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贵州省盘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贵州省盘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单选题(共26小题,每小题2.0分,共52分)
1.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A. 硫酸、纯碱、孔雀石[Cu2(OH)2CO3]
B. 硝酸、烧碱、绿矾[FeSO4·7H2O]
C. 醋酸、乙醇、碳酸钙
D. 盐酸、熟石灰、苛性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类,故A错误;B.硝酸,烧碱,绿矾分别属于酸、碱和盐,故B正确;C.乙醇属于非电解质,不会发生电离,不属于碱,故C错误;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类,故D错误;故选B。
2.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 mol·L-1的NaCl溶液9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NaCl的质量分别是( )
A. 950 mL,111.2 g B. 500 mL,117 g
C. 1 000 mL,117 g D. 任意规格,111.2 g
【答案】C
【解析】实验室没有950mL规格的容量瓶,应用10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则n(NaCl)=1L×2mol/L=2mol,m(NaCl)=2mol×58.5g/mol=117.0g,故答案选C。
3.将BaCl2溶液加入某无色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则沉淀不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存在Ag+ B. 一定存在CO32— C. 一定存在SO42—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D
【解析】BaCl2溶液加入某无色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则沉淀不溶解,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该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原溶液中可能含有Ag+、SO42-、SO32-,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Ag+或SO42-,一定不存在CO32-,故答案为D。
4.30 mL 1 mol·L-1氯化钠溶液和40 mL 0.5 mol·L-1氯化钙溶液混合后,混合液中Cl-浓度为( )
A. 0.5 mol·L-1 B. 0.6 mol·L-1 C. 1 mol·L-1 D. 2 mol·L-1
【答案】C
【详解】30 mL 1mol·L-1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量为:30×10-3×1=0.03mol,40 mL 0.5 mol·L-1氯化钙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量为:40×10-3×0.5×2=0.04mol,两溶液混合物后,溶液中Cl-浓度为(0.03+0.04)/[(30+40) ×10-3]=1 mol·L-1,C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5.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A. Na2SO4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
B. NaHCO3溶液(Na2CO3),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C. 镁粉(铝),加入足量的盐酸,过滤
D. FeCl2溶液(FeCl3),加入足量的烧碱溶液
【答案】B
【详解】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钠中混有氯化钠新杂质,故A错误;
B.碳酸钠溶液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可用二氧化碳除杂,故B正确;
C.二者都与盐酸反应,不能加入盐酸除杂,故C错误;
D.氯化亚和氯化铁均能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不能用烧碱溶液除杂,应加入铁粉除杂,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B。
6.某无色溶液加入铝可以产生H2,则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 Na+、Mg2+、SO42—、Cl﹣ B. K+、Na+、Cl﹣、SiO32—
C. K+、NH4+、Cl﹣、SO42— D. Na+、K+、HCO3—、Cl﹣
【答案】D
【解析】加入铝可以产生H2,则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含有较多的H+,或OH-。A、若为酸性溶液,离子可以共存,若为碱性溶液,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共存,A错误。B 、若为酸性溶液,2H++SiO32﹣=H2SiO3↓,不共存,若为碱性,离子间不反应,共存,B错误。C、若为酸性离子间共存,若为碱性,OH-+NH4+=NH3·H2O,不共存,C错误。D、若为酸性,H++HCO3﹣=CO2↑+H2O,若为碱性,HCO3﹣+OH-=CO32-+H2O,均不共存,D正确。正确答案为D
7.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 )
A. 铝 B. 氢氧化钠 C. 硫酸 D. 蔗糖
【答案】A
【详解】A、铝中存在自由电子能导电,属于单质,但不属于电解质,故A选;
B、氢氧化钠属于电解质,存在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故B不选;
C、硫酸是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
D、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但蔗糖属于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
综上所述,本题选A。
8.下列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分离,且油层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的是( )
A. 四氯化碳和水 B. 酒精和水
C. 植物油和水 D. 硫酸和水
【答案】C
【详解】A.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但是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从下口流出,故A错误;B.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C.植物油和水互不相溶,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植物油的密度小于水,在上层,从上口到出,故C正确;D.硫酸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D错误;故选C。
9.标况下,H2O的质量为xg,含有y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A. 18y/x B. 9y/x C. 18y/xmol﹣1 D. 9y/xmol﹣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xg H2O的物质的量为x/18 mol,1mol H2O中含2molH,设xg H2O中含有y个氢原子,则1/18mol×2×NA=y,解得NA="9y/x" mol﹣1,故选D。
10.现有三组溶液:①煤油和氯化钾溶液、②35%的乙醇溶液、③碘单质和氯化钠固体,分离以上各混合体系最合适的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蒸馏、萃取 B. 萃取、蒸馏、升华
C. 分液、蒸馏、升华 D. 蒸馏、分液、萃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煤油和氯化钾溶液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②35%的乙醇溶液中水与乙醇是互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可根据二者沸点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分离;③碘单质和氯化钠固体中,碘碘单质加热容易升华,而NaCl熔点、沸点高,不容易变为气体,乙醇可以用升华的方法分离,故正确选项是C。
11.在标准状况下,以下物质占体积最大的是( )
A. 98 g H2SO4 B. 6.02×1023个CO2
C. 44.8 L O2 D. 6 g H2
【答案】D
【详解】A. H2SO4是溶液,密度大于1g/mL,98gH2SO4的体积小于98mL;
B. 6.02×1023个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
C. 标况下,2molO2的体积为44.8 L;
D. 6gH2的物质的量为3mol,标况下,气体的体积为3×22.4=67.2L,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标准状况下,物质占体积最大的是6gH2,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12.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 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B. 溶解所用的烧杯未洗涤
C. 定容时仰视观察液面 D. 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
【答案】A
【详解】A. 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溶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对实验结果无影响,A正确;
B. 溶解所用的烧杯未洗涤,造成溶质的量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B错误;
C. 定容时仰视观察液面,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C错误;
D. 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A。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关于0.2 mol ·L-1Ba(NO3)2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忽略水的电离)( )
A. 1 L溶液中含阴、阳离子总数是0.6NA
B. 500 mL溶液中Ba2+的浓度是0.2 mol·L-1
C. 500 mL溶液中NO3—的浓度是0.4 mol·L-1
D. 1 L溶液中含有0.2NA个NO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1 L溶液中含阴离子数是0.4 NA阳离子数是0.2 NA阴、阳离子总数是0.6 NAA正确;B、Ba2+的浓度与体积无关,Ba2+的浓度是0.2 mol·L-1B正确;C、NO-3的浓度与体积无关,NO-3的浓度是0.4 mol·L-1C正确;D、1 L溶液中含有0.24NA个NO3-D错误。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ol氯含有6.02×1023个微粒
B.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约等于6.02×1023
C. 钠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 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没有指明是什么微粒,A不正确;B、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约等于6.02×1023,B正确;C、应该是如果用g/mol作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C不正确;D不正确,D、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D错误,答案选B。
15.下列各项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的操作可选用分液漏斗,而后静置分液
B. 进行萃取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 萃取分液前需对分液漏斗检漏
D. 为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出,需将上面的塞子拿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因为酒精与水互溶,A错误;B、进行分液时,应先将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端流出,再将上层液体则从上口倒出,B正确;C、萃取、分液前需对分液漏斗检漏,C正确;D、为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出,需将上面的塞子拿下,D正确。答案选A。
16.下列物质的分类采用树状分类法的是( )
A. 铁是单质又是导体
B. 纯净物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C. 氯化钠是钠的化合物,又是氯化物
D. 氢氧化钙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属于碱
【答案】B
【解析】树状分类法为同类事物的再分类;A错,为交叉分类法;B正确;C错,为交叉分类法;D错,为交叉分类法;
17.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胶体、溶液、浊液的分类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B. “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的沙洲”都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C. 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D. 可以用丁达尔现象区别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按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浊液,故A正确;“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的沙洲”都属于胶体的聚沉,故B正确;向 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aOH 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C错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D正确。
18.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5 mol Al所含电子数为1.5NA
B. 0.2 mol H2O所含的H原子数为0.2NA
C. 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NA
D. 1 mol CO2含有的原子数为NA
【答案】C
【详解】A.Al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0.5 mol×13 =6.5 mol,所含电子数为6.5NA,A错误;
B.H2O所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0.2 mol×2=0.4 mol,所含的H原子数为0.4NA,B错误;
C.CH4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0.1 mol×10=1mol,所含的电子数为NA,C正确;
D.CO2含有原子的物质的量=1 mol×3=3 mol,含有的原子数为3NA,D错误;
正确选项C。
19.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氯化铁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氯化铁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
B. 氯化铁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 氯化铁溶液能产生氢氧化铁沉淀堵住伤口
D. 氯化铁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B
【详解】血液属于胶体,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氯化铁溶液),可以使胶粒发生聚沉,血液凝聚能够达到应急止血目的,所以上述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选B。
20.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NA个原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 25 ℃,1.01×105Pa,64 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 40 g NaOH溶解在1 L水中,则其100 mL溶液中含Na+数为0.1NA
D. 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氢气是双原子分子,含NA个原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0.5×22.4L=11.2L,故错误;B、含有S的物质的量为64×3/64mol=3mol,故正确;C、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因此无法计算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故错误;D、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故错误。
21.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 18 g水中含有0.1NA个水分子
C. 1 mol氮气所含的电子数目为NA
D. 17 g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
【答案】D
【详解】A.2.4g镁的物质的量为0.1mol,0.1mol镁变成镁离子失去0.2mol,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2NA,故A错误;
B.18g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水分子为NA 个,故B错误;
C.一个氮气分子的电子为14个,则1mol氮气含电子数目为14NA,故C错误;
D.17g氨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氨气含有10mol电子,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22.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是( )
A. 硝酸钠和氢氧化钠 B. 二氧化锰和氧化铜
C. 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D. 碳酸钾和氯化钙
【答案】C
【详解】A.硝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易溶于水,无法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分离,A项错误;
B.二氧化锰和氧化铜都难溶于水,无法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分离,B项错误;
C.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溶解、过滤,滤渣为二氧化锰,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C项正确;
D.碳酸钾和氯化钙溶解于水时要发生反应:K2CO3+CaCl2=CaCO3↓+2KCl,无法分离得到碳酸钾和氯化钙,D项错误;答案选C。
23.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8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别是( )
A. 950 mL;76 g B. 500 mL;80 g
C. 1 000 mL;80 g D. 1 000 mL;76 g
【答案】C
【详解】实验室没有850mL容量瓶,因此需要配制1000mL溶液,即选择1000mL容量瓶,所以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L×2mol/L×40g/mol=80.0g,答案选C。
24.把NaCl和Al2(SO4)3溶于稀盐酸得到混合溶液,其中Na+、Al3+、Cl﹣的数目之比为1∶2∶3,则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H+与Cl﹣数目比为2∶3
B. Al3+与SO42—数目比为 3∶2
C. Na+与Cl﹣数目比为1∶1
D. Cl﹣与SO42—数目比为1∶3
【答案】A
【解析】设溶液中Na+、Al3+、Cl﹣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mol、2xmol、3xmol,根据硫酸铝的化学式可知硫酸根的物质的量是3xmol;忽略氢氧根的物质的量,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3xmol+3xmol×2-xmol-2xmol×3=2xmol,所以A. H+与Cl﹣数目比为2:3,A正确;B. Al3+与SO42﹣数目比为2:3,B错误;C. Na+与Cl﹣数目比为1:3,C错误;D. Cl﹣与SO42﹣数目比为1:1,D错误,答案选A。
25.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中,不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 Zn和H2SO4(稀)反应 B. 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
C. C和O2反应 D. Fe和CuSO4溶液反应
【答案】C
【解析】A. Zn和H2SO4(稀)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离子反应,A错误;B. 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属于离子反应,B错误;C. C和O2反应生成CO或二氧化碳,不是离子反应,C正确;D. Fe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属于离子反应,D错误,答案选C。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 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溶液<胶体<浊液
C. 氯化铁溶液加入到冷水中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 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答案】B
【详解】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能区别胶体和溶液,但是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丁达尔效应,而在于分散系微粒直径的大小,故A错误;
B、溶液的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微粒直径在1nm与100nm之间,而浊液的微粒直径大于100nm ,因此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是: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