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展开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20=60分)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电子式:
B.质子数为16、中子数为17的硫原子:
C.Al3+的结构示意图: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2.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 D2O含有NA个中子
B.用5mL 3mol/L FeCl3溶液制成的氢氧化铁胶体中所含胶粒数为0.015NA
C.在Na2O2与CO2的反应中,每转移NA个电子时,消耗22.4 L的CO2
D.25℃时,7gC2H4和C3H6的混合气体中,含有NA个C-H键3.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每生成2mol AB时吸收b kJ热量
B.该反应热ΔH=+(a-b)kJ·mol-1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1mol A—A和1mol B—B键时放出a kJ能量4.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
B.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C.上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D.用中文“”(ào)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5.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烯和乙烷,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的方法( )
A.通入足量溴水中 B.在空气中燃烧
C.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D.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氢气
6.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 B.C2H6 C.C2H2 D.C5H12
7.已知甲苯的一氯代物有4种,则甲苯与完全加成后的产物的一氯代物的种类为( )
A.7种 B.5种 C.4种 D.2种
8.目前,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已被填满。2017年,科学家发现的第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有了中文名称:
已知第113号元素与Al元素同主族,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下列预测或说法合理的是( )
A.N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M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七周期第VB族
C.根据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Ts的中文名称为“钿”可能更合理
D.Og在元素周期表的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
9.下列有机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不可能位于同一平面的是( )
A.
B.
C.
D.
10.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医疗上常用3%的双氧水进行伤口消毒。能与反应生成,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的结构式为H—O—O—H
B.为含有极性键和非极件键的共价化合物
C.与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与反应过程中有共价键断裂,同时有共价键和离子键形成
11.科学家设计出质子膜H2S燃料电池 , 实现了利用H2S废气资源回收能量并得到单质硫。质子膜H2S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极a为电池的负极
B.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
C.电路中每流过2mol电子,在正极消耗22.4L H2S
D.每34g H2S参与反应, 有2mol H+经质子膜进入正极区
12.某气态烷烃是20 mL,完全燃烧时,正好消耗同温、同压下的氧气100 mL,该烷烃的化学式是 ( )
A.C2H6 B.C3H8 C.C4H10 D.C5H12
13.有机物的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CH3CH=CHCH3可简写为。有机物X的键线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C8H8
B.有机物Y是X的同分异构体,且属于芳香烃.则Y的结构简式为
C.X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X与足量的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饱和烃Z, Z的一氯代物有4种
14.苯环实际上不具有碳碳单键和双键的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有( )
①苯的间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②苯的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③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④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⑤苯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⑥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全部
15.如图所示为有关苯的转化关系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③均为取代反应
B.反应②的现象是火焰明亮并带有浓烟
C.反应④的产物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甲苯()与苯互为同系物
16.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A.A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2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2∶3∶2
17.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3A(g)+2B(g) zC(g)+2D(g)。在2 L的密闭容器中把4 mol A和2 mol B混合,2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1.6 mol C,又测得D的反应速率v(D)= 0.2 mol . L-1 • min-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4
B.B的转化率是40%
C.A的平衡浓度是1.4 mol . L-1
D.平衡时气体压强是原来的
18.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
①增加C的量 ②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的压强增大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的体积增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9.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甲烷和氯气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种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容器内压强不变
B.容器内分子总数不变
C.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变
D.发生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20.100℃时,两种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所得CO2和H2O的物质的量随混合烃的总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对该混合烃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甲烷 B.一定含有乙烯
C.一定含有苯 D.一定不含乙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每空2分)
21(10分).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_,是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
①NH4CNO与CO(NH2)2 ②CuSO4·5H2O与CuSO4
③H2O与D2O ④H、D与T
⑤O2与O3 ⑥CH3CH2CH3与CH3CH2CH2CH3
⑦与
⑩与
⑪与
22(10分).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的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态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B:________ E:________
(2)写出EB4的化学式:__________
(3)D2A2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
(4)CB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态物质EB4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 __
23(10分).某烃A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含碳量为92.3%,0.1mol A完全燃烧时生成13.44L二氧化碳(标准状况)。
(1) 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2) 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反应类型:
①A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反应生成
B: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②在催化剂作用下A与H2反应生成
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反应。
24(10分).锰锂电池的体积小、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l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回答下列问题:
(1)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 (填“a→b”或“b→a”)。
(2)电池正极反应式
(3)不能用水代替电池中的混合有机溶剂,原因是
(4)MnO2可与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K2Mn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歧化,生成KMnO4和M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D | B | C | A | A | B | C | D | D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B | D | B | C | C | D | C | A | A |
二、填空题(共40分)
21.(共10分)④ , ⑤ ,
①⑦⑧ , ⑥⑩ , ⑨ ⑪ 。
- (共10分). ( 1)氟 , 硅
(2)SiF4 (3)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4)SiO2+4HF===SiF4↑+2H2O
23(共10分)(1)
(2) , 取代
(3) , 加成
24(共10分)(1) b→a
(2) MnO2+e﹣+Li+=LiMnO2
(3) 电极Li是活泼金属,能与水反应
(4)3MnO2+KClO3+6KOH3K2MnO4+KCl+3H2O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