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7月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7月月考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题。
1. 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距海距离 B. 地形条件 C. 局地水域 D. 植被分布
2.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
A. 虫害 B. 冻害 C. 滑坡 D. 洪水
3. 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 含沙量高 B. 流程较短 C. 春、夏汛明显 D. 冰川补给为主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和空间定位能力。根据图中的海拔高度分布图,甲处海拔较高,降水较多,乙地海拔低,降水少;根据图中给的经纬度判断,甲地区位于小兴安岭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选B项。
【2题详解】
根据题干的提示,纬度为47°N,纬度较高,气温低。春季容易遭受寒潮影响,产生低温冻害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所以选B项。
【3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所以河流的含沙量低;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程长;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化,能够形成春汛,夏季大气降水形成夏汛,所以春、夏汛明显。所以选C项。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气候、自然灾害和河流的水文特征。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5.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 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6.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 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C. 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
【答案】4. D 5. B 6. B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铁路线修建的原则,在山区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读图,图示铁路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主要是因为不穿越等高线,地势起伏较小,所以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对。图示天山地区河流短小,铁路线没有沿河修建,A错。线路没有经过主要城市,主导因素不是聚落,B错。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上,也是聚落主要分布区,C错。
【5题详解】
铁路修建的意义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图中铁路线与城市吐鲁番之间高差较大,距离远,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距城镇过远,B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线路长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该地区是干旱区,洪水灾害少,C错。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D错。
【6题详解】
图示区位于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在水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的绿洲上,绿洲上农业基础较好,适宜人类生存,B对。干旱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铁路沿线如果没有水源,也不会形成城镇,所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地形、河流、沙漠分布对城镇分布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
考点:影响城镇分布的主导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布局的原则。
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题。
7. 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
A. 鞍部 B. 山谷 C. 山脊 D. 山顶
8. 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
A. 156 米 B. 178 米 C. 220 米 D. 255 米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林木密集区等高线发生弯曲,可以判断林木密集区可能位于山谷和山脊。根据题目叙述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林木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山谷地带是集水区域,水源较为充足,所以林木密集区位于山谷地带。所以选B项。
【8题详解】
图中等高线没有标数值,但是乙知条件等高距为30米,东、西两侧相隔7条等高线。可以根据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n为相隔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计算180米<H<240米。所以选C项。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9. 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0.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和数值大小,可知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学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为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10题详解】
图中甲,乙处等高线都是向高处弯曲,即可知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都是山谷。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
A. 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 ②低坡度最陡
C. ③地分布有茶园
D. 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12.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
A. 450米 B. 500米
C. 550米 D. 600米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河流流向是由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动,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①处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故A项错误;②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故B项错误,④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地势较高,为山脊,不会有河流发育,更没有瀑布,故D项错误;图示③区域位于30°N以南山地的阳坡,所以可能有茶园分布,故C项正确。
【12题详解】
考察线路共穿越了4条高度不同的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为100m,按照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4-1)×100≤H<(4+1)×100,可以确定考察路线的高差介于300m到500m之间,只有A项在此数值范围内,故A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分布图的阅读。
点评:本题组以小区域为例考查地形图判读与应用,综合性强。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14. 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 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 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 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 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亚欧两洲,东部、西部人口都稠密,中部地广人稀,答案A错误,东部主要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前城市化进程快,西部主要是欧洲,多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答案B正确,东部产业结构层次低,多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经济发达,答案C错误,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西部属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农牧业比重小,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B。
【14题详解】
邮轮航行时间是6月至8月,阴雨连绵的梅雨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答案A错误,此时阿拉伯海盛行西南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动,所以多逆风逆水,答案B正确,红海两岸绝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不可能看见大片森林答案C错误,此时地中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炎热干燥,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A. 反气旋频繁过境 B. 受沿岸寒流影响
C. 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 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16. 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是( )
A. 风力堆积 B. 风力侵蚀
C. 流水堆积 D. 流水侵蚀
17. 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
A. 机械化水平高 B. 水利工程量大
C. 经营方式粗放 D. 粮食单位面积总产量低
【答案】15. D 16. C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从图中的经纬度或者海陆轮廓、特殊地理事物(安达曼海、泰国湾等)可以判断该区域为东南亚地区。该区域西部濒临印度洋,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是夏季受来自于印度洋上西南季风的影响,带来丰沛水汽故D正确。
【16题详解】
甲为湄公河入海口处形成的湄公河三角洲,为河流下游流速降低,从上中游携带而来的泥沙随着流速降低沉积下来所形成故C正确。
【17题详解】
该区域水热丰沛,是世界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或者为季风水田作业,该题考查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农田地块小,机械化水平低;季风不稳定,水利工程量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所谓的精耕细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靠传统经验种植,科技水平低等。故B正确。
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地貌成因、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等。
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该地区柑橘因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
A. 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 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 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 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19. 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8. D 19. A
【解析】
【分析】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农业区位条件。
18题详解】
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说明淅川柑橘生长期内热量条件好。读图可知,淅川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因此其柑橘生长期内热量条件好,柑橘上市时间较早。故选D。
【19题详解】
①位于水库附近,海拔低,水热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A正确;②、③、④海拔较高,气温偏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故选A。
【点睛】柑橘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低温。柑橘果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与温度、日照、水分(湿度)、土壤以及风、海拔、地形和坡向等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约12°S-26°S)于1991年开设免税工业区,吸引国际投资,产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主。1997年,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 除政策优惠外,马达加斯加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来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 )
A. 交通 B. 劳动力
C. 资源 D. 技术
21. 导致马达加斯加对羊绒衫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 )
A. 居民收入 B. 文化传统
C. 国家政策 D. 气候
22. 当时,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产品销量 B. 接近消费市场
C. 提高设计水平 D. 增加当地就业
【答案】20. B 21. D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马达加斯加吸引的企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主,这些企业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马达加斯加经济落后,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B对;马达加斯加交通、技术条件较差,纺织、服装制造类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小,马达加斯加棉花等原料缺乏,A、C、D错。
【21题详解】
据材料马达加斯加纬度约 12°S~26°S,纬度低,为热带地区,属热带草原或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居民无需购买御寒的羊绒衫,故选D。
【22题详解】
由材料“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可知,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是为了将更多产品卖入欧美市场,A对;马达加斯加距欧美市场远,B错;马达加斯加经济较我国落后,技术水平较低,C错;在马达加斯加投资办厂有助于增加当地就业岗位,但不是我国前往投资的主要目的,D错。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23--2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5--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23.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轮台(位置见图)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1)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说明义乌瓜子商把杏核从轮台运到义乌加工的原因。
(3)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
【答案】(1)地处高山山麓洪(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水源(宝贵)是制约瓜果种植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
(2)杏核(晒干后)便于保存和运输,炒制(加工)后的杏核能尽快运往市场;义乌加工瓜子(炒制杏核)的相关产业联系密切;工人素质高(有经验、有技术),可以保证产品(炒制杏核)的质量。
(3)东部地区:技术先进,资金充足,市场意识强(发展经济的经验丰富)。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 )
【解析】
(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气温、降水、温差、光照等)、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合材料提示,新疆轮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山前冲积扇上,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
(2)此问注意审题,“从区位选择的角度”考虑,杏核加工工业主要考虑交通、市场、技术、工业协作联系和劳动力素质等。
(3)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等,根据这些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工农业的区位条件和区际协作。
24.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布说明其成因。
(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物稀少。
(2)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工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少,人口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
【详解】(1)R河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谷底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物稀少。
(2)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工业发展;流域内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地形崎岖,水陆交通较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容量小,城镇数量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而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且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4)R河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径流量减少,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入海的营养盐类减少,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径流量减少,空气湿度下降,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二)选考题:请考生在25、26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5. [地理——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室外滑雪作为一项体育与娱乐休闲项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滑雪场的雪可来源于自然降雪和人工取水造雪。图10为我国南方某大型滑雪场地形和位置示意图。
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答案】南方地区滑雪项目独特;近客源市场;交通便利;地形起伏和缓;用雪有保障(冬季气温低;有降雪条件;靠近水库方便人工造雪)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可从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评价。图中的众多的大城市、高速公路、水库、等高线都是关键点。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干和图10分析,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只要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通过)、客源市场广阔(靠近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滑雪项目独特(南方极少下雪),吸引大量游客、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
考点: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26.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解析】
试题分析:
区域石漠化的原因,有降水量大的自然因素影响,但主要是植被破坏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要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从产业结构来看,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规模,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通过经济补贴措施,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帮助农民解决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发动、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进行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考点定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主要治理措施。
【名师点睛】读材料,判断出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是人类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所以治理措施要针对生产、生活中的不合理的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引导居民保护生态环境,不能是简单的制定法规,强行禁止。首先要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所以要有具体的针对措施,使人们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才能获取生活物资。然后才是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恢复、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