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注意: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 (满分:各科100分,共300分;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和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 与近地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保持一致
B. 分布呈由低纬向高纬均匀递减的规律
C. 此分布规律没有考虑大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D. 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不到北极地区的2倍
2. 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太阳辐射较强
B. 江南丘陵因多山地形,太阳辐射较弱
C. 西藏比云南纬度高,太阳辐射较强
D. 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答案】1. C 2. A
【解析】
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没有考虑大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只受纬度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不是均匀递减。晴天多、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阴天多,云雾多,太阳辐射较弱。
【1题详解】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此分布规律没有考虑大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只受纬度因素影响,与近地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不一致,A错误,C正确。读图可以看到,分布呈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但并不是均匀递减,B错误。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是北极地区的2倍多,D错误。
【2题详解】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云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差,太阳辐射较强,A正确。江南丘陵因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较弱,B错误。西藏比云南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C错误。四川盆地因地形闭塞,多云雾天气,太阳辐射较弱,D错误。
熏烟驱霜是指霜冻来临前点火生烟,以减轻霜冻冻害(如图)。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 削弱大气逆辐射 B. 削弱太阳辐射
C. 增强大气逆辐射 D. 增强地面辐射
4. 右图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 ①-②-③ B. ①-④-②
C. ②-③-④ D. ③-④-②
【答案】3. C 4. B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故选C。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故选B。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37053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下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民众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启动‘单独二胎’后又实行了全面二胎政策,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5.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 ②十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
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 ④十年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 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②每年净增人口多 ③人口老龄化明显 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②③ D. ①④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人们生育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从图中看十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十年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D正确;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
【6题详解】
从图中看,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较多,说明人口老龄化明显;劳动力比重变化不大,说明劳动力人口数量变化也不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不一定是持续下降,C正确。
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根据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根据四个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A. ②④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④①②
8. 上面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图谱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两坡明显不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差异 B. 海拔
C. 水分状况 D. 土壤差异
【答案】7. B 8. A 9. A
【解析】
【7题详解】
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再从山地底部的植被带:①山地底部植被为落叶阔叶林,②虽然为落叶阔叶林,但是分布减少,③山地底部为针叶林带,④底部为草甸带,明显能看到因纬度因素引发的温度差异对山地底部植被的影响。故判断出四个山地的纬度分布从高到低分别是④③②①。故本题选择B。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暖温带地表的代表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①符合。故本题选择A。
【9题详解】
从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看,阳坡明显高于阴坡,说明受到的太阳辐射不一样,造成两坡的热量差异,A对。题干叙述的是同一海拔的自然带分布情况不一致,海拔是相同的,排除B;水分和土壤不是主要因素。故本题选择A。
云浮市位于粤西山区,其石材主要分布在云城区324国道两旁。明朝嘉靖年间,云浮当地就靠山吃山,出现了石材加工作坊。目前,云浮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云浮石材加工业正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云浮在嘉靖年间出现石材加工作坊主要是因为当地
A. 劳动力廉价 B. 原材料丰富
C. 市场需求量大 D. 交通便捷
11. 云浮石材沿国道分布的原因
A. 离消费市场近 B. 便于消费者集中选购
C. 石材外运量大 D. 土地价格低
12. 云浮石材加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A. 大力发展家庭加工企业,增加石材加工企业数量
B. 加强企业集聚,提升云浮石材的品牌效应
C. 将石材加工企业向交通便捷的东南沿海转移
D. 将石材加工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型,增加当地收入
【答案】10. B 11. C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云浮在嘉靖年间靠山吃山出现石材加工作坊,主要依靠当地丰富的石料资源发展起来的;在嘉靖年间,云浮石材加工业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故A错误;当时云浮加工的石材主要销往南京、北京等城市,市场不在当地,故C错误;云浮位于粤西山地,交通不便,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B。
【11题详解】
云浮石材沿国道分布,是因为云浮位于粤西山地,交通不便,交通方式较少,又石材输出量大,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因此石材主要沿国道分布,便于运输,故C正确;根据材料云浮石材市场在外地,故A错误;云浮石材沿国道分布范围较广,形成范围较大的石材走廊,不利于消费者的选购,故B错误;道路沿线,交通便利,地价较高,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12题详解】
家庭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优势资源得不到整合,不利于石材加工业的发展,故A错误;加强企业集聚,可以整合不同企业的优势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云浮石材的品牌效应,提高附加值,故B正确;将石材加工企业向交通便捷的东南沿海转移会导致当地经济衰退,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故C错误;由于缺乏足够的旅游资源支持,因此石材加工业很难向现代旅游业转型,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周围50km内植被覆盖良好,它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与贝尔湖是姊妹湖,其主要补给河流是克鲁伦河。呼伦湖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湖底坡度小,西岸山峦起伏、悬崖陡峭,东岸和南岸地势平坦开阔,东南沿岸有宽阔的沙丘带,近几年沙丘带在逐步扩大东移。
呼伦湖示意图
(1)分析呼伦湖东南沿岸的沙丘带的沙粒来源。
(2)描述东南沿岸沙丘带形成过程。
(3)近年来克鲁伦河入湖水量减少,2007年甚至发生了断流,分析这种现象对呼伦湖及其岸边地区的影响。
【答案】(1)湖底地势较平坦,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底部堆积;湖水有季节性涨落,当水位下降时,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的沙源。(周围植被覆盖良好,沙粒少)
(2)该地盛行西风;湖面开阔阻力小,风速较大;强劲的西北风携带湖底和沿岸的沙子向东南移动;随着风速减慢,沙粒逐渐堆积成如今的沙丘。
(3)不利影响:湖泊面积缩小,水量减少;含盐量增加,水质变差;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量变小,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有可能导致传统渔业衰落,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渔业衰落,导致失业,引发社会动荡。有利影响:水位下降后,东南湖岸湖滩裸露,种植面积可能扩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湿地的作用相关知识点。
【详解】(1)沙粒来源主要从流水沉积的外力作用看,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遇到平坦的湖底,产生底部堆积。因为水体补给的季节变化,水位下降时,沉积湖底的沙子裸露成为沙丘带的沙源。其他地区植被覆盖良好,沙粒少。
(2)可以从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带的过程进行分析,该地位于内蒙古、蒙古和俄罗斯交界地区,接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盛行西风;湖面开阔阻力小,风速较大;强劲的西北风携带湖底和沿岸的沙子向东南移动(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随着风速减慢,沙粒逐渐堆积成如今的沙丘。
(3)不利影响可以参考湿地的作用,从整体性方面分析水的变化带来的气候、生物、植被等的影响。湖泊面积缩小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水少,降水减少,气候更加干燥,植物受到影响,沙丘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加快。有利影响:湖岸附近的裸露面积变大,增加耕地面积。
【点睛】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的区别和形成的地貌类型:
风力沉积是指在风的行径途中,由于携带物自身重力而沉降下来,一般不受地形限制。形成沙丘、黄土高原。
流水沉积作用是因为水流速度的减慢和水流量的减小造成的。形成三角洲、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7年春运从1月13日—2月21日,为期40天。
材料二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在主要流向和原因。
(2)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答案】(1)流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原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2)对于流入区:有利: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有利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不利: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带来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
【详解】(1)从材料中箭头可以观察到,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流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迁移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为了寻求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获得更好的生活待遇,改善个人家庭和生活。具体来看: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促使其人口迁移,从而组织答案。
(2)分析影响需从两个区域的两个方面分析:
从流入区的劳动力情况、城市化水平、交通拥挤和就业竞争等组织答案。有利: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从流出区的人地矛盾、资金来源、信息联系和劳动力情况等组织答案。有利: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不利: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15.季风环流和行星风系,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读“北半球某时段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高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低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据此判断,该图是北半球______(填季节)的等压线分布情况。
(2)此时,印度半岛上的盛行风向为___________,形成该风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该盛行风强盛时容易导致印度出现_____灾害。
(3)图中编号①④地区都处于30°N附近,但两地气候有显著差异。①所在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④地区常年处于_______控制下,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②③所在地区相比,夏季降水较多的是______(填编号),原因是_____。
(5)下图为②③所在地区的年气温变化曲线,其中表示③地区气温变化的曲线是____(填字母),判断理由是 ________。
(6)如果某年份,图中的高低气压差值变小,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江南梅雨期变短 B.南涝北旱 C.长江中下游提早进入伏旱 D.北涝南旱
【答案】(1) 夏威夷高压 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夏季
(2)西南风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 洪涝
(3)亚热带季风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 全年炎热干旱 (4) ② 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足降水
(4)A 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③地区全年温和 (5)B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中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状况判断,太平洋中闭合等压线中心气压高,高压中心的名称是夏威夷高压;低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称为印度低压。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压低是因为陆地气温高形成的,说明北半球为夏季。
【16题详解】
印度半岛为季风气候,该图为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成西南风。西南风来自于海洋,给印度带来丰沛的降水,容易导致印度出现洪涝灾害。
【17题详解】
①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年高温干燥。
【18题详解】
②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于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较多。
【19题详解】
③地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A曲线气温年较差小,表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变化。
【20题详解】
图中的高低气压差值变小,表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海洋高压变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将变弱,雨带向北推移受阻,所以南方出现洪涝,北方出现干旱。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季风环流。
点评: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
地区 | 季节 | 形成原因 | 风向 | 特征 |
东亚 | 冬季 |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西北季风 | 寒冷干燥 |
夏季 |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东南季风 | 高温多雨 | |
南亚 | 冬季 |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 东北季风 | 温和干燥 |
夏季 |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 西南季风 | 炎热多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