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西省宜春中学、丰城中学、高安二中、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江西省宜春中学、丰城中学、高安二中、樟树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把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500万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B. 1500万指标是指环境承载力
C. 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D. 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2. 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
A. 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B. 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 气候适宜 D. 自然灾害少
【答案】1. C 2.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广州人口控制计划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题详解】
1500万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环境人口容量,指的不是环境人口容量,指的也不是广州市的环境承载力,故AB错误;1500万指标的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未必一定是1500万或者略微多一些或者略微少一些,故C正确;该指标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有关,比较复杂,不能简单的断定该指标和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故D错误。
【2题详解】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自然资源,日本与荷兰生产生活中大量自然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来维持本国的正常运转,这两个国家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来支撑其较高的人口合理容量,故A正确;日本与荷兰都是自然资源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故B错误;适宜的气候,几乎与日本和荷兰的较高的人口合理容量没有关系,故C错误;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国家,故D错误。
读我国某省人口增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该地区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增长率低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造成的
B. 自然增长率低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
C. 机械增长率后期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就业机会
D. 机械增长率的变化是由国际人口迁移造成的
4. 该省2012--2016年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
A. 整体趋增 B. 整体趋减
C. 基本稳定 D. 先增后减再增
5. 2014年以来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 自然资源开发不足
C.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D. 基础设施压力增大
【答案】3. C 4. A 5.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某省人口增长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相关的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题详解】
目前,我国境内的省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故A错误;目前,我国境内的省区生产力水平都比较高,说其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不对的,较低的自然增长率是由于其生育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故B错误;随着社会经的发展大量就业机会的出现,吸引了较多的迁入人口,使其机械增长率较高,故C正确;机械增长是由外来人口的增长造成的,外来人口不一定都是国际人口迁移,故D错误。
【4题详解】
该省2012--2016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人口数量仍然在增长,只不过增长的比较缓慢,机械增长总体在回升,后期该省的机械增长转为正值,可以说其人口数量整体在增长,可知B错误,故A正确;该省的人口数量几乎每年都有所变化,故C错误;读图可知2012年之前该省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在1%左右,而此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说明该省人口此时是净流出的即先减少,故D错误。
【5题详解】
读图可知2014年以来该省的机械增长率在逐渐的回升即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外来人口的增长和本地的养老负担无关,故A错误;外来人口的增长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会出现自然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故B错误;人口的增加会加剧生态环境的压力,故C错误;外来人口增长会加重当地基础设施的压力,故D正确。
【点睛】第2题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图中的自然增长率显示该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都是正的,说明该省的户籍人口数量一直都在增加。
读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 由四个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推知( )
A. 甲国经济发展水平高 B. 丙国劳动力数量最多
C. 乙国升学和受教育压力最大 D. 丁国生态环境压力最大
7. 丁国对应的国家可能是( )
A. 德国 B. 美国 C. 日本 D. 中国
【答案】6. C 7.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人口以及世界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题详解】
甲国人口虽然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但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就是最高的,故A错误;图中显的仅是各年龄段的人口所占本国人口的比例,缺少各国的人口基数数据,因此,无法断定丙国的劳动人口数量是最多的,故B错误;读图可知乙国0—14岁的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将近40%,青少年人口比重在四个国家中最高,升学和受教育压力最大,故C正确;图中的数据是人口年龄结构数据,不能反映某国的生态环境压力问题,故D错误。
【7题详解】
读图可知丁国的老龄人口比重最高,即四个国家中其老龄化最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四个国家德国的老龄化最严重,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四个国家老龄化严重程度依次是德国、美国、日本、中国。
读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图,P为两线的交点。回答下列小题。
8. P点时间之前,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B.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C. 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 D. 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9. P点前后,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①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②城市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③迁入城市的人口逐渐老龄化 ④城乡人口平均寿命差异加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农村人口老龄化迫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表现在( )
A. 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农业发展方向
B. 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循环农业方兴未艾
C. 人均耕地增多,粮食单产提高
D. 大棚农业、园艺农业规模扩大
【答案】8. B 9. B 10.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以及老龄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8题详解】
P点时间之前若城市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那么应该是城市的老龄化现象比农村严重,故A错误;P点时间之前农村经济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就业机会较少而城市经济条件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从而使得城市老龄化程度要低于农村,故B正确;农村由于医疗条件较差,人口寿命短于城市,故C错误;P点时间之前城市的老人不会大量迁入农村,故D错误。
【9题详解】
读图可知P点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超过城市,农村基础设的不断完善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多就业机会,部分外迁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回流再加上留住了部分年轻人口,乡村老龄化逐渐降低,①正确;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出台城市人口出生率多少会有所回升,不会持续下降,②错误;P点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超过城市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先前进入城市的那批青壮年人口逐渐老龄化了,抬高了城市的老龄化,③正确;随着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逐渐提高,从而缩小和城市人口平均寿命的差距,④正确,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10题详解】
农村老龄化的加剧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显得有些不足,这时农村要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以应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故A正确;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不是农村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故B错误;随着我国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用地的增加,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会有所减少,故C错误;大棚农业和园艺农业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无法应对农村老龄化的现象,故D错误。
【点睛】第1题P点时间之前由于农村经济、医疗、教育以及基础设施等条件较差,而城市经济、医疗以及就业机会都优于农村,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而使农村的老龄化比城市严重;第2题容易误选B项。
读我国某城市a、b两功能区一天内人口密度变化图(左图)及该城市不同地段地租水平变化图(右图)。
11. a和b曲线对应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 商业区 住宅区 B. 工业区 商业区
C. 住宅区 商业区 D. 商业区 工业区
12. 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a功能区位于①-②区间——购物方便
B. a功能区位于④-⑥区间——地价较低
C. b功能区位于③-⑤区间——人流较多
D. b功能区位于①-②区间——交通便利
【答案】11. C 12.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某城市a、b两功能区一天内人口密度变化图(左图)及该城市不同地段地租水平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住宅区的昼夜人口密度差异较小,而商业区的昼夜人口密度差异要比住宅区的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得多,工业区的人口密度变化比住宅区还小,可知a是住宅区,b是商业区,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12题详解】
结合第1题的答案可知a为住宅区,而①-②区间是商务区,地租水平较高,布局住宅区不合理,故A错误;④-⑥区间属于郊区地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较远,不适宜布局住宅区,故B错误;结合第1题的答案可知b功能区为商业区,应当布局在市中心即①-②之间,故C错误;可知b功能区为商业区应当布局在人流量较大交通较为便利的市中心地带即①-②之间,故D正确。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由大到小的是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工业区。
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3. 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A阶段 B. C-E阶段城市化问题可能较为突出
C. D-E出现的现象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D. E-F表示城市化进入衰退阶段
14. 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属于“外延式”国家可能是( )
A. 美国、日本、德国 B.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C. 日本、韩国、新加坡 D. 加拿大、俄罗斯、巴西
【答案】13. B 14. 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化以及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A阶段属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城市化属于中期加速阶段,故A错误;读图可知C-E阶段属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该阶段由于城市化速度较快,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病,故B正确;D-E阶段属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该阶段多出现在发达国家,故C错误;E-F阶段表示城市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会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并不代表城市衰退,故D错误。
【14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外延式”的城市扩张模式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面积,而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国土面积较小,尤其是日本地狭人稠,韩国、新加坡也属于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不适宜“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故AC错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这三个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且其国土面积都比较大,人口密度又比较低,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经济也比较发达有实力有条件发展“外延式”的城市,故B正确;巴西的经济水平较差,城市化水平较低不适宜发展“外延式”的城市,故D错误。
【点睛】第2题加拿大、俄罗斯、巴西这三个国家国土面积较大,仅从国土面积去考虑的话容易误选D项。
读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气温变化图,完成下列小题。
15. 此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6. 该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温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降水集中在冬季 D.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西部沿海
17. 关于该地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物业
B. 适宜发展地中海式农业
C. 土壤贫瘠,酸性强不利于农业生产
D. 降水变率大,农作物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答案】15. B 16. B 17.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气温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水循环、气候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5题详解】
根据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气温变化图可以判断该地的气候是季风气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虚线应该是累积降水量,实线是气温曲线,且该地的降水量全年不足800毫米且7月和8月的气温较高,可知该气候区应该温带季风气候区,可知温带季风气候的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应当是高温多雨的夏季,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16题详解】
根据第1题的解析可知该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该种气候气温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气候的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B正确;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故C错误;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地区,故D错误。
【17题详解】
温带季风气候区不是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故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宜发展地中海式农业,故B错误;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差,土壤酸性并不强,故C错误;结合所学是可知温带季风气候的季节降水变化较大,多旱涝灾害,农作物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故D正确。
【点睛】本题组的解题关键是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先判断出该中气候的具体气候名称,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研判。
读我国某山地自然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8. 该山地为( )
A. 秦岭 B. 天山
C. 南岭 D. 大兴安岭
19. 关于图中所示山地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坡云杉林带缺失--坡度大 B. B坡自然带海拔低--热量充足
C. A坡自然带数目少--高差小 D. B坡高山冰雪下界低--降雪多
20. 在该山地地区经常会出现农业转场,此转场农业为( )
A. 迁移农业 B. 混合农业 C. 游牧业 D. 乳畜业
【答案】18. B 19. D 20. 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某山地自然带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山的基带部分为荒漠石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岭、南岭以及大兴安岭的基带都不可能为荒漠石山,可知ACD错误,天山的基带会出现荒漠石山,故B正确。
【19题详解】
结合第1题的答案可知该山为天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山的北坡降水较多,南坡较少,南坡的气候比较干燥,可知A坡为南坡,A坡云杉林带缺失不是因为坡度而是因为水分比较少,故A错误;B坡自然带海拔低,因为水分条件较好,故B错误;A坡自然带数目少,不是因为高差小,而是因为水分条件较差,故C错误;B坡高山冰雪下界低,是因为该坡的降水比较多,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山地带没有迁移农业和混合农业,故AB错误;天山一带随着季节的变化山麓地带和海拔较高的地带气温和草场资源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当地的牧民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季节性转换牧场,故C正确;该区域经济较为落后,不适宜发展乳畜业,故D错误。
【点睛】第3题若考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选项进行望文生义的话很容易误选A项。
农业生产往往需要改造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优环境。畎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对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图a),下田弃畎(图b)”两种方式。
21. 图a耕作法有利于( )
A. 抗风透光 B. 保温通风
C. 排水防涝 D. 抗旱保墒
22. 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会采用的方式及原因( )
A. 图b 降水多 B. 图b 温度高
C. 图a 土层较薄 D. 图a 光照充足
23. “畎亩法”不能用于季风水田农业,因为
A. 水稻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B. 水田管理要求土地平整
C. 水稻生长需要强烈光照 D. 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答案】21. D 22. A 23. 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的畎亩法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农业区位条件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1题详解】
把农作物种在沟里不会改变其光照条件,把庄稼种在小沟里也起不到抗风的作用,故A错误;畎亩法无法改善温度条件,故B错误;图a中的庄稼种在沟里,沟里容易积存水分,可以改善土壤的墒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可知C错误,故D正确。
【2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方降水较多,农田容易发生涝灾,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会采用图b中的种植方法,把作物种在垄上,土沟可以起到排水防涝的作用,可知C错误;故A正确;图b的种植方法不会改变温度条件,故B错误。
【2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田需要把土地给整平后在田地里蓄水,而“畎亩法”的耕作是把田地里平整土地制作成高低不平的田垄,这样种耕作制度显然不适合季风水田农,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点睛】读图时要注意图a和图b虽然表现的都是“畎亩法”,但是图a中的作物是种在垄间的,而图b的作物是种在垄上的。
读某河谷中的聚落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4. 该图的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5. 关于图中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聚落等级最高,数目少,服务范围小
B. c聚落提供的服务职能b聚落也能够提供
C. c聚落的空间形态易发展成环状
D. d聚落提供的服务职能c聚落也能够提供
【答案】24. C 25.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河谷中的聚落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影响城市以及聚落形成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a聚落目前规模较小,其不是最可能发育成城市的聚落;b处在河流的上游落差比较大,地形比较陡峭,土地面积较狭小,不利于聚落发展成为城市,故B错误;读图可知c聚落在四个聚落中目前的规模其是最大的且c处在河流的凸岸处,地形较为平坦,利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最可能发展成为城市,故C正确;读图可知d聚落目前的规模也比较小,其不是最可能发育成城市的聚落,故D错误。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a聚落的规模在图中不是最大,所以其等级不是最高,故A错误;读图可知c聚落的等级在图中是最高的,b聚落的等级比c的等级要低,c聚落一些高等级的服务b聚落是无法提供的,故B错误;读图可知c聚落处在河流的河漫滩平原之上,城市形态容易发展成集中式的,故C错误;读图可知c聚落的等级要高于d聚落,d聚落的服务项目比较少,c聚落的服务项目比较多且服务等级比较高,因此,d聚落的某些服务项目,c聚落也有,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读图时要注意,a、b、c、d四个聚落通过图中的大小就可以判定其规模的大小。
读欧洲西部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图,完成下列小题。
26. 有关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的表达正确的是( )
A. ①国处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 B. ②国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C. ③国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④国处于城市化的倒退阶段
27. 1980~1984年,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8. ①②两国城市化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 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B. 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C. 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 D.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答案】26. C 27. C 28.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欧洲西部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以及城市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欧洲西部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都已处在比较高的阶段,不可能有处在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国家,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郊区城市化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图中的国家都是西欧的发达国家,②国家也是发达国家,不会有郊区城市化的现象,故B错误;读图可知③国1980—1989年之间城市化都为负值,可知该国目前处在逆城市化阶段,故C正确;④国是西欧的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已经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城市化的平均增长速度比较慢,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城市进入了衰退阶段,故D错误。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1980—1984年间①②③三个国家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都为负值即处在逆城市化的阶段,可知这三个国家处在逆城市化的阶段,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2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①②两国在1980—1984年间先是经历了逆城市化的阶段,到1984—1989年间经历了再城市化的阶段,经历再城市化的原因是原先的城市病得到了治理,城市环境有所好转,吸引了人口的回流,故A正确;①②两国都是西欧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甚至是负增长,短时间内不会提高,故B错误;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再城市化的发生,故C错误;发达国家很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农业生态环境短时间内不会恶化,故D错误。
【点睛】第2题看图中的国家哪些国家曾经出现过城市化平均增长为负值,就说明有几个国家曾经经历过逆城市化。
开阔水域是指除去海冰区之外的海洋区域。读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距平(与多年平均值之差)变化图。
29. 引起北极开阔水域面积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关 B. 人类大规模开采海冰导致
C. 全球气候变化 D. 北极地区降水减少,太阳辐射增强
30. 若北极开阔水域面积持续变大,北极地区( )
A. 太阳辐射强度将变大 B. 出现极昼的范围将变小
C. 有利于北极熊的生存与繁衍 D. 通航能力将提高
【答案】29. C 30.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距平(与多年平均值之差)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北极的冰川融化了,北极开阔水域面积是扩大了,可知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不会导致海冰融化,故A错误;目前两极地区的海冰还不能被人类大规模的开采使用,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地区的海冰融化,从而使其开阔海域面积扩大,故C正确;北极地区海冰大量融化,水汽蒸发量大,降水量将会增加,故D错误。
【30题详解】
北极地区海冰大量融化,水汽蒸发量大,降水量将会增加,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将会有所减少,故A错误;其极昼极夜的范围不会变化,故B错误;北极熊是耐寒动物,若北极开阔水域面积持续变大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届时北极地区气温将会升高,不利于北极熊的生存,故C错误;若北极开阔水域面积持续变大,意味着海冰的大量融化,有利于通航能力的提高,故D正确。
【点睛】北极开阔水域面积持续变大,将意味着北极地区的海冰的大量融化,海冰的大量融化,便于船舶通航,届时利于通航能力的提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澳大利亚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的小麦一绵羊业分布在图中A、B、C三处的________________,简要说明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和解决措施。
(2)分析珀斯为“风城”的原因。
(3)简述西澳大利亚州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分析图中C区域的河流冬、夏季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答案】(1)C 水源不足 东水西调(跨流域调水);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适当开采地下水。
(2)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者:夏季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白天和夜晚有不同风向的风;冬季受盛行西风控,且西风势力较强,风力较大。
(3)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 气候较温和湿润;开发历史早,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
(4)河流干支流上游为热带草原气候属于夏雨区,下游为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澳大利亚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农业区位条件、影响城市分布以及河流水文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的小麦——绵羊业分布在图中C处即墨累达令河的下游地带。限制性自然条件:该区域降水较少且墨累达令河的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较大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短缺。解决措施:实施跨流域调水,将大分水岭东部的水资源调至该区域;针对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改进灌溉技术例如实行滴灌的灌溉方式或者发展节水农业;此外,必要时适当开采地下水。
(2)读图可知珀斯的西面面临海洋,东面是广阔的沙漠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较大,容易形成海陆风;读图可知珀斯处于西风带内,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比较大。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该区域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殖民者最先到达和开发的地方,开发历史悠久。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区域河流的干流上游地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多雨,而下游地带的河流干支流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因此,C区域的河流冬、夏季均出现汛期。
【点睛】第4题C区域的河流冬、夏季均出现汛期和其河流上下游的干支流流经的地区的气候类型密切相关。
32.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皖江城市带正式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近期,安徽省政府发布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正式出炉,合肥市作为皖江城市带的带头城市被委以重任!合肥市作为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近年来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扶持都市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下图安徽省部分城市及人口构成图。
(l)据图说明安徽省城市人口构成状况和人口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
(2)据图推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并阐述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合肥成为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
休闲农业是以服务城市人口为目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合肥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
【答案】(1)人口构成:大部分城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马鞍山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人口构成空间分布: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城市(铜陵、马鞍山)多沿河分布,农业人口为主的城市分布在南部山区、西部以及中部地区。
(2)铜陵 铜陵周围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位于长江沿岸地理位置优越,使得该地区二、三产业发达,促成城市化水平较高。
(3)属省级行政中心,服务范围广;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交通与信息通达度高;科技教育发达,人才众多。
(4)非农业人口比重较高,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历史文化底蕴内涵深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城市以及农业区位条件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安徽省大部分城市人口中以农业人口为主,其中铜陵与马鞍山的农业人口占据了一半乃至一半以以上。人口构成的空间分布:读图可知安徽省的扉页人口为主的城市例如铜陵和马鞍山多沿河分布,而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城市多分布在南部山区、北部以及中部地带。
(2)读图可知铜陵市的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最高,可知其城市化水平最高。读图可知铜陵市拥有丰富的铜矿等自然资源,利于工业的发展;其地处长江沿岸地理位置优越,水运便利,利于该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利于其发展成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
(3)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级城市,服务范围比较大;其在省内属于最大的城市,规模比较大,经济实力强;合肥市的交通便利、信息的通达度也比较高;其拥有中科大等著名高校,科技实力比较强,人才众多。
(4)读图可知合肥市的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既可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又可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市场;结合材料可知合肥市是一座拥有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比较丰厚,利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点睛】第1题在分析安徽省城市人口构成状况和人口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时要结合题干中的图尤其是图中的左下角的图例加以分析说明。
33.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升城市空气流通性、缓解热岛效应等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下图为“北京六条通风廊道规划图”。
(1)北京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是_______(填写功能区),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
(2)分析图中城市集中式空间结构的优缺点。
(3)推测城市通风廊道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设计通风廊道走向的主要依据。
(4)分析城市通风廊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答案】(1)行政区 历史原因
(2)优点: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缺点: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较集中。
(3)公园用地、绿地用地、湖泊河流水面用地、道路用地;盛行风向
(4)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有利于污染物(雾霾)的扩散;让郊区的冷空气更畅通地流动到市区,缓解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北京六条通风廊道规划图”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有中南海等国家行政机关,可知其是行政区,该区域附近历史上都曾经作为国家的行政区,故其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原因。
(2)优点:城市集中布局各职能部门比较接近,利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管理;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节省建设成本。缺点: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容易造成各种活动都集中在某些区域,造成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现象。
(3)城市通风廊道的建设目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廊道上应该建设公园、绿化用地、水域、道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北京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其廊道的走向和其盛行风的风向有关。
(4)通风廊道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空气的流通性,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此外,可以把市区的废热带到市区以外的地方,让郊区的冷空气进入市区,从而缓解其热岛效应。
【点睛】第1题故宫附近历史上曾是国家的重要行政区;第3题读图可知北京的通风廊道的走向大致是西北东南走向,其走向和北京市的盛行风走向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