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重点班)
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题,每题1.5分,共60分)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网宣布:美国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天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旅行者”1号在发射后的飞行过程中( )
A. 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
B. 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这些行星轨道
C. 共观测到六次太阳耀斑的周期性活动变化
D. 观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全部相同
2. 若“旅行者”1号在今后的飞行过程中发现一颗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可推断该行星( )
A. 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B. 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C. 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 D. 表面有肥沃的土壤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说明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故A项正确;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这些行星轨道面,B错;耀斑爆发的周期是11年,C错;从北极上空看,金星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的,D错。据此分析选A。
【2题详解】
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B正确;运动周期、大气的成分、土壤等条件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但不是必备条件,故A、C、D项错误。据此分析选B。
【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1、外部条件:
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
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内部条件:
①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
③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3.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有( )
A. 黑子 B. 耀斑 C. 太阳风 D. 极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据此结合选项选B。
【点睛】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其活动周期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很大表现在:影响地球气候,如中纬度地区树木年轮的变化规律呈现11年的特点;带电粒子流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的夜空产生极光现象等。
4.观测太阳黑子的方法有很多,下列方法最不适合的是( )
A. 使用熏黑的玻璃片观测 B. 直接通过肉眼观测
C. 通过电焊护目镜观测 D. 用望远镜把太阳投影到投影板观测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区,直接通过肉眼观测由于光线太强容易刺伤眼睛,不适合,选B。
5.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同一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定一样
②同一经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定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③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地区
④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在同一纬度地区,地形不同,自转线速度也不一样,①错。同一经度地区,受地形影响,自转线速度不一定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②错。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地区,③对。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④对。C对。A、B、D错。
【考点定位】自转线速度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下列各题。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7. 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 无大气环流现象 D. 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答案】6. D 7. C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详解】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5°,A错。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B错。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C错。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D对。故选D。
【7题详解】
若黄赤交角为0°,则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对。全球无四季变化,B对。高低纬度间正午太阳高度仍然有差异,所以仍然存在大气环流,C错。全球昼夜等长,D对。故选C。
【考点定位】黄赤交角
【名师点睛】当黄赤交角等于零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无四季变化;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极昼(夜)的范围扩大,即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极昼(夜)的范围缩小,即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8.如下图,能够正确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故C图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9.下面甲、乙、丙三幅图反映了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至阳光照射情况,每幅图中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光,用A或B表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地位于热带地区
B. 乙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C. 丙地位于北半球
D. 图乙中,阳光A是该地夏至日的阳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运动。甲地一年中太阳有时在南侧有时在北侧,判断该地位于回归线之间;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当地南侧,故判断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当地北侧,故判断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故选B项。
10.读“太阳光照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B.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C. 这一天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
D. A和C地太阳刚刚下山,是昏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必为二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接近远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A和C地太阳刚刚升起,是晨线。据此分析选B。
11.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 西五区比西四区早1小时
C.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 D. 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太阳东升西落,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西五区比西四区靠西,故西五区比西四区晚1小时,选B。
【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12.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
A. 9月24日2时 B. 6月22日8时
C. 3月21日0时 D. 12月22日12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说明晨昏线过南北两极,时间应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又有题干信息可知,本初子午线0o经线对应的地方时为18:00,即0时区的区时为18:00,东八区比零时区快八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3月22日2时或9月24日2时。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解答本题需注意:(1)明确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过南北两极。(2)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3)区时计算要找参考时间,遵循“东加西减”原则。
13.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 5月1 日 B. 7月1 日 C. 8月1日 D. 10月1 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北半球昼最长,日出最早是6月22日,选项中只有7月1日离6月22日最近,日出最早。故选项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B.7月1日。
考点: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
点评: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时间是夏至日。
14.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A.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 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点南半球,并向北移。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如下图所示。
15.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
A. 春分日至秋分日 B. 秋分日至春分日
C. 夏至日至冬至日 D. 冬至日至夏至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此时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到冬至日昼达到最短、夜最短。
考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下列各题。
16.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
17. 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16. A 17. D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KM,而在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约33KM,故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KM,故判断位于地壳中。
【17题详解】
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该次地震发生于陆地上,故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面,而使人们感觉先有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厚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结合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即可判断。
18.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B. 岩石圈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的一个圈层
C. 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所组成的圈层
D. 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且规则的圈层
【答案】A
【解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厚度约3400Km,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A. 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 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 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2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
A. 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 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 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 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答案】19. B 20. D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19题详解】
根据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即可回答。
【20题详解】
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且与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以及矿产资源的形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有关系。
2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与火山喷发相同的是( )
A. 冰川侵蚀 B. 风力沉积 C. 变质作用 D. 流水搬运
【答案】C
【解析】
【详解】冰川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搬运均属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相同;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选C。
【点睛】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划分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22.下列岩石与花岗岩属同一大类岩石的是( )
A. 大理岩 B. 页岩 C. 石灰岩 D. 玄武岩
【答案】D
【解析】
【详解】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为变质岩,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玄武岩为喷出岩,属于岩浆岩。故玄武岩与花岗岩同属岩浆岩,为同一大类,选D。
【点睛】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喷出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二者同属岩浆岩。
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各题。
23. 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24. 图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25. 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植物
【答案】23. C 24. B 25. C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图A-06所示地貌是山麓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24题详解】
图A-07地貌为沙丘,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25题详解】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但是,考生需要将这个问题和黄土高原本身形成的原因风力作用区分开。
考点:外力作用。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7. 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
A. 庐山 B. 喜马拉雅山 C. 华山 D. 泰山
【答案】26. C 27. B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由图可知: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断块上升形成的断块山。
【27题详解】
庐山、华山、泰山是著名的断块山,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运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属于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断块的运动方向,M为断块上升形成的断块山。小题2需注意加点字,要求选不同的,否则易误选。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6年10月该地区却出现了多次重度雾霾天气。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
A. A增强C减弱 B. A增强D增强 C. B减弱C增强 D. B增强D减弱
29.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A B. B C. C D. D
30. 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 A减弱 B. B减弱 C. C减弱 D. D减弱
31. 2016年10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 ( )
A. 静风天气多 B. 空气对流强 C. 大气降水多 D. 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28. D 29. C 30. B 31. A
【解析】
【28题详解】
A是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秋高气爽”的天气,说明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29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C正确。
【30题详解】
发生雾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大气能见度低,故B正确。
【31题详解】
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2017年10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静风天气多,C对。大气降水多、空气对流强、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雾的形成,雾霾天气少,A、B、D错。
【点睛】“秋高气爽”是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较大。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降水、大风天气不利于雾形成。
32.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
A. 图中4点气压:A>B>C>D
B. 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 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
D. A、B、C、D之间没有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高空同一高度比较,B处为高压,D处是低压,可推断近地面的A处是低压,C处是高压,进而推断近地面A处和C处分别是因为热和冷而形成低压和高压,C对。近地面空气密度大A、C的气压值比高空的B、D均要大,所以四点气压高低是C>A>B>D,高空空气由B流向D,所以A、B选项皆错。
【考点定位】热水环流
33.某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的布局如下图。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城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晚上较严重 B. 一年中的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少
C. 该城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白天较严重 D. 大气污染情况白天、晚上差不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白天山坡温度上升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污染物被带到住宅区,所以居民发现白天的大气污染较严重。晚上山坡温度下降快,所以山坡气流下沉,住宅区气流被迫上升流走,所以居民发现晚上的大气污染较白天轻。由于产业发展,大气污染加重,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所以晴天较以前减少,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增多。据此分析选C。
【点睛】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ABC三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 A B. B C. C D. 无法判断
35.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 B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C. 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D.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36. 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
【答案】34. A 35. C 36. A
【解析】
试题解析:
【34题详解】
三图对比,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A表示夏至,选A。
【35题详解】
由图可知,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选C。
【36题详解】
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选A。
【考点定位】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移动。
【名师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可作答。另外本题还需注意图中各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西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7.下列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亚地区因海陆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风 B. 东亚的冬季风使印度半岛寒冷少雨
C. 从风向来看,冬季风为东南风,夏季风为西北风 D.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没有季风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亚地区处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因海陆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风;南亚的冬季风使印度半岛高温少雨;从风向来看,夏季风为东南风,冬季风为西北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有季风现象。据此分析选A。
下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38.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39. 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答案】38. C 39. D
【解析】
【38题详解】
根据图示:本次天气系统是气温降低,降压升高,产生降水天气,所以为冷锋天气。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9题详解】
冷锋系统形成的降水是由于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0.下列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
A. 世界洋流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
B.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洋流分布无规律
C. 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寒流经过
D. 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世界洋流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南半球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规律性明显;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暖流经过;北半球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南半球则没有。据此分析选A。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二 综合题(共4道题,共计40分)
41.读图,回答问题。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____半球,洋流③按性质属于___________流(填寒、暖)。若此环流位于太平洋海域,则洋流③为_____________。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_______环节,④表示_________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丁为_______,①表示_______作用,②表示_______作用,③表示_______作用。
【答案】(1)乙 (2)南 (3) 寒 (4) 秘鲁寒流 (5)径流 (6) 水汽输送 (7)岩浆岩 (8) 变质作用 (9)重熔再生 (10)冷却凝固
【解析】
【详解】(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相比,乙处为上升气流,对应气温较高。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因环流呈现逆时针方向,则该环流位于南半球,洋流③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的西岸,按性质属于寒流。若此环流位于太平洋海域,则洋流③为秘鲁寒流。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乙为海洋,甲为陆地,②表示径流环节,④表示海洋上空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岩浆形成岩浆岩,则丁为岩浆岩,①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②指向岩浆,故表示重融再生作用,③指向岩浆岩,故其表示岩浆冷却凝固作用。
【点睛】地质循环及岩石的转化:
42.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季风图。E的风向为________,F的风向为________。
(2)A、C两地中,气压低的是________。
(3)E地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
A.亚洲的山区高大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东亚的海洋最深
【答案】(1) 7 (2) 东南 (3)西南 (4)A (5)B
【解析】
【详解】(1)此图中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同纬度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故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夏季7月季风图。E为东亚季风,风向为东南,F为南亚季风,风向为西南。
(2)A、C两地中,A此时为气温高时,为低压,C此时为冬季,大陆为高压,故AC相比,气压低的是A。
(3)E地位于东亚,处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比显著,形成强大的季风。
43.读图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A_____,B______;按锋面的分类,①、②之间为______锋,③、④之间为______锋。
(2)图中a、b、c、d四处风向正确的是_______处;甲地比乙地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气压高 B.风力大 C.气温高 D.湿度大
(3)如果冷暖锋均能引起降雨,冷锋雨区位置在(①、②、③、④中的)___地,暖锋雨区位置在(①、②、③、④中的)___地。
(4)③、④间的锋面正在向_____方向(③或④)位置移动,请描述目前②的天气状况:___。
【答案】(1)低压 高压 暖锋 冷锋
(2)c B
(3)③ ①
(4)④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解析】
由等压线数值可以看出,A是低压,B是高压。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①、②之间为暖锋,③、④之间为冷锋。此小题为基础题,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箭头是由内向外,所以a、d排除。风向本应与等压线垂直,但加上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应稍向右偏,所以c正确,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甲地比乙地等压线稍密集,所以甲地风力更大。
根据所学知识,冷风降水锋前锋后均有,但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降水集中在前部,据此选择③、①。
根据A地低气压系统逆时针风向,锋面气旋主要是逆时针移动所以选择④。
根据所学知识,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44.读“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洋流的流向,主要受风带影响的是________,能够形成渔场的是_________。
(2)图中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其分布规律按时针运动方向,北半球为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④洋流,按照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_______,对沿岸气候起到_______作用。
【答案】(1) ① (2) ④ (3) 顺时针 (4) ②④ (5) 降温减湿
【解析】
【详解】(1)图中①—④中,①处于西风带影响范围内,主要受风带影响形成,④为上升补偿流,上泛海水带来丰富饵料,能够形成渔场。
(2)图中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其分布规律按时针运动方向,北半球为顺时针。
(3)图中①—④洋流,按照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②④,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题,每题1.5分,共60分)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网宣布:美国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天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旅行者”1号在发射后的飞行过程中( )
A. 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
B. 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这些行星轨道
C. 共观测到六次太阳耀斑的周期性活动变化
D. 观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全部相同
2. 若“旅行者”1号在今后的飞行过程中发现一颗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可推断该行星( )
A. 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B. 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C. 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 D. 表面有肥沃的土壤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说明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故A项正确;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这些行星轨道面,B错;耀斑爆发的周期是11年,C错;从北极上空看,金星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的,D错。据此分析选A。
【2题详解】
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B正确;运动周期、大气的成分、土壤等条件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但不是必备条件,故A、C、D项错误。据此分析选B。
【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1、外部条件:
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
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内部条件:
①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
③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3.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有( )
A. 黑子 B. 耀斑 C. 太阳风 D. 极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据此结合选项选B。
【点睛】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其活动周期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很大表现在:影响地球气候,如中纬度地区树木年轮的变化规律呈现11年的特点;带电粒子流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的夜空产生极光现象等。
4.观测太阳黑子的方法有很多,下列方法最不适合的是( )
A. 使用熏黑的玻璃片观测 B. 直接通过肉眼观测
C. 通过电焊护目镜观测 D. 用望远镜把太阳投影到投影板观测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区,直接通过肉眼观测由于光线太强容易刺伤眼睛,不适合,选B。
5.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同一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定一样
②同一经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定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③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地区
④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在同一纬度地区,地形不同,自转线速度也不一样,①错。同一经度地区,受地形影响,自转线速度不一定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②错。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地区,③对。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④对。C对。A、B、D错。
【考点定位】自转线速度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下列各题。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7. 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 无大气环流现象 D. 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答案】6. D 7. C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详解】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5°,A错。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B错。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C错。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D对。故选D。
【7题详解】
若黄赤交角为0°,则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对。全球无四季变化,B对。高低纬度间正午太阳高度仍然有差异,所以仍然存在大气环流,C错。全球昼夜等长,D对。故选C。
【考点定位】黄赤交角
【名师点睛】当黄赤交角等于零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无四季变化;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极昼(夜)的范围扩大,即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极昼(夜)的范围缩小,即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8.如下图,能够正确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故C图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9.下面甲、乙、丙三幅图反映了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至阳光照射情况,每幅图中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光,用A或B表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地位于热带地区
B. 乙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C. 丙地位于北半球
D. 图乙中,阳光A是该地夏至日的阳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运动。甲地一年中太阳有时在南侧有时在北侧,判断该地位于回归线之间;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当地南侧,故判断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当地北侧,故判断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故选B项。
10.读“太阳光照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B.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C. 这一天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
D. A和C地太阳刚刚下山,是昏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必为二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接近远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A和C地太阳刚刚升起,是晨线。据此分析选B。
11.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 西五区比西四区早1小时
C.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 D. 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太阳东升西落,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西五区比西四区靠西,故西五区比西四区晚1小时,选B。
【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12.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
A. 9月24日2时 B. 6月22日8时
C. 3月21日0时 D. 12月22日12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说明晨昏线过南北两极,时间应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又有题干信息可知,本初子午线0o经线对应的地方时为18:00,即0时区的区时为18:00,东八区比零时区快八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3月22日2时或9月24日2时。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解答本题需注意:(1)明确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过南北两极。(2)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3)区时计算要找参考时间,遵循“东加西减”原则。
13.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 5月1 日 B. 7月1 日 C. 8月1日 D. 10月1 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北半球昼最长,日出最早是6月22日,选项中只有7月1日离6月22日最近,日出最早。故选项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B.7月1日。
考点: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
点评: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时间是夏至日。
14.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A.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 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点南半球,并向北移。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如下图所示。
15.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
A. 春分日至秋分日 B. 秋分日至春分日
C. 夏至日至冬至日 D. 冬至日至夏至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此时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到冬至日昼达到最短、夜最短。
考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下列各题。
16.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
17. 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16. A 17. D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KM,而在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约33KM,故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KM,故判断位于地壳中。
【17题详解】
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该次地震发生于陆地上,故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面,而使人们感觉先有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厚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结合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即可判断。
18.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B. 岩石圈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的一个圈层
C. 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所组成的圈层
D. 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且规则的圈层
【答案】A
【解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厚度约3400Km,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A. 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 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 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2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
A. 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 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 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 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答案】19. B 20. D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19题详解】
根据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即可回答。
【20题详解】
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且与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以及矿产资源的形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有关系。
2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与火山喷发相同的是( )
A. 冰川侵蚀 B. 风力沉积 C. 变质作用 D. 流水搬运
【答案】C
【解析】
【详解】冰川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搬运均属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相同;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选C。
【点睛】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划分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22.下列岩石与花岗岩属同一大类岩石的是( )
A. 大理岩 B. 页岩 C. 石灰岩 D. 玄武岩
【答案】D
【解析】
【详解】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为变质岩,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玄武岩为喷出岩,属于岩浆岩。故玄武岩与花岗岩同属岩浆岩,为同一大类,选D。
【点睛】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喷出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二者同属岩浆岩。
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各题。
23. 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24. 图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25. 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植物
【答案】23. C 24. B 25. C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图A-06所示地貌是山麓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24题详解】
图A-07地貌为沙丘,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25题详解】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但是,考生需要将这个问题和黄土高原本身形成的原因风力作用区分开。
考点:外力作用。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7. 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
A. 庐山 B. 喜马拉雅山 C. 华山 D. 泰山
【答案】26. C 27. B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由图可知: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断块上升形成的断块山。
【27题详解】
庐山、华山、泰山是著名的断块山,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运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属于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断块的运动方向,M为断块上升形成的断块山。小题2需注意加点字,要求选不同的,否则易误选。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6年10月该地区却出现了多次重度雾霾天气。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
A. A增强C减弱 B. A增强D增强 C. B减弱C增强 D. B增强D减弱
29.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A B. B C. C D. D
30. 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 A减弱 B. B减弱 C. C减弱 D. D减弱
31. 2016年10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 ( )
A. 静风天气多 B. 空气对流强 C. 大气降水多 D. 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28. D 29. C 30. B 31. A
【解析】
【28题详解】
A是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秋高气爽”的天气,说明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29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C正确。
【30题详解】
发生雾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大气能见度低,故B正确。
【31题详解】
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2017年10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静风天气多,C对。大气降水多、空气对流强、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雾的形成,雾霾天气少,A、B、D错。
【点睛】“秋高气爽”是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较大。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降水、大风天气不利于雾形成。
32.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
A. 图中4点气压:A>B>C>D
B. 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 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
D. A、B、C、D之间没有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高空同一高度比较,B处为高压,D处是低压,可推断近地面的A处是低压,C处是高压,进而推断近地面A处和C处分别是因为热和冷而形成低压和高压,C对。近地面空气密度大A、C的气压值比高空的B、D均要大,所以四点气压高低是C>A>B>D,高空空气由B流向D,所以A、B选项皆错。
【考点定位】热水环流
33.某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的布局如下图。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城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晚上较严重 B. 一年中的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少
C. 该城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白天较严重 D. 大气污染情况白天、晚上差不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白天山坡温度上升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污染物被带到住宅区,所以居民发现白天的大气污染较严重。晚上山坡温度下降快,所以山坡气流下沉,住宅区气流被迫上升流走,所以居民发现晚上的大气污染较白天轻。由于产业发展,大气污染加重,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所以晴天较以前减少,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增多。据此分析选C。
【点睛】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ABC三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 A B. B C. C D. 无法判断
35.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 B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C. 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D.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36. 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
【答案】34. A 35. C 36. A
【解析】
试题解析:
【34题详解】
三图对比,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A表示夏至,选A。
【35题详解】
由图可知,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选C。
【36题详解】
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选A。
【考点定位】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移动。
【名师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可作答。另外本题还需注意图中各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西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7.下列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亚地区因海陆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风 B. 东亚的冬季风使印度半岛寒冷少雨
C. 从风向来看,冬季风为东南风,夏季风为西北风 D.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没有季风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亚地区处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因海陆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风;南亚的冬季风使印度半岛高温少雨;从风向来看,夏季风为东南风,冬季风为西北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有季风现象。据此分析选A。
下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38.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39. 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答案】38. C 39. D
【解析】
【38题详解】
根据图示:本次天气系统是气温降低,降压升高,产生降水天气,所以为冷锋天气。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9题详解】
冷锋系统形成的降水是由于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0.下列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
A. 世界洋流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
B.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洋流分布无规律
C. 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寒流经过
D. 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世界洋流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南半球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规律性明显;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暖流经过;北半球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南半球则没有。据此分析选A。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二 综合题(共4道题,共计40分)
41.读图,回答问题。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____半球,洋流③按性质属于___________流(填寒、暖)。若此环流位于太平洋海域,则洋流③为_____________。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_______环节,④表示_________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丁为_______,①表示_______作用,②表示_______作用,③表示_______作用。
【答案】(1)乙 (2)南 (3) 寒 (4) 秘鲁寒流 (5)径流 (6) 水汽输送 (7)岩浆岩 (8) 变质作用 (9)重熔再生 (10)冷却凝固
【解析】
【详解】(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相比,乙处为上升气流,对应气温较高。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因环流呈现逆时针方向,则该环流位于南半球,洋流③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的西岸,按性质属于寒流。若此环流位于太平洋海域,则洋流③为秘鲁寒流。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乙为海洋,甲为陆地,②表示径流环节,④表示海洋上空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岩浆形成岩浆岩,则丁为岩浆岩,①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②指向岩浆,故表示重融再生作用,③指向岩浆岩,故其表示岩浆冷却凝固作用。
【点睛】地质循环及岩石的转化:
42.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季风图。E的风向为________,F的风向为________。
(2)A、C两地中,气压低的是________。
(3)E地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
A.亚洲的山区高大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东亚的海洋最深
【答案】(1) 7 (2) 东南 (3)西南 (4)A (5)B
【解析】
【详解】(1)此图中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同纬度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故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夏季7月季风图。E为东亚季风,风向为东南,F为南亚季风,风向为西南。
(2)A、C两地中,A此时为气温高时,为低压,C此时为冬季,大陆为高压,故AC相比,气压低的是A。
(3)E地位于东亚,处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比显著,形成强大的季风。
43.读图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A_____,B______;按锋面的分类,①、②之间为______锋,③、④之间为______锋。
(2)图中a、b、c、d四处风向正确的是_______处;甲地比乙地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气压高 B.风力大 C.气温高 D.湿度大
(3)如果冷暖锋均能引起降雨,冷锋雨区位置在(①、②、③、④中的)___地,暖锋雨区位置在(①、②、③、④中的)___地。
(4)③、④间的锋面正在向_____方向(③或④)位置移动,请描述目前②的天气状况:___。
【答案】(1)低压 高压 暖锋 冷锋
(2)c B
(3)③ ①
(4)④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解析】
由等压线数值可以看出,A是低压,B是高压。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①、②之间为暖锋,③、④之间为冷锋。此小题为基础题,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箭头是由内向外,所以a、d排除。风向本应与等压线垂直,但加上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应稍向右偏,所以c正确,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甲地比乙地等压线稍密集,所以甲地风力更大。
根据所学知识,冷风降水锋前锋后均有,但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降水集中在前部,据此选择③、①。
根据A地低气压系统逆时针风向,锋面气旋主要是逆时针移动所以选择④。
根据所学知识,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44.读“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洋流的流向,主要受风带影响的是________,能够形成渔场的是_________。
(2)图中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其分布规律按时针运动方向,北半球为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④洋流,按照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_______,对沿岸气候起到_______作用。
【答案】(1) ① (2) ④ (3) 顺时针 (4) ②④ (5) 降温减湿
【解析】
【详解】(1)图中①—④中,①处于西风带影响范围内,主要受风带影响形成,④为上升补偿流,上泛海水带来丰富饵料,能够形成渔场。
(2)图中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其分布规律按时针运动方向,北半球为顺时针。
(3)图中①—④洋流,按照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②④,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