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03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035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03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19-2020年全国各地化学高二上册期末试卷
【化学】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H-1 C-12 O-16 第一卷为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不是有机物的是 ( )A. 油脂 B. 尿素 C. 葡萄糖 D. 碳酸【答案】D【解析】【分析】大多数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详解】A、油脂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选项A不选;B、尿素[CO(NH2)2]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选项B不选;C、葡萄糖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选项C不选;D、碳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看作无机物,选项D选;答案选D。【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有机物与无机物判别,抓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 下列有机物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是( )A. HOOC—COOH B. C. CH2==CHBr D. CH3COOC2H5【答案】C【解析】【详解】A项、HOOC—COOH的官能团为羧基,故A错误;B项、的官能同为硝基,故B错误;C项、CH2=CHBr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和溴原子,故C正确;D项、CH3COOC2H5的官能团为酯基,故D错误;故选C。3.下列化学式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C4H8 B. C4H10 C. C3H8 D. C2H4Cl2【答案】C【解析】【详解】A项、C4H8可能是烯烃,也可能是环烷烃,故A错误;B项、C4H10可能正丁烷,也可能是异丁烷,故B错误;C项、C3H8只能表示丙烷,故C正确;D项、C2H4Cl2可能是1,1-二氯乙烷,也可能是1,2-二氯乙烷,故D错误;故选C。4.乙烷中混有少量乙烯气体, 欲除去乙烯可选用的试剂是( )A. 溴水 B. 氢氧化钠溶液 C. 碳酸钠溶液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答案】A【解析】乙烷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乙烯可以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不产生新杂质,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CO2,产生新的杂质,故选项A正确。点睛:除去烷烃中的乙烯时,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因为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CO2,产生新的杂质,一般情况下,用溴水除去乙烯。5.下列变化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 乙烯通过酸性KMnO4溶液 B.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C. 乙炔使溴水褪色 D. 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水溶液混合加热【答案】C【解析】【详解】A. 乙烯通过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反应,故A不符;B.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140℃时发生取代反应,170℃时发生消去反应,故B不符;C. 碳碳叁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乙炔使溴水褪色,故C正确;D. 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水溶液混合加热发生取代反应,故D不符;故选C。6.下列有机物注入水中振荡后分层且浮于水面的是 ( )A. 苯 B. 溴苯 C. 四氯化碳 D. 乙醇【答案】A【解析】【分析】试剂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不溶于水,混合后分层,有机物在下层;试剂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不溶于水,混合后分层,有机物在上层,乙醇与水互溶不分层,根据以上分析进行判断。【详解】A、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注入水中振荡后分层且浮于水面,选项A正确;B、溴苯不溶于水,但是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注入水中振荡后分层但在下层,选项B错误;C、四氯化碳不溶于水,但是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注入水中振荡后分层但在下层,选项C错误;D、乙醇与水互溶,混合后不会分层,选项D错误;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注意乙醇与水互溶,混合后不分层,本题难度不大。7.研究有机物一般经过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确定分子式→确定结构式。以下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蒸馏常用于分离提纯液态有机混合物B. 燃烧法是研究确定有机物成分的有效方法C. 对有机物分子红外光谱图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D. 核磁共振氢谱通常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答案】D【解析】【详解】A、蒸馏是利用互溶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液态有机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所以可用蒸馏的方法进行物质分离,选项A正确;B、利用燃烧法,有机物反应生成简单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该有机物分子所含元素原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确定实验式,是研究确定有机物成分的有效方法,选项B正确;C、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上处于不同的位置,所以红外光谱图能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即化学键或官能团,选项C正确;D、从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可以推知有机物分子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及它们的数目,但不能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选项D错误。答案选D。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醇、乙二醇、丙三醇都易溶于水且都有毒B. 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属于醇类C. 乙酸呈弱酸性,能使石蕊试液显浅红色D. 酚类和醇类具有相同官能团, 因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A. 甲醇、乙二醇有毒、丙三醇无毒,都易溶于水,故A错误;B. 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属于醇类,也可能属于酚类,故B错误;C. 乙酸呈弱酸性,在水中电离出醋酸根据离子和氢离子,能使石蕊试液显浅红色,故C正确;D. 受苯环对羟基的影响,酚类和醇类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但化学性质不同,故D错误;故选C。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命名中不正确的是:A. 2─甲基戊烷 B. 2─乙基戊烷C. 3,4─二甲基辛烷 D. 3─甲基己烷【答案】B【解析】【详解】A. 2─甲基戊烷,主链5个碳,2号位有甲苯,故A正确;B.主链6个碳,应为3─甲基己烷,故B错误;C. 3,4─二甲基辛烷,主链是8个碳,3、4号位置有甲基,故C正确;D. 3─甲基己烷,主链6个碳,3号位置有甲基,故D正确;故选B。10.有6种物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2-丁炔;⑤乙烯;⑥甲苯。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的是A. ③ ④ ⑤ ⑥ B. ④ ⑤ ⑥ C. ④ ⑤ D. ③ ④ ⑤【答案】C【解析】【分析】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应具有还原性,可为不饱和烃、醛、酚等物质,结合各种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解答该题。【详解】甲烷为饱和烷烃,性质稳定,与高锰酸钾和溴水都不反应;苯中没有碳碳双键或者碳碳三键,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都不反应;聚乙烯不含不饱和键,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都不反应;2-丁炔含有碳碳三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甲苯不能使溴水褪色,由于苯环的影响,甲基变得活泼,被高锰酸钾氧化成羧基,酸性高锰酸钾被还原而褪色;所以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④⑤;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有机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把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官能团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原子团之间相互影响。11.下列烷烃的一氯取代物中没有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丙烷 B. 丁烷 C. 异丁烷 D. 新戊烷【答案】D【解析】【详解】一氯取代物中没有同分异构体说明分子中只有一类氢原子。由于同一个碳原子上氢原子是相同的,其次同一个碳原子所连接的所有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相同的,再就是具有对称性结构的(类似于平面镜成像中物体和像的关系)。所以丙烷有2种,正丁烷是2种,异丁烷是2种,新戊烷只有1种,答案选D。12.苯和甲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芳香烃B. 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 都能在空气中燃烧D. 都能发生取代反应【答案】B【解析】【详解】A.苯和甲苯都含有苯环,都属于芳香烃,故A正确;B.苯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苯由于苯环对甲基的影响,使得甲基上氢变得活泼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故B错误;C.苯和甲苯有可燃性,都能在空气中燃烧,故C正确;D.苯和甲苯都能与卤素单质、硝酸等发生取代反应,故D正确;故选B。13.由溴乙烷制取乙二醇,依次发生反应的类型是A. 取代、加成、水解 B. 消去、加成、取代C. 水解、消去、加成 D. 消去、水解、取代【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溴乙烷制取乙二醇,需要先将溴乙烷转化成二溴乙烷,再利用二溴乙烷水解得到乙二醇,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类型.【详解】由溴乙烷制取乙二醇,先发生消去反应:CH2Br-CH3+NaOHCH2=CH2+H2O+NaBr;然后发生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最后发生水解反应(取代反应):CH2BrCH2Br+NaOHCH2OHCH2OH+2NaBr,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先设计出转化的流程,再进行反应类型的判断。14.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个峰的是A. 2,2,3,3-四甲基丁烷 B. 2,3-二甲基戊烷C. 3,4-二甲基己烷 D. 2,5-二甲基己烷【答案】D【解析】【详解】A. 2,2,3,3-四甲基丁烷中有1种H原子,核磁共振氢谱中有1组吸收峰,故A错误;B. 2,3-二甲基戊烷中有6种H原子,核磁共振氢谱中有6组吸收峰,故B错误;C. 3,4-二甲基己烷中有4种H原子,核磁共振氢谱中有4组吸收峰,故C错误;D. 2,5-二甲基己烷中有3种H原子,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组吸收峰,故D正确;故选D。15.结构简式为的有机物,不能发生的反应是( )A. 消去反应 B. 加成反应 C. 酯化反应 D. 取代反应【答案】A【解析】【详解】A. 与羟基、氯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碳上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A符合;B. 碳碳双键和醛基上可发生加成反应,故B不符;C. 含在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故C不符;D. 羟基、氯原子等可发生取代反应,故D不符;故选A。16.历史上最早应用的还原性染料是靛蓝,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关于靛蓝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靛蓝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B. 它的分子式是C16H10N2O2C. 该物质不是醇类 D. 它是饱和的有机物【答案】D【解析】【详解】A. 靛蓝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B. 注意键线式中省略的H原子,它的分子式是C16H10N2O2,故B正确;C. 结构中没有羟基,该物质不是醇类,故C正确;D. 分子中含有苯环、碳双键、羰基,它是不饱和的有机物,故D错误;故选D。17.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不正确的是 ( )A. 醇类 -OH B. 羧酸 -COOHC. 酯类 –CHO D. CH3-O-CH3 醚类【答案】C【解析】【详解】A、羟基与碳链直接相连,属于醇类,故A正确;B、含有-COOH,属于羧酸,故B正确;C、属于酯类,含有酯基,官能团为—COOR,不是醛基,故C错误;D、含有醚键,属于醚类,故D正确;故选C。18.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可选用的试剂是A 金属钠 B. 浓 C. 无水 D. 胆矾【答案】C【解析】【详解】无水硫酸铜遇水即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则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可选用无水硫酸铜,故选C。19.已知甲苯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则甲基环己烷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A. 4种 B. 5种 C. 6种 D. 8种【答案】B【解析】【详解】甲基环己烷中与甲基相连的碳上有一个氢原子,还能够被取代,甲基环己烷中环上含有4种氢原子,甲基上有1种氢原子,一氯取代物有5种;故选B。20.分子式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答案】B【解析】【详解】C3H6Cl2可看成CH3CH2CH3中2个氢原子被2个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取代同一碳原子上有两种情况,即中间碳原子和一侧碳原子;取代不同碳原子上也有两种情况,即相邻碳原子或相间的碳原子,所以,C3H6Cl2有四种同分异构体。答案选B。思维拓展:确定常见烃的同分异构体,需确定其结构是否对称,若左右(或上下)对称,只考虑结构的1/2和对称点即可,若上下左右都对称,只需考虑结构的1/4和对称点即可;确定二卤代物可以先考虑取代同一个碳原子和不同碳原子来分析。第二卷为填空题简答题 共40分21.(1)甲烷的电子式________,乙烯的结构式 ________________,乙炔空间构型_____________,(2)在乙醇的化学性质中,各反应的断键方式可概括如下:(填序号)消去反应:______ ;催化氧化:___________; 【答案】 (1). (2). (3). 直线型 (4). ②⑤ (5). ①③【解析】【详解】(1)甲烷中心原子碳与4个氢各形成一个共价键,甲烷的电子式;乙烯中碳与碳形成双键,乙烯的结构式,乙炔中碳碳形成叁键,H-C-C的键角为180度,乙炔空间构型直线型;(2)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和水,断开的碳氧单键和甲基上的碳氢键,消去反应:②⑤ ;乙醇在银催化下与O2反应生成乙醛和水,断开的是羟基上的氢氧键和与羟基所连的碳的氢;催化氧化:①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掌握反应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难点(2)根据乙醇的性质,结合反应物与产物的结构判断,有机反应重在掌握反应的机理即清楚断键与成键位置。22.现有以下有机物:①CH3CH2OH ②CH3COOH ③CH2=CH2 ④CH3—CH2Br(1)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填序号作答,以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有(除燃烧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____________(5)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②④ (2). ① (3). ①③ (4). ④ (5). ③【解析】【分析】①CH3CH2OH含有—OH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氧化反应;②CH3COOH含有羧基,具有酸性,能与NaOH反应,能发生酯化反应;③CH2=CH2 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④CH3—CH2Br能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详解】(1)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填序号作答,以下同);②④(2)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有①(3)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有(除燃烧以外)①③(4)即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④(5)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③。【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解题关键:熟悉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归类、比较,逐步提高。23.实验室制取乙烯并检验乙烯性质的装置如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烧瓶中产生乙烯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2)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D中的现象是:______;(3)制得的乙烯中混有 _______________等杂质气体,B中所装的溶液是:______溶液。【答案】 (1). CH3CH2OHCH2=CH2↑+H2O (2). 消去反应 (3). 溶液褪色 (4). 褪色 (5). SO2和CO2等 (6). 氢氧化钠溶液【解析】【分析】装置A中利用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分子内脱水制取乙烯,乙醇发生消去反应;又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乙醇被碳化后,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和CO2,制得的乙烯中混有SO2和CO2等杂质气体,另外还有反应中挥发出的乙醇、乙酸等,B中盛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乙醇、乙酸、SO2和CO2等,C中盛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D中盛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将乙烯氧化。【详解】(1)利用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分子内脱水制取乙烯,乙醇发生消去反应,所以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2=CH2↑+H2O;(2)C中溴的四氯化碳沉淀发生加成反应,发生Br2+CH2=CH2→BrCH2CH2Br,C中看到的现象:溴水褪色;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D中的现象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3)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乙醇被碳化后,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和CO2,制得的乙烯中混有SO2和CO2等杂质气体,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B中所装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点睛】本题考查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并检验乙烯性质,掌握反应的原理和乙烯的化学性质以及以及有关实验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乙醇衍生出的部分化工产品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C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2)E是一种常见的塑料,其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3)由乙醇生产F的化学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4)由乙醇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5)写出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答案】 (1). 羟基、氯原子 (2). .聚氯乙烯 (3). 消去反应 (4). 2CH3CH2OH+O22CH3CHO+2H2O (5).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解析】【详解】(1)乙醇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lCH2CH2OH,C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羟基、氯原子;(2)ClCH2CH2OH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氯乙烯,聚合生成E,E是一种常见的塑料,其化学名称是聚氯乙烯.(3)CH3CH2OH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F乙烯,由乙醇生产F的化学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4)乙醇在铜作催化剂和氧气作用下氧化生成乙醛,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5)CH3COOH和CH3CH2OH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生成B:CH3COOCH2CH3,化学方程式: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