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
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型过渡,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
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④育龄妇女比重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A 2. B
【解析】
试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1题详解】
我国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而调整人口生育政策,A正确;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迁移数量对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影响不大。
【2题详解】
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平均初婚年龄增加、生活富裕程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育龄妇女比重降低,B正确。
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下表是某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资料(据国家统计局)。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年安徽省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原因是
A. 出生率低 B. 死亡率高
C. 自然增长率低 D. 迁出人口多
4.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江苏省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 “高—高—高” B. “高—低—高”
C. “高—高—低” D. “低—低—低”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迁移。依据材料可知,安徽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常住口负增长率”说明总人口数量在减少,唯一的可能就是人口外迁。故D正确。
【4题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江苏省的出生率为9.6‰,死亡率为7.0‰,自然增长率为2.6‰,因此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
【点睛】注意表格中的“‰”。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a、b分别表示
A. a人口合理容量 b人口容量 B. a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 a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D. 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6. 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①地区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生活和消费水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5. A 6. A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5题详解】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读图,据图中“适宜”和“极限”关键信息可以判断a、b分别表示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上题知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故选A。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国人口数量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 德国 B. 埃及 C. 中国 D. 美国
【答案】7. C 8.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
【7题详解】
根据图示纵坐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①-②阶段,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反映人口加快增长;②--③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正数,故判断人口增长放缓,但总人口仍不断增长,③点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则反映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故③时为该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时期。C正确。
【8题详解】
图示国家的人口增长已经出现负增长,判断为发达国家,德国符合.美国人口增长较快,A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对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表示人口数量减少,而只是人口增长减慢,只有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时,人口数量才开始下降。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资源 B. 科学技术
C. 消费水平 D. 开放程度
10. 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 矿产枯竭 B. 经济落后
C. 政策扶持 D. 教育需求
【答案】9. A 10. C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和人口迁移。
【9题详解】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10题详解】
材料反映政府组织人口迁移,故判断为政策因素影响。
温度距平是指该年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差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各时段中,全球气温均高于平均值的是
A. 1880-1900年 B. 1900-1940年
C. 1940-1980年 D. 1980-2000年
12. 下列有关图示气温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植被破坏,导致沙尘天气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B. 冰箱、空调使用时释放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使紫外线增加
C. 毁林,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增多
D. 近现代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的热量剧增
13.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
A. 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B. 提高煤炭消费比重
C. 植树造林缓解升温 D. 全面限制工业发展
【答案】11. D 12. C 13.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全球气温均高于平均值的是1980——2000年。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2题详解】
图示反映了近现代全球变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为: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②大面积的毁林,故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国强,导致了全球气温波动上升。C正确。
【13题详解】
使用清洁能源能够减少污染,但目前没有条件全面使用清洁能源,A错误。提高煤炭消费比重,加重全球气候变暖,B错误。树木有吸收有害气体、清新空气、减少噪声、防止水土流失等很多功能,能够改善环境,C正确。全面限制工业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D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温度距平反映的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并能结合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分析,知识性试题。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A. 网状分布 B. “之”字形分布
C. 线状分布 D. 环状分布
15. 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水源 D. 土壤
16. 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湿润,降水多 B. 地势较高,坡度大
C. 水源短缺,近水源 D. 土壤肥沃,梯田多
【答案】14. D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盆地内部沙漠广布,周围高山环绕,冰川连绵,盆地周围的山前多冲积扇,冲积扇可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村镇和城市,因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故选D。
【15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故选C。
【16题详解】
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深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故选B。
【点睛】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①地形地貌地质:
地形平坦——利于交通修建,工程投资少、工程量小。
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地质不稳定。如断层发育,多地震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或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利于交通建设,工程量大、投资大。
线路应尽量沿山谷、河谷、平原等延伸,避开断层、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并尽量少占用耕地。
②气候:多暴雨、暴风雪、洪灾、大风、台风等气象灾害——工程量大、投资大。
③水文:多河流、湖泊、湿地沼泽——工程量、投资大。线路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避免跨越河流少架桥梁。
④土壤:多冻土——工程量大、投资大
⑤植被、生态环境:交通线修建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植被,避免植被破坏——加剧沿线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导致物种灭绝;诱发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
读“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特点是
A. 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 B. 原油比例大幅下降
C. 煤炭消费总量下降 D. 能源总量逐步减少
18. 我国能源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①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②能源需求总量下降
③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常规能源利用率将下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7. A 18.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能源消费结构,通过读图可以判断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清洁能源的增加可以改善环境的质量,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7题详解】
从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说明清洁能源比重上升,A对;原油比例变小,但比例下降小,B错; 煤炭消费比例下降,总量不一定下降,C错;能源类型越来越多,D错。
【18题详解】
从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看清洁能源比例增加,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常规能源利用率不会下降,能源需求总量上升,所以C正确。
2019年以来,我国大事频发,如:①安徽、江西、等地出现冰雹、8-9级雷暴大风或短时强降雨 ②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发生山体滑坡 ③辽宁省葫芦岛市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 ④四川自贡市荣县连续发生4.7级、4.3级和4.9级地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以上地理事件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关于以上地理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现象属于气象灾害 B. ②现象的诱因是地震
C. ③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 D. ④说明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
【答案】19. C 20. A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19题详解】
辽宁省葫芦岛市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属于自然灾害,选C。
【20题详解】
①冰雹、8-9级雷暴大风或短时强降雨属于气象灾害,A正确。 ②山西省位于板块内部,地震少,B错误。③辽宁省葫芦岛市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不属于自然灾害,C错误。 ④地震具有突发性,没有周期性,D错误。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要求将雄安新区打造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是继深圳和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图中虚线圆内)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与北京相比,雄县、安新县、容城县三座县城
A. 城市等级高 B. 服务范围广
C. 位于正六边形的中心 D. 服务功能少
22. 图示地区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②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减少
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④城市建设使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21. D 22. C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等级。
【21题详解】
北京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等级最高,故与北京相比,雄县、安新县、容城县三座县城服务功能少,服务范围小,位于正六边形的边缘,D正确。
【22题详解】
城市化,使城市出现热岛效应,故市区盛行上升气流,有利于增加降水;但城市化也使市区的植被减少,减少了蒸发,可能使降水减少,故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②错误。城市建设改变了地面状况,植被地被水泥地取代,故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而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③错误。①④正确,选C。
读我国某城市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A. 居住区 B. 工业区
C. 商业区 D. 行政区
24. 该功能区
A. 货物运输量大
B. 可以提供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
C. 有向市区边缘和交通干线移动的趋势
D.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
【答案】23. A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人口流动特点。从图中看出该功能区早晨人口流出大于流入,中午与黄昏人口流出小于流入,可判断该功能区是住宅区。故选C项。
【24题详解】
住宅区的功能主要是以居住为主,货物运输量较大的为工业区,A错误;商业区主要提供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B错误;向市区边缘和交通干线移动趋向为工业区,C错误;住宅区是城市中占地最为广泛的一种对利用方式。故选D。
读某城市地铁运营线路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M处地价较N处高,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M处距市中心更近
B. M处交通通达度更高
C. M处距工业区更近
D. M处距商业中心更近
26. 该城市中心商务区(CBD)最可能位于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答案】25. B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M距离地铁线更近,交通通达度更高,交通便捷,因而地价更高,图中工业区和商业中心没有明确显示,N处距市中心更近,所以M处地价较N处高,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M处交通通达度更高。
【26题详解】
中心商务区(CBD)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人流量大的交通便捷处,读图可知,丙附近有多条地铁线通过,交通通达度最高,流动人口最多,最优可能成为城市中心商务区。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 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7.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 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 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 增加自住房面积 D. 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8.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 居住人口减少 B. 城市房价昂贵
C. 人居环境恶化 D. 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27. D 28. B
【解析】
试题分析:
【27题详解】
“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迁入,房价过高,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农民可以出租房屋增加收入;而其目的不是出售,不是吸引外来人口定居;吸引城市周末度假不是直接目的;农民自家居住也不需要过多楼房。故选D。
【28题详解】
“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是因城市房价过高,许多人不能购买,才有出租市场;而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故选B
考点:城市问题
下图示意城市的发展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是
A. 卫星城的出现 B. 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大
C. 逆城市化的出现 D.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
【答案】29. A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乡村发展成小城市再向大城市发展,①图最能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选A正确。
【30题详解】
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及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但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选D正确。
【点晴】
城市化的标志有三:1、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大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3、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是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是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
第II卷 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
(2)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导致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
【答案】 (1)A城市。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地地形的限制 (3)东侧;东侧临海,且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
【解析】
【详解】(1)形成城市条件最优越的地方最先形成城市。A城市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先形成城市。C地的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均比A差,而BD的水源条件比A较差,故A最可能最早形成城市。
(2)从图中可以看出,BD之间有一条山脉,受山地地形的限制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
(3) 交通线路意在加强地域联系,因此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地方交通线路密度相对较大。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城市密度大,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城市密度相对较小。图示区域东侧临海,且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聚落、城市密度大;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聚落、城市相对较少,据此东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
【点睛】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最先形成城市。山区修路往往因地形限制不能修成直线。交通线路意在加强地域联系,因此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地方交通线路密度相对较大。
32.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_。
(2)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_阶段(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应属于该类型。应对该类型国家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措施________。
(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图中代表的________(填字母)模式转化。
【答案】(1)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2)D 发达 接纳移民、鼓励生育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
【详解】(1)从人口增长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即为自然增长率,为图中阴影部分.
(2)死亡率低,出生率也低的阶段,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D阶段符合其特点,大多数发达国家处在该阶段,该阶段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劳动力不足,故应接纳移民、鼓励生育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我国由于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图中代表的D模式转化。
33.图1和图2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1中A到E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图1中的变化过程与图2中的________曲线对应,符合________国家城市人口变化特点。
(2)图1中E到F反映了________现象。
(3)指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快容易出现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城市化 ① 发达 (2)逆城市化 (3)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及其影响。
【详解】(1)图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图示E—F阶段为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反映了逆城市化的过程,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与①曲线对应。
(2)图示E—F阶段为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反映了逆城市化的过程。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快,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容易导致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