伯海沿岸各国港口的运输业务
C. 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D. 有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4. 中国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A. 大洋洲、西欧 B. 东欧、东南亚
C. 中亚、西亚 D. 东亚、南亚
【答案】1. A 2. B 3. B 4. C
【解析】本题组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设置四道试题,涉及区域特征、主要航海线、交通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区域认知能力。
【1题详解】
根据图中“一带一路”的线路图可以推断,“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亚洲、欧洲和非洲。故选A。
【2题详解】
从图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可以看出,上海至鹿特丹最近的新航线是北冰洋航线,而最近传统航海线依次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英吉利海峡,该航线必需经过直布罗陀海峡,不需经过波斯湾,经过好望角航线太远,可经过琼州海峡,也可不经过琼州海峡,因此选择B,排除A、C、D。
【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瓜达尔港临近波斯湾出口处,可谓位于波斯湾的咽喉附近,选项A不符合题意。瓜达尔开通,原来停靠在阿拉伯海沿岸各国港口的船只有部分转向瓜达尔港,因此在短期内瓜达尔港会分流原来各港口的运输业务,选项B符合题意。瓜达尔港增加了巴基斯坦对外联系的通道,增加贸易量,对其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从波斯湾出来的中国油轮停靠瓜达尔港后,经石油管道运往中国,缩短了运输线路,增加了中国石油进口渠道,有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选项D不符合题意。
【4题详解】
根据“一带一路”的区域限定,首先排除大洋洲,即排除选项A;海水淡水工程应在沿海地区实施,东欧、东亚和南亚等沿海地区受西风和夏季风影响较明显,降水较多,缺水现象不严重,因此排除B、D,中亚地区临近里海,西亚地区有很长的海岸线,这些地区因受大陆气团影响,干旱少雨,且光热资源丰富,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中国耕地面积约128万平方千米,印度的耕地面积约170万平方千米。印度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但多数地区农作物种植实际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下图为印度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印度耕地面积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度国土面积比中国大 B. 印度的人口压力比中国大
C. 印度适于开垦的平原面积广大 D. 印度的纬度比中国低
6. 印度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主要是因为
A. 降水量大 B. 地势平坦
C. 纬度较低 D. 水源较多
7. 印度多数地区农作物种植实际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其原因主要是
A. 科技水平低 B. 水土流失严重
C. 机械化水平低 D. 降水季节变化大
【答案】5. C 6. C 7. D
【解析】本题组以中印耕地面积对比和印度地理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三道试题,涉及区域特征、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5题详解】
中国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因此印度国土面积比中国小,排除选项A。人口压力不是耕地面积比重大的原因,排除选项B。印度国土中平原面积较大,平原利于耕作,因此适于开垦的平原面积广大是印度耕地面积比重大的主要原因,选项C符合题意。印度的纬度整体上比中国低,热量条件比中国好,但这不是耕地面积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排除选项D。
【6题详解】
当其他条件相似时,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熟制,印度整体上纬度较低,大多处于热带,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当热量条件不足时,其它条件再好,也不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7题详解】
热量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而实际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说明影响农作物熟制的其它因素出现了短板。科技水平低能够影响熟制,但在当地(种植经验丰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选项A。印度耕地主要集中在平原和高平地,水土流失并不严重,因此排除选项B。机械化水平与农作物熟制关系不大,排除选项C。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旱季长,不利于耕作,雨季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多洪涝,影响农业生产,从而使农作物实际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选项D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卑尔根和巴黎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两地气候特征的叙述,可信的是
A. 卑尔根多雨,被称为”雨城” B. 巴黎全年温和少雨
C. 卑尔根气温历史记录均高于0℃ D. 巴黎月降水量历史记录均小于100mm
9. 关于两地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巴黎旅游业发达 B. 卑尔根峡湾风光优美
C. 巴黎工商业发达 D. 卑尔根渔业资源缺乏
【答案】8. A 9. D
【解析】本题组以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气候特征、经济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描述能力。
【8题详解】
从两城市的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卑尔根每月的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上,降水多,被称为“雨城”有可能,选项A符合题意。巴黎每月降水在50mm左右,平均气温不高,蒸发较弱,比较湿润,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意。卑尔根1月平均气温接近0℃,说明该季节会经常出现低于0℃的现象,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尽管巴黎每月平均降水在50mm 左右,但不表明在某些气候异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月降水量大于100mm的情况,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9题详解】
本题主要通过相关知识来解答,巴黎为文化之都,吸引了世界各地旅客前来旅游,旅游发达,选项A不符合题意。卑尔根位于半岛西侧,因地质历史时期的冰川侵蚀,形成多峡湾的景观,选项B不符合题意。巴黎为法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工商业发达,选项C不符合题意。卑尔根濒临北海,北海是世界性大渔场,因此卑尔根渔业资源不缺乏,选项D符合题意。
下图为尼泊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关于尼泊尔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B.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C. 植被以常绿硬叶林为主 D. 海拔高,气候南北差异小
11. 尼泊尔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是因为
①与印度经贸联系紧密 ②水运便利
③气候适宜 ④地形较平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10. B 11. D
【解析】本题组以喜马拉雅山区内陆国尼泊尔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特征、人口分布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0题详解】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属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消亡边界,排除选项A。根据尼泊尔地形位置和图中山峰及高程等信息判断,尼泊尔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选项B符合题意。尼泊尔许多地区为高山,植被的垂直变化明显,由于夏季多雨,植被不会以常绿硬叶林为主选项C不符合题意。从图中可以看出,尼泊尔的高山多集中在北部,南北地势差异大,导致南北气候差异也大,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11题详解】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尼泊尔南部气候和地形条件较为适宜,同时南部与印度经贸联系紧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尼泊尔处于山区,河流流速快,对水运交通不利,排除②。
下图是日本几种农作物和主要工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图中的几种农作物中,在日本分布范围最大和最小的是
A. 水稻和苹果 B. 水稻和亚麻
C. 甘薯和茶 D. 柑桔和亚麻
13. 影响日本主要工业地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市场 B. 技术
C. 交通 D. 劳动力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南界为作物分布最南,北界为作物分布最北;水稻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分布范围最大;从亚麻分布南界位置可知,亚麻分布范围最小,故选B。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日本工业地带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地区,日本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依赖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发展工业,故选C。
天然橡胶树喜高温、高湿,根系浅,枝条较脆弱,对风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风寒而降低产胶量。下图为世界某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天然橡胶分布区有利的气候条件有
①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②多台风,雨季带来充沛的雨水
③终年受低气压带控制,风力小 ④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5. 下列不属于该地区区位优势的是
A. 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 B. 廉价劳动力
C. 科技发达 D. 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4. C 15. C
【解析】本题组以马来西亚(西)天然橡胶分布及天然橡胶习性为材料,设置了两道试题,涉及区域气候特征、经济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14题详解】
图中天然橡胶分布区位于半岛沿海,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因临近赤道沿海地区,应属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水平风力较小,因此选项①③符合区域特征,也是种植天然橡胶的有利气候条件。该地因临近赤道,地转偏向力较小,不易形成台风或离台风源地较远,如果有台风临近,对天然橡胶也是不利条件。
【15题详解】
本题根据区域特征进行判断,该地区位于东南亚,属发展中地区,科技发达不属于当地的优势,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东南亚地处热带,水热条件好,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工资水平不高,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丰富;东南亚石油、锡等矿产资源丰富。故选C。
气候相似原理是指将植物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个地区,需严格按照地区的气候条件相似性来进行的原理。根据引种的气候相似原理,选取美国1961-199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美国与上海的气候差异,划分美国植物引入上海的引种适宜度,将引入上海的美国本土园林植物种源地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如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与上海市气候特征相似度最高的美国城市是
A. 路易斯维尔 B. 华盛顿
C. 西雅图 D. 洛杉矶
17. 西雅图的园林植物不适宜引种上海,是由于上海
A. 冬半年降水较少 B. 冬季气温低
C. 降水的季节变化小 D. 冬半年日照时数少
18. 气候相似原理的应用有利于
A. 增加全球生物多样性 B.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C. 解决局部地区的粮食危机 D.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答案】16. B 17. A 18. D
【解析】本题组以美国与上海气候相似度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区域气候特征、气候资源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6题详解】
引种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划分是根据气候相似原理进行的,华盛顿位于适宜区,其它城市位于次适宜区或不适宜区,因此华盛顿与上海气候特征相似度最高。故选B。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西雅图位于40°N以上大陆西岸,应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而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选项A符合题意。两地冬季气温均在0℃以上,气温相似,排除B选项。上海降水季节变化大,排除C选项。上海冬季少雨,且纬度较低,白昼时间长,冬半年日照不比西雅图少,排除选项D。
【18题详解】
气候相似性原理的基础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可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如下图),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在图中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是
A. 长城站 B. 昆仑站
C. 泰山站 D. 中山站
20. 长城站位于昆仑站的
A. 东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南方向
【答案】19. D 20. B
【解析】本题组以南极冰盖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特殊气候特征、地图方向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19题详解】
从图文信息中了解了下降风的产生原理,空气密度差异大、斜坡坡度陡的地区下降风强度大,中山站位于沿海,海陆间热力差异大,空气密度差异大,且从等高线疏密来看,中山站附近坡度陡,因此中山站下降风最为典型。
【20题详解】
从离南极点的远近判断南北方向,长城站离南极点远,位于昆仑站以北;从自转方向和劣弧原则判断东西方向,长城站位于昆仑站以西,因此长城站位于昆仑站西北方向。两站的东西判断,不可用经度比较法,昆仑站位于东经70多度,长城站位于西经60度附近,比较经度可得出,长城站位于昆仑站以西。
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0%,人口密度约70人/平方千米。2019年初,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强盛,北海道地区遭受极寒和暴风雪天气袭击,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4米。下图为北海道冬季降雪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关于北海道岛冬季降雪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多东少 B. 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带来水汽
C. 东部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D. 中部降雪量最大
22. 此次暴风雪灾害对北海道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海道人口较多,救灾及时 B. 日本经济发达
C. 降雪量较小 D. 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强
【答案】21. A 22. D
【解析】本题组以北海道冬季积雪深度分布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降水分布及影响因素、自然灾害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描述能力、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1题详解】
北海道岛冬季降雪分布特点可根据图中积雪深度进行推断,图中积雪深度具有西边厚东边薄的特点,因此该岛冬季降雪具有西多东少的分布特点,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D描述不正确。冬季该岛盛行西北季风,因此排除选项B、C。
【22题详解】
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的强度、受灾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抗灾能力。本次暴风雪强度大,降雪量大,排除选项C。北海道人口较多、经济发达,容易造成灾害,排除选项A、B。日本公众防灾意识强和自救能力强,体现了当地抗灾能力强,是本次灾害导致社会经济损失较小的主要原因。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该国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下图为以色列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关于以色列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B. 东西方向自然环境差异大
C. 气候温暖湿润 D. 河流、湖泊众多
24. 以色列沙漠、盐碱地广布,但种植业发达得益于
A. 滴灌节水技术 B. 光、热资源充足
C. 昼夜温差大 D. 灌溉水源充足
【答案】23. B 24. A
【解析】本题组以以色列位置示意图和农业特征为材料,设置了两道试题,涉及区域自然特征、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分析和描述地理信息的能力。
【23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理位置判断,以色列西部沿海属于地中海气候,但东部有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内陆湖——死海,说明中东部非常干旱,应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排除选项A。东部为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西部沿海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东西向自然环境差异大,选项B的描述正确。国土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因此选项C描述不正确。因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河湖相对稀少,选项D描述不正确。
【24题详解】
解决了干旱、盐碱化等限制因素对种植业的发展,以色列的种植业才可能发达,滴灌节水技术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确实是当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但不能解决当地最突出的问题,因此选项B、C不符合题意。当地气候干旱,灌溉水源缺乏,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近年来,北极地区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一方面北冰洋航线的开通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俄罗斯计划在北极圈内、距北极约1610千米的新西伯利亚群岛中的科捷尔内岛上建造一座城市乌姆卡。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俄罗斯拟建的冰城”乌姆卡”面临的最大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是
A. 气候寒冷 B. 风大
C. 极夜时间较长 D. 生态环境脆弱
26. 关于甲航线对俄罗斯的经济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缩短北太平洋沿岸和北大西洋沿岸之间的航程
B. 可通过海运将俄罗斯西部的资源运往东部
C. 促进俄罗斯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D. 促进俄罗斯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25. A 26. B
【解析】
本题组以北冰洋航线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自然特征、交通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5题详解】
乌姆卡的修建面临的自然困难很多,四个选项中均是建城的困难,也都符合当地的自然特征,但是气候寒冷会直接影响施工条件、材料运输、材料质量要求等各方面,是当地建城面临的最大困难。
【26题详解】
甲航线为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线,它连接了大西洋沿岸的欧洲西部和太平洋沿岸的东亚沿海,大大缩短了北太平洋沿岸与北大西洋沿岸之间的航程,沿线大部分航段经过俄罗斯沿海,对当地资源开发、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选项A、C、D的描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俄罗斯的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而消费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因此选项B的描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澳大利亚的金伯利高原,总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大部地区夏雨冬旱,每年湿润西北风为高原中的奥德河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使该地成为农业试验区。金伯利高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海洋,南部邻大沙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金伯利高原应位于图中的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8. 该地成为农业试验区的土地条件是
A. 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B. 夏季高温多雨
C. 地广人稀 D. 生长期长
【答案】27. A 28. C
【解析】本题组以澳大利亚金伯利高原为背景,设置两首试题,涉及地理位置判断、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考查对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7题详解】
题干部分的文字信息——“金伯利高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海洋,南部邻大沙漠”与图中位置信息结合就可以得出本题答案。故选A。
【28题详解】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中关键词——土地条件,选项A、B、D均不是土地条件,而地广人稀表示人均土地面积大。故选C。
读世界某地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M河
A. 汛期出现在7月份 B. 结冰期长
C. 通航里程长,航运价值高 D. 有灌溉价值
30. N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沙漠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29. D 30. B
【解析】本题组以非洲南端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河流特征、气候类型判断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9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陆地形态判断,该地为非洲南端,位于南半球。根据位置判断,M河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中上游为热带草原气候,河流主要来自于热带草原气候区,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因属南半球,7月属冬季),因此河流汛期出现在1月,排除选项A。流域均在热带区域,无结冰期,排除选项B。该河流域降水量不大,蒸发强,流量不大,且河流穿行在南非高原之中,流速较快,因此通航里程不长,航运价值不高,排除选项C。该河流经地区有农业区,且水资源紧张,因此具有灌溉价值。故选D。
【30题详解】
N地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文莱国土面积5765平方千米,领土包括文莱本土、淡布隆地区和周边的岛屿。该国海岸线长约161千米,沿海为平原,内地多山地。历史上,文莱经济虽有转型,但长期是一个经济结构单一的国家,受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影响大。近年来,文莱政府逐步加大实施经济多元化战略部署的力度。下面左图为文莱沿海滩涂植被生长示意图,右图为文莱地理位置示意图。
(1)图中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是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海滩地面。说明该地区植物形成上述形态特征的原因。
(2)结合文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推测历史上文莱经济的转型变化,并对文莱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沿海地区风浪大,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气生根露出海滩地面,在退潮时或被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
(2)经济转型变化:历史上,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越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农业为主;沿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以后,经济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的出口。
建议:沿海地区可以发展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自然风光优美,可以发展旅游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发展金融服务业;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任答3点)
【解析】本大题以文莱为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区域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1)从题目信息可知,图中植物生长于海滩,有此情境,自然想到风浪与支持根的关系,有此情境,自然想到植物根系经常会被海水淹没,气生根是为了保证植物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2)文莱经济规模较小,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推测,文莱自然资源丰富,其经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文莱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建议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思考,第一,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第二,应从第一、二、三次产业三个方向入手。
3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南美洲区域图。
材料二 L城为甲国首都,著名的游览城市。众多游客均反映该城市”气候温和,夏季气温很少超过31℃,冬季很少低于13℃”“许多街道没有排水设施,房屋也没有雨檐”。稻谷是该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的北部。
(1)解释甲国首都出现游客反映的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评价甲国西北部平原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并指出水稻种植的水源。
【答案】(1)“气候温和”的原因: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不太高;纬度位置低,加之海洋的调节,冬季气温较高。“许多街道没有排水设施,房屋也没有雨檐”的原因: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降水稀少。
(2)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水源不足。水源: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或河流水)。
【解析】本大题以秘鲁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气候成因、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1)游客反映了当地气温和降水特征,因原因不同,应该分别解释。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季节、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表性质、洋流等,解释当地气温温和时,应结合题目信息从以上多方面进行梳理。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表性质、洋流等,解释当地降水少时,应结合题目信息从以上多方面进行梳理。
(2)因题目要求“评价”,因此应从有利自然条件和不利自然条件两方面入手。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和土壤、水源等,回答该题时应结合题目信息从以上方面进行梳理。由于当地西北部降水较少,但临近高山(安第斯山),因此当地种植水稻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这些水源通过地下水和河水的形式输送到水稻种植区。
3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年7月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厦门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世纪中叶,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鼓浪屿逐渐成为各国居民的居留地。通过本地居民、还乡华侨以及外国居民共同努力,鼓浪屿发展成具有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也成为东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精英人士的理想定居地。岛上有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其中许多建筑有着浓烈的欧陆风格,洋溢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分析2017年暑期鼓浪屿旅游人数明显增加的原因。并提出鼓浪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
【答案】原因: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知名度提升;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市场广阔,暑期正值学生放假;四面环海,气候受海洋调节,夏季较凉爽。(回答2点即可)
措施: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督和管理。
【解析】分析旅游人数明显增加的原因,应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条件中梳理,重点是变化的因素,结合材料和题目中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暑期”等信息,即可得出较完善的答案。提出措施,首先要想到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哪些旅游开发措施、旅游行为、旅游现象会对文化遗产产生危害,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措施。
34.[选修6:环境保护]
千年鸟道位于湖南省炎陵县下村乡与江西省遂川县营盘圩乡接壤的牛头坳,是我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从下村乡过境的候鸟,每年有200多种,数百万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迁徙鸟类的中途停歇和觅食提供了一个上佳场所。而今这条千年鸟道也成了众多候鸟的“险境”。
分析导致千年鸟道成了众多候鸟“险境”的原因,并简述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千年鸟道的迁徙候鸟。
【答案】原因:当地大规模的候鸟捕杀与售卖。
措施:建立候鸟迁徙地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对候鸟的捕杀与售卖活动;加强对野生动物经营活动及市场的执法监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候鸟保护行动。
【解析】千年鸟道成了众多候鸟“险境”的原因应从人类捕杀的角度分析;保护迁徙候鸟的措施应从自然保护区建设、限制捕杀、管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