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苏省新草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江苏省新草桥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7年2月23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e、f、g位于宜居带内。下图为“TRAPPIST-1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1. 与“TRAPPIST-1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 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是因为( )
A. 与TRAPPIST-1距离适中
B. 天体表面平坦
C. 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 有肥沃的土壤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TRAPPIST-1是一颗恒星,和与其绕转的行星构成恒星系。故B正确。
【2题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主要有: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起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读图可知A正确。B、D不是生命存在的条件;材料未反映出大气状况,且大气层太厚不利于生命的存在。故B、C、D错误。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 M行星是( )
A. 金星 B. 火星
C. 土星 D. 天王星
4. M与N组成的天体系统,与该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M行星位于木星与地球之间,靠近木星的是火星。
【4题详解】
N围绕M运动,可知N是M木星的卫星,M与N组成一天体系统,与该系统级别相同的是地月系。
下图为中国探月工程标识,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小脚印踏临其上,象征着探索月球的终极梦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我国预计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的飞行运动空间不属于( )
A. 银河系 B. 河外星系 C. 总星系 D. 太阳系
6. 该探测器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航天器的首次软着陆,届时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科学家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
A. 空气过于稀薄 B. 宇宙辐射太强
C. 陨石撞击多发 D. 地球引力偏小
【答案】5. B 6. C
【解析】
试题考查天体和天体系统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探测飞行空间为地球到月球,属于地月系,B正确。
【6题详解】
科学家已经知道月球空气稀薄、宇宙辐射强、月球引力小,难以估计的威胁是月球表面可能被陨石撞击,C正确。
7.下图所示意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四种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①④②③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月相变化过程是从右向左先是亮面面积增大,满月出现后,从右向左亮面逐渐缺失。
【详解】新月是一弯向右凸的月牙儿,对应②。上弦月是右半边明亮,对应④。满月是圆月,对应③。残月是左半边明亮,对应①。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③①,B对,A、C、D错。
8.“傍晚一弯明月挂在树梢”的明月应是 ( )
A. 月面朝西 B. 月面朝东
C. 位于东部天空 D. 位于仰头正中天空
【答案】A
【解析】
【详解】“傍晚一弯明月挂在树梢”的明月应是新月,月面朝西,A对,B错。位于西部天空,C、D错。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18时和20时,科学家观测到了两次超强太阳耀斑,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影响。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耀斑发生在图中太阳大气层中的( )
A. ①层 B. ②层 C. ③层 D. ④层
10. 有关超强太阳耀斑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
A. 全球都会出现极光现象
B. 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受到干扰
D. 北极附近会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对应图中太阳大气层中的②层,B对。①层是光球层,主要活动类型是黑子,A错。③层是日冕层,主要活动是太阳风,C错。④是日珥,不是太阳外部大气层,D错。
【10题详解】
超强太阳耀斑干扰地球电离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受到干扰,C对。有极地地区夜间会出现极光现象,A错。与全球海平面上升无关,B错。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是地球公转的结果,D错。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B. 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C. 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 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多
12. 下列地区有效总辐射量最高的是( )
A. 青藏高原 B. 墨累-达令盆地
C. 西伯利亚地区 D. 刚果盆地
【答案】11. A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纬度越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程越长,受削弱越多,A对。云量最多的地区是赤道附近,B错。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先增后减,C错。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少,D错。
【12题详解】
下列地区有效总辐射量最高的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阴天少,云量少,A对。墨累-达令盆地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多,B错。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C错。刚果盆地降水多,云量大,D错。
【点睛】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纬度越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程越长,受削弱越多。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下列各题。
13. 图中甲为( )
A. 地表 B. 软流层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 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 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答案】13. C 14. D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度,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故C正确。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错误,D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A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0千米左右,故C错误;故答案选D项。
【考点定位】地球的内部分层,地壳的厚度与地势的关系。
【名师点睛】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度,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
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表为“拉萨和广州相关地理信息表"。读图表回答下列各题。
15. 与广州相比,拉萨( )
A. ①较大 B. ②较大 C. ③较大 D. ④较大
16. 拉萨成为“日光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离太阳较近 B. 旅游业发达,大气污染小
C. 纬度较高,夏半年白昼时间较长 D. 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答案】15. D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拉萨较广州纬度高,太阳高度小,拉萨的太阳辐射②较小;拉萨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小;拉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但空气稀薄,大气不能获得地面更多的热量③弱,温度低,地面辐射④较大。选D正确。
【16题详解】
拉萨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选D正确。
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下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下列能有效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
A. 提高建筑物高度
B. 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C.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D. 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答案】17. B 18. C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读“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可以知道,②③位于近地面,①④位于高空。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原理可知,③气压大于④,②气压高于①。另外,③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②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故②气压高于③,所以①②③④气压由高到低顺序为②③④①,最高为②,故选B。
【18题详解】
提高建筑物高度,会导致城市风力减弱,热量不易散失,加剧热岛效应,A错。增加市区道路密度,会导致城区机动车数量增多,交通排放的热量增多,热岛效应增强,B错。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会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增强,降低热岛效应,C对。扩大中心城区面积对缓解热岛效应作用不大,D错。故选C。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中气压判断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措施
【名师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图中各地的气压值( )
A. 甲>乙>丁>丙 B. 乙>甲>丙>丁
C. 丙>丁>甲>乙 D. 丁>丙>乙>甲
20. 下列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陆地受热少
B. 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 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1. 图中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
A.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B. 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C. 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D. 乙地湿度小于甲地
【答案】19. A 20. A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从曲线形态看,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图中各地的气压值甲>乙>丁>丙,A对。B、C、D错。
【20题详解】
近地面气压高处气温较低,气流下沉,气压低处气温较高,气流上升,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陆地受热少,A对。乙丁之间气流上升,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错。水平方面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风向,C错。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D错。
【21题详解】
图中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甲地气温低于乙地,A错。甲地气压高,是下沉气流,多为晴朗天气,B对。乙地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C错。乙地降水多,湿度大于甲地,D错。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2. 采用该农业技术主要目的是( )
A. 增强太阳光照 B. 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
C. 增加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 D. 降低作物生长环境的湿度
23. 该农业技术保温的原理主要是( )
A. 大棚材料增加了太阳辐射 B. 大棚材料增加了地面辐射
C. 大棚材料阻挡了地面辐射 D. 大棚材料阻挡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22. C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阳光可透过大棚,使得大棚中作物光合作用;大棚内受到太阳辐射影响增温,地面辐射及大棚内的大气辐射都会被大棚遮挡,热量没有散失,增加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选C正确。
【23题详解】
大棚材料阻挡了地面辐射,使得大棚内的温度得以保存,起到保温作用。选C正确。
【点晴】
玻璃和塑料大棚所起的作用类似于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和塑料大棚使室内升温,室内地面升温后放出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则被玻璃或塑料大棚所阻挡,减少了热量的损失,从而达到维持温度的目的。
2017年9月10日,百年一遇飓风“艾尔玛”登陆美国佛罗里达州,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是水循环三种类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飓风“艾尔玛”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A. ② B. ③ C. ①③ D. ②③
25. 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来看,不属于“艾尔玛”直接造成的影响是( )
A. 使当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 B. 使水循环速度加快
C. 塑造地表形态 D.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能量交换
【答案】24. D 25. C
【解析】
考查水循环类型与意义。
【24题详解】
读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是水循环三种类型,①是陆地内循环,②是海陆间循环,③是海上内循环。飓风“艾尔玛”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海上内循环与海陆间循环。故选D。
【25题详解】
飓风参与水循环能直接使当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使水循环速度加快、促进高低纬度之间能量交换,但塑造地表形态是径流造成的,是飓风的间接影响。C对。故选C。
如图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 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 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C. 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
27. 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 提高入海污水量的比例 B. 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C. 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 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答案】26. C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a从海洋指向大气,为蒸发,d指向水井为地下径流,c是从地表水到地下径流的过程,为下渗,b从降水直接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C正确。
【27题详解】
水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在一定时间段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需要节约使用、循环再利用,D正确。
【点睛】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下渗。
28.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资源就是陆地上所有的水体
B. 人类直接利用的冰川数量极少,冰川不属于水资源、
C.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得以恢复更新
D.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占比重最大的陆地水资源是冰川水。
【详解】水资源通常指的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A错误。人类直接利用的冰川数量极少,冰川也属于陆地水资源,B错误。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后,如果污染,很难恢复更新,C错误。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D正确。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点缺水地区的分布范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地农业用水量大 B. ②地水污染严重
C. ③地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 ④地工农业用水量大
30. 解决①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增加人工降雨 B. 跨流域调水
C. 大力开采地下水 D. 修建梯田
【答案】29. C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③地缺水不是近海养殖用水量大,而是水质性缺水,即人们生产生活的污水以及工农业的废水大量排入水域造成的。故选C。
【30题详解】
①地位于华北平原,降水(相对)较少,工农业用水量较大,而大力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漏斗,危害人们的安全。只有跨流域调水不受当地气候条件限制,是解决①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故选B。
二、判断题。(共10分)
31.“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反映天体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的级别顺序。
【答案】正确
【解析】
“地月系一太阳系一河外星系一总星系”不能反映天体系统由低级别到高级别的顺序。太阳系不属于任何外星系。
32.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答案】错误
【解析】
地球上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主要和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关,而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点睛】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上存在存在大气层,而且大气以气态形式存在。
33.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且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满月。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且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新月,是月球背向太阳的一面。满月时,地球位于太阳、月球中间。说法错误。
34.一般来说太阳辐射越强全球降水越多。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与天空中云量呈负相关。一般来说太阳辐射越强,云量越少,降水越少。说法错误。
35.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地球的岩石圈。( )
【答案】正确
【解析】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地球的岩石圈。故说法正确。
36.与阴天相比,晴天的气温日变化较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与阴天相比,晴天的大气中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升温快,气温高。夜晚云量少,大气的保温效应差,降温快,气温低。所以气温日变化较大。说法正确。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包括吸收、散射、反射,云层的反射作用强,所以晴天比阴天白天气温高。夜晚云层的保温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晴天比阴天的夜晚气温低。
37.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气温低则气压高。
【答案】错误
【解析】
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空气稀薄,高空相对于地面气压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高空远离地面气温低。
38.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答案】正确
【解析】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风的成因。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个力对风的形成的作用,及对风向、风速的不同影响效应。
39.水循环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联系起来,促进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
【答案】正确
【解析】
水循环发生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循环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联系起来,促进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
40.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效益。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人类许多生产活动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从而影响经济收入,所以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效益。说法正确。
三、综合题 。(共30分)
41.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为________层,其主要活动有____________,变化周期大约为________年。
(2)图中的B为________层,其主要活动有____________。
(3)填写下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发生现象 |
气球电离层 | 干扰________通信 |
地磁场 | 产生“________”现象,使磁针颤动 |
高能粒子撞击两极高层大气 | 在极地夜空产生________现象 |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 | 形成异常的天气现象 |
【答案】(1)光球 太阳黑子 11
(2)色球 耀斑
(3)无线电短波 磁暴 极光
【解析】
【分析】
光球层主要活动有黑子,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的电离层有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磁场有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颤动。
【详解】(1)根据太阳外部大气结构,图中的A为光球层,其主要活动有黑子,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
(2)图中的B为色球层,其主要活动有耀斑。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对地球大气的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颤动。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撞击两极高层大气,在极地夜空产生极光现象。可能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形成异常的天气现象。
4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地震波E_________;图中分界面B是______________。
(2)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_______;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 _________。
(4)物质状态:D层___________ 。
【答案】 (1)横波 古登堡界面 (2) 纵波和横波都明显加快 纵波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幔 (4)液态或者熔融状态
【解析】
【详解】(1)图中地震波E是横波。图中分界面B是位于2900千米深度,是古登堡界面。
(2)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是纵波和横波都明显加快。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是纵波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图中圈层C是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间。
(4)物质状态D层是液态或者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43.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②______③_____⑤_____⑥_______⑨________
(2)夏季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属于图中_____ 环节(填序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对③和⑥的影响是____(填增加或者减少)。
【答案】 (1)蒸发 地表径流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降水 (2)⑤ ③减少, ⑥增加
【解析】
【详解】(1) 根据海陆分布和箭头方向,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②表示蒸发,③表示地面径流 ,⑤表示水汽输送,⑥表示地下径流,⑨表示降水。
(2)夏季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属于图中⑤环节。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对③的影响是减少,对⑥的影响是增加。
【点睛】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③地表径流量减少,⑥地下径流量增加。
44.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B、C中低压中心是________,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 。
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 。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甲处的风向为 风。
【答案】(1)B C
(2)B
(3)(提示:逆时针方向画箭头。)PA>PB>PB′>PA′(或PA′<PB′<PB<PA) TB>TA>TB′>TA′(或TA′<TB′<TA<TB)
(4)B
(5)如下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
(1)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其数值向外增大,B为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其数值向外减小,C为高压中心。
(2)A、C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近地面温度低;B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高。
(3)A处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B处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因此该环流方向应为B→B′→A′→A。气流下降处的近地面为气压最高点,从该点开始,顺着热力环流方向,气压依次降低,因此,四点气压为PA>PB>PB′>PA′。
(4)A′处气流下降,气压低于B′处。
(5)画风向的步骤: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风向向由偏转约30°-45°。
考点:热力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