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Ca-40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诗中涉及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B. 已知4P(红磷,s)= P4(白磷,s)△H=+17 kJ/mol ,则白磷比红磷更稳定
C. 同温同压下,H2(g)+Cl2(g) = 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D. 已知 H+(aq) + OH-(aq) = H2O(aq) △H= —57.3kJ/mol ,则1molH2SO4与1mol Ba(OH)2的反应热△H=2×(—57.3) kJ/mol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燃豆萁涉及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故A说法正确;
B、物质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即红磷的能量小于白磷,红磷比白磷更稳定,故B说法错误;
C、△H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因此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H相同,故C说法错误;
D、H2SO4和Ba(OH)2发生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生成BaSO4伴随能量的变化,△H不等于2×(-57.3)kJ·mol-1,故D说法错误。
2.反应2A(g) 2B(g)+C(g);△H>0,达平衡时,要使υ(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压 B. 减压 C. 升温 D. 降温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压,平衡向逆反应移动,c(A)增大,但v(正)增大,故A错误;
B.减压,v(正)降低,但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A)降低,故B错误;
C.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A)增大,同时v(正)增大,故C错误;
D.降低温度,v(正)降低,平衡向逆反应移动,c(A)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3.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NO(g) + O2(g)2NO2(g),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NO的速率相等
B. 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
C. 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延长而变化
【答案】D
【解析】分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可由此进行判断。
详解: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等于2:1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选;
B.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压强不变,故B不选;
C.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则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不变,故C不选;
D.反应前后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选D;
答案选D。
4.下列关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四种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Ⅰ工作时,电子由锌经过电解质溶液流向铜
B. 电池Ⅱ是一次电池
C. 电池Ⅲ工作时,氢气发生还原反应
D. 电池Ⅳ工作一段时间后,锌筒变软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详解】A、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锌为负极,Cu为正极,即电子从锌电极经外电路流向Cu极,故A错误;
B、电池II为二次电池,故B错误;
C、电池III是燃料电池,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即氢气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电池IV:Zn为负极,Zn失去电子,转化成Zn2+,锌筒变薄变软,故D正确。
5.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是( )
A. 装置①探究H2S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装置②可用于测定中和热
C. 装置③测定O2的生成速率 D. 装置④保护铁闸门不被腐蚀
【答案】D
【解析】
【详解】A.溶液总体积不同,硫酸浓度和硫代硫酸钠的浓度都不同,则装置①不能探究H2S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A错误;B.泡沫隔热,温度计测定反应温度,但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装置②不能用于测定中和热,故B错误;C.可由刻度读出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但缺少秒表,无法记录需要的时间,不能测定O2的反应速率,故C错误;D.铁闸门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则能保护铁闸门不被腐蚀,故D正确;故选D。
6. 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其脱氧原理与钢铁的吸氧腐蚀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脱氧过程是吸热反应,可降低温度,延长糕点保质期
B. 脱氧过程中铁作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Fe-3e=Fe3+
C. 脱氧过程中碳做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
D. 含有1.12g铁粉的脱氧剂,理论上最多能吸收氧气336mL(标准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脱氧过程是放热反应,可吸收氧气,延长糕点保质期,A不正确;
B. 脱氧过程中铁作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B不正确;
C. 脱氧过程中碳做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C不正确;
D. 含有1.12g铁粉的脱氧剂,铁的物质的量为0.02mol,其最终被氧化为氢氧化铁,电子转移总量为0.06mol,理论上最多能吸收氧气0.015mol,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336mL,D正确。
故选D。
7.下列事实不用原电池原理解释的是( )
A. 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装一定数量的锌块
B. 铁被钝化处理后不易腐蚀
C.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滴入少量CuSO4溶液后反应速率加快
D. 烧过菜的铁锅加入清水放置,出现红棕色的锈斑
【答案】B
【解析】A、轮船水线下的船壳装上锌块后,可保护船壳在海水中不被腐蚀,因为Zn比Fe活泼,Zn与Fe构成原电池,在海水中锌被腐蚀,从而保护船壳,发生原电池反应可用电化学知识解释,选项A不选;B、铁被钝化后,在金属表面上会形成一层致密的金属氧化膜,保护内部金属不被腐蚀,不能用原电池原理解释,选项B选;C、纯Zn和稀H2SO4反应速率慢,滴入CuSO4后,发生Zn+Cu2+=Zn2++Cu的反应,生成的Cu和Zn组成原电池,加快Zn与H2SO4的反应速率;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可用电化学知识解释,选项C不选;D、烧过菜的铁锅加入清水放置,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属于钢铁的电化学腐蚀,选项D不选。答案选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热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B. 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C. 物质量增加的反应,△S为正值
D. 2CO(g)=2C(s)+O2(g) 已知△H>0,则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焓变与熵变的综合判据,当△H-T•△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否则不能,以此解答。
【详解】A.放热反应不一定能发生进行,如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故A项错误;B.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浓度变大,所以颜色变深,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项错误;C.只有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S为正值,故C项错误;D.2CO(g)=2C(s)+O2(g) 已知△H>0,△S0,则一定不能自发进行,故D项正确。综上,本题选D。
9.对反应N2O4(g)2NO2(g);△H>0,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 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
C. 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D. B、C两点NO2的体积分数相同,所以平衡常数也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N2O4(g)2NO2(g);△H>0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增大。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逆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减小,结合图象来分析解答。A. A、C两点都在等温线上,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B.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向逆反应进行是因为减小体积增大压强,导致浓度增大趋势,但到达平衡仍比原平衡浓度大;C.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增大。由图像可知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