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Na-23 Cl-35.5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仅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运输浓硫酸的槽车上应贴的标签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装运浓硫酸的槽车上应贴腐蚀品的标志,据此结合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装运浓硫酸的槽车上应贴腐蚀品的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选项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选项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H值小于7的雨水称为酸雨
B. 工厂将烟囱造高能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C. 全球气温变暖是因为SO2的大量排放
D. 油电混动车的大量推广可减轻环境的污染
【答案】D
【详解】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小于7,而酸雨的pH<5.6,选项A错误;
B、工厂烟囱造高不能减少大气污染,选项B错误;
C、全球气温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选项C错误;
D、油电混动车的大量推广可节能减排,减轻环境的污染,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3.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NO B. NO2 C. CO2 D. SO2
【答案】A
【解析】
【分析】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说明该气体能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或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相近,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NO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由于NO能与氧气化合成NO2,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选项A正确;
B.NO2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常温下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项B错误;
C.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常温下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项C错误;
D.SO2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常温下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4.甲、乙是同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 x+2 B. x+4 C. x+8 D. x+18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和每一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分析。
【详解】由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依次为2、8、8、18、18、32、32,对于处于同一主族相邻的元素,原子序数相差可能为2、8、18、32,甲的原子序数为x,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2、x+8、x+18、x+32,不可能为x+4,答案选B。
5.某元素的阳离子Rn+,核外有x个电子,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
A. A-x-n B. A-x+n
C. A+x-n D. A+x+n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而质子数=核电荷数,本题中知道该原子的质量数和核外电子数,所以可以求出它的中子数。
【详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失去的电子数,Rn+是该原子失去n个电子所致,所以质子数=X+n,则中子数=A-(X+n)=A-X-n。
答案选: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大量的SO3
B. 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CO2和SO2
C. 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褪色,但褪色原理不同
D. 少量SO2通过CaCl2的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C
【解析】分析: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二者均与氢氧化钙反应;
C.根据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分析;
D.根据盐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分析。
详解:A.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只能生成SO2,得不到三氧化硫,A错误;
B.SO2和CO2均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后澄清,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溶液鉴别SO2和CO2,B错误;
C.SO2能使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褪色原理不同,前者是漂白作用,后者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C正确;
D.SO2与CaCl2溶液不反应,D错误,答案选C。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NH3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B. 与金属反应时,稀HNO3可能被还原为更低价态,则稀HNO3氧化性强于浓HNO3
C. 常温下,可使用铁或铝制容器储存浓硫酸
D. 稀HNO3和活泼金属反应时得不到氢气
【答案】B
【详解】A、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NH3易液化,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通常用作制冷剂,选项A正确;
B、氧化性的强弱和得电子的能力有关,和得电子的多少无关,浓HNO3氧化性强于稀HNO3,选项B不正确;
C.常温下,浓硫酸和铁、铝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进一步被氧化,该现象为钝化现象,可使用铁或铝制容器储存浓硫酸,选项C正确;
D.由于稀HNO3具有强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反应时不生成氢气,一般生成NO,还可以生成硝酸铵等,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8.下列关于物质性质变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大小:Mg>S>O B. 非金属性强弱:Cl >S>P
C. 酸性强弱:HIO4>HBrO4>HClO4 D. 碱性强弱:KOH>NaOH>LiOH
【答案】C
【详解】A.O的电子层数为2,Mg、S的电子层数为3,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为Mg>S>O,选项A正确;
B.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非金属性Cl>S>P,选项B正确;
C.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l>Br>I,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为HIO4Li,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为KOH>NaOH>LiOH,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9.下列各表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原子序数,表中数字所表示的元素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邻两个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2、8、18、32,以此判断同族中位置关系;同周期元素根据原子序数判断位置关系,据此来分析;注意每周期容纳元素种数,第三列镧系、锕系位置,长周期第ⅡA族、第ⅢA族之间有10个列为7个副族和1个Ⅷ族。
【详解】A、4号元素下面是12号元素,5号元素下面是13号元素,6号元素下面应是14号元素,选项A错误;
B、最后一行为16、17、18,处于第三周期相邻,16号元素上面是8号元素,18号元素上面间隔一个周期的是2号元素,选项B正确;
C、1号和11号元素之间相隔一个周期,第一列应为1、3、11、19,选项C错误;
D、10号元素处于第二周期,11、12号元素处于第三周期,10、11、12号元素不在同一周期,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0.在强酸性无色透明的溶液中,能够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 Na+、K+、MnO4-、SO42- B. Na+、K+、SO32-、NO3-
C. K+、Ba2+、SO42-、Cl- D. Na+、Mg2+、NO3-、Cl-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液无色,则有颜色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如发生复分解、氧化还原反应或互促水解等反应,则可大量共存。
【详解】A.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色,与无色透明的溶液不相符,选项A错误;
B、强酸性溶液中SO32-不能大量存在,且SO32-与NO3-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
C、Ba2+与SO42-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错误;
D、酸性条件下,Na+、Mg2+、NO3-、Cl-各离子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1.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是( )
A. NO2 B. Cu2S C. SO2 D. FeCl3
【答案】A
【详解】A.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NO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氮气和氧气不能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选项A符合;
B、铜和硫单质反应,硫的氧化性弱遇到变价金属,氧化为低价化合物,铜只能被氧化为+1价,生成Cu2S,选项B不符合;
C、硫和氧气直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可以由单质直接化合反应生成,选项C不符合;
D、铁和氯气化合反应只能生成氯化铁;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A。
12.下列气体中,既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又可以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SO2 B. NH3 C. N2 D. Cl2
【答案】C
【解析】
【分析】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与浓硫酸和碱石灰都不反应,结合物质的性质解答该题。
【详解】A.SO2可与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选项A错误;
B.氨气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选项B错误;
C.N2与浓硫酸和碱石灰都不反应,可用浓硫酸或碱石灰干燥,选项C正确;
D.Cl2可与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3.下列电子式的书写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A、Na2S由钠离子与硫离子构成,用电子式表示为,选项A错误;
B、氯化铵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用电子式表示为,选项B正确;
C、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N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对,氨气的电子式为,选项C错误;
D、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用电子式表示为,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4.下列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键的是( )
A. NH4Cl B. H2O2 C. Na2O2 D. CaCl2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非极性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极性键,以此来解答。
【详解】
A、NH4Cl中铵根离子与氯离子以离子键结合,H、N之间以极性键结合,选项A不选;
B、H2O2中H、O之间以极性键结合,O、O之间以非极性键结合,选项B不选;
C、Na2O2中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以离子键结合,O、O之间以非极性键结合,选项C选;
D、CaCl2中钙离子与氯离子以离子键结合,选项D不选;
答案选C。
15.X、Y、Z、W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若Z的原子序数是Y的原子序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简单离子半径:X>Y>Z
B. 氢化物的稳定性:Z<Y
C. 原子半径:W>Z>Y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
【答案】B
【解析】
【分析】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Z与Y同主族,短周期中两者原子序数相差8,Z的原子序数是Y的原子序数的2倍,则Y为氧元素,根据X、Y、Z、W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据此分析。
【详解】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Z与Y同主族,短周期中两者原子序数相差8,Z的原子序数是Y的原子序数的2倍,则Y为氧元素,根据X、Y、Z、W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A. Z离子比X、Y离子多一个电子层,半径最大,X、Y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简单离子半径: Z >X>Y,选项A错误;
B. 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因非金属性Z<Y,故氢化物的稳定性:Z<Y,选项B正确;
C. 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Z>W>Y,选项C错误;
D.Z、W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增强,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6.已知短周期元素的四种离子A2+、B+、C3﹣、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A>B>C>D B. 原子半径:B>A>D>C
C. 离子半径:C3﹣>D﹣>A2+>B+ D. 还原性:C3﹣>D-
【答案】D
【解析】
【分析】A2+、B+、C3﹣、D﹣都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则A、B在下一周期,为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A>B,C、D在上一周期,为非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D>C,以此来解答。
【详解】因为A2+、B+、C3﹣、D﹣都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则A、B都是阳离子,所以在同一周期,为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A>B,C、D在同一周期,为非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D>C。
A.由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序数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序数增大,所以原子序数为A>B>D>C,选项A错误;
B.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为B>A>C>D, 选项B错误;
C.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原子序数为A>B>D>C,则离子半径为C3->D->B+>A2+,选项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C<D,则还原性:C3﹣>D-,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7.CO2气体中含有少量SO2,欲得到纯净、干燥的CO2,通过如图所示的洗气瓶,①②两瓶中所装的试剂应该是( )
A. ①饱和NaHCO3溶液②浓硫酸 B. ①NaOH溶液;②浓硫酸
C. ①浓硫酸②NaOH溶液 D. ①浓硫酸;②Na2CO3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CO2气体中含少量SO2,欲得到干燥纯净的CO2,需要通过①装置中的试剂除去二氧化硫杂质,然后通过②装置中的试剂进行干燥;根据二氧化硫能够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特点,装置①试剂可以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装置②为液体干燥剂,可以选用浓硫酸,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SO2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除去了SO2杂质,且CO2不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干燥CO2,选项A正确;
B.由于CO2、SO2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①不能使用氢氧化钠溶液,选项B错误;
C.CO2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使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SO2,且干燥装置应该放在最后,选项C错误;
D.碳酸钠溶液能够与CO2反应,除杂试剂不能使用碳酸钠溶液,且干燥装置应该放在除杂之后,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8.以下情况能说明Cl比S的非金属性强是( )
①Cl2比S容易与H2化合; ②Cl2能从Na2S溶液中置换出S;
③HCl酸性比H2S的酸性强; ④HCl比H2S稳定 ⑤Cl2熔沸点比S的低
A. ②③⑤ B. 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①Cl2比S容易与H2化合,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大于S,则非金属性Cl>S,故①正确;
②Cl2能从Na2S溶液中置换出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大于S,则非金属性Cl>S,故②正确;
③氢化物酸性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如HF是弱酸、HCl是强酸,但非金属性F>Cl,故③错误;
④HCl的稳定性比H2S强,说明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④正确;
⑤Cl2熔沸点比S的低,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故⑤错误;
答案选C。
1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
A. 向Fe(NO3)2稀溶液中加入盐酸:3Fe2++4H++NO3-=3Fe3++NO↑+2H2O
B. 铜片与浓硝酸:Cu+NO3-+4H+=Cu2++NO↑+2H2O
C. 氯化铵浓溶液跟浓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NH4++OH-NH3·H2O
D. 将稀硫酸滴在Cu片上:Cu+2H+Cu2++H2↑
【答案】A
【解析】
【分析】A.酸性条件下,硝酸根能氧化二价铁离子;
B、浓硝酸被还原为二氧化氮;
C、氯化铵与碱加热时生成氨气;
D、铜和稀硫酸不发生反应。
【详解】A.酸性条件下,硝酸根能氧化二价铁离子,所以向Fe(NO3)2稀溶液中加入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4H++NO3-=3Fe3++NO↑+2H2O,选项A正确;
B、铜片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NO3-+4H+═Cu2++2NO2↑+2H2O,选项B错误;
C、NH4Cl浓溶液跟浓NaOH溶液混合加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NH4++OH-NH3↑+H2O,选项C错误;
D、铜和稀硫酸不发生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20.下列各组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Na2SO3溶液中,与Na2SO3不发生反应的是( )
①Na2O2和CO2②Al和NaOH溶液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④浓硝酸和铜片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
A. 只有② B. 只有②⑤
C. 只有②⑤⑥ D. 只有②⑥
【答案】D
【详解】①Na2O2和CO2生成氧气,氧气通入Na2SO3溶液中,生成硫酸钠,故①不选;
②Al和NaOH溶液产生氢气,氢气通入Na2SO3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故②选;
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生成氯气,氯气通入Na2SO3溶液中,生成硫酸钠,故③不选;
④浓硝酸和铜片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通入Na2SO3溶液中,生成硫酸钠,故④不选;
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入Na2SO3溶液中,生成亚硫酸氢钠,故⑤不选;
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Na2SO3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故⑥选;
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1.根据提供条件推断元素,并按要求填空:
(1)第三周期中,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化学式是______。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两倍的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
(3)在短周期元素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元素是____(填元素名称),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1). HClO4 (2). (3). Na (4). 2Na+2H2O=2Na++2OH-+H2↑
【详解】(1)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第三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其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化学式是HClO4;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两倍的元素,则为碳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CO2的电子式为;
(3)在短周期元素中,Na的金属性最强,则Na与水反应最剧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22.①~⑧在元素周期表的对应位置如图所示,用化学式或元素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⑦
①
②
3
③
④
⑤
⑧
⑥
(1)元素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2)请写出⑦的单质与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元素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含有_____(填离子键、极性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该物质的电子式为________
(4)元素①的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所对的水化物反应的产物为______,该物质为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一定条件下①的氢化物与⑥的单质混合,得到另一种单质和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1). (2). C+2H2SO4(浓)2SO2↑+CO2↑+2H2O (3). 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4). (5). NH4NO3 (6). 离子化合物 (7). 8NH3+3Cl2=N2+6NH4Cl
【解析】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O、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Cl、⑦为C、⑧为S,结合元素结构、位置及性质进行解答。
【详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O、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Cl、⑦为C、⑧为S。
(1)元素⑧为S,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⑦的单质C与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2SO4的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2SO2↑+CO2↑+2H2O;
(3)元素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NaOH中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该物质的电子式为;
(4)元素①的氢化物NH3与其最高价氧化物所对的水化物HNO3反应的产物为NH4NO3,该物质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为离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①的氢化物NH3与⑥的单质Cl2混合,得到另一种单质N2和盐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3Cl2=N2+6NH4Cl。
23.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
先关闭活塞a,加热至烧瓶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反应停止,此时烧瓶中铜片仍有剩余。再打开活塞a,将气球中的氧气缓缓挤入烧瓶,铜片慢慢消失。
(1)请写出上述过程A装置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加热至烧瓶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反应停止,此时烧瓶中铜片为什么有剩余?请简述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老师认为实验中B装置设计有误,请你帮助小明进行修改:___________。
(4)B中所收集到的气体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请写出该气体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装置C中应盛放____溶液,其作用是:____,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答案】(1).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 2Cu+2H2SO4+O2=2CuSO4+2H2O(或2Cu+O22CuO,CuO+H2SO4=CuSO4+H2O) (3). 随着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逐渐变稀,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4). 将左导管伸入瓶底 (5). 2SO2+O22SO3 (6). NaOH溶液 (7). 吸收SO2,防止空气污染 (8). SO2+2OH-=SO32-+H2O
【解析】
【分析】(1)依据装置图和实验步骤分析,装置A中在关闭a后加热烧瓶反应,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再打开活塞a,将气球中的氧气缓缓挤入烧瓶,铜片慢慢消失是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2)随着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逐渐变稀;
(3)B装置是收集装置,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需要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4)二氧化硫气体的氧化性是硫元素化合价降低,表现还原性是硫元素化合价升高分析;
(5)二氧化硫是污染性的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详解】(1)装置图和实验步骤可知,先关闭活塞a,加热至烧瓶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停止反应,此时烧瓶中铜片仍有剩余,此时反应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再打开活塞a,将气球中的氧气缓缓挤入烧瓶,铜片慢慢消失,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2CuSO4+2H2O;或2Cu+O22CuO,CuO+H2SO4=CuSO4+H2O;
(2)随着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逐渐变稀,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铜片有剩余;
(3)B装置是收集装置,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需要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故应将左导管伸入瓶底;
(4)二氧化硫气体的氧化性是硫元素化合价降低,表现还原性是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O2将SO2氧化,反应的方程式为:2SO2+O22SO3;
(4)二氧化硫是污染性的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装置C中应盛放NaOH溶液,其作用是:吸收SO2,防止空气污染,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O32-+H2O。
24.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已略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B、X都是气体单质,C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A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A在纯氧气中点燃可生成单质B,则A是____。写出反应A→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若A是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金属单质,X是一种常见最高价易挥发的含氧酸,常温下,发生如图转化关系,则X是____(填化学名称),B是____,写出反应A→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C→B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NH3 (2). 4NH3+5O24NO+6H2O (3). 硝酸 (4). Fe(NO3)2 (5). Fe+4H++NO=Fe3++NO↑+2H2O (6). 2Fe3++Fe=3Fe2+
【详解】(1)C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则C为NO,A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A为NH3,A在纯氧气中点燃可生成单质B,B为氮气,反应A→C是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2)若A是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金属单质,则A为铁;X是一种常见最高价易挥发的含氧酸,常温下,发生如图转化关系,则X是硝酸,B是Fe(NO3)2,C是Fe(NO3)3;反应A→C是铁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4H++NO=Fe3++NO↑+2H2O;C→B是硝酸铁与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