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可以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混合物是( )
A. 酒精和碘水 B. 苯和水
C. 乙酸和乙酸乙酯 D. 乙酸和水
【答案】ACD
【解析】只有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选项ACD中都是互溶或易溶的,苯不溶于水,所以答案选B。
2.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得到纯净的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在下列操作中选取必要的步骤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 ①④①②⑤③ B. ①②⑤④①③
C. ①②④⑤③ D. ④②⑤
【答案】B
【详解】由于泥沙不溶于水,则将粗盐溶于水,首先过滤得到滤液。又因为不能引入新杂质,则Ca2+用Na2CO3除去,Mg2+用NaOH除去,SO42-用BaCl2除去,因为所加除杂试剂都是过量,因此Na2CO3另一个作用是除去过量的BaCl2,即Na2CO3放在BaCl2的后面,然后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再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和NaOH即可,因此顺序可以是①②⑤④①③或①⑤②④①③或①⑤④②①③。答案选B。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 B. 碳的摩尔质量为12g
C.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 D.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2g
【答案】C
【解析】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A不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B不正确,1mol碳原子的质量是12g,D不正确。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4.在下列反应中, HCl 作氧化剂的是( )
A. NaOH+HCl=NaCl+H2O
B. Zn+2HCl=ZnCl2+H2↑
C.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D. CuO+2HCl=CuCl2+H2O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盐酸做氧化剂则盐酸的化合价降低,盐酸中Cl为-1价已经处在最低价态,所以只能是+1价的H降价变为H2。答案选B。
5.下列物质中所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2mol CH4 B. 4mol H2O
C. 3mol NH3 D. 6mol HCl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物质组成知可以计算H原子物质的量,再结合N=nNA确定该元素原子个数多少。
【详解】2molCH4中n(H)=4n(CH4)=4×2mol=8mol,4mol H2O中n(H)=2n(H2O)=4mol×2=8mol,3mol NH3中n(H)=3n(NH3)=3mol×3=9mol, 6molHCl中n(H)=n(HCl)=6mol,由N=nNA可知,n(H)越大H原子个数越多,所以H原子个数最多的是C,故选C。
6.标准状况下的1 molH2的体积约为( )
A. 11.2 L B. 22.4 L C. 33.6 L D. 44.8 L
【答案】B
【解析】标准状况下,V(O2)="1" mol×22.4 L.mol-1="22.4" L;
7.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Na2SO4溶液 B. Fe(OH)3胶体
C. FeCl3溶液 D. 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胶体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A. Na2SO4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错误;B. 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C. FeCl3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错误;D. NaOH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答案选B。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钠和冷水反应 Na+2H2O = Na++2OH—+H2↑
B. 铁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2 Fe+3Cu2+ = 2 Fe3++3Cu
C. 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 3OH- = Al(OH)3↓
D. 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答案】D
【详解】A.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A错误;
B.铁粉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其离子方程式为:Fe+Cu2+ =Fe2++Cu,故B错误;
C.氨水中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化学式的形式,所以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C错误;
D.石灰石是难溶物质应该写化学式,所以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 +2H+ =Ca2+ +H2O+CO2↑,故D正确。
故选D。
9. 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Ba2+、SO42-、K+、 OH- B. Na+、H+、NO3-、SO42-
C. Al3+、HCO3-、K+、 OH- D. Fe2+、NH4+、Cl-、OH-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Ba2+和SO4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B.Na+ 、H+、NO3-、SO42-各离子能大量共存,B项正确;C.Al3+与HCO3-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沉淀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D.Fe2+、NH4+和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答案选B。
10.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
A. Al2O3 B. Fe2O3 C. AlCl3 D. Cu
【答案】A
【解析】A.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生成盐和水,故A正确;B、氧化铁可以和盐酸反应,但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B错误;C、氯化铝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但不能和盐酸反应,故C错误;D、金属铜与盐酸以及氢氧化钠都不会发生反应,故D错误;故选A。
11.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钠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还原出铜单质
B. 钠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C. 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D. 金属钠有强还原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A错误;B.钠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故B正确;C.钠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钠,2Na+Cl22NaCl,生成白色的烟,故C正确;D.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金属钠在反应中容易失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故D正确,故选A。
12.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 )
A. 加热时有气体放出
B. 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C. 溶于水后滴加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CO2,所以加热时有气体放出不能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A不正确;B、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均能和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所以滴加盐酸时有无气泡生成不能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B不正确;C、碳酸氢钠与氯化钡不反应,而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溶于水后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C正确;D、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均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所以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D不正确,答案选C。
13.关于氯气的叙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
B. 氯气可以与铁反应生成FeCl2
C. 氯气不能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D. 氯气、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都属于纯净物
【答案】A
【详解】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故A正确;
B.氯气的强氧化性将铁氧化为氯化铁,故B错误;
C.氯气能溶解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氯气,应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故C错误;
D.氯气、液氯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都属于纯净物,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14.下列物质中,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A. Cl2 B. HCl C. SO2 D. 活性炭
【答案】B
【解析】Cl2和SO2均具有漂白性,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它们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 )
A. 气体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 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气体与浓H2SO4靠近
D. 气体与浓盐酸产生白烟
【答案】C
【详解】A.氨气与水发生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溶液呈碱性,酚酞溶液变红,可以检验氨气的存在,故A错误;
B.氨气与水发生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溶液呈碱性,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以检验NH3,故B错误;
C.浓硫酸是难挥发性的酸,此操作不能用于检验氨气,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现象为有白烟生成,可以检验氨气,故D错误。
故选C。
16.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 氯水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 氢氧化钠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C. 漂白粉长期放置在烧杯中
D. 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答案】D
【详解】A项、氯水中次氯酸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故A错误;
B项、氢氧化钠溶液会与玻璃中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应保存在带有橡胶塞的试剂瓶中,故B错误;
C项、漂白粉长期放置在烧杯中,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会与空气中的CO2及H2O反应产生CaCO3和HClO,HClO遇光分解会导致漂白粉失效,应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故C错误;
D项、少量的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可以起到隔绝金属钠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17.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选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氨水 C. 盐酸 D. Ba(OH)2溶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NaOH溶液和AlCl3溶液反应生成Al(OH)3,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溶解生成偏铝酸钠,不好控制氢氧化钠的用量,A错误;B.氨水和A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不会和氨水反应,B正确;C.盐酸和铝离子不反应,C错误;D.氢氧化钡和A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钡过量后,要和氢氧化铝反应,D错误,答案选B。
18.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第二份中加入足量的烧碱,若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
A. 2:3 B. 1:6 C. 1:1 D. 3:2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
=2NaAlO2+3H2↑计算。
【详解】铝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与烧碱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由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关系式都为2Al~3H2,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需要铝的物质的量相等,质量相等,故选C。
19.下列可用于检验实验室久置的FeSO4溶液是否含有Fe3+的试剂是( )
A. 石蕊试液 B. 酚酞试液 C. 新制氯水 D. KSCN溶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检验Fe3+常用KSCN,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含有Fe3+,否则不含有,故选项D正确。
20.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C.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2O2
D. 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漂白液是次氯酸钠的溶液,也是混合物,错误,不选A;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正确,选B;C、工业上通常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不是石灰水中,错误,不选C;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不是过氧化钠,错误,不选D。
21.下列实验装置及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除去粗食盐水中的泥沙
B.配制100 mL
1.00 mol/L 硫酸溶液
C. 排空气法
收集氨气
D.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答案】C
【解析】A.除去粗食盐水中的泥沙,需要通过过滤操作完成,图示操作方法合理,A正确;B.配制100 mL 1.00 mol/L 硫酸溶液,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容量瓶,转移溶液时用玻璃棒引流,图示操作方法合理,B正确;C.氨气的密度较小,收集氨气时集气瓶中导管应该短进长出,图示操作不合理,C错误;D.可通过蒸馏法制取少量蒸馏水,图示操作方法合理,D正确;答案选C。
2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将足量SO2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
B.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了棕黄色的烟雾
C. 碘水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为紫红色
D. 将过氧化钠加入足量的水中振荡,再滴入酚酞,振荡,溶液呈红色
【答案】A
【解析】A. 将足量SO2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生成亚硫酸,石蕊试液变红色,A正确;B.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了棕黄色的烟,没有雾,B错误;C. 汽油密度小于水,碘水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静置后下层颜色变浅,上层颜色变为紫红色,C错误;D. 将过氧化钠加入足量的水中振荡,再滴入酚酞,振荡,溶液先呈红色,然后褪色,D错误,答案选A。
23.向50 mL 18 mol·L-1的H2SO4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 )
A. 小于0.45 mol B. 等于0.45 mol
C. 在0.45~0.90 mol之间 D. 大于0.45 mol
【答案】A
【解析】析:根据浓硫酸与铜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被还原的H2SO4为参加反应的浓硫酸的一半.
解答:解:Cu+2H2SO4(浓)CuSO4+SO2↑+2H2O,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理论上应是参加反应的硫酸的一半,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而铜与稀硫酸并不反应,因此,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小于一半,
则50mL 18mol/L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为:小于0.45mol.
故答案为:A.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O、CO2、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B. 焰色反应、离子反应中都一定存在化学反应
C. 明矾溶于水能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D. 可用浓盐酸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答案】D
【解析】A. CO、CO2、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NO易被氧气氧化为NO2,A错误;B. 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B错误;C. 明矾溶于水能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净水剂,不能作漂白剂,C错误;D. 氯化氢与氨气反应冒白烟,可用浓盐酸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D正确,答案选D。
25.下列有关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可用铁容器储运浓硫酸 B. 焰色反应可用于检验某些金属元素的存在
C. 氨是制造硝酸的原料 D. 铝制餐具可以长时间盛放咸的食物
【答案】D
【解析】A. 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可用铁容器储运浓硫酸,A正确;B. 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可用于检验某些金属元素的存在,B正确;C. 氨是制造硝酸的原料,C正确;D. 酸碱盐溶液都会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故铝制餐具不能长时间盛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D错误,答案选D。
2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硅是将太阳能转化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B. 玻璃、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C. 水玻璃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D. 二氧化硅既能跟HF反应,又能跟NaOH反应,因此二氧化硅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 硅是将太阳能转化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A错误;B. 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B错误;C. 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C正确;D. 二氧化硅既能跟HF反应,又能跟NaOH反应,但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答案选C。
27.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的物质是( )
①Fe(OH)3 ②FeCl2 ③SO3 ④NH4Cl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②③ D. 全部
【答案】D
【解析】①氢氧化亚铁、氧气和水化合生成Fe(OH)3,①正确;②氯化铁与铁化合生成FeCl2,②正确;③二氧化硫与氧气化合生成SO3,③正确;④氨气和氯化氢化合生成NH4Cl,④正确,答案选D。
28.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C12使鲜艳的红色花瓣褪色
Cl2具有强还原性
B
NH3与HCl气体接触时有白烟产生
NH3与HCl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
C
新切开的Na表面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Na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等反应
D
氯化铝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白色沉淀溶解
氢氧化铝具有两性
【答案】A
【解析】A项中氯气可与水生成具有漂白作用的次氯酸,故可使鲜艳的红色花瓣褪色,答案为A
29.现有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00mL1mol/L的AlCl3溶液。
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
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
比较两种操作的结果是( )
A.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不相等 B.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相等
C.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等 D.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不相等
【答案】C
【详解】100mL3mol/LNaOH溶液中n(NaOH)=0.3mol,100mL1mol/L的AlCl3溶液中n(AlCl3)=0.1mol。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发生:Al3++3OH-═Al(OH)3↓,现象为观察到白色沉淀;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分别发生: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先没有沉淀后出现沉淀,所以二者现象不同,由于AlCl3最后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质量相等,故选C。
30.0.6mol/L Fe2(SO4)3和1.2mol/L CuSO4的混合溶液200mL,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则加入的铁粉的物质的量为( )
A. 0.16mol B. 0.21mol C. 0.30mol D. 0.48mol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液中Fe3+和Cu2+的物质的量都是0.24mol,由于Cu2+的氧化性弱于Fe3+,所以Fe3+先与单质铁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如果Fe3+完全反应,Cu2+不反应,则生成Fe2+的物质的量是0.36mol,此时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2,实际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1,这说明溶液中铁单质也和Cu2+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溶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与硫酸铜,根据电荷守恒n(Fe2+)+n(Cu2+)=n(SO42-),根据n=cV计算n(SO42-),据此计算反应后溶液中n(Fe2+),根据铁元素守恒,n(Fe)=n(Fe2+)-n(Fe3+)。
【详解】溶液中Fe3+和Cu2+的物质的量都是0.24mol,由于Cu2+的氧化性弱于Fe3+,所以Fe3+先与单质铁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如果Fe3+完全反应,Cu2+不反应,则生成Fe2+的物质的量是0.36mol,此时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2,实际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1,这说明溶液中铁单质也和Cu2+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溶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与硫酸铜,根据电荷守恒n(Fe2+)+n(Cu2+)=n(SO42-),溶液中n(SO42-)=0.2L×0.6mol/L×3+0.2L×1.2mol/L=0.6mol,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1,4 n(Fe2+)/3=0.6mol,n(Fe2+)=0.45 mol,根据铁元素守恒,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n(Fe)=n(Fe2+)-n(Fe3+)=0.45mol-0.24ml=0.21mol,故选B。
31.(1)把对应物质的字母代码填入括号内.
A.水玻璃 B.明矾 C. 次氯酸钙 D.过氧化钠 E.新制氯水 F.小苏打
①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___________。
②能做木材防火剂___________。
③能做处理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____________。
(2)把下列现象中硫酸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填写在空白处。
①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浓硫酸表现 _______性。
②在常温下可以用铁、铝制容器盛装冷的浓硫酸。浓硫酸表现 _______性。
③盛有浓硫酸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浓硫酸表现________性。
【答案】(1). E (2). A (3). F (4). 脱水 (5). 强氧化 (6). 吸水
【解析】
【分析】(1)①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物质具有酸性且具有氧化性;
②能做木材防火剂的是耐火材料;
③能做处理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必须是可以和盐酸反应的物质;
(2)①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水分子形式脱去;
②常温下,浓硫酸和铁、铝发生钝化现象;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详解】(1)①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物质具有酸性且具有氧化性,应该是新制氯水,其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故答案为:E;
②硅酸钠能做木材防火剂,是耐火材料,故答案为:A;
③能做处理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必须是可以和盐酸反应的物质,可以选择碳酸氢钠,故答案为:F;
(2)①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水分子形式脱去,则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与脱水性有关,故答案为:脱水;
②常温下,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铝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而不溶解,故答案为:强氧化;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在烧杯中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与吸水性有关,故答案为:吸水。
32.某课外实验小组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钠,用滤纸吸净其表面的煤油,用切刀切下数块,分别进行实验研究:
(1)切下的钠块表面变暗,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 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
(3)将其中一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反应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氧化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其中一种用途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若15.6gNa2O2参加反应,则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________L。
【答案】(1). 4Na+O2=2Na2O (2). 2 Na + 2 H2O == 2 Na++2OH- + H2↑ (3). b、c (4). 钠块熔化并燃烧,黄色火焰,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5). 2 (6). 2Na2O2+2H2O=4NaOH+O2↑ (或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7). 2.24L
【解析】
【分析】(1)常温下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3)加热条件下,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4)过氧化钠能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详解】(1)切下的钠块表面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故答案为:4Na+O2=2Na2O;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 +2H2O=2Na++2OH-+H2↑,故答案为:2Na +2H2O=2Na++2OH-+H2↑;b、c;
(3)将其中一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反应现象为钠块熔化并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2Na2O2,故答案为:2Na+O2Na2O2;
(4)过氧化钠能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或2Na2O2+2CO2=
2Na2CO3+O2;15.6gNa2O2是0.2mol,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0.1mol×22.4
L/mol=2.24L,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或2Na2O2+2CO2=2Na2CO3+O2;2.24L。
33.铁是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之一.运用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该分散系中粒子直径的范围是_________nm.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3)Fe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请回答:
a.若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________色。
b.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Fe2+溶液中存在Fe3+,除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100 (2). Fe3O4 (3). FeCl3 (4). 血红 (5). 生成红褐色沉淀 (6). Fe3++3OH—=Fe(OH)3↓ (7). 加入铁粉 (8). 2Fe3+ +Fe=3Fe2+
【解析】
【分析】(1)胶体的粒子大小范围是:1~100;
(2)天然磁石成分为四氧化三铁;
(3)在点燃条件下,Fe在Cl2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反应得到氯化铁固体;氯化铁溶液可与KSCN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
(4)溶液中,Fe3+ 与Fe反应生成Fe2+。
【详解】(1)向沸水中逐滴滴加1 mol/L 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形成了胶体,胶体粒子直径范围是1~100nm,故答案为:1~100;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磁铁成分主要是四氧化三铁,故答案为:Fe3O4;
(3)在点燃条件下,Fe在Cl2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反应得到氯化铁固体;氯化铁溶于水得到氯化铁溶液,氯化铁溶液可与KSCN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血红色的Fe(SCN)3溶液;氯化铁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故答案为:FeCl3;血红;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3OH-=Fe(OH)3↓;
(4)溶液中,Fe3+ 与Fe反应生成Fe2+,加入铁粉可以出去Fe2+溶液中的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 +Fe=3Fe2+,故答案为:加入铁粉;2Fe3+ +Fe=3Fe2+。
34.实验室中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制取较为纯净、干燥的氯气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装置B中选用的试剂为饱和食盐水,其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氯气通入C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E中装有NaOH溶液,该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分液漏斗 (2). 除去HCl (3). 先变红后褪色 (4). 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
【分析】(1)熟悉仪器图象,说出其名称;
(2)因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则除去Cl2中的HCl可通过饱和食盐水;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石蕊试液漂白褪色;
(4)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详解】(1)图中X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因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氯化氢极易溶于水,除去Cl2中的HCl可通过饱和食盐水,故答案为:除去HCl;
(3)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HCl,使溶液成酸性,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为红色,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使石蕊试液漂白褪色,即观察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故答案为:先变红后褪色;
(4)氯气有毒,直接排放引起空气污染,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过来的氯气,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35.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取氨气,下图A和B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
(1)实验室制氨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若改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制氨气时,应选取的装置是______。
(2)为了得到干燥的氨气,实验室常使用________做干燥剂(请从碱石灰、浓硫酸、氯化钠中选出一种物质)。
(3)实验室常用_______法收集氨气。在标准状况下,将盛满氨气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假设溶质全部在集气瓶内),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答案】(1).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2). A (3). B (4). 碱石灰 (5). 向下排空气 (6). 0.045mol/L
【解析】(1)实验室制氨气时利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加热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CaCl2+2H2O+2NH3↑,反应需要加热,应选用的装置是A;若改用浓氨水和NaO固体制氨气时,由于不需要加热,应选取的装置是B。(2)氨气是碱性气体,因此为了得到干燥的氨气,实验室常使用碱石灰做干燥剂,氯化钠不能作干燥剂;(3)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实验室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在标准状况下,将盛满氨气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假设溶质全部在集气瓶内),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水充满集气瓶,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可以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混合物是( )
A. 酒精和碘水 B. 苯和水
C. 乙酸和乙酸乙酯 D. 乙酸和水
【答案】ACD
【解析】只有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选项ACD中都是互溶或易溶的,苯不溶于水,所以答案选B。
2.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得到纯净的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在下列操作中选取必要的步骤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 ①④①②⑤③ B. ①②⑤④①③
C. ①②④⑤③ D. ④②⑤
【答案】B
【详解】由于泥沙不溶于水,则将粗盐溶于水,首先过滤得到滤液。又因为不能引入新杂质,则Ca2+用Na2CO3除去,Mg2+用NaOH除去,SO42-用BaCl2除去,因为所加除杂试剂都是过量,因此Na2CO3另一个作用是除去过量的BaCl2,即Na2CO3放在BaCl2的后面,然后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再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和NaOH即可,因此顺序可以是①②⑤④①③或①⑤②④①③或①⑤④②①③。答案选B。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 B. 碳的摩尔质量为12g
C.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 D.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2g
【答案】C
【解析】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A不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B不正确,1mol碳原子的质量是12g,D不正确。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4.在下列反应中, HCl 作氧化剂的是( )
A. NaOH+HCl=NaCl+H2O
B. Zn+2HCl=ZnCl2+H2↑
C.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D. CuO+2HCl=CuCl2+H2O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盐酸做氧化剂则盐酸的化合价降低,盐酸中Cl为-1价已经处在最低价态,所以只能是+1价的H降价变为H2。答案选B。
5.下列物质中所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2mol CH4 B. 4mol H2O
C. 3mol NH3 D. 6mol HCl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物质组成知可以计算H原子物质的量,再结合N=nNA确定该元素原子个数多少。
【详解】2molCH4中n(H)=4n(CH4)=4×2mol=8mol,4mol H2O中n(H)=2n(H2O)=4mol×2=8mol,3mol NH3中n(H)=3n(NH3)=3mol×3=9mol, 6molHCl中n(H)=n(HCl)=6mol,由N=nNA可知,n(H)越大H原子个数越多,所以H原子个数最多的是C,故选C。
6.标准状况下的1 molH2的体积约为( )
A. 11.2 L B. 22.4 L C. 33.6 L D. 44.8 L
【答案】B
【解析】标准状况下,V(O2)="1" mol×22.4 L.mol-1="22.4" L;
7.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Na2SO4溶液 B. Fe(OH)3胶体
C. FeCl3溶液 D. 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胶体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A. Na2SO4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错误;B. 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C. FeCl3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错误;D. NaOH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答案选B。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钠和冷水反应 Na+2H2O = Na++2OH—+H2↑
B. 铁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2 Fe+3Cu2+ = 2 Fe3++3Cu
C. 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 3OH- = Al(OH)3↓
D. 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答案】D
【详解】A.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A错误;
B.铁粉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其离子方程式为:Fe+Cu2+ =Fe2++Cu,故B错误;
C.氨水中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化学式的形式,所以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C错误;
D.石灰石是难溶物质应该写化学式,所以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 +2H+ =Ca2+ +H2O+CO2↑,故D正确。
故选D。
9. 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Ba2+、SO42-、K+、 OH- B. Na+、H+、NO3-、SO42-
C. Al3+、HCO3-、K+、 OH- D. Fe2+、NH4+、Cl-、OH-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Ba2+和SO4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B.Na+ 、H+、NO3-、SO42-各离子能大量共存,B项正确;C.Al3+与HCO3-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沉淀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D.Fe2+、NH4+和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答案选B。
10.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
A. Al2O3 B. Fe2O3 C. AlCl3 D. Cu
【答案】A
【解析】A.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生成盐和水,故A正确;B、氧化铁可以和盐酸反应,但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B错误;C、氯化铝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但不能和盐酸反应,故C错误;D、金属铜与盐酸以及氢氧化钠都不会发生反应,故D错误;故选A。
11.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钠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还原出铜单质
B. 钠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C. 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D. 金属钠有强还原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A错误;B.钠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故B正确;C.钠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钠,2Na+Cl22NaCl,生成白色的烟,故C正确;D.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金属钠在反应中容易失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故D正确,故选A。
12.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 )
A. 加热时有气体放出
B. 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C. 溶于水后滴加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CO2,所以加热时有气体放出不能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A不正确;B、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均能和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所以滴加盐酸时有无气泡生成不能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B不正确;C、碳酸氢钠与氯化钡不反应,而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溶于水后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C正确;D、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均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所以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碳酸氢钠中含有碳酸钠,D不正确,答案选C。
13.关于氯气的叙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
B. 氯气可以与铁反应生成FeCl2
C. 氯气不能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D. 氯气、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都属于纯净物
【答案】A
【详解】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故A正确;
B.氯气的强氧化性将铁氧化为氯化铁,故B错误;
C.氯气能溶解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氯气,应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故C错误;
D.氯气、液氯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都属于纯净物,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14.下列物质中,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A. Cl2 B. HCl C. SO2 D. 活性炭
【答案】B
【解析】Cl2和SO2均具有漂白性,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它们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 )
A. 气体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 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气体与浓H2SO4靠近
D. 气体与浓盐酸产生白烟
【答案】C
【详解】A.氨气与水发生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溶液呈碱性,酚酞溶液变红,可以检验氨气的存在,故A错误;
B.氨气与水发生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溶液呈碱性,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以检验NH3,故B错误;
C.浓硫酸是难挥发性的酸,此操作不能用于检验氨气,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现象为有白烟生成,可以检验氨气,故D错误。
故选C。
16.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 氯水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 氢氧化钠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C. 漂白粉长期放置在烧杯中
D. 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答案】D
【详解】A项、氯水中次氯酸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故A错误;
B项、氢氧化钠溶液会与玻璃中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应保存在带有橡胶塞的试剂瓶中,故B错误;
C项、漂白粉长期放置在烧杯中,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会与空气中的CO2及H2O反应产生CaCO3和HClO,HClO遇光分解会导致漂白粉失效,应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故C错误;
D项、少量的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可以起到隔绝金属钠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17.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选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氨水 C. 盐酸 D. Ba(OH)2溶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NaOH溶液和AlCl3溶液反应生成Al(OH)3,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溶解生成偏铝酸钠,不好控制氢氧化钠的用量,A错误;B.氨水和A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不会和氨水反应,B正确;C.盐酸和铝离子不反应,C错误;D.氢氧化钡和A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钡过量后,要和氢氧化铝反应,D错误,答案选B。
18.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第二份中加入足量的烧碱,若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
A. 2:3 B. 1:6 C. 1:1 D. 3:2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
=2NaAlO2+3H2↑计算。
【详解】铝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与烧碱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由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关系式都为2Al~3H2,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需要铝的物质的量相等,质量相等,故选C。
19.下列可用于检验实验室久置的FeSO4溶液是否含有Fe3+的试剂是( )
A. 石蕊试液 B. 酚酞试液 C. 新制氯水 D. KSCN溶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检验Fe3+常用KSCN,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含有Fe3+,否则不含有,故选项D正确。
20.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C.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2O2
D. 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漂白液是次氯酸钠的溶液,也是混合物,错误,不选A;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正确,选B;C、工业上通常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取漂白粉,不是石灰水中,错误,不选C;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不是过氧化钠,错误,不选D。
21.下列实验装置及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除去粗食盐水中的泥沙
B.配制100 mL
1.00 mol/L 硫酸溶液
C. 排空气法
收集氨气
D.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答案】C
【解析】A.除去粗食盐水中的泥沙,需要通过过滤操作完成,图示操作方法合理,A正确;B.配制100 mL 1.00 mol/L 硫酸溶液,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容量瓶,转移溶液时用玻璃棒引流,图示操作方法合理,B正确;C.氨气的密度较小,收集氨气时集气瓶中导管应该短进长出,图示操作不合理,C错误;D.可通过蒸馏法制取少量蒸馏水,图示操作方法合理,D正确;答案选C。
2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将足量SO2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
B.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了棕黄色的烟雾
C. 碘水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为紫红色
D. 将过氧化钠加入足量的水中振荡,再滴入酚酞,振荡,溶液呈红色
【答案】A
【解析】A. 将足量SO2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生成亚硫酸,石蕊试液变红色,A正确;B.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了棕黄色的烟,没有雾,B错误;C. 汽油密度小于水,碘水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静置后下层颜色变浅,上层颜色变为紫红色,C错误;D. 将过氧化钠加入足量的水中振荡,再滴入酚酞,振荡,溶液先呈红色,然后褪色,D错误,答案选A。
23.向50 mL 18 mol·L-1的H2SO4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 )
A. 小于0.45 mol B. 等于0.45 mol
C. 在0.45~0.90 mol之间 D. 大于0.45 mol
【答案】A
【解析】析:根据浓硫酸与铜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被还原的H2SO4为参加反应的浓硫酸的一半.
解答:解:Cu+2H2SO4(浓)CuSO4+SO2↑+2H2O,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理论上应是参加反应的硫酸的一半,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而铜与稀硫酸并不反应,因此,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小于一半,
则50mL 18mol/L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为:小于0.45mol.
故答案为:A.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O、CO2、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B. 焰色反应、离子反应中都一定存在化学反应
C. 明矾溶于水能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D. 可用浓盐酸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答案】D
【解析】A. CO、CO2、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NO易被氧气氧化为NO2,A错误;B. 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B错误;C. 明矾溶于水能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净水剂,不能作漂白剂,C错误;D. 氯化氢与氨气反应冒白烟,可用浓盐酸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D正确,答案选D。
25.下列有关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可用铁容器储运浓硫酸 B. 焰色反应可用于检验某些金属元素的存在
C. 氨是制造硝酸的原料 D. 铝制餐具可以长时间盛放咸的食物
【答案】D
【解析】A. 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可用铁容器储运浓硫酸,A正确;B. 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可用于检验某些金属元素的存在,B正确;C. 氨是制造硝酸的原料,C正确;D. 酸碱盐溶液都会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故铝制餐具不能长时间盛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D错误,答案选D。
2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硅是将太阳能转化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B. 玻璃、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C. 水玻璃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D. 二氧化硅既能跟HF反应,又能跟NaOH反应,因此二氧化硅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 硅是将太阳能转化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A错误;B. 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B错误;C. 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C正确;D. 二氧化硅既能跟HF反应,又能跟NaOH反应,但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答案选C。
27.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的物质是( )
①Fe(OH)3 ②FeCl2 ③SO3 ④NH4Cl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②③ D. 全部
【答案】D
【解析】①氢氧化亚铁、氧气和水化合生成Fe(OH)3,①正确;②氯化铁与铁化合生成FeCl2,②正确;③二氧化硫与氧气化合生成SO3,③正确;④氨气和氯化氢化合生成NH4Cl,④正确,答案选D。
28.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C12使鲜艳的红色花瓣褪色
Cl2具有强还原性
B
NH3与HCl气体接触时有白烟产生
NH3与HCl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
C
新切开的Na表面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Na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等反应
D
氯化铝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白色沉淀溶解
氢氧化铝具有两性
【答案】A
【解析】A项中氯气可与水生成具有漂白作用的次氯酸,故可使鲜艳的红色花瓣褪色,答案为A
29.现有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00mL1mol/L的AlCl3溶液。
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
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
比较两种操作的结果是( )
A.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不相等 B.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相等
C.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等 D.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不相等
【答案】C
【详解】100mL3mol/LNaOH溶液中n(NaOH)=0.3mol,100mL1mol/L的AlCl3溶液中n(AlCl3)=0.1mol。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发生:Al3++3OH-═Al(OH)3↓,现象为观察到白色沉淀;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分别发生: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先没有沉淀后出现沉淀,所以二者现象不同,由于AlCl3最后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质量相等,故选C。
30.0.6mol/L Fe2(SO4)3和1.2mol/L CuSO4的混合溶液200mL,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则加入的铁粉的物质的量为( )
A. 0.16mol B. 0.21mol C. 0.30mol D. 0.48mol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液中Fe3+和Cu2+的物质的量都是0.24mol,由于Cu2+的氧化性弱于Fe3+,所以Fe3+先与单质铁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如果Fe3+完全反应,Cu2+不反应,则生成Fe2+的物质的量是0.36mol,此时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2,实际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1,这说明溶液中铁单质也和Cu2+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溶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与硫酸铜,根据电荷守恒n(Fe2+)+n(Cu2+)=n(SO42-),根据n=cV计算n(SO42-),据此计算反应后溶液中n(Fe2+),根据铁元素守恒,n(Fe)=n(Fe2+)-n(Fe3+)。
【详解】溶液中Fe3+和Cu2+的物质的量都是0.24mol,由于Cu2+的氧化性弱于Fe3+,所以Fe3+先与单质铁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如果Fe3+完全反应,Cu2+不反应,则生成Fe2+的物质的量是0.36mol,此时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2,实际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1,这说明溶液中铁单质也和Cu2+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溶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与硫酸铜,根据电荷守恒n(Fe2+)+n(Cu2+)=n(SO42-),溶液中n(SO42-)=0.2L×0.6mol/L×3+0.2L×1.2mol/L=0.6mol,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1,4 n(Fe2+)/3=0.6mol,n(Fe2+)=0.45 mol,根据铁元素守恒,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n(Fe)=n(Fe2+)-n(Fe3+)=0.45mol-0.24ml=0.21mol,故选B。
31.(1)把对应物质的字母代码填入括号内.
A.水玻璃 B.明矾 C. 次氯酸钙 D.过氧化钠 E.新制氯水 F.小苏打
①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___________。
②能做木材防火剂___________。
③能做处理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____________。
(2)把下列现象中硫酸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填写在空白处。
①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浓硫酸表现 _______性。
②在常温下可以用铁、铝制容器盛装冷的浓硫酸。浓硫酸表现 _______性。
③盛有浓硫酸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浓硫酸表现________性。
【答案】(1). E (2). A (3). F (4). 脱水 (5). 强氧化 (6). 吸水
【解析】
【分析】(1)①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物质具有酸性且具有氧化性;
②能做木材防火剂的是耐火材料;
③能做处理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必须是可以和盐酸反应的物质;
(2)①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水分子形式脱去;
②常温下,浓硫酸和铁、铝发生钝化现象;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详解】(1)①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物质具有酸性且具有氧化性,应该是新制氯水,其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故答案为:E;
②硅酸钠能做木材防火剂,是耐火材料,故答案为:A;
③能做处理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必须是可以和盐酸反应的物质,可以选择碳酸氢钠,故答案为:F;
(2)①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水分子形式脱去,则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与脱水性有关,故答案为:脱水;
②常温下,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铝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而不溶解,故答案为:强氧化;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在烧杯中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与吸水性有关,故答案为:吸水。
32.某课外实验小组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钠,用滤纸吸净其表面的煤油,用切刀切下数块,分别进行实验研究:
(1)切下的钠块表面变暗,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 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
(3)将其中一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反应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氧化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其中一种用途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若15.6gNa2O2参加反应,则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________L。
【答案】(1). 4Na+O2=2Na2O (2). 2 Na + 2 H2O == 2 Na++2OH- + H2↑ (3). b、c (4). 钠块熔化并燃烧,黄色火焰,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5). 2 (6). 2Na2O2+2H2O=4NaOH+O2↑ (或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7). 2.24L
【解析】
【分析】(1)常温下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3)加热条件下,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4)过氧化钠能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详解】(1)切下的钠块表面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故答案为:4Na+O2=2Na2O;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 +2H2O=2Na++2OH-+H2↑,故答案为:2Na +2H2O=2Na++2OH-+H2↑;b、c;
(3)将其中一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反应现象为钠块熔化并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2Na2O2,故答案为:2Na+O2Na2O2;
(4)过氧化钠能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或2Na2O2+2CO2=
2Na2CO3+O2;15.6gNa2O2是0.2mol,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0.1mol×22.4
L/mol=2.24L,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或2Na2O2+2CO2=2Na2CO3+O2;2.24L。
33.铁是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之一.运用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该分散系中粒子直径的范围是_________nm.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
(3)Fe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请回答:
a.若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________色。
b.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Fe2+溶液中存在Fe3+,除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100 (2). Fe3O4 (3). FeCl3 (4). 血红 (5). 生成红褐色沉淀 (6). Fe3++3OH—=Fe(OH)3↓ (7). 加入铁粉 (8). 2Fe3+ +Fe=3Fe2+
【解析】
【分析】(1)胶体的粒子大小范围是:1~100;
(2)天然磁石成分为四氧化三铁;
(3)在点燃条件下,Fe在Cl2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反应得到氯化铁固体;氯化铁溶液可与KSCN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
(4)溶液中,Fe3+ 与Fe反应生成Fe2+。
【详解】(1)向沸水中逐滴滴加1 mol/L 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形成了胶体,胶体粒子直径范围是1~100nm,故答案为:1~100;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的,磁铁成分主要是四氧化三铁,故答案为:Fe3O4;
(3)在点燃条件下,Fe在Cl2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反应得到氯化铁固体;氯化铁溶于水得到氯化铁溶液,氯化铁溶液可与KSCN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血红色的Fe(SCN)3溶液;氯化铁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故答案为:FeCl3;血红;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3OH-=Fe(OH)3↓;
(4)溶液中,Fe3+ 与Fe反应生成Fe2+,加入铁粉可以出去Fe2+溶液中的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 +Fe=3Fe2+,故答案为:加入铁粉;2Fe3+ +Fe=3Fe2+。
34.实验室中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制取较为纯净、干燥的氯气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装置B中选用的试剂为饱和食盐水,其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氯气通入C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E中装有NaOH溶液,该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分液漏斗 (2). 除去HCl (3). 先变红后褪色 (4). 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
【分析】(1)熟悉仪器图象,说出其名称;
(2)因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则除去Cl2中的HCl可通过饱和食盐水;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石蕊试液漂白褪色;
(4)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详解】(1)图中X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因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氯化氢极易溶于水,除去Cl2中的HCl可通过饱和食盐水,故答案为:除去HCl;
(3)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HCl,使溶液成酸性,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为红色,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使石蕊试液漂白褪色,即观察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故答案为:先变红后褪色;
(4)氯气有毒,直接排放引起空气污染,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过来的氯气,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35.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取氨气,下图A和B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
(1)实验室制氨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若改用浓氨水和NaOH固体制氨气时,应选取的装置是______。
(2)为了得到干燥的氨气,实验室常使用________做干燥剂(请从碱石灰、浓硫酸、氯化钠中选出一种物质)。
(3)实验室常用_______法收集氨气。在标准状况下,将盛满氨气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假设溶质全部在集气瓶内),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答案】(1).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2). A (3). B (4). 碱石灰 (5). 向下排空气 (6). 0.045mol/L
【解析】(1)实验室制氨气时利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加热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CaCl2+2H2O+2NH3↑,反应需要加热,应选用的装置是A;若改用浓氨水和NaO固体制氨气时,由于不需要加热,应选取的装置是B。(2)氨气是碱性气体,因此为了得到干燥的氨气,实验室常使用碱石灰做干燥剂,氯化钠不能作干燥剂;(3)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实验室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在标准状况下,将盛满氨气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假设溶质全部在集气瓶内),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水充满集气瓶,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