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题
1.下列过程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力发电 B. 金属锈蚀 C. 饭菜变馊 D. 呼吸消化
【答案】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水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金属锈蚀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饭菜变馊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呼吸消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正确选项A。
2.下列物质既是空气的成分,又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氧化铝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答案】D
【详解】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物质;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
A项,氧化铝由铝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属于氧化物,但氧化铝不是空气的成分,故A项错误;
B项,氧气是空气的成分,但氧气只由一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B项错误;
C项,稀有气体是空气的成分,但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C项错误;
D项,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属于氧化物,且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故D项正确;
正确答案为D。
3.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物质中有一种与另外三种物质类别不同的是( )
A. 过氧化氢 B. 二氧化硫 C. 冰水 D. 空气
【答案】D
【详解】A、过氧化氢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正确;
B、二氧化硫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正确;
C、冰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正确;
D、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正确;
正确选项D。
4.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B.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四氧化三铁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 干冰升华,周围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B
【分析】A、根据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干冰升华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C选项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周围产生大量白雾,故D选项说法正确;
正确选项B。
5.下列常见物品中主要由天然有机材料制成的是( )
A. 不锈钢锅 B. 蚕丝丝巾 C. 塑料盆 D. 玻璃杯
【答案】B
【分析】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材料,可根据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的分类依据、产品名称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不锈钢锅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A选项错误;
B、蚕丝丝巾是用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B选项正确;
C、塑料盆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故C选项错误;
D、玻璃杯是用玻璃制成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选项错误;
正确选项B。
6.下列化学肥料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 尿素:CO(NH2)2 B. 重过磷酸钙:Ca(H2PO4)2
C. 氯化钾:KCl D. 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答案】D
【详解】复合肥是含有N、P、K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四种物质中,只有磷酸二氢铵中含有N、P两种营养元素,正确选项D。
7.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明矾做絮凝剂可以使硬水软化
B. 水通电分解时产生的正极的氢气和负极的氧气体积比为2:1
C. 纯净水是软水,但软水不一定是纯净水
D. 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详解】A项,明矾加入水中形成的氢氧化铝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使之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不能除去硬水中的杂质离子,不能使硬水软化;故A项错误;
B项,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2×1):(2×16)=1:8,故B项错误;
C项, 纯净水是经过一定的生成流程生产出的水,是纯洁、干净不含杂质或细菌的水,也属于软水;而软水只是含有杂质离子较少的水,不一定纯洁、干净,不一定是纯净水,故C项正确;
D项,活性炭含有大量疏松多孔结构,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D项错误;
正确选项:C。
8.下列含氮的化合物或者离子中,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的一组是 ( )
A. NO HNO3 NH4+ B. NH3 N2O3 NO2
C. NO3- NO2 NH4Cl D. NO NH3 NaNO3
【答案】C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详解】A、根据化合价法则, NO 、HNO3 、NH4+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5、-3;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合价法则,NH3、N2O3 、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3、+4,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化合价法则,NO3- 、NO2 、NH4C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5、+4、-3,故选项符合题意;
D、根据化合价法则, NO、NH3 、Na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3、+3,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正确选项C。
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详解】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易发生危险,故A错误;
B、过滤时,不能直接把液体倒入过滤器中,应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
C、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刻度线、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在一条直线上,C正确;
D、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氯化钠应放左盘,砝码放右盘,D错误;
正确选项C。
10.料酒中的乙醇和食醋中的醋酸能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C4H8O2),因此炒菜时加料酒和食醋可以调香。下列关于乙酸乙酯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酸乙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B. 乙酸乙酯分子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C. 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g
D. 乙酸乙酯是有机物
【答案】D
【分析】A、根据微观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来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D、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乙酸乙酯是由乙酸乙酯分子构成的,1个乙酸乙酯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酸乙酯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酸乙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正确选项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一定都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
B. 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C. 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
D. 酸和碱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D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分为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详解】A、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等,如氦原子和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2、8,但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一定是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正确选项D。
12.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
A. Cu2+、SO42-、Cl-、Na+ B. OH-、K+、NO3-、Ba2+
C. Mg2+、SO42-、Al3+、Cl- D. Na+、HCO3-、K+、Cl-
【答案】C
【详解】A.含Cu2+的溶液显蓝色,而题给溶液为无色透明,不合题意,A错误;
B. pH=1的溶液为酸性溶液,H+与OH-反应生成水,不能共存,B错误;
C.酸性条件下,H+与Mg2+、SO42-、Al3+、Cl-之间不反应,且溶液为无色,符合题意,C正确;
D. pH=1的溶液为酸性溶液,H+与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共存,D错误;
正确选项C。
13.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滤渣中一定有Cu、Ag B. 滤液中一定有Fe3+
C. 滤渣中一定有Ag D. 滤液中一定有Ag+、Cu2+
【答案】C
【详解】氧化性:Ag+> Cu2+,加入铁粉,首先发生反应①:Fe+2AgNO3=2Ag+Fe(NO3)2,然后发生反应②:Fe+Cu(NO3)2=Cu+Fe(NO3)2。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不含有Fe,则两个反应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或者铁粉不足。
①若恰好完全反应,Fe将AgNO3和Cu(NO3)2中的银离子和铜离子完全置换,则滤液中一定有Fe2+、NO3-,且滤渣中一定有Ag和Cu;
②若铁粉不足,一定发生了反应①,可能发生了反应②,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Ag,溶液中一定含有Fe2+、NO3-,可能含有Ag+,一定含有Cu2+;
综上所述,滤渣中一定有Ag,C符合题意;
正确选项为C。
14.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 + H2O=NaOH + 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的产物有 ( )
A. Ca(OH)2 和H2 B. CaCO3、NaOH 和H2
C. NaOH 和Ca(OH)2 D. Ca(OH)2、CaCO3和H2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 NaH + H2O=NaOH + H2↑;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钙溶液与Na2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则 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钙溶液与足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完全反应,故产物是CaCO3、NaOH和H2,B项正确,A、C、D项错误;
正确选项为B。
15.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C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氢气体也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达不到除杂的目的,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碳酸钠与盐酸也反应,达不到除杂的目的,B错误;
C.碳酸钙高温煅烧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C正确;
D.硫酸铜溶液与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达不到除杂的目的,D错误;
正确选项C。
16.现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X是( )
A. 浓硫酸 B. 澄清石灰水
C. 烧碱溶液 D. 纯碱溶液
【答案】D
【分析】由于随着X的加入溶液由酸性逐渐的变为中性又变为碱性,因此X应是一种碱性物质,首先排除A,再就是图象的中间一段溶液的pH值没有发生变化,说明X也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当把氯化钙也消耗完以后,再加X就会导致溶液变为碱性,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项,加入浓硫酸,溶液的酸性增强,pH减小,pH不可能大于7,故A项错误;
B项,澄清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若加入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pH增大,但与氯化钙不反应,所以图像应该是上升的曲线,没有一段直线,故B项错误;
C项,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pH增大,pH到7后说明盐酸已反应完,由于氢氧化钠与氯化钙不反应,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pH继续增大,图像应该是上升的曲线,没有一段直线,故C项错误;
D项,加入纯碱(即碳酸钠)后,碳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pH增大,pH到7后说明盐酸已反应完,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pH值不变,氯化钙反应完后碳酸钠过量,由于碳酸钠显碱性,pH增大,与图像一致,故D项正确;
正确选项D。
17.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氯化铝中氯元素化合价________;
(2)5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_;
(3)乙醇___________;
(4)不含金属元素的碱____________。
【答案】(1). -1 (2). 5NO3- (3). C2H5OH (4). NH3∙H2O
【详解】(1)氯化铝化学式为AlCl3, 铝元素为+3价,根据化合价法则,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正确答案:-1。
(2)硝酸根离子的化学式为NO3-,5个硝酸根离子可以表示为5NO3-;正确答案:5NO3-。
(3)乙醇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其结构简式为C2H5OH;正确答案:C2H5OH。
(4)不含金属元素的碱为一水合氨,其分子式为NH3∙H2O;正确答案:NH3∙H2O。
18.材料的应用推动了城市发展,很多方面涉及到了化学反应,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写出用赤铁矿为原料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的漂洗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便可得到氢氧化钾。请按要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分解反应:___________,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
【答案】(1). Fe2O3+3CO 高温 2Fe+3CO2 (2). CaCO3 高温 CaO + CO2↑ (3). CaO+ H2O=Ca(OH)2 (4). Ca(OH)2 + K2CO3= CaCO3↓+ 2KOH
【分析】(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高温下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碳酸钙能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沉淀。
【详解】(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高温下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反应的方程式为:;正确答案:。
(2)碳酸钙能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为化合反应:CaO+H2O=Ca(OH)2;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为复分解反应:Ca(OH)2+K2CO3=CaCO3↓+ 2KOH;正确答案:;CaO+ H2O=Ca(OH)2 ;Ca(OH)2 +K2CO3= CaCO3↓+ 2KOH。
19.A、B、C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M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现有t1℃时A、B、C的三种饱和溶液,分别将它们升温到t3℃,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t2℃时,AB物质溶解度相等 (2). CA
【分析】(1)根据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解答;
(2)根据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
(3)根据升高温度,各物质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比较;
【详解】(1)图中M点表示t2℃时,A、B物质溶解度相等;正确答案:t2℃时,A、B物质溶解度相等。
(2)根据图中曲线可知,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A。
20.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
(2)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3)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G:_________________;G + F → I: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aCO3 (2). 过滤 (3). Fe2O3+6HCl=2FeCl3 + 3H2O (4). FeCl3 + 3NaOH = 3NaCl+ Fe(OH)3↓
【分析】根据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A在高温下又会生成无色气体C和物质D,所以A为碳酸钙,C为二氧化碳,D为氧化钙,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E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F为氢氧化钠;若I是红褐色沉淀,则I为Fe(OH)3,G是有色溶液为FeCl3溶液,G是由氧化物B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所以B为Fe2O3;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A在高温下又会生成无色气体C和物质D,所以A为碳酸钙,C为二氧化碳,D为氧化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 CaCO3。
(2)过滤是将不溶性的固体从溶液中分离的一种方法,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要得到F溶液,需要过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过滤。
(3)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I是红褐色沉淀,则I为Fe(OH)3,它是由G 和F反应产生的,而F为氢氧化钠溶液,因此,G为氯化铁,二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FeCl3 +3NaOH =3NaCl+Fe(OH)3↓;G为氯化铁溶液,它是由氧化物B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所以B为Fe2O3,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正确答案:Fe2O3+6HCl=2FeCl3 + 3H2O;FeCl3 + 3NaOH = 3NaCl+ Fe(OH)3↓。
21.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NH4)2CO3、BaCl2、NH4Cl 、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
(2)写出①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②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uSO4 (NH4)2CO3 (2). Na2SO4 BaCl2 NH4Cl (3). KCl (4). Na2SO4+ BaCl2= BaSO4↓+ 2NaCl (5). NH4Cl + NaOH △ NaCl + H2O + NH3↑
【分析】有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因此白色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说明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CuSO4;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不溶解,说明沉淀为硫酸钡,而不是碳酸钡,因此可判断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Na2SO4、BaCl2,一定不含(NH4)2CO3;无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为氨气,说明原固体中含有NH4Cl;而氯化钾的有无在整个实验中对反应结论无影响;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因此白色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说明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CuSO4;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不溶解,说明沉淀为硫酸钡,而不是碳酸钡,说明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Na2SO4、BaCl2,一定不含(NH4)2CO3;无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为氨气,说明原固体中含有NH4Cl;而氯化钾的有无在整个实验中对反应结论无影响;
(1)据以上分析可知,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CuSO4 和 (NH4)2CO3,一定含有Na2SO4 、BaCl2 和 NH4Cl;可能含有KCl;正确答案:CuSO4 、(NH4)2CO3 ;Na2SO4 、BaCl2、NH4Cl;KCl。
(2)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所以①中化学反应方程式:Na2SO4+ BaCl2=BaSO4↓+2NaCl;正确答案:Na2SO4+BaCl2=BaSO4↓+2NaCl。
(3)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和氯化钠、水,所以②中化学反应方程式:NH4Cl+NaOH NaCl+H2O +NH3↑;正确答案:NH4Cl+NaOH NaCl+H2O +NH3↑。
2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写名称),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选择此装置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3)F装置有多种用途。若在F中盛放_____________,可以干燥二氧化碳;若在F中充满水时,也可以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______端通入(填“a”或“b”)。
【答案】(1).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 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 (3). B (4). 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 (5). 浓硫酸 (6). b
【详解】(1)A装置为固体加热反应的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中,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用到实验装置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 + MnO2 + O2↑;正确答案:2KMnO4K2MnO4 + MnO2 + O2↑。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体和液体在不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发生装置选用B装置;正确答案: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 ;B;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
(3)实验室常用浓硫酸来干燥酸性或者中性气体,则F盛放浓硫酸,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氧气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因此若在F中充满水时,则氧气应从b端通入;正确答案:浓硫酸;b。
23.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回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2). 猜想四 (3). NaOH (4). 将pH试纸伸入了待测液 (5). 溶液中有Na2SO4,无论是否有H2SO4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演示实验: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注意化学式的写法和配平;
假设猜想:根据酸碱不能共存判断不合理的猜想;
实验探究:①根据图示操作判断,检测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伸入溶液中;
②检验一种物质时要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硫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详解】演示实验: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正确答案: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假设猜想:硫酸能够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不能共存,猜想四不合理;正确答案:猜想四。
实验探究:(1)由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所以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正确答案:NaOH。
(2)①根据图示操作判断,检测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伸入溶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涂到pH试纸上;正确答案:将pH试纸伸入了待测液。
②检验一种物质时要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硫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正确答案:溶液中有Na2SO4,无论是否有H2SO4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24.将硫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7.5克放入烧杯中,加入80.8克水后,固体混合物完全溶解,再加入75克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23.3克。计算:
(1)原固体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
(3)往上述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再加多少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为7.5%?______________
【答案】(1). 81.1% (2). 10% (3). 50g
【分析】(1)根据沉淀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硫酸钠的质量,进而求质量分数;
(2)反应后溶液溶质为氯化钠,根据质量守定律,计算出反应后混合溶液的质量,从而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求解;
【详解】(1)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反应为Na2SO4+BaCl2=BaSO4↓+2NaCl,根据反应关系:Na2SO4—BaSO4可知,n(BaSO4)=23.3/233=0.1mol,则n(Na2SO4)= 0.1mol,原固体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0.1×142/17.5×100%=81.1%;正确答案:81.1%。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7.5+80.8+75-23.3=150g,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反应为Na2SO4+BaCl2=BaSO4↓+2NaCl,根据反应关系:BaSO4—2NaCl可知,n(BaSO4)=23.3/233=0.1mol,生成n(NaCl)=0.2mol,其质量为0.2×58.5=11.7g;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为0.1×142=14.2g,含有氯化钠为17.5-0.1×142=3.3g,所以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总质量为11.7g+3.3g=15g,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5/150×100%=10%;正确答案:10%。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再加x克水后,溶液质量为17.5+80.8+75-23.3+x=(150+x)g,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仍为11.7g+3.3g=15g,根据质量分数计算:15/(150+x)×100%=7.5%,解之可得x=50g;正确答案: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