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
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最容易出现的泥石流地点应该是谷地,并且比较陡峭。据图等高线可以判定乙丁为山脊,BD错误,甲为山坡,A错误;丙为山谷,选择C。
2.图中最高点为982米,根据等高线和等高距可知湖泊的海拔高度介于450-500米,又因为湖泊上游瀑布落差32米,湖泊的海拔高度介于450-468米,图中湖泊湖面与图示区域最高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514<相对高度<532米,最小值大于514米,B错误,最大值小于532米,因此CD错误,故四个选项中相对高度最有可能为520米,A正确。
3.B 4.C
【解析】
3.本题可利用排除法。据材料“他在太空轨道上迎接了15次2019新年。”说明其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比地球的自转所用时间短,不是静止的,A错;运行方向如果是向南向北应沿地球的经线方向,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并没有,故CD排除;选B。
4.悉尼位于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悉尼白昼越来越短,A错;伦敦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日影逐渐变短,B错;旧金山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C对;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从波斯湾返航的我国油轮逆风而归,D错。
5.A 6.D
【解析】
5.本题考查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据图分析北京时间9:00与15:00时太阳高度相等,根据正午对称原理,该地正午时刻北京时间为12:40,计算出当地的经度为110°E,同时根据图示推断当地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大于30°,计算出当地的纬度小于36.5°,综上故选A。
6.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此日冬至日,气候寒冷,天气恶劣,不利于出海捕捞带鱼,A错;此日,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B错;冬季,黄土高原地区虽有积雪,但由于纬度较低,积雪容易融化,C错;通过第一题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以生活中一个实例为例,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会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对称原理,即一天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关于十二点对称。
7.C 8.D
【解析】
7.北京时间(东八区)4月10日21点,此时165°E(东11区)为24点,180°为4月11日1点,4月11日的范围为165°E(东11区)~180°,时间范围为4月11日0点~4月11日1点,共1个小时,4月10日共23个小时。地球上 4 月 10 日与 4 月 11 日的范围之比约为23:1,C正确。4月11日共1个小时,因此ABD错误。
8.2017 年 4 月 5 日起往后三个月内即:4 月 5 日至7 月 5 日,此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大致在下图AB之间运动,地球公转速度7月初最慢,因此A错误;在此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北运动,6月22日之后向南运动,华盛顿昼长先变长后变短,B错误;圣地亚哥在南半球,4 月 5 日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6 月22日至7月5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C错误;此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上海东方明珠日影朝向西南,D正确。
9.B 10.A
【解析】
【分析】
1.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太阳必须在特定的方位才有可能观赏到火瀑布景观,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2.考查“火瀑布”奇景自然现象的成因及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0月中下旬与2月中下旬的夕阳位置相当,也能看到“火瀑布”景观。
9.根据材料信息,火瀑布是出现于2月中下旬的夕照,此时夕阳应在西南方向,根据材料,瀑布还应位于群山之间,且有丰沛的流水,据此推断B正确,ABC错误。故选:B
10.要观赏到火瀑布景观,太阳必须在特定的方位才有可能。根据所学知识,日出日落的方位取决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2月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位于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与2月日落方位相同的时间是10月。故10月中下旬与2月中下旬的夕阳位置相当,故瀑布水量充足的情况下10月下旬也能看到“火瀑布”景观,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
11.A 12.B 13.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潜水流速与潜水等水位线的关系、地下水流向与等值线分布的关系、黄河水文特征及水源补给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读图判断能力。
11.潜水等水位线密集,潜水面坡度大,流速快;反之,流速慢。由图可知,图示区域西南部潜水等水位线密集,东北部潜水等水位线稀疏,所以潜水流速西南快,东北慢。故A选项正确。
12.读图,东营市附近潜水等水位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潜水流向应与等水位线垂直,由高处流向低处,故大致流向是由西北流向东南。故B选项正确。
13.黄河本河段冬季结冰,且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故春季低纬度河段解冻可能引发凌汛。故C选项正确。
【点睛】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中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容易发生凌汛。凌汛发生条件:(1)有冰期的河流。(多指零度以下的河流);(2)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且较明显的南北流向。我国黄河在宁夏和在山东境内的河段都有凌汛现象,东北的河流在满足上述条件时也同样会出现凌汛现象。
14.C 15.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基西米河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要通过审读材料,明确渠化后河流在深度、宽度、弯曲等方面的变化,推测这种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测渠化的目的和影响。
14.根据材料,渠化后河道变直,变深,则排水更加通畅,可以起到防洪作用,①对;渠化后,河水变深,则航运条件变好,③对;根据材料,渠化后河道弯曲减少,则湿地面积减少,这不利于灌溉和养殖,因此②④不是渠化的目的。故选C。
15.河道渠化后,当地湿地面积减少,则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改造后,河道宽度减小,水域面积减少,则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不利于改善水质,B不对;河道变直,水流速度变快,C不对;改造后,河流在河漫滩蜿蜒减少,则湿地面积减少,D不对。
故选A。
16.A 17.A 18.C
【解析】
16.根据材料信息,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判断该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后期人类破坏的结果,故植被破坏,土层薄正确;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地区,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气候干冷错误;因为位于克里蒂特河畔,花岗岩石,质地致密和地势陡峭,水源短缺错误。选A。
17.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是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流水沉积不能形成波浪状的小丘,B错误;该地气候湿润,流水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不明显,C、D错误。故选A。
18.根据图中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是10度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10ºN或10ºS,3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6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A、B、D错误;10月太阳直射点在10ºS附近,故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10月,选C。
【点睛】
切尔滕纳姆荒地及波状沙丘的成因需要结合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判断,该地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由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特殊地理位置决定。
19.C 20.D 21.D
【解析】
19.由“近年来随着引黄水量的减少,部分灌区实施了‘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分析,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应对黄河水量不足,蒸发强,灌溉用水量大的问题,故C项正确。井水矿化度比河水高,所以不能降低矿化度,治理盐碱化,同时也不是为了降低地下水位,故ABD项错误。
20.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下水矿化度分析,丁地矿化度最高,抽取灌溉易造成盐分在地表积累,所以最不适合“井灌”的是丁地,故选D正确。
21.该地每年10—11月已经进入农业生产淡季,定期引黄河水集中浇灌耕地,其目的不是①灌溉增产和③补充地下水。通过引盐度低的河水可以溶解地表因蒸发析出的盐分,降低土壤盐度,同时补充因夏季蒸发而减少的土壤水分。故②④正确,选D项。
【点睛】
地下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发离开地面,相反会在地表析出集聚。
22.D 23.C 24.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海湾的海岸线的变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我国海岸线的变化及其影响。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从图中所示信息推测出我国海岸线的变化和海湾面积的变化,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2.从统计图中看,可以得出海湾的海岸线中自然岸线的占比越来越小,自然岸线变短,不能看出海湾数量的变化,故ABC不对,答案选D。
23.根据题意,若仅考虑经济发展对海湾自然岸线变化的影响,则自然岸线减小最快的时间段即为经济发展最快的时间段,把四个时间段比较,1990—2000年的自然岸线的变化最明显。故选C。
24.从材料中看,自然海岸线减少,则海湾面积减少,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减弱,水体污染加剧,①对,排除CD;海湾是河流入海处,对河流没有调蓄作用,②不对,排除A;海岸人类活动增多,则海洋灾害的影响程度加大,海陆相互作用的形式并未改变,只是作用强度可能发生变化,③对,④不对。故选B。
25.C 26.A 27.C
【解析】
25.冰川风是由于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其形成类似于热力环流,西北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选项C正确。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是动力作用形成。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是由于气流随海拔下降形成的气温高,湿度小的小尺度风。A、B、D错误,故选C
26.根据材料,冰川风是由于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因此冰雪覆盖面积越大,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就越明显,风力越强,珠峰北侧冰雪覆盖面积大,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风力强劲。故选A。
27.冰川表面与冰缘地区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当地午后气温最高,温差最大,选项C正确。而其他时段温差较小,风力较弱,故选C。
28.B 29.D 30.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中学生去北极地区旅游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方位判定、及其极昼极夜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8.由图中的经纬度以及海陆轮廓可知②地处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段,该处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度相对较高可以满足阔叶林的生长,由材料中“我看见了许多高大的阔叶树…”可知该中学生描述的应当是②地的情景,①地、③地、④地由于气温较低,不可能存在阔叶林,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29.由第1题的解析可知该城市能够生长高大阔叶树的主导因素是洋流因素,而不是地形、西风气流和海陆位置,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
30.读图可知该市处在70°N以南地区且接近该纬度,为方便计算,近似可以看成处在70°N之上,经计算得该地距离66°34′N还有3°2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是4天走1°,经计算可知该地的极昼时长大约为25天,又因为该地不足70°N,可知其极昼时长大约为20天,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31.(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
(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好。
(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风一侧受陡崖阻碍,气流迅速上升,形成云雾并扩散到山顶(云团不易下沉);背风一侧沿陡峭山坡下沉的云团快速升温,云滴蒸发,云团易消散。
【解析】
【分析】该题考察地表形态的塑造,注重考查地理现象形成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详解】
(1)本题应从桌山主峰的像“桌面”一样平旦的特点是如何形成进行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桌山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底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海底断裂抬升,外力作用又将其不断削平,最终形成平坦的“桌面”。
(2)石灰岩发生流水溶蚀需要地区湿润,根据材料,桌山降水量大但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差,说明该区积水少,没有促使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据图可知,该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但由于面临海洋,风力大,蒸发强;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其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喀斯特地貌发育。
(3)结合材料的信息“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可以可出得出“上帝桌布”形成与海陆风分有关。当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昼夜温差大晴天多风力弱。夏季昼夜温差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云雾;且该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该区晴天多,光线充足,适宜观赏和拍摄。
(4)结合设问可知答题时要注意抓住“受山坡气流的影响”这一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云团之所以环绕山顶,是由于在迎风坡一侧,水汽在爬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促使云雾扩散不易下沉;而背风坡一侧由于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增温,水汽蒸发,因此云团消散。
32.(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域类型:内流区。
(2)阶段I至阶段II: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II至阶段III: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托素湖(地处盆地)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可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排入其中,随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排泄。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特点。“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的两个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对于托素湖,只有“一条小小的淡水河”注入,无河流流出,所以盐分累积,形成咸水湖;可鲁克湖则为淡水湖,通过“一条小小的淡水河”流出湖水和盐分,巴勒更河由高山地区发源,流入可鲁克湖;通过图片右侧巴音河的支流判断巴音河的东侧海拔高,所以巴音河也是注入可鲁克湖。
【详解】
(1)通过周边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湖泊位置海拔低,所以河流都流入湖泊,因此巴音河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因为河流注入湖泊,并未流向海洋,所以该河的流域类型为内流区。
(2)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过程,即要求学生把图片显示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阶段I至阶段II: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II至阶段III: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根据第一问的答案,可知该地为内流区,所以托素湖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流入其中,而无河流流出,随着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最终逐渐形成咸水湖。
(4)自然原因: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该地区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如果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可能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流出,盐分累积,湖水盐度越来越大。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增殖,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