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重庆市云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重庆市云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30*2′=60′)
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款无桩借还车模式的智能硬件。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一辆单车,完成一次几公里以内的市内骑行。下图为北京某用户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查询到的同一区域单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不同时段单车分布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路口附近( )
A. 办公区集中 B. 高档住宅集中
C. 公交站点集中 D. 工业区集中
2. 图中所示的手机功能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AS B. RS、GPS
C. GPS、GIS D. RS、GIS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11:43单车分布较稀疏,23:11单车分布较密集,并且单车主要集中分布在路口附近,主要原因是公交站点集中,人们下公交车以后可以方便地租用单车,故C选项正确;办公区和工业区是人们上班的区域,11:43是上班时间,单车数量应该较多,与图示不符;高档住宅区的居民租用单车的可能性不大;故ABD选项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人们通过智能手机租用和归还一辆单车,需要查询和定位同一区域单车分布位置和数量信息,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和GIS,故C选项正确;查询同一区域单车分布状况不能使用RS,故ABD选项错误。故选C。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 D. 水源
4. 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光照弱 B. 降水少
C. 多大风 D. 低温冻害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多湿,不耐寒”可知,根据热量和降水由多到少,将广东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适宜荔枝种植,北部地区水热条件差,不适宜荔枝种植,所以划分指标为气候,故选A。
【4题详解】
由材料“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多湿,不耐寒”可知,对荔枝生产最大的影响因素为气温高低。读图可知,Ⅰ区位于广东北部山区,海拔高,且易受寒潮影响,冬季气温低,低温冻害影响荔枝生产,故选D。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 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回答下列各题。
5. 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6. 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 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 开发的成本太高
C. 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 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5. D 6. D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
【5题详解】
湿地不包括大洋中心,故④不符合。故选D。
【6题详解】
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故选D。
读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 图中①表示( )
A. 过度樵采 B. 过度放牧
C. 过度开垦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8. 图中②因素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于( )
A. 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 B.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C. 干旱的绿洲边缘 D. 内陆河流沿岸或冲积扇地区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示意图中,根据其中各项的数值比例大小的特点即可知,①表示的是过度樵采;②表示的是过度放牧;③表示的是过度农垦;④表示的是水资源利用不当;故可知A选项正确。
【8题详解】
由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中②表示的是过度放牧,而因过度放牧所造成的荒漠化,应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故B选项符合题意;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应是过度农垦,故A选项错误;干旱区的绿洲边缘的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农垦和过度樵采,故C选项错误;内陆河流沿岸或冲积扇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
读 1937~1980 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9. 对该县 1937~1980 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了
C. 荒漠化面积扩大了约 3 倍 D. 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两倍
10. 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口数量的变化 B. 耕地面积的变化
C. 放牧强度的变化 D. 气候的变化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1937—1980年该县耕地面积、荒漠化面积、放牧强度和人口密度都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和人口总数增加量相比增加比例较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项正确;1937年该地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千米,1980年该地人口密度为80人/平方千米,而该地面积不会变化,所以人口总数翻了两番,A项错误;该县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约1%增加到了30%多,扩大的面积远远超过原来的3倍,C项错误;图中只体现了放牧强度,没有体现草场面积的变化,因此不能确定绵羊总数,故D项错误。
【10题详解】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读图可知,该县人口总数翻了两番,庞大的人口和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是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其中树木有40% 销往中国,另外40%销往欧洲,用于制作地板、装饰、花园家具等奢侈木制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 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
A. 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B. 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
C. 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 D. 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
12. 与会国家为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①加强热带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④为摆脱贫困,只砍伐名贵木材
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禁砍伐树木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和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客观上均会造成刚果河流域的雨林破坏,但只能是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刚果河流域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较为落后。且地处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贫困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通过大面积砍伐雨林以换取经济收入的行为才是造成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故C选项符合题意;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仅是雨林破坏后恢复速度缓慢的原因,并不是雨林大面积被毁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题详解】
保护雨林的五项措施中,名贵树木之所以名贵,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类树木种群数量的稀少,砍伐此类树木会造成此类树木物种的消失,故④项不正确;完全严禁砍伐树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故⑤项错误;而①②③项措施符合雨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故D选项符合题意。
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图为我国综合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五个能源基地中( )
A. 山西基地煤炭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
B. 新疆基地油气资源丰富,以能源加工和出口为发展方向
C. 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不便,以新能源发电、输电建设为重
D. 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远,生产技术水平低
14. 各能源基地地区环境问题及其调整方向是( )
A. 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全面转向第三产业
B. 新疆水资源短缺,应兴建坎儿井保证矿区用水
C. 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
D. 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停止畜牧业发展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山西基地煤炭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故A项正确;新疆基地油气资源丰富,以能源开采加工和东输为主,发展方向是向中下游发展,故B项错误;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不便,以水电开发、输电建设为重,故C项错误;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近,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故D项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将种植业转向恢复草地,实行放牧业,故A项错误;新疆水资源短缺,应提高生产技术,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循环利用率,故B项错误;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故C项正确;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控制畜牧业合理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2009年3月3日,麦罗维大坝发电仪式在麦罗维举行。麦罗维大坝是继埃及阿斯旺大坝后在尼罗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水坝,该大坝对苏丹解决能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苏丹的“三峡工程”。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5. 该大坝的主要功能是( )
A. 防洪 B. 发电
C. 灌溉 D. 航运
16. 该大坝建成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A. 库区周围降水增加 B. 库区昼夜温差减小
C. 减少尼罗河下游泥沙沉积 D. 使下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水库建成后一般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灌溉等功能,而由题干可知“该大坝对苏丹解决能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故可知该大坝的主要功能就应是以利用水能发电为主,故B选项符合题意。
【16题详解】
水库建成后,使当地水域面积增加,从而会使当地水汽蒸发量增加,而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会使水库区附近降水量增加,故A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地水域而积增加,受水体热容量(吸热增温慢,降温也慢)的影响,会使库区白天气温降低,而夜间气温升高,故昼夜温差会变小,所以B选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河流进入库区水域后流速会变慢,故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在库区沉积,从而使库区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所以尼罗河下游泥沙沉积量也会相应的减少,故C选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水库的建成会使库区下游的河流含沙量(库区沉积)及河流水量(库区引水灌溉)均减少,故下游的水土流失不会加剧,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下图中a、b是美国田纳西河上某水文站先后两次测得的降水后河流流量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田纳西河流域内发生的地理事件最可能的是( )
A. 下游洪涝灾害增加 B. 上游修建水库
C. 水文站上游流域内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 D. 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18. 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 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 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C. 大规模的水电开发,促进了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D. 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
19. 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 B. 土壤
C. 地形 D. 植被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分析对比图中先后两次的流量过程线的变化特点即可知与第一年相比第二年的河流径流量峰值出现时间延后,且峰值流量变小,即流量过程线趋于平缓,说明第二年河流上游降水后径流调节作用明显。而由于汛期水量变小,故下游洪涝灾害会减轻,故A选项错误;上游修建水库后会对库区下游河流水量产生调节作用(削洪补枯),符合图中所反映的流量过程线的变化特点,故B选项正确;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增加地表硬化地面的面积,从而会在降水过,后因下渗径流量的减少而导致地表径流量加大,故上游城市化速度加快后,会使降水后地表径流汇入河流的速度也加快,从而使流量过程线呈现出峰值加大且峰值出时间提前的特点。与图中第二年所示的曲线特点不符,故C选项错误;地表植被有促进地表水下渗从而减小地面径流量的作用。若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会使降水后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加大,且地表径流汇水速度会加快,从而使流量过程线呈现出峰值加大且峰值出时间提前的特点,同样与图中第二年的曲线所示的特点不符,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18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水能、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均较丰富,是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所以田纳西河流域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就应是依靠充足而廉价的电力发展高耗能工业(如有色金属冶炼),故C选项符合题意。而通航条件的改善是工业走廊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见前面的分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旅游业的发展和防治污染与工业走廊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故B、D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题详解】
根据农业区位条件的特点可知,气候条件主要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等要素,虽然也可以人为改变,但由于此类要素主要与大气的运动和变化的特点有关,故与地形、土壤和植被条件相比,是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故A选项符合题意。
读下图,回答以下各题。
20. 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不同 B. 热量不同
C. 降水量不同 D. 地形不同
21. 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 气候资源优势 B. 动物资源优势
C. 劳动力资源优势 D. 土地资源优势
22. 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⑤⑥⑦⑧ D. ②⑦⑧
【答案】20. B 21. D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图示轮廓与经纬度位置,可判断甲为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影响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主要是气候中的热量,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较低,只能一年一熟,适宜种植温凉作物;而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处于亚热带地区,热量较充足,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种植喜湿热的水稻等。故答案选B项。
【21题详解】
甲图中 P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该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故答案选D项。
【22题详解】
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而乙图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图示长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较强;该地热量充足,降水丰富,耕地类型属于水田,主要是发展水稻种植业,该地沪宁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辽中南地区才是我国重工业基地,且我国旱地耕作业主要是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项目的是③④⑤⑥,选择B项。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3.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部曾经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在新的产业转移中演变为
“沿海接单,内地加T”,主要是因为( )
A. 劳动力成本的变化 B. 市场需求的变化
C. 内部交易成本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变化
24. 为把握正在兴起的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湖北省决定在三峡大坝下游、紧邻长江的宜昌市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该工业园建立的突出优势为( )
A. 劳动力成本低 B. 土地资源廉价
C. 电力资源丰富 D. 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23. A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也迅速提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因而选择在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内地进行加工生产,故A正确。产业若是考虑到国内市场饱和或国外关税问题而转移,说明是受市场需要变化的影响,但我国新的产业转移中仍然是接国外的货单,在国内加工,故排除B。产业转移过程中某些国家或地区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从而吸引外来者的投资,而我国东部看中内地的不是投资环境,加工工业看中的是劳动力成本,故C错。 此次产业转移中国家政策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D。
【24题详解】
该工业园邻近三峡电站,水电资源丰富而廉价,有利于工业园的发展,故C正确。内地省区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较低且相差不大,故不是突出优势,排除A、B。宜昌靠近长江,内河航运便利,但其他的交通运输条件并非有很大优势,故D错。
下图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5. 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6. 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7. “西气东输”工程对于东部地区环境的主要影响在于
A. 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区位优势 B. 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
C. 减轻大气污染 D. 增加就业岗位
【答案】25. B 26. D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箭头方向可知,发达地区资金充足,而欠发达地区资金缺乏,故资金流向应是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故①项正确;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地区,故技术的流向不可能是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故②项错误;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充足,但因经济水平低,故就业岗位不足;发达地区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均较高,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劳动力流向就应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故③项正确;欠发达地区资源较丰富且本地需求量小(经济水平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故资源流向就应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故④项错误;所以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就应是B选项。
【26题详解】
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是重污染企业(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法律、法规较严格,故企业污染物处理成本较高,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常利用欠发达地区相关污染物排放管理不严且污染治理费用较低的特点而向欠发达地区迁移),而此类企业迁入欠发达地区,会造成当地会出现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故①项错误;欠发达地区科技水平较低,并不适合发展高技术产业,故②项错误;第二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入欠发达地区,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发展,故③④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27题详解】
“西气东输”工程可以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是对经济的影响,故B选项与题意不符;“西气东输”工程还有利于改变东部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从而起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故C选项正确;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区位优势和增加就业岗位应是该工程对西部气源地地区的影响,故A、D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图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8.南水北调工程能给调入区带来( )
A. 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B. 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C. 社会效益——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
D. 环境效益——治理工业“三废”
【答案】C
【解析】南水北调可以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属于生态效益,A错。促进经济发展属于经济效益,B错。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属于社会效益,C对。工业三废指废水、废气和废渣,与南水北调关系不大,D错。故选C。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今年来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 B. 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C. 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 D. 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30. 关于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业转移将导致该产业生产成本升高
B. 促进转入地和转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
C. 发达区域转出产业的主体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D. 产业的区位选择完全受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影响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所以,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产业开始逐步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内陆地区。
【30题详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发展的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劳动力成本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C、D错误;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降低产业的生产成本,A错误;产业转移将拉动迁入地经济发展,而使迁出地从老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从而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B正确。
二、非选择题部分(40′)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接日韩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呼之欲出。山东省与日本一衣带水,和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离这两个国家最近的省份,具有经贸往来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加入WTO、制造业全球基地初露端倪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及其与日、韩产业转移的对接,就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最近,山东省提出了“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口号,使山东由“经济大省”变为“经济强省”。
材料二
(1)日、韩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
A.接近市场 B.接近劳动力
C.接近廉价的土地 D.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山东成为日、韩产业转移基地的优势在哪里?
(3)分析A区域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4)你认为山东省在积极引进国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答案】(1)D
(2)①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日、韩;②工业基础好,而且工业联系较为紧密;③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④市场广阔;⑤土地廉价;⑥内部交易成本低等。
(3)缺水原因:自然原因: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特别是春季);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措施:①修建水库;②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③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④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⑤海水淡化;⑥工业污水处理后可作为工业冷却水重新利用;⑦提高水价;⑧保护生态环境等。
(4)要点:①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②升级的产业,要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③注重环境效益,避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的代价来换取短暂的经济发展;④注重社会效益,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比例要适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移
(1)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土地廉价是山东吸引日、韩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而所有产业转移都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所以造成日、韩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就应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山东省与日本一衣带水,和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离这两个国家最近的省份,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日、韩,具有经贸往来的地缘优势,而且山东省工业基础好,与日韩工业联系较为紧密,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土地廉价,山东省政策优惠,内部交易成本低。据此即可作答。
(3)据图可知,图中A地位于山东省西侧,应属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而当地缺水原因的分析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进行分析:自然方面应从年降水(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强,降水总量不大),地区河流径流量(地表径流量小)和蒸发量(地处暖温带,夏季气温高,蒸发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人为原因应从地区用水量(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一般应从“开源”即增加地区供水量的措施(修建水库、海水淡化);二是“节流”即节约用水的措施(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工业污水处理后可作为工业冷却水重新利用);三是政策管控(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提高水价、保护生态环境);据此即可组织答案。
(4)山东在吸引产业转移时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注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经济效益方面应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即: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的后续发展即产业升级空间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方面,应注意引进产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吸收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避免造成严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社会效益即是指不同类型企业应保持相对合理的比例,以有利于原料、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据此即可组织答案。
32.近二十年北半球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根据图甲、乙、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2)图乙反映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怎样变化?
(3)结合图丙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
【答案】(1)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着陡坡开荒;过度垦殖的问题。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2)从1985年到1997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覆盖多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多。
(3)常绿植被覆盖率高导致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气温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气温低。
【解析】本题为读图分析题,主要考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及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综合甲乙两张图所给出的信息:由图甲可知当地的山区种植业的农业产值比重较高,说明当地的地形结构中,山区的比重较大,由图乙可知当地经治理后恢复的植被类型是常绿林,故可推测出当地应是我国南方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据此即可作答。
(1)分析当地的农业产值比重可知当地山区以种植业为主是最突出的土地利用问题(山区平地少,地形坡度大,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故可知该地区的山区应存在过度开垦即陡坡开荒的现象,再结合当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可知当地年降水量较大,故可知当地受坡地开垦的影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故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据此即可答题。
(2)本题为读图描述题,分析图乙表格即可知1985-1997年间,当地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覆盖多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多。
(3)分析图丙可发现当地植被覆盖率发生变化后,林内外温差呈现出夏季内外温差为负值,即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夏季林地吸收太阳光较多,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故地面辐射弱,故林内气温低于林外);冬季值为正值,说明林内气温高于林外气温(冬季林地保温效果好,散热慢,故气温高于林外),这就体现了林地对当地气温的影响。据此即可作答。
33.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新疆是中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到2020年,新疆将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综合下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示分析新疆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的条件。
(2)下列属于新疆在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的是(多选)( )
A.区内消费市场有限 B.距离东部消费市场较远
C.交通运输落后 D.生态环境脆弱
(3)试述新疆能源资源战略基地的发展方向。
【答案】(1)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十分丰富;邻近中亚和俄罗斯,有利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输入;因此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
(2)ABCD。
(3)将能源以煤电、煤化工等形式实行转化;然后通过输电线路或管道供应内地市场;对能源进行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疆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能源基地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有:一是资源类型的多样且储量丰富,据图可知当地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丰富。同时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夏季昼长长,降水少晴天多,故太阳能资源丰富;同时当地冬季距亚洲高压近,地表平坦,气候干旱植被少,故风力大且大风日数多,故风能资源也较丰富。二是区位优势(邻近中亚和俄罗斯等石油产区,有利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输入)。据此即可作答。
(2)在新疆在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经济水平低,人口少,故区内消费市场有限;且距离东部消费市场较远,地区交通运输水平较落后;加之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都是新疆地区经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故A、B、C、D四项均符合题意。
(3)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新疆能源基地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本地需求量小且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所以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就应是以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外运的运输及转化效率为主要方向,故将能源以煤电、煤化工等形式实行转化;然后通过输电线路或管道供应内地市场;对能源进行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就会成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