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地理】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卷

    【地理】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第1页
    【地理】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第2页
    【地理】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卷

    展开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下图是我国某山东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 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B. 自然带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 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坡度D. 甲处的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2. 该山地可能位于A. 大兴安岭 B. 天山C. 武夷山 D. 横断山3. 形成图中河谷半干旱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 受东南信风影响 B. 盛行上升气流C. 盛行下沉气流 D. 受西北季风影响【答案】1. D    2. D    3. C【解析】【分析】本题利用垂直自然带谱考查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相关知识。【1题详解】该山地的下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所以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所以选项A错误。该图显示的是某山体的自然带谱,体现的当然是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所以选项B错误。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所以选项C错误。图中甲处之上为高寒荒漠带、之下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依据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可知,甲处必然为以草类为主要植被的自然带,所以选项D正确。【2题详解】大兴安岭在东北地区,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天山在新疆,其基带为温带荒漠带。二者都不符合题意。所以AB错误。横断山或武夷山在南方地区,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再根据主峰海拔高达7556 ,可以推断出该山最可能是横断山;武夷山海拔较低,没有永久积雪带。故C错误,答案为D【3题详解】据图可知,河谷为半干旱景观,说明河谷降水少,是盛行下沉气流,而不是上升气流,所以选C,不选B。东南信风分布在南半球,不会影响到我国。选项A错误。根据上题判断该山可能位于横断山区,这里距离冬季西北季风源地比较远,不易受到西北季风的影响。【点睛】山体的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自然带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通常根据基带来判断山体所处纬度。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 7 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 a-b-c-d 由老到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4. 图中甲处可能是A. 背斜山 B. 向斜谷C. 背斜谷 D. 向斜山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处地质构造利于储油 B. 乙处岩层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C. 乙处地质构造利于储水 D. 甲处岩层受挤压,易被侵蚀,形成山岭【答案】4. D    5. B【解析】【4题详解】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根据海拔可知中间高四周低是山地故该地的地形是向斜山,D对,其余选项可排除。【5题详解】甲处地质构造利于储水,A错;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根据海拔可知中间海拔比两翼矮,可判断是背斜成谷,D错;其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B背斜岩层上拱,不利于储水,C错;故选B。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下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 考察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7. 图中海拔 2 100~3 000 米的高度为云杉林,其成因为A. 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 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C. 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 D.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答案】6. C    7. B【解析】试题分析:【6题详解】读图,根据植被变化及图中的海拔高度判断,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类型发生改变,最高处是冰雪带,所以图示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对。【7题详解】图中海拔2 100~3 000米的高度为云杉林,根据纬度判断位于天山北坡,北坡是西风带的迎风坡,由于山地海拔高,阻挡高空西风,降下地形雨。B对。北坡是阴坡,A错。位于山坡地带,C错。位于西风带内,D错。考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带性,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8. 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A. 5°N B. 40 °N C. 25°N D. 50°N9. 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北坡差异显著,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热量差异 B. 水分不同C. 海拔不同 D. 土壤差异10. 该山地山顶没有积雪冰川带,其主要影响因素有A. 降水和纬度 B. 降水和海拔C. 纬度和海拔 D. 植被和洋流【答案】8. C    9. A    10. C【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考查山体垂直自然带。我国山脉众多,不同的山脉,垂直自然带谱各有不同,掌握自然带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8题详解】山体的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自然带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通常根据基带来判断山体所处纬度。该山体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山体所处纬度一定在亚热带地区。5°N地处热带,不符合题意,A错误。40 °N50°N地处温带地区,也不符合题意,B,D错误。只有. 25°N地处亚热带,故答案为C【9题详解】在我国山脉的南侧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北侧为阴坡,热量条件较差,所以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北坡差异显著,南坡海拔较高,北坡海拔较低。水分、海拔、土壤不是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故A正确,BCD错误。【10题详解】该山地山顶没有积雪冰川带,说明山顶地区气温比较高。影响山体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海拔。不同纬度地区的山脉,纬度越低,同一海拔的山体气温越高;同一纬度地区的山体,海拔越低,山顶地区气温越高。故C正确。降水即使比较多,但是如果气温不够低,依然不能形成积雪冰川带。故AB错误。植被不是影响山体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的气温,该山体是不是在沿海地区,无法判断,故D错误。【点睛】山体垂直地带性的一些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2)同一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低,阴坡高;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高。某地理兴趣小组实地考察北大河,并绘制出了该河的两级冲积扇示意图。查阅资料得知,图中两级冲积扇的形成与河流流量变化关系小,与断层关系密切。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1. 该区域冲积扇与断层形成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 断层 a→大冲积扇→断层 b→小冲积扇B. 断层 a→小冲积扇→断层 b→大冲积扇C. 断层 b→大 冲积扇→断层 a→小冲积扇D. 断层 b→小冲积扇→断层 a→大冲积扇12.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不易出露泉水的是A. 甲地 B. 乙地C. 丙地 D. 丁地【答案】11. A    12.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11题详解】由图可知河流流出祁连山后经过断层a形成可大冲积扇,且该冲积扇并没有被断层a破坏,因此断层a应早于大冲积扇的形成;河流继续向下游流动,途径断层b,此时断层b明显破坏了大冲积扇,最终形成了形态不规则的小冲积扇,因此判断断层b应该是大冲积扇形成后出现的,最后河流继续向下游流动形成小冲积扇,继续流经酒泉为北大河。所以本题A正确【12题详解】断层附近和冲积扇扇缘部位容易出露泉水,图中甲地和乙地位于断层附近,丙地位于小冲积扇扇缘部位。而丁地位于北大河河岸附近,一般没有泉水出露,D选项符合题意。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7 月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3. 该山地南坡属于A. 阳坡和背风坡 B. 阴坡和迎风坡 C. 阳坡和迎风坡 D. 阴坡和背风坡14. 图中①②两地之间的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A. 高山草甸 B. 高寒荒漠 C. 针阔混交林 D. 高山针叶林15. 图中等温线可能出现在A. 1 月 B. 3 月 C. 9 月 D. 7 月【答案】13. C    14. B    15. D【解析】【分析】本题通过等高线,等温线,雪线三者的结合,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及山体雪线分布规律。【13题详解】7月等温线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北坡分布较低,,说明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雪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雪线分布南坡较低,北坡较高。如果单纯考虑气温因素,南坡阳坡气温高,冰雪融化量较多,雪线应该较高,而实际上南坡雪线较低,说明,南坡既是阳坡,同时也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才导致积雪冰川较多,雪线海拔较低。【14题详解】一般高山自然带由下而上由于气温气候等因素影响基本上按灌木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原带等,大体就是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分布带的垂直分布化。所以林带一般分布于海拔较低,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带,高山草甸一般分布在林带之上,靠近雪线处,气温低,降水少,不能满足林草的气候要求,只能分布高寒荒漠,故B正确,ACD错误。【15题详解】材料显示:“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7 月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所以答案选择DABC错误。【点睛】雪线的影响因素:1温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2降水因素 降水越大,雪线越低;降水越小,雪线越高。3.地貌因素 从坡度来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我国中部某地校园内有很多香樟树、玉兰、石楠等常绿阔叶树,常绿阔叶树中间点缀着几棵落叶阔叶树,而校园外的天然植被却正好相反。2018年初的一次暴风雪过境,香樟树等大量枝条折断,但落叶树基本毫发无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6. 该校园最有可能位于A. 黄河以北 B. 黄淮之间 C. 江淮之间 D. 长江以南17. 香樟树等大量枝条折断的原因是A. 枝多叶密,被积雪压折 B. 保护树木,被人为折断C. 气温骤降,被冻结折断 D. 枝干细小,被大风吹折18. 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校所在地不适合种植常绿阔叶树,校内应全面改种落叶树B. 校园内外植被差异大致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C. 该校应在冬春季对常绿树采取严密防冻措施,防止树木冻死D. 校内外植被受灾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6. B    17. A    18. 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南北方植被的差异。【16题详解】该地的天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夹杂着落叶阔叶林,因此该地应位于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并稍微偏北,秦岭-淮河为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据此判断应该选B。选项A黄河以北,距离分界线较远,植被基本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不符合题意。故A错。江淮地区和长江以南,都在分界线以南,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不符合题意,故CD错。【17题详解】香樟树、玉兰、石楠等苗木属于常绿阔叶林,冬季,依然枝叶茂密,当降雪量过大,这些林木由于枝多叶密,会被积雪压折,大量枝条折断,而落叶阔叶林因为树叶已经脱落,积雪较少,所以毫发无损。所以选A。题目提到,暴风雪过后,常绿林枝条折断,所以折断的原因与暴风雪有关,而不是人为折断。所以B错误。如果是气温骤降,被冻结折断,或者是枝干细小,被大风吹折,落叶林也不可避免,而材料提到落叶林毫发无损,所以CD错误。【18题详解】通过材料分析可知校外天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中间点缀着常绿阔叶林,说明校内外植被受灾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校内外树种的差异,由于校内树种是人为的常绿阔叶林为主,与当地天然植被以阔叶林为主的自然规律不符,故导致了校内树木面对暴风雪时的损失较大,这说明某一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反映,故选D。校外的自认植被也有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说明该地可以生长常绿阔叶林,故A错误。校园内外植被差异不大,都是既有常绿阔叶林,又有落叶阔叶林,所以并不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故B错误。这次暴风雪过境,香樟树等大量枝条折断,并未冻死,所以常绿树不用采取严密防冻措施。故C错。【点睛】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包括:南北方分界线;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等。科任村位于福建沿海地区,该村分布着一种偏红色的细沙沉积物,俗称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其发育过程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科任村不同地质时期老红砂沉积过程与海平面高低的关系,海平面 T1 时科任村老红砂普遍发育,T2 时较发育,T3 时发育受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9. 老红砂堆积的主要季节是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20. 科任村不同地质时期老红砂发育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因素是A. 年均温高低 B. 降水量大小C. 距海岸远近 D. 海平面高低【答案】19. B    20. C【解析】【19题详解】根据材料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该村落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所以该地老红砂主要由来自海洋的风携带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形成的。冬春季节该地主要风向为西北风,不利于老红砂的堆积,故AD错误,与秋季相比较,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东南季风更为强盛,更利于老红砂的堆积,故C错,B对,所以该题选B。【20题详解】根据材料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所以影响老红砂堆积的直接影响因素为风力的大小和距离海岸带的远近。T3-T1海平面逐渐升高,使海岸线距离该村越来越近,更利于老红砂的沉积,故海平面高低为间接影响,所以D错误;该区域范围较小年均温和降水量的大小差异很小,不是影响老红砂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故AB错误;所以该题选C。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图中数值为相对于该地某处的相对高度,P、Q 为该地某河流同一支流的不同河段剖面。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1. 若 P 处河流自南向北流,则 Q 处河床沉积物位于河床的A. 东侧 B. 西侧 C. 南侧 D. 北侧22. 图中地质构造或地貌形成原因最接近的是A. M 和 N B. X 和 Y C. M 和 X D. M 和 Y【答案】21. A    22. C【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对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考查地表形态及内外力作用。【21题详解】P河段剖面图显示,沉积物位于河床西侧,已知河流自南向北流,西侧沉积作用为主,说明河流位于北半球。PQ为同一支流不同河段,由于P处水位高于Q处,判断P位于Q上游,河流流经P处,然后回转,在Q处由北向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西岸侵蚀,东岸沉积。故A正确,B错误。河流自北向南流动,河床位于东西两岸,不存在南北两岸,故CD错。【22题详解】M 为背斜,是受板块挤压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成因是由内力作用;N 为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X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为内力作用而形成;Y 为外力侵蚀作用不同而所形成的山地。故图中地质构造或地貌形成原因最接近的是 NY,均为外力作用形成; MX,均为内力作用形成。所以ABD错误,正确答案选择C【点睛】地球表面任何地方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会以某一种力为主。河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是一种以河水作用为主造就的地貌景观,被称为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自由蛇曲也被称作迂回蛇曲,主要形成于宽广、开阔的地区(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3. 关于图中蛇曲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河流侧蚀作用较弱B. 水流迂回是受河谷的限制C.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D. 多见于河流的上游24. 图中区域较难开展的娱乐活动是A. 观鸟 B. 垂钓 C. 泛舟 D. 漂流【答案】23. C    24. 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及内外力作用。材料新颖,出题视角比较独特,难度稍大。【23题详解】侧蚀作用是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结合材料及图示可知,侧蚀作用比较强烈,故A错误。材料显示,这种蛇曲地貌主要形成与宽广、开阔地区,不存在河谷的限制。故B错误。河水以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称V形谷,在河流的下游或平原区的河流,情况却相反,下蚀能力较弱。材料显示,蛇曲地貌地区宽广开阔,应为平原地形,所以下蚀作用比较弱。故C正确。 河流上游多V型谷,故D错。【24题详解】曲流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多曲流,多滩涂,适合鸟类栖息,和鱼类聚集,适合观鸟和垂钓,故AB活动容易开展。地形平坦,水流平稳,适合泛舟游玩。故C活动也容易开展。而漂流活动需要在地势起伏较大,有一定落差且水流速度较快的地点进行,所以D活动不易开展。故答案选择D【点睛】河流地貌主要包括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沉积地貌。河流上游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及河口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就侵蚀作用来说,上游以下蚀为主,下游以侧蚀为主。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小题。25.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最不明显的城市是A. a B. b C. c D. d26. 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城市的养老服务应该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B. b 城市的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C. c 城市劳动力不足,容易出现“用工荒”D. d 城市要注意发展一些需女工较多的轻工业,以平衡男女比例【答案】25. C    26. C【解析】试题分析:【25题详解】如果不受人口迁移影响,某地区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中的各年龄段的比重(正常情况老年人口的比重较少)以及男女性别比重相差不会太明显,而a、b城市中20岁人口比重、d城市中20-50岁的男性人口比重都很不协调,故受人口迁移影响较大;所以正确答案为C。【26题详解】a城市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故养老服务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b城市中20岁左右人口比重非常大,说明其文化教育占主要地位;d城市中青壮年男性人口比重偏大,而女性比重较小,故需发展一些需工较多的轻工业,以平衡男女就业比例。而c城市青少年儿童比重较大,未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太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故不正确的是C。【考点定位】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台湾地区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台湾许多男女偏爱兔宝宝,避开虎宝宝,更期待龙宝宝。读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27. 台湾地区下一波人口出生峰值期和低谷期可能出现在A. 2023年、2022年 B. 2024年、2025年C. 2026年、2025年 D. 2024年、2022年28. 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的A. 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B. 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大C. 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 D.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答案】27. D    28. C【解析】试题分析:【27题详解】考查分析材料能力。每12年就会出现周期性变化,图中最近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是2012年,出生低谷期是2010年,再经过12年又会出现一次。D项正确。故选D。【28题详解】考查分析图能力。人口出生率波动上升。A项错误。死亡率波动在1%左右,出生率波动在3%左右。B项错误。自然增长率极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老龄化现象明显。C项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2—2013年下降。D项错误。故选C。【考点定位】分析能力按照年龄可将老年人口分为年轻老年人(60—69 岁)、中年老年人(70—79 岁)和高龄老年人(80 岁及以上)。下图为我国某省 2000—2050 年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变动(含预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9. 据图可知,该省A. 2025 年以后,老年人口的增加主要表现为中、高龄老年人的增加B. 60—69 岁人口在 2025 年所占比重最小C. 7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变化最小D. 60 岁及以上人口在 2030—2040 年比重快速增加30. 目前,该省A. 少儿人口抚养比上升 B. 劳动力出现短缺C. 人口生育率上升 D. 人口平均寿命变长【答案】29. A    30. D【解析】【分析】本题通过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图,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29题详解】图中显示,2025年以后6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增加,60-69岁的年轻老人占比降低,可知老年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中高龄老人的增加。故A正确。在图示时间段中,60-69岁老人在2025年所占比重最大,故B错误。7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接近20%,变化幅度较大。故C错误。60 岁及以上人口在 20302040 年比重增加速度较慢,故D错误。【30题详解】材料未涉及少儿人口情况,所以少儿人口抚养比和人口生育率无法判断。AC错误。材料没有青壮年人口数据,劳动力是否短缺无法判断,故B错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势必导致该地人口的平均寿命变长。故D正确。【点睛】老年人口越多,当地人口的平均寿命越高。二、综合题(共 40 分)31.读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泥沙来源区地表景观的演化过程。【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陆地轮廓更为破碎。黄土高原(2)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处于过渡地带,地形坡度大;温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地表径流流量大,冲刷力 强;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层土,土壤肥力也逐渐下降;同时地 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导致植被覆盖率进一步下降,侵蚀加剧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解析】【分析】本题通过黄河三角洲的变化,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详解】1)通过读图,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向着东北方向变大,所以变化特点为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陆地轮廓更为破碎。泥沙主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入河,到了河口地区,泥沙沉积强烈。所以泥沙来源区为黄土高原。2)由上题可知,来源区为黄土高原,所以该题需要学生回答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景观的演化过程。回答时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原因来回答,自然角度主要包括植被,地形,气候,土壤等,人为角度主要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点睛】地理环境整体性决定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所以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是一个有机整体。黄土高原的演变也是这些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32.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中 A 山海拔 2810 米,具有顶平、坡陡的外观特征。A 山顶部长约 14 千米,宽约 5 千米, 主要由砂岩构成;该山山顶土壤贫瘠;有上百条瀑布飞溅,蔚为壮观。(1)试推断 A 山形成“顶平、坡陡”外观特征的地质过程。(2)分析 A 山山顶土壤贫瘠的原因。(3)简述 A 山多瀑布的原因。【答案】(1)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砂岩岩层;随着地壳运动,该区域抬升为陆地;由于断层构造的影响,中部岩块相对上升,形成周边的陡崖。(2)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量大,侵蚀搬 运作用强,养分流失严重。(3)四周为陡崖,河流落差大,形成瀑布;顶部平坦开阔,径流分散,瀑布数量 多;降水丰富,瀑布流量较大。【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详解】1)任何地方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砂岩,后是内力作用使该区域抬升为陆地,由于断层构造的影响,中部岩块相对上升,形成周边的陡崖。2)从土壤的形成过程来看,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关联。所以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再加上降水量大,侵蚀搬 运作用强,养分流失严重,所以土壤比较贫瘠。3)瀑布为流水在陡崖的侵蚀作用形成,所以多瀑布的原因既有地形方面又有气候方面的原因:四周为陡崖,河流落差大,形成瀑布;顶部平坦开阔,径流分散,瀑布数量 多;降水丰富,瀑布流量较大。【点睛】任何地方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分析某地的地表形态形成过程时,可以采用反推的方法,来一步步推导出行成顺序。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