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云一中2020届高三3月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绝密★启用前
灌云一中2020届高三3月线上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0题,30分)
1.(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窗花就是那些人人__________的剪纸,这些看上去平平常常的人物鸟兽花草的图案,每一个都携带着深远的历史传说和美好的__________愿望。美妙的窗花,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美好的梦想__________地展示出来了。看一眼那些红艳艳、绿茵茵、紫溜溜的窗花,就让人心里甜蜜蜜的。
A.屡见不鲜 希冀 惟妙惟肖 B.司空见惯 祈求 惟妙惟肖
C.屡见不鲜 祈求 跃然纸上 D.司空见惯 希冀 跃然纸上
2.(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深入探讨,乐观与悲观却又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含义。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导向不同的生活。
①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见解为导向,以信仰为目标
③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
④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
⑤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
⑥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甚至是信仰的成份
A.⑥②①⑤③④ B.⑥②⑤①④③ C.③⑥⑤①④② D.③④⑥②⑤①
3.(3分)对下列图表数据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18年1—7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趋势图
A.2018年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的进口金额每月均超过190亿美元。
B.2018年以2月为参照,3到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整体增长。
C.2018年1月到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同比起伏较大。
D.2018年4月和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比去年有所降低。
4.(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 , , , , , ,……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①暮鸦吵闹着归来 ②风过檐 ③雨燕盘桓吟唱 ④雨落空林 ⑤草动虫鸣 ⑥蜂飞蝶舞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5.(3分)下列古诗词所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②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④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⑤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④⑤②③ D.④①②⑤③
6.(3分)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先秦哲学家荀子的美学论文《乐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
A.“全”而不“粹”,“粹”而不“全”,都有其局限性。
B.“虚”和“实”的出现,是艺术美形成的根本前提。
C.“全”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地加以表现。
D.“全”与“粹”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美。
7.(3分)对下面表格中的信息,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容易遭受网络攻击的技术
技术 | 安全挑战环境 | 易受攻击环节 | 易受到的攻击和危害 |
5G网络 | 网力开放 | 开放授权过程 | 恶意第三方将通过获得的网络操控能力对网络发起攻击,规模将更大且更频繁。 |
人工智能 | 数字世界 | 与人的交互过程 | 泄露数据 |
需数据采集、存储、流转过程中 | |||
移动APP | 一系列漏洞耦合 | APP授权取得个人身份信息过程 | 克隆账户权限,盗取账户和资金 |
(资料来源:前时产业院研究)
A.随着新技术不断进入日常生活,5G应用、人工智能、移动APP等都可能受到攻击,安全“边界”将发生巨大变化。
B.5G网络在开放授权过程中被操控,将会受到较传统网络更大的损失,其受攻击强度、频率、规模和影响会不断升级。
C.移动APP在索权取得个人身份信息过程中,由于一系列漏洞的耦合易出现账户权限被克隆,账号与资金被盗的风险。
D.可以合理推断,人工智能安全新生态的建设;需要对数据运转、人机交互等安全链条进行全面防护,以防泄器信息。
8.(3分)下列诗句中都有意象“鸿雁”,其寓意不同的一项是( )
A.人情已厌南飞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
B.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
C.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D.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已亥杂诗》)
9.(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 , ,这也是世界顶级天文台选址都在高海拔 地区的原因。
①天文望远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②观测时必须空气稀薄、干燥、无任何污染
③人的眼睛就是一台光学仪器,能看到几百万光年以外的星云,却看不清其中的细节
④聚光能力取决于望远镜的接收面积,越大越好;分辨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观测环境
⑤因而,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并不取决于它能看到多远,而在于他看的有多么清楚
⑥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它的聚光能力和分辨率
A.③①⑥⑤④② B.⑥④②⑤③① C.③①⑤⑥④② D.⑥④③⑤②①
10.(3分)对以下语段所讲内容概括分析最准确的一项( )
观察世界要客观,要冷静,眼热不得。但是心肠却冷不得,要热。不但要热忱地关心人,关心世事,还要用最大的热情去行动。要“冷眼”而不要“旁观”,用冷眼观察世事,用热 心肠干预世事。道理很简单,眼越是冷,世事中究竟应该干预什么,如何干预,就越清楚, 干预的效果就越好。
A.观察世界要客观,要冷静,眼热不得。
B.不但要热忱地关心世事,还要用最大的热情去干预世事。
C.要冷静地观察世事,热情地关心并干预世事。
D.先用冷眼观察世事,能让干预世事的效果更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①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和甫,即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六弟。此诗当作于新法推行时。
11.这首诗的前两联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了“雪”的?(5分)
12.作者在诗中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四、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①
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②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注:①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苏轼从杭州任上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过扬州,友人设宴,于席上作此词。②珠帘十里:语出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
13. 请分点概括上阕所写的内容。(5分)
14. 请简要赏析“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的表达效果。(6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5.“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5分)
16.作者的“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三、句子默写(9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今夜闻君琵琶语, 。(白居易《琵琶行》)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杜牧《阿房宫赋》)
(4)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7)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8)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宋史·王安石列传》)
(9)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第一组,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屡见不鲜”和“司空见惯”都有见多了,不以为奇的意思,但“屡见不鲜”含有的“不足为奇”客观性强,语义重;“司空见惯”还可以表示某人认为某物或现象常常见到,主观性强,此处用“司空见惯”恰当。
第二组,祈求:指恳切地希望得到;希冀:希望得到。此处用“祈求”比较恰当。
第三组,“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跃然纸上”指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这里是剪纸,不恰当。
故选B。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题围绕的是“乐观”与“悲观”的一段议论性文字。由于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的布局特点入手。选项打头的有⑥和②两种类型。如果以②为首,则与前面的不相呼应,而⑥的“这其中”可以指代前面的“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这句话,所以选⑥开头的类型,从而排除了CD两项。而②中的“知识”“见解”,正承接⑥,而且也从“知”过渡到了“行”。后面的⑤①承⑥②,谈论“知行”的关系,第④句是对割离知行关系的做法的概括,所以必须在第③前。从而排除了A。第③其实是总括句:强调知行合一不可分割。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点睛】
做排序题时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语言来确定个别句子的先后承接、照应关系,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常见标志性语言如: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图表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表细节。然后分析选项的特点,找到其差异。本题中,D项,“比去年有所降低”表述不准确。根据趋势图,2018年4月和7月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比去年降幅较大,4月是18.4%,7月3.1%。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解答本题,这是一段景物描写,只要根据所排列句子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成小组即可:①③是一组,②④是一组,⑥⑤是一组。这样排除BCD。
故选A。
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①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选自李商隐《观灯乐行》,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可知是元宵节。
②“盂兰”,盂兰盆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
③“菊花须插满头”对应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④“拜新年”,可知是春节。
⑤“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
可知,依次是:①元宵节;②中元节;③重阳节;④春节;⑤端午节。
故选B。
【点睛】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6.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该段落的开头讲“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结尾处又讲“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可见,该段落的中心讲的是和“全”“粹”“美”有关。
A项,只是指出“不全”“不粹”,偏面性较强,故错;
B项,只是在补充说明“粹”和“全”,不是整个段落的中心,故错;
C项,只是解释“全”和“粹”,并不有揭示二者的关系,不能概括整段的大意,故错;
D项,既讲的“全”,又讲到“粹”,并且两者都和“美”有关。
故选D。
【点睛】
压缩语段考查形式一般为主观表达题,包括提取关键词、筛选概括内容、下定义、新闻语段内容概括(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对于筛选概括类压缩,叙述类的语段压缩,可以根据记叙文要素进行概括筛选,仅保留主要信息,做到“去粗取精”;议论性的语段压缩,可以运用“关键语句突破法”;描写类的语段压缩,首先要弄清描写对象,然后运用“舍偏取正法”,舍弃那些修饰性、限制性性或补充性的信息;而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可以运用“层次切分法”划分层次,提炼要点。
7.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此题考查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本题要求选择 “对下面表格中的信息,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都可能受到攻击”这个地方。从图表看出,“人工智能”和“移动APP”只是有“泄露数据”和 “克隆账户权限,盗取账户和资金”的危害,而不是受到“攻击”。
故选A。
8.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比如,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有: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理想与追求等。
A项,诗句意思为:“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故“鸿雁”寓意为思乡、思念。
B项,诗句意思为“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可知,“鸿雁”寓意为思乡。
C项,诗句意思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由此可知,“鸿雁”寓意为相思。
D项,“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指的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故选D。
【点睛】
鸿雁: 1. 它往往和贫苦的老百姓联系在一起。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 它往往寄寓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和羁旅伤感之情。 例如,隋朝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诗人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借此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3. 有时,它还可以用来借代指书信。鸿雁作为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如 李清照《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 它还可以表达诗人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 在诗人笔下,“孤雁”的意象很多,诗人往往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此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
⑥阐述了影响因素,④解释了这两个影响因素,所以⑥④一起,排除 A,③阐述看不清细节的缺点,①阐述天文望远镜能弥补缺陷,所以③①一起,排除 D,②阐述观测时的严格条件,横线后为因为严格条件所以选址都在高海拔地区,所以②在最后。
故选 C。
【点睛】
排序题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必考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10.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提炼语段观点的能力。此类题的解题思路为:①反复审题,弄清具体要求;②辨明类型,明确概括角度;③划分层次,辨明主次,把握意图;④依照要求,整合信息;⑤作出正确选择。本语段主要讲既要“冷静”,又要“热心肠”。
A 项,“要冷静,眼热不得”说法片面,只有“冷眼”没有“热心肠”;
B 项,“用最大的热情去干预世事”,夸大其词;
D 项,“先用冷眼观察世事,能让干预世事的效果更好”因果关系错误。
故选C。
【点睛】
考查类型:1、记叙性语段,要弄清叙述的对象及中心事件,可运用“剔除枝叶法”进行压缩。采用“对象+事件”归纳法。2、新闻类材料。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提取要点,二是概括内容,如拟写标题、一句话新闻。3、说明类材料。查的形式主要是给材料中的说明对象下定义,提炼材料中的说明内容。4、议论类材料。议论语段概括的任务重在概括观点,许多时候要把具体的材料变成泛指的通用道理。有的语段观点没有直接表明,这就要通过理性认识概括出观点。要弄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11.态势(数量)、色彩、功用。
12.以降落大地的白雪来比喻匡济天下的抱负,通过对“雪”的赞咏,表达治理积整、改善民生的愿复,展现了不畏困难、期待功业有成的信心,也委婉批评了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
13. ①思念友人;②扬州风光;③感叹离恨。
14. “连夜到”照应标题“夜到扬州”。通过船行之快和相见惊笑的描写,表达了与友人相见的急切心情,以及与友人相逢的惊喜、欢快之情,也暗含了久历宦海沉浮的感慨。
15.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由远到近,多感官(视觉和心理感觉)描写,融情于景(写“借景抒情”不给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6.(2)金兵入侵、中原沦陷之愁,辞乡去国、漂泊江南之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