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14 S 32 Cl 35.5
一、单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面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苛性钠
酒精
苏打
硝酸铵
标签
2.下列仪器对应名称正确的是( )
A.蒸发皿 B.三脚架
C.长颈漏斗 D.蒸馏烧瓶
3.在萃取—分液实验中,振荡分液漏斗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4. 下图所示四种化学实验操作的名称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分别为( )
A.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B.过滤、蒸馏、蒸发、萃取
C.蒸发、蒸馏、过滤、萃取 D.萃取、蒸馏、蒸发、过滤
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称量NaOH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中
C.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
D.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6.如图是10mL量筒的一部分,数字xy之间相差2 mL,若x=5,则量筒所盛液体的体积是( )
A.4.4 mL B.3.8 mL C.3.6 mL D.4.7 mL
7.用萃取法从碘水中分离出碘,所用萃取剂应具有的性质是( )
①不和碘水发生化学反应 ②能溶于水 ③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应小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④不溶于水 ⑤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应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
8.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及泥沙,将粗盐溶于水,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 过滤,不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②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②③①⑤④ D.②①③⑤④
9.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正确的操作是( )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用干燥、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并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其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10.除去括号内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Cu(Fe)----加盐酸,过滤;
B.NaCl溶液(碘)----CCl4,萃取、分液;
C.KNO3溶液(NaCl)----降温结晶,过滤
D.CO2(HCl)----氢氧化钠溶液,洗气
11.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g水所含的电子数为18NA
B.0.5molH2SO4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标准状况下,11.2L HF 含有 0.5NA 个 HF 分子
D.1 mol 氦气中含有 NA个He原子
12.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必须注意安全操作,下列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①在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③浓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稀硼酸溶液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⑤加热液体混合物时,在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全部
13.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 )
A. B.
C. D.
14.标准状况下,5.6 L O2中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 )
A.4N B. C.2N D.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molCO2 的质量为44g/mol
B.CO2的摩尔质量为44g
C.CO2的摩尔质量等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D.NA个CO2的质量(以克为单位)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相同
16.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荣获了
诺贝尔奖。已知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 g·mol-1
B.青蒿素中C、H、O的质量之比为15∶22∶5
C.1 mol青蒿素的体积约为22.4 L
D.1 mol青蒿素中含11 mol H2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3分)
17.(9分)下图表示实验室中常见的玻璃仪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仪器的字母填空: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________,要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
(2)g的名称是________。
(3)c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实验室中下列试剂不能盛放其中的是________。
A.烧碱 B.锌粒 C.活性炭 D.石灰石
(4)下图是为完成相应实验的装置图,请分析指出其中一处错误。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1molCH4含 碳原子________mol,含氢原子___________mol。
(2)标准状况下,0.5NA个CO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________。
(3)标准状况下,33.6LH2所含的分子数目为________。
(4)34g H2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0.5molH2SO4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19.(8分)(1)在同温同压下,相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
(2)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NO 和b mol O2,可发生如下反应:2NO+O2═2NO2,充分反应后容器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1.(6分)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11.2L,质量为18 g
(1)求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
(2)求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3)求两种气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2.(8分)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1)若已知一个NO、NO2分子的质量分别是ag、bg,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多少?(用含a、b数字的式子表示);10 g NO2物质的量是多少?(用含b的式子表示)
(2)已知H2+Cl22HCl,在某密闭容器中使NA个Cl2与2 mol H2充分反应后,容器中气体分子数目为多少个?此时气体总质量是多少?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5分)
23.(15分)Ⅰ.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图:
(1)实验室灼烧海藻,需要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__(填字母)。
a.试管 b.烧杯 c.坩埚 d.泥三角 e.铁三脚架 f.酒精灯
(2)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3)小组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在分液漏斗中进行,下层液体呈______色;他们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却未见液体流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须经过蒸馏,指出下面实验装置图中的错误之处:
①________; ② _________; ③_________。
(5)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最后晶态碘在_______里聚集。
Ⅱ.海水开发利用可以提取NaCl和Mg(OH)2。
(1)海水中提取的NaCl中若混有少量的KClO3固体(KCl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可通过溶解、________、_________等操作净化。
(2)生成Mg(OH)2用的沉淀剂一般是生石灰或熟石灰,所以Mg(OH)2沉淀中会混有Ca(OH)2,可通过反复洗涤去除Ca(OH)2,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A.苛性钠为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标签正确,故A正确;
B.酒精是易燃液体,标签正确,故B正确;
C.苏打是碳酸钠为纯碱,无毒物质,标签贴错,故C错误;
D.硝酸铵撞击或受热乙分解发生爆炸,属于爆炸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器材的名称。
【详解】A. 是坩埚,故不正确;
B. 是泥三角,故不正确;
C. 是分液漏斗,故不正确;
D. 是蒸馏烧瓶,故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A
【解析】试题分析:A.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倒转振荡,操作正确,故A正确;B.分液漏斗没有颠倒,故B错误;C.右手从指缝穿过漏斗口部没有压住玻璃塞,左手也没固定住活塞,故C错误;D.应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上下振荡,故D错误;故选A。
4.A
【解析】
【详解】由图可以知道,图中分别有漏斗、蒸发皿、蒸馏烧瓶(冷凝管)、分液漏斗,则四个装置对应的化学操作名称从左到右分别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本题选A。
5.B
【解析】
【详解】A. 分液时为将两层液体完全分离,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正确;
B.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吸水,称量NaOH时,称量物放在烧杯中,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中,B错误;
C. 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C正确;
D. 蒸馏时温度计测量蒸汽温度,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D正确。
答案选B。
6.C
【解析】
【详解】用量筒量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即眼睛、刻度、凹液面的最低处三点一线,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量筒从下到上刻度增大,由图示可知:数字xy之间相差2ml,若x=5,则y=3,一个小格为0.2ml,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是3.6ml,故答案为C。
7.A
【解析】
【详解】利用碘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来进行提取,须注意: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要大;萃取剂与原溶剂不相溶;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符合条件的是:①不和碘水发生化学反应④不溶于水⑤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应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故选A。
8.D
【解析】
【详解】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碳酸钠可以除去钙离子,加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根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镁离子,每一次所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引入的杂质离子也要除掉,所以碳酸钠加在氯化钡后面,以除去多余的钡离子,盐酸必须加在最后边,除去多余的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即顺序③①④不能改变,故选D。
9.C
【解析】
【分析】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详解】A. 不能把pH试纸放入溶液,会污染试剂,A项错误;
B. 不能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B项错误;
C. 符合测定溶液pH的方法,C项正确;
D. 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无法测定该溶液的pH,D项错误;
答案选C。
10.D
【解析】
【详解】A.Fe与盐酸反应,而Cu不能,则加盐酸后过滤可除去Cu中的Fe,故A正确;
B.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不易溶于水,则加CCl4,萃取、分液可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碘,故B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冷却结晶,过滤可实现除杂,故C正确;
D.CO2和HCl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故D错误;
故选D。
11.D
【解析】
【详解】A.18g水的物质的量是1mol,H2O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则1mol H2O中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A错误;
B.缺少溶液体积,不能计算微粒数目,B错误;
C.在标准状况下HF以聚合分子存在,不能确定HF分子数目,C错误;
D.1mol氦气中含有 NA个He分子,由于He是单原子分子,所以1mol He分子含有NA个He原子,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2.D
【解析】
【分析】①根据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②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且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
③根据酸液的腐蚀性分析;
④根据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⑤根据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H2、CO、CH4等易燃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故正确;
②稀释浓硫酸时,要考虑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密度比水大,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上面,放出的热足以使水沸腾,从而造成液滴飞溅,导致事故发生,所以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热量快速扩撒,故正确;
③浓碱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溅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故正确;
④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项: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⑤加热液体混合物,应防止暴沸,可加入碎瓷片,故正确;
①②③④⑤均正确,故选D。
13.D
【解析】
【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原理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水柱或气泡,常见方法有:①利用压强差形成水柱;②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形成压强差,形成气泡。
【详解】
A项、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故A正确;
B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故B正确;
C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故C正确;
D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故D错误。
故选D。
14.C
【解析】
【分析】根据n=V/Vm、N=nNA解答。
【详解】标准状况下,5.6 L O2中含有N个氧原子,氧气的物质的量是5.6L÷22.4L/mol=0.25mol,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0.5=2N。答案选C。
15.D
【解析】
【详解】A. 1molCO2 的质量为44g,A选项单位错误;
B. 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B选项单位错误;
C. CO2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C选项表述错误;
D. NA个CO2的质量(以克为单位)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相同,正确;
故答案选D。
16.A
【解析】
【详解】A.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 g·mol-1,故A正确;B.青蒿素中C、H、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22:5,故B错误 ;C.青蒿素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故C错误,D.青蒿素中不含H2,故D错误;本题选A。
17. ad f f 锥形瓶 A 滴管口伸入试管中
试管口向上 混合气体从短导管进入洗气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仪器和典型装置。
(1)用仪器的字母填空: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d,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f,要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应选择的仪器是f。
(2)g的名称是锥形瓶。
(3)氢氧化钠不能使用带有玻璃塞的试剂瓶,故选A。
(4)A滴管口伸入试管中,B试管口向上,C混合气体从短导管进入洗气瓶。
18.1 4 11.2L 1.5NA 1mol 49g
【解析】
【分析】每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微粒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1)每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所以1molCH4含碳原子1mol,含氢原子4mol。
(2)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所以 0.5molCO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V=0.5mol22.4L/mol=11.2L。
(3)标准状况下,33.6LH2的物质的量n==1.5mol,所含的分子数目为1.5NA。
(4)H2O2的摩尔质量为34g/mol,34g H2O2的物质的量为=1mol;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g/mol,0.5molH2SO4的质量为0.5mol98g/mol=49g。
19.3:2 3:2 1:1 a:(a+2b)
【解析】
【分析】(1)根据n=可知,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根据N=nNA可知,分子数与物质的量成正比;质量相同的氧气和臭氧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2)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种元素原子个数不变,据此计算出反应后容器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
【详解】(1)相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与摩尔质量成反比,则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48g/mol:32g/mol=3:2;根据N=nNA可知,分子个数之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则二者分子数之比=3:2;等质量的臭氧和氧气含有等质量的O原子,则含有氧原子个数相等,原子个数之比为1:1;
(2)无论NO和氧气是否完全反应,即无论容器中存在的微粒是什么,但密闭容器中各种元素原子个数不变,根据N=nNA知,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n(N):n(O)=n(NO):[n(NO)+2n(O2)]=amol:(a+2b)mol=a:(a+2b)。
20. 0.5mol 36g·mol-1 分别为5.6L
【解析】
【详解】(1)根据n=V/Vm=11.2L /22.4Lmol-1= 0.5mol ,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是0.5mol。
(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n=18g/0.5mol= 36g·mol-1。
设CO气体的物质的量X , CO2 气体的物质的量Y 则:28X+ 44Y =18 ,X+Y=0.5 ,解之得X=0.75mol 、Y= 0.25mol。CO的体积0.75mol=16.8L 。CO2的体积0.25mol =5.6L
21. (b-a)NA 10/(bNA)mol 3 75 g 37 g 0.5 mol
【解析】
【分析】(1)根据NO、NO2分子组成相差1个氧原子,可以计算出1个氧原子的质量,NA个氧原子的质量之和为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根据n=m/M计算NO2物质的量;
(2)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即气体的总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气体的质量均不变;
(3)根据1molCa(OH)2含2NA个OH-,可以计算出含有NA个OH-的Ca(OH)2物质的量,从而计算出钙离子的量;根据n=m/M计算Ca(OH)2的质量;
【详解】(1)NO、NO2分子组成相差1个氧原子,故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a)g;1 mol O的质量为(b-a)NAg,所以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b-a)NAg/mol;NO2的摩尔质量为bNAg/mol;根据n=m/M可知,10gNO2物质的量为10/bNAmol;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a)g ,(b-a)NA,10/bNAmol。
(2)反应前气体分子数目共为3NA,由反应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故反应后气体分子数目仍为3NA,由质量守恒原理知,容器中气体总质量1×71+2×2=75 g;
综上所述, 本题答案是:3,75 g。
(3)1 mol Ca(OH)2含2NA个OH-,故含有NA个OH-的Ca(OH)2物质的量为0.5 mol,质量为0.5×74=37 g;0.5 mol Ca(OH)2中含有钙离子的量为0.5 mol;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37g;0.5 mol。
22. cdef 过滤 萃取分液 紫
未打开分液漏斗的上口活塞(或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凹槽未对准分液漏斗上口小孔)
缺少石棉网 ; 温度计插到了液体中 ; 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颠倒 使蒸馏烧瓶受热均匀,控制加热温度不至过高
蒸馏烧瓶 蒸发结晶 趁热过滤
取适量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洗净,反之则否
【解析】
【分析】Ⅰ.(1)灼烧海带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及坩埚;
(2)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从碘水中分离出碘采用分液方法;
(3)萃取剂的选取标准:和原溶剂不互溶,和溶质不反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4)温度计测量馏分温度,冷凝管中的水遵循“下进上出”原则,加热烧瓶需要垫石棉网;
(5)水浴加热时烧瓶受热均匀,且温度不至于过高;
Ⅱ.(1) NaCl中若混有少量的KClO3固体(KCl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提纯;
(2)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有没有Ca2+。
【详解】Ⅰ.(1)灼烧海带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及坩埚,故选cdef;
(2)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从碘水中分离出碘采用萃取分液方法,所以①的操作名称是过滤,③的操作名称是萃取分液;
(3)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且和水不互溶,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所以有机层在下方、水在上方,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色;如果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则液体不会流出;
(4)温度计测量馏分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管中的水遵循“下进上出”原则,否则易炸裂冷凝管;加热烧瓶需要垫石棉网,否则,烧瓶受热不均匀;
(5)水浴加热时烧瓶受热均匀,且温度不至于过高而使碘转化为气态,最后碘在蒸馏烧瓶内聚集;
Ⅱ.(1)借助溶解、蒸发结晶、趁热过滤等操作可除去NaCl中若混有的少量KClO3固体;
(2)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方法是取适量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洗净,反之则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14 S 32 Cl 35.5
一、单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面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苛性钠
酒精
苏打
硝酸铵
标签
2.下列仪器对应名称正确的是( )
A.蒸发皿 B.三脚架
C.长颈漏斗 D.蒸馏烧瓶
3.在萃取—分液实验中,振荡分液漏斗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4. 下图所示四种化学实验操作的名称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分别为( )
A.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B.过滤、蒸馏、蒸发、萃取
C.蒸发、蒸馏、过滤、萃取 D.萃取、蒸馏、蒸发、过滤
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称量NaOH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中
C.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
D.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6.如图是10mL量筒的一部分,数字xy之间相差2 mL,若x=5,则量筒所盛液体的体积是( )
A.4.4 mL B.3.8 mL C.3.6 mL D.4.7 mL
7.用萃取法从碘水中分离出碘,所用萃取剂应具有的性质是( )
①不和碘水发生化学反应 ②能溶于水 ③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应小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④不溶于水 ⑤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应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
8.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及泥沙,将粗盐溶于水,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 过滤,不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②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②③①⑤④ D.②①③⑤④
9.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正确的操作是( )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用干燥、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并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其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10.除去括号内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Cu(Fe)----加盐酸,过滤;
B.NaCl溶液(碘)----CCl4,萃取、分液;
C.KNO3溶液(NaCl)----降温结晶,过滤
D.CO2(HCl)----氢氧化钠溶液,洗气
11.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g水所含的电子数为18NA
B.0.5molH2SO4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标准状况下,11.2L HF 含有 0.5NA 个 HF 分子
D.1 mol 氦气中含有 NA个He原子
12.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必须注意安全操作,下列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①在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③浓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稀硼酸溶液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⑤加热液体混合物时,在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全部
13.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 )
A. B.
C. D.
14.标准状况下,5.6 L O2中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 )
A.4N B. C.2N D.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molCO2 的质量为44g/mol
B.CO2的摩尔质量为44g
C.CO2的摩尔质量等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D.NA个CO2的质量(以克为单位)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相同
16.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荣获了
诺贝尔奖。已知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 g·mol-1
B.青蒿素中C、H、O的质量之比为15∶22∶5
C.1 mol青蒿素的体积约为22.4 L
D.1 mol青蒿素中含11 mol H2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3分)
17.(9分)下图表示实验室中常见的玻璃仪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仪器的字母填空: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________,要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
(2)g的名称是________。
(3)c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实验室中下列试剂不能盛放其中的是________。
A.烧碱 B.锌粒 C.活性炭 D.石灰石
(4)下图是为完成相应实验的装置图,请分析指出其中一处错误。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1molCH4含 碳原子________mol,含氢原子___________mol。
(2)标准状况下,0.5NA个CO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________。
(3)标准状况下,33.6LH2所含的分子数目为________。
(4)34g H2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0.5molH2SO4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19.(8分)(1)在同温同压下,相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
(2)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NO 和b mol O2,可发生如下反应:2NO+O2═2NO2,充分反应后容器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1.(6分)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11.2L,质量为18 g
(1)求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
(2)求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3)求两种气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2.(8分)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1)若已知一个NO、NO2分子的质量分别是ag、bg,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多少?(用含a、b数字的式子表示);10 g NO2物质的量是多少?(用含b的式子表示)
(2)已知H2+Cl22HCl,在某密闭容器中使NA个Cl2与2 mol H2充分反应后,容器中气体分子数目为多少个?此时气体总质量是多少?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5分)
23.(15分)Ⅰ.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图:
(1)实验室灼烧海藻,需要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__(填字母)。
a.试管 b.烧杯 c.坩埚 d.泥三角 e.铁三脚架 f.酒精灯
(2)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3)小组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在分液漏斗中进行,下层液体呈______色;他们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却未见液体流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须经过蒸馏,指出下面实验装置图中的错误之处:
①________; ② _________; ③_________。
(5)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最后晶态碘在_______里聚集。
Ⅱ.海水开发利用可以提取NaCl和Mg(OH)2。
(1)海水中提取的NaCl中若混有少量的KClO3固体(KCl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可通过溶解、________、_________等操作净化。
(2)生成Mg(OH)2用的沉淀剂一般是生石灰或熟石灰,所以Mg(OH)2沉淀中会混有Ca(OH)2,可通过反复洗涤去除Ca(OH)2,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A.苛性钠为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标签正确,故A正确;
B.酒精是易燃液体,标签正确,故B正确;
C.苏打是碳酸钠为纯碱,无毒物质,标签贴错,故C错误;
D.硝酸铵撞击或受热乙分解发生爆炸,属于爆炸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器材的名称。
【详解】A. 是坩埚,故不正确;
B. 是泥三角,故不正确;
C. 是分液漏斗,故不正确;
D. 是蒸馏烧瓶,故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A
【解析】试题分析:A.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倒转振荡,操作正确,故A正确;B.分液漏斗没有颠倒,故B错误;C.右手从指缝穿过漏斗口部没有压住玻璃塞,左手也没固定住活塞,故C错误;D.应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上下振荡,故D错误;故选A。
4.A
【解析】
【详解】由图可以知道,图中分别有漏斗、蒸发皿、蒸馏烧瓶(冷凝管)、分液漏斗,则四个装置对应的化学操作名称从左到右分别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本题选A。
5.B
【解析】
【详解】A. 分液时为将两层液体完全分离,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正确;
B.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吸水,称量NaOH时,称量物放在烧杯中,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中,B错误;
C. 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C正确;
D. 蒸馏时温度计测量蒸汽温度,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D正确。
答案选B。
6.C
【解析】
【详解】用量筒量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即眼睛、刻度、凹液面的最低处三点一线,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量筒从下到上刻度增大,由图示可知:数字xy之间相差2ml,若x=5,则y=3,一个小格为0.2ml,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是3.6ml,故答案为C。
7.A
【解析】
【详解】利用碘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来进行提取,须注意: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要大;萃取剂与原溶剂不相溶;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符合条件的是:①不和碘水发生化学反应④不溶于水⑤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应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故选A。
8.D
【解析】
【详解】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碳酸钠可以除去钙离子,加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根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镁离子,每一次所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引入的杂质离子也要除掉,所以碳酸钠加在氯化钡后面,以除去多余的钡离子,盐酸必须加在最后边,除去多余的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即顺序③①④不能改变,故选D。
9.C
【解析】
【分析】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详解】A. 不能把pH试纸放入溶液,会污染试剂,A项错误;
B. 不能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B项错误;
C. 符合测定溶液pH的方法,C项正确;
D. 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无法测定该溶液的pH,D项错误;
答案选C。
10.D
【解析】
【详解】A.Fe与盐酸反应,而Cu不能,则加盐酸后过滤可除去Cu中的Fe,故A正确;
B.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不易溶于水,则加CCl4,萃取、分液可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碘,故B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冷却结晶,过滤可实现除杂,故C正确;
D.CO2和HCl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故D错误;
故选D。
11.D
【解析】
【详解】A.18g水的物质的量是1mol,H2O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则1mol H2O中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A错误;
B.缺少溶液体积,不能计算微粒数目,B错误;
C.在标准状况下HF以聚合分子存在,不能确定HF分子数目,C错误;
D.1mol氦气中含有 NA个He分子,由于He是单原子分子,所以1mol He分子含有NA个He原子,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2.D
【解析】
【分析】①根据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②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且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
③根据酸液的腐蚀性分析;
④根据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⑤根据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H2、CO、CH4等易燃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故正确;
②稀释浓硫酸时,要考虑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密度比水大,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上面,放出的热足以使水沸腾,从而造成液滴飞溅,导致事故发生,所以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热量快速扩撒,故正确;
③浓碱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溅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故正确;
④给液体加热注意事项: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⑤加热液体混合物,应防止暴沸,可加入碎瓷片,故正确;
①②③④⑤均正确,故选D。
13.D
【解析】
【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原理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水柱或气泡,常见方法有:①利用压强差形成水柱;②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形成压强差,形成气泡。
【详解】
A项、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故A正确;
B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故B正确;
C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故C正确;
D项、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故D错误。
故选D。
14.C
【解析】
【分析】根据n=V/Vm、N=nNA解答。
【详解】标准状况下,5.6 L O2中含有N个氧原子,氧气的物质的量是5.6L÷22.4L/mol=0.25mol,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0.5=2N。答案选C。
15.D
【解析】
【详解】A. 1molCO2 的质量为44g,A选项单位错误;
B. 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B选项单位错误;
C. CO2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C选项表述错误;
D. NA个CO2的质量(以克为单位)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相同,正确;
故答案选D。
16.A
【解析】
【详解】A.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 g·mol-1,故A正确;B.青蒿素中C、H、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22:5,故B错误 ;C.青蒿素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故C错误,D.青蒿素中不含H2,故D错误;本题选A。
17. ad f f 锥形瓶 A 滴管口伸入试管中
试管口向上 混合气体从短导管进入洗气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仪器和典型装置。
(1)用仪器的字母填空: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d,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f,要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应选择的仪器是f。
(2)g的名称是锥形瓶。
(3)氢氧化钠不能使用带有玻璃塞的试剂瓶,故选A。
(4)A滴管口伸入试管中,B试管口向上,C混合气体从短导管进入洗气瓶。
18.1 4 11.2L 1.5NA 1mol 49g
【解析】
【分析】每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微粒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1)每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所以1molCH4含碳原子1mol,含氢原子4mol。
(2)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所以 0.5molCO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V=0.5mol22.4L/mol=11.2L。
(3)标准状况下,33.6LH2的物质的量n==1.5mol,所含的分子数目为1.5NA。
(4)H2O2的摩尔质量为34g/mol,34g H2O2的物质的量为=1mol;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g/mol,0.5molH2SO4的质量为0.5mol98g/mol=49g。
19.3:2 3:2 1:1 a:(a+2b)
【解析】
【分析】(1)根据n=可知,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根据N=nNA可知,分子数与物质的量成正比;质量相同的氧气和臭氧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2)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种元素原子个数不变,据此计算出反应后容器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之比。
【详解】(1)相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与摩尔质量成反比,则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48g/mol:32g/mol=3:2;根据N=nNA可知,分子个数之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则二者分子数之比=3:2;等质量的臭氧和氧气含有等质量的O原子,则含有氧原子个数相等,原子个数之比为1:1;
(2)无论NO和氧气是否完全反应,即无论容器中存在的微粒是什么,但密闭容器中各种元素原子个数不变,根据N=nNA知,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n(N):n(O)=n(NO):[n(NO)+2n(O2)]=amol:(a+2b)mol=a:(a+2b)。
20. 0.5mol 36g·mol-1 分别为5.6L
【解析】
【详解】(1)根据n=V/Vm=11.2L /22.4Lmol-1= 0.5mol ,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是0.5mol。
(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n=18g/0.5mol= 36g·mol-1。
设CO气体的物质的量X , CO2 气体的物质的量Y 则:28X+ 44Y =18 ,X+Y=0.5 ,解之得X=0.75mol 、Y= 0.25mol。CO的体积0.75mol=16.8L 。CO2的体积0.25mol =5.6L
21. (b-a)NA 10/(bNA)mol 3 75 g 37 g 0.5 mol
【解析】
【分析】(1)根据NO、NO2分子组成相差1个氧原子,可以计算出1个氧原子的质量,NA个氧原子的质量之和为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根据n=m/M计算NO2物质的量;
(2)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即气体的总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气体的质量均不变;
(3)根据1molCa(OH)2含2NA个OH-,可以计算出含有NA个OH-的Ca(OH)2物质的量,从而计算出钙离子的量;根据n=m/M计算Ca(OH)2的质量;
【详解】(1)NO、NO2分子组成相差1个氧原子,故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a)g;1 mol O的质量为(b-a)NAg,所以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b-a)NAg/mol;NO2的摩尔质量为bNAg/mol;根据n=m/M可知,10gNO2物质的量为10/bNAmol;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a)g ,(b-a)NA,10/bNAmol。
(2)反应前气体分子数目共为3NA,由反应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故反应后气体分子数目仍为3NA,由质量守恒原理知,容器中气体总质量1×71+2×2=75 g;
综上所述, 本题答案是:3,75 g。
(3)1 mol Ca(OH)2含2NA个OH-,故含有NA个OH-的Ca(OH)2物质的量为0.5 mol,质量为0.5×74=37 g;0.5 mol Ca(OH)2中含有钙离子的量为0.5 mol;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37g;0.5 mol。
22. cdef 过滤 萃取分液 紫
未打开分液漏斗的上口活塞(或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凹槽未对准分液漏斗上口小孔)
缺少石棉网 ; 温度计插到了液体中 ; 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颠倒 使蒸馏烧瓶受热均匀,控制加热温度不至过高
蒸馏烧瓶 蒸发结晶 趁热过滤
取适量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洗净,反之则否
【解析】
【分析】Ⅰ.(1)灼烧海带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及坩埚;
(2)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从碘水中分离出碘采用分液方法;
(3)萃取剂的选取标准:和原溶剂不互溶,和溶质不反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4)温度计测量馏分温度,冷凝管中的水遵循“下进上出”原则,加热烧瓶需要垫石棉网;
(5)水浴加热时烧瓶受热均匀,且温度不至于过高;
Ⅱ.(1) NaCl中若混有少量的KClO3固体(KCl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提纯;
(2)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有没有Ca2+。
【详解】Ⅰ.(1)灼烧海带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及坩埚,故选cdef;
(2)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从碘水中分离出碘采用萃取分液方法,所以①的操作名称是过滤,③的操作名称是萃取分液;
(3)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且和水不互溶,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所以有机层在下方、水在上方,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色;如果分液漏斗上口活塞小孔未与空气相通,则液体不会流出;
(4)温度计测量馏分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管中的水遵循“下进上出”原则,否则易炸裂冷凝管;加热烧瓶需要垫石棉网,否则,烧瓶受热不均匀;
(5)水浴加热时烧瓶受热均匀,且温度不至于过高而使碘转化为气态,最后碘在蒸馏烧瓶内聚集;
Ⅱ.(1)借助溶解、蒸发结晶、趁热过滤等操作可除去NaCl中若混有的少量KClO3固体;
(2)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方法是取适量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洗净,反之则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