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
展开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
下图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回答下面各题。
1. 图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考察的星球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据图可知,③火星④为木星。其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为木星和土星。故选B。
【2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土星、木星、火星、地球。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车考察的星球是③。故选C。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下面各题。
3. 黄赤交角为24.24°时
A. 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 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 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 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4. 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当黄赤交角为24°1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据此分析选B。
【4题详解】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更替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据此分析选C。
【点睛】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回归线之间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做有规律的变化。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是昼弧,位于夜半球的是夜弧。昼弧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和夜的长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方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一年中,随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时间上的的季节更替和空间上的五带划分。
据央视2014年2月2日报道,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2月1日发生喷发,熔岩流至火山东南方向4.5 km处,目前已造成14人死亡。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5. 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A. 岩石圈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6. 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 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 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D.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答案】5. D 6.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分类,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5题详解】
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故选D。
【6题详解】
岩石圈是岩石组成的,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故选D。
北京时间2017年9月29日12时21分,我国在西昌(102°E)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7. 卫星发射时,哈尔滨(126°E)的地方时为
A. 29日12:21 B. 29日12:45
C. 29日11:57 D. 29日11:09
8. 卫星发射时,圣弗朗西斯科(西八区)的华人收看电视直播的当地时间是
A. 29日18:21 B. 29日20:21
C. 28日20:21 D. 30日20:21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北京时间2017年9月29日12时21分卫星发射,北京时间是指120°E地方时。哈尔滨126°E与120°E经度差6°,时间差24分钟,且位于东侧,据东加西减原则可计算此时哈尔滨126°E地方时为9月29日12时21分+24分= 29日12:45。故选B。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北京时间2017年9月29日12时21分卫星发射,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旧金山(西8区)位于西侧且与东八区区时差16小时,据东加西减原则可计算出此时西八区的区时为9月29日12时21分-16小时= 28日20:21。故选C。
9.下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沉积而不断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左右岸的判断能力,基础性强,难度一般。
【详解】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图中甲乙两地在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水向北偏,南岸沉积严重,小岛应先于甲岸相连;丙丁在北半球,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水向左偏,对丙岸冲刷严重,而丁岸沉积较多,应最终和小岛相连,故选D。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0. 此时A点的区时是
A. 7月8日12时 B. 7月7日24时
C. 7月8日6时 D. 7月8日16时
11. 此时北京时间是
A. 7月8日15时 B. 7月8日14时
C. 7月8日20时 D. 7月7日14时
【答案】10. C 11. B
【解析】
试题分析:
【10题详解】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根据图中经度和自转方向,可以判断A点所在经线是0度,与其相对经线是180度。两个日期分界,一个是180度,另一条是时刻为0点的经线。结合等份关系,一份是3个小时,所以A点区时是7月8日6时,C对。
【11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A点是7月8日6时,即0度经线是7月8日6时。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是7月8日14时,B对。
考点:区时计算,日期分界线。
读“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及近日点、远日点地球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各题。
12. 下列关于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是秋分 B. 乙是夏至
C. 丙是春分 D. 丁是夏至
13. 当地球由甲到丙的运动过程中,关于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昼渐长,夜渐短
B. 昼渐短,夜渐长
C. 先是昼渐长,夜渐短;然后昼渐短,夜渐长
D. 先是昼渐短,夜渐长;然后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12. B 13. C
【解析】
试题分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轴倾斜方向和地球公转方向可知,甲为春分日,乙为夏至日,丙为秋分日,丁为冬至日。
【13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甲为春分日,丙为秋分日,从甲运行到丙过程中,从甲到乙,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到夏至日时,周最长,夜最短;从乙到丙过程中,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
考点:该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下面各题。
14. 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A. 北温带 B. 南温带 C. 0°~23.5°N D. 0°~23.5°S
15. 在C→D→E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
A. 一直向北 B. 一直向南 C. 先向南再向北 D. 先向北再向南
【答案】14. D 15. C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而且在12月22日前后,所以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
【15题详解】
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太阳直射该地,所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处太阳直射点最南(冬至日),所以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再向北。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储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完成下面各题。
16.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17. 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A. 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煤炭为历史时期植物埋藏到地下形成的, 贮存在沉积岩中,故C正确。
【17题详解】
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故D正确。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各题。
18. 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①断层的发生 ②砂岩沉积
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②①④⑤
C. ⑤③②④① D. ⑤③④②①
19. 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页岩属于变质岩
B. 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C. 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 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变质岩
【答案】18. C 19.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岩石多为沉积岩,按照形成顺序,下方的先沉积,后面的后沉积,所以石灰岩先形成,后来上面的部位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后沉积形成页岩和砂岩,由于花岗岩破坏了所有沉积岩层,所以形成年代较晚,而断层将所有岩石都破坏,所以断层发生时间最晚,故选C。
【19题详解】
石灰岩与页岩均属于沉积岩,A错。花岗岩属于侵入岩,B错。断层是内力,而侵蚀为外力作用,C对。花岗岩为岩浆岩,D错。故选C。
【点睛】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读“山西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面各题。
20. 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1. 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 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 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 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20. B 21.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地质构造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20题详解】
从图中地质结构可以看出,甲处层埋藏在地下,不能进行露天开采,丙处煤层埋藏较深,不适合露天开采,而且向斜部位容易发生地下积水而生产不安全,丁处为断层构造,地壳不稳定,生产不安全,乙处为背斜构造,地表没有地层埋藏,可以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故选B。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a位于含煤岩层的上部,由于气体容易挥发,开采可能发生瓦斯爆炸,b处位于岩层下部,为储水区,开采会发生透水事故,故选A。
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22. 该种地貌
A. 迎风坡坡度陡 B. 背风坡坡度缓
C.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D. 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23. 下列省区中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
A. 黑龙江 B. 新疆 C. 四川 D. 山西
【答案】22. D 23. B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该图为新月形沙丘,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
【23题详解】
该种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选项中只有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会形成该种沙丘地貌。
考点:该题考查外力作用。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24. 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 大小均匀 B. 层状结构
C. 棱角明显 D. 磨圆度好
25. 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 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 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 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 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故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下图中曲线代表等压面,分析回答下面各题。
26. 关于图①中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处气流上升 B. a处为晴朗天气 C. 甲处高气压 D. 乙处低气压
27. 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A. 白天 B. 夜间 C. 夏季 D. 秋季
【答案】26. B 27.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一般。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甲中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说明甲垂直气流为上升气流,而ab处气流下沉,甲处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ab处为晴朗天气,乙处气压高,故选B。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陆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说明陆地气温低于海洋,为夜晚或者冬季,故选B。
读“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各题。
28. 对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风带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9. 有关四个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①风带对地中海气候影响显著
B. ②风带控制下的洋流为暖流
C. ③、④间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
D. ④风带越过赤道后可形成西南风
【答案】28. C 29.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三圈环流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北半球西风带,②为南半球西风带,③为北半球信风带,④为南半球信风带。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半球, 其形成与北半球的信风从陆地吹来有关,故选C。
【29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为北半球西风带,②为南半球西风带,③为北半球信风带,④为南半球信风带。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高影响,A错。南半球西风带控制形成的洋流为西风漂流,B错。③为北半球信风带,④为南半球信风带,之间为赤道低气压带,C错。南半球信风带在夏季向北移动偏转为西南风,D对。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1)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3)信风带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4)一般地,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30 °纬线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60°纬线附近;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90°纬线附近。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30. 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1. 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A. 下沉,热干
B. 上升,暖湿
C. 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 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答案】30. D 31.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②位于30°附近,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南移,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故选D。
【3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其气流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气候暖湿,故选B。
我国某湖泊面积2.8 km2,海拔1483 m,湖泊水深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32. 该湖泊最有可能位于
A. 青藏高原 B. 西北地区 C. 华南地区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33. 该地区河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A. 地下水 B. 高山冰雪融水 C. 大气降水 D. 湖泊水
34. 引起该湖泊水深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海陆位置 D. 季风环流
【答案】32. B 33. B 34. A
【解析】
试题分析:
【3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湖泊面积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湖泊水位是0米,说明有枯竭现象。该湖泊最有可能位于西北地区,B对。青藏高原湖泊海拔在3000米以上,A错。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水量大,没有枯竭现象,C、D错。
【33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C错。河湖补给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B对。该湖泊有枯竭现象,补给水源不是地下水、湖泊水,A、D错。
【34题详解】
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湖泊水位高。冬季气温低,高山冰雪不再融化,河流断流,导致湖泊枯竭。所以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温,A对。降水少,不是主要因素,B错。海陆位置是降水少的原因,不是季节变化的原因,C错。不受季风环流影响,D错。
【考点定位】区域湖泊水文特征差异,主要补给水源及原因。
读“洋流模式图”,回答下面各题。
35. 若该洋流系统在大西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洋流③是拉布拉多寒流
B. 洋流①是本格拉寒流
C. 洋流②③交汇处形成纽芬兰渔场
D. ④是暖流
36. 若该洋流系统在太平洋,则①、②、③、④四个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5. B 36.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3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洋流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若位于大西洋,则③为东澳大利亚暖流,A错。①为本格拉寒流,B对。洋流②③交汇处没有渔场形成,C错。④是西风漂流,为寒流,D错。故选B。
【36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为本格拉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随着洋流上升,营养盐类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故选A。
37.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大洋环流的是
①本格拉寒流 ②千岛寒流 ③秘鲁寒流
④西风漂流 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
⑦阿拉斯加暖流 ⑧巴西暖流 ⑨北太平洋暖流
A. 甲→②→⑨→①
B. ⑧→①→⑤→甲
C. ③→甲→⑦→②
D. ⑥→④→甲→⑤
【答案】D
【解析】
读图,甲为大陆西岸洋流,南北纬30°大陆西岸的洋流均为寒流。根据甲的方向,只能是南半球大陆西岸洋流。D选项表示的是南太平洋洋流的环流圈,正确。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下面各题。
38. 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 a B. b C. c D. d
39. 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 a—枯枝落叶 B. b—土壤 C. c—生物 D. d—供给养分
40. 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38. A 39. B 40. A
【解析】
本题考查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
【38题详解】
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表示供给养分。
【39题详解】
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
二、综合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图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问题。
(1)此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__ (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2)此天气系统从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为__________,图中L1、L2处若形成锋面,则L1为__________锋。
(3)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随空气大旋涡的运动而移动,那么L1锋面经过A地时和经过A地后分别给A地带来怎样的天气过程?经过时____;经过后___。
(4)如果冷、暖锋面均带来降水,那么目前雨区是图中甲、乙、丙、丁的_______、______。
(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未来几天气温、气压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 (1).北 水平方向气流向右偏转(或: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
(2) 气旋 冷锋 (3) 经过时:大风、雨雪、降温 经过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4)甲 丁 (5) B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A处风向为西南风,地偏力向右偏转,所以为北半球。
(2)由于A处方向为西南风,水平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所以气压值自外向内降低,所以水平气流运动状况为气旋。L1锋面位于气旋左后方,为冷锋。
(3)读图,结合上题分析,L1为冷锋,冷锋过境,容易发生大风、雨雪、降温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4)无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降水均发生在冷气团一侧,图中甲、丁位于冷气团一侧,可能有阴雨天气。
(5)B地为暖锋,暖锋过境,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故选BD。
42.读“亚洲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和②两种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④所示自然带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
(3)①所示自然带的气候类型除了温带季风气候之外,还有___气候,该气候在地球上的分布位置为__,气候成因是___。
(4)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_______因素的制约。
(5)图中四种气候与张家口的气候相对应的是_______ (写序号),该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_。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3)温带海洋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4)纬度;热量
(5)①;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
(1)读图,根据图示海陆位置判断,①和②两地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两种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2)④所示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3)①所示自然带的气候类型除了温带季风气候之外,还有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在地球上的分布位置为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气候成因是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4)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是随着纬度变化,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受热量因素的制约。
(5)图中四种气候与西安的气候相对应的是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