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北省武汉市三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展开湖北省武汉市三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我国东部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 )
A.南海、渤海、东海、黄海 B.黄海、南海、东海、渤海
C.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D.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划分,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回答2-3题。
2.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植被
C.历史和文化 D.政治和经济
3.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D.地处山麓,临近河流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4-5题。
4.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我国某山脉的植被垂直地带性显著,下图为该山脉植被垂直带谱,且植被分布下限由西向东升高。生活在该地的牧民以转场的方式进行放牧(一年四季分别在不同的海拔地域放牧)。读图,完成6-8题。
6.该山脉最可能是
A.阴山 B.贺兰山
C.祁连山 D.阿尔泰山
7.夏季牧场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山脉植被分布的下限由西向东升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高低 B.降水多少
C.地下水深浅 D.坡度大小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变化(阴影部分表示雨带)。读图,完成9-10题。
9.根据锋面雨带推移过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为
A.③①④②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10.当江淮地区“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时,雨带位置示意为图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字母B代表的温度带是
A.北温带 B.亚热带
C.中温带 D.暖温带
12.图中C、D两温度带的界线是
A.长江 B.秦岭、淮河
C.长城、黄河 D.太行山
13.D温度带中代表性的农作物是
A.甜菜 B.青稞
C.水稻 D.橡胶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回答14-15题。
14.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 B.围湖造田
C.蒸发和下渗 D.引水灌溉
15.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D.水资源减少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下游河段月径流量逐月累计统计表,据此完成16-17题。
16.该河段4月份、8月份河流径流的主要补给方式分别是( )
A.雨水、冰川融水 B.湖泊水、冰川融水
C.地下水、雨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17.若该河段易出现凌汛现象,则( )
A.该河段可能由北向南流 B.凌汛会威胁两岸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C.凌汛主要发生在隆冬季节 D.加深河道是减少凌汛危害的有效措施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地区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
B.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势平坦
C.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
D.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19.据调查,甲地区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区,其原因是( )
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区小 B.甲地区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区丰富
C.甲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区多 D.甲地区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区大
下表反映了对我国某地区两种不同的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读表完成20-21题。
20.该地区位于
A.北疆地区 B.松嫩平原
C.华北平原 D.江汉平原
21.现代种植方式的实现,主要依托于
A.水肥控制 B.调节温度
C.良种培育 D.全球变暖
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之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2013年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22-23题。
省区 | 耕地总面积(万公顷) |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 |
甲 | 521 | 91.5 |
乙 | 231 | 61 |
丙 | 85 | 31 |
丁 | 1220 | 44 |
22.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类型的差异 ②降水的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劳动力数量的差异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3.表中甲、丙两省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油菜、黄麻 B.油橄榄、春小麦
C.花生、甜菜 D.棉花、天然橡胶
读“中国某类化工产业的主要分布图”(下图),完成24-25题。
24.该化工企业的原料最可能是
A.石油 B.井盐
C.煤炭 D.天然气
25.该类化工企业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加剧大气污染 B.导致地面塌陷
C.水资源枯竭 D.土壤盐碱化
二、综合题
26.下图为“中国沿30°N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读图,填写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8分)
数字 | ① | ② | ③ | ④ |
地形区的名称 |
|
|
|
|
(2)据图归纳我国地势的特点,并说明这种特点对中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8分)
(3)读“中国各种地形面积比例图”,简要分析这种地形结构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27.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
(1)图中山脉A是______,A山脉呈 走向,图中B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两个。(6分)
(2)图中①是三江平原,位于东北平原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沃土。曾经是人迹罕至的“北大荒”,现在却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今年因新冠肺炎,多国禁止粮食出口,该平原地位日益重要。请分析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8分)
(3)图中②是号称“共和国长子”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请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28.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1133万kW。本河段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发电,为西北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远景西北与华北、西南联网,进行水火电间的补偿调节,使三大电网水火电站的潜力得以发挥。分析该河段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2分)
(2)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利用黄河进行航运以利通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与其他大江大河相比,黄河的通航条件有其特殊的困难和局限。分析黄河下游航运能力较差的原因。(4分)
(3)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请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方面简述对黄河的综合治理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分)
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C | A | D | D | D | D | D | B | C | A | C | B | C | B | C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
|
|
D | B | C | D | C | B | C | D | C | A |
|
|
|
|
|
26.(1)①为长江中下游平原;②为巫山;③为四川盆地;④为横断山脉(8分)
(2)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分)。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富的降水(2分);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2分);另外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着巨大的水能(2分)。
(3)不利影响:我国山区多,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不利于农产品等山区资源外运。(4分)
27.(1)大兴安岭(1分) 东北-西南走向 (1分)长城是1.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2.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的分界线;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4 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5 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6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任答2点,4分)
(2)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黑土地,土壤肥沃;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工业发达,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交通便利,便于粮食作物的外运;国家政策扶持。(任答4点,8分)
(3)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等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能源;有京哈铁路经过,靠近渤海和黄海,海陆交通便利;辽河穿过本区,提供水源。(任答3点,6分)
28.(1)河流流量较大(1分),地势落差大(1分),水能丰富。
(2)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无法建大型的港口;黄河的下游径流量较小、水浅,大型船只无法通航;黄河下游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冬季河流结冰。(任答2点,4分)
(3)上游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上、中游建设水利枢纽,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流域内合理调配水资源,防止断流;治理河流沿岸污染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