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S-32 C-12 N-14 Na-23 Fe-56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化工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当地环保部门在现场检测到爆炸产生的气体有SO2、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SO2气体的排放
B.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氧化物有关
C. SO2随雨水降下可能形成酸雨
D. 空气质量报告中有可吸入颗粒、SO2、 NO2、 CO2
【答案】D
【详解】A 项、加入氧化钙可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故A正确;
B项、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发生复杂的变化造成的,故B正确;
C项、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所致,故C正确;
D项、空气质量报告主要报告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为有毒气体,可吸入颗粒,都是空气质量报告内容,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列入空气质量报告,故D错误。
故选D。
2.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 次氯酸的结构式:H—O—Cl
B. 氚的原子符号:21H
C. 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D. Mg2+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A
【详解】A项、在次氯酸中,O原子分别与H原子和Cl原子形成共价键,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故A正确;
B项、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质量数为3、中子数为2,原子符号为31H,故B错误;
C项、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氯化氢分子中不存在阴阳离子,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为:,故C错误;
D项、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D错误。
故选A。
3.有关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对应表述均正确的是( )
A. 稀硫酸与0.1 mol/L NaOH 溶液反应:H+(aq)+OH-(aq)= H2O(l) ∆H = +57.3 kJ·mol−1
B. 已知 2C(s)+O2(g)=2CO(g) ∆H= -221 kJ·mol-1,则C的燃烧热为∆H =- 110.5 kJ·mol−1
C. 25℃、30MPa 下,将 0.5mol N2 和 1.5molH2 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 19.3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 3H2(g) 2NH3(g) ∆H= -38.6kJ·mol−1
D. 密闭容器中,0.3mol 硫粉与 0.2mol 铁粉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 0.2mol 时,放出 19.12 kJ 热量, 则 Fe(s)+S(s)=FeS(s) ∆H= - 95.6 kJ·mol−1
【答案】D
【解析】
【分析】A、稀的强酸与强碱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酸碱中和是放热反应;
B、燃烧热指的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注意可燃物必须为1mol;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CO2,H→H2O(液);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0.5mol氮气和1.5mol氢气反应生成的氨气小于1mol;
D、0.3mol 硫粉与 0.2mol 铁粉混合加热,硫粉过量,0.2mol 铁粉完全反应放出19.12kJ热量。
【详解】A项、稀的强酸与强碱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酸碱中和是放热反应,故△H应为负值,故A错误;
B项、该反应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是碳的不完全燃烧,- 110.5 kJ·mol−1不是碳的燃烧热,故B错误;
C项、该反应为可逆反应,0.5mol氮气和1.5mol氢气反应生成的氨气小于1mol,即生成1mol氨气放出的热量大于19.3kJ,∆H小于-38.6kJ·mol−1,故C错误;
D项、0.3mol 硫粉与 0.2mol 铁粉混合加热,硫粉过量,0.2mol 铁粉完全反应放出19.12kJ热量,则生成1molFeS(s)时放出95.6kJ的热量,∆H= - 95.6 kJ·mol−1,故D正确。
故选D。
4.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 L H2O中含有分子数为NA
B. 32g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32NA
C. 32gO2和O3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2NA
D. 1 molNa2O2与足量的C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答案】C
【解析】
【分析】A、标况下,水不是气体;
B、1mol氧气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6mol;
C、O2和O3的最简式相同,都为O;
D、1molNa2O2与足量的CO2充分反应生成0.5mol氧气,转移了1mol电子。
【详解】A项、标况下,水不是气体,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项、32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氧气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6mol,含有电子数为16NA,故B错误;
C项、O2和O3的最简式相同,都为O,由最简式可知32gO的物质的量为2mol,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2NA,故C正确;
D项、1molNa2O2与足量的CO2充分反应生成0.5mol氧气,转移了1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NA,故D错误。
故选C。
5.14C是C的一种放射性核素,在高层大气中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或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14N可使它转变为14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4C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B. 14C核素的中子数为8
C. 14C和14N互为同位素 D. 14C16O2质子数为46
【答案】B
【解析】
【分析】14C和14N的质量数都为14,质子数分别为6、7,中子数分别为8、7。
【详解】A项、14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A错误;
B项、146C核素中的中子数为14-6=8,故B正确;
C项、14C和14N的质子数不同,不互为同位素,故C错误;
D项、14C16O2的的质量数为46,质子数为22,故D错误。
故选B。
6.纯二氧化硅可用下列流程制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B. 步骤Ⅱ中的稀硫酸可用CO2来代替
C. 步骤II的反应是Na2SiO3+ H2SO4 = H2SiO3(胶体) + Na2SO4
D. 步骤 Ⅲ若在实验室完成,一般在蒸发皿中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流程可知,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过滤得到硅酸钠溶液,硅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硅酸白色胶状沉淀,过滤得到硅酸沉淀,在坩埚中灼烧硅酸,硅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硅。
【详解】A项、硅酸钠水溶液具有阻燃性,可用作木材防火剂,故A正确;
B项、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能够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故B正确;
C项、硅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所以步骤II的反应是Na2SiO3+H2SO4=H2SiO3(胶体)+Na2SO4,故C正确;
D项、加热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故D错误。
故选D。
7.5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依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元素
A
B
C
D
E
相关
信息
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有两种常见的单质,均有氧化性
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相同
其游离态单质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和地壳的岩层里
A. A的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一种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
B. C的单质燃烧火焰呈黄色
C. D的最高价氧化物可分别溶于A、C、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
D. B和E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较差的是E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则A是碳元素;B有两种常见的单质,均有氧化性,则B为O元素;C是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则C为Na元素;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相同,则D是Al元素;E游离态单质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和地壳的岩层里,则E是S元素。
【详解】A项、A是碳元素,碳的单质有石墨、金刚石、足球烯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故A正确;
B项、C为Na元素,钠单质燃烧火焰呈黄色,故B正确;
C项、D是Al元素,A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是氧化铝,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弱酸碳酸,故C错误;
D项、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稳定性越强,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水的热稳定性强于硫化氢,故D正确。
故选C。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2Fe+3Cu2+=2Fe3++3Cu
B. 金属铜溶于稀硝酸中: Cu+2NO3—+4H +=Cu2++2NO↑+2H2O
C. 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中:NH4++OH-=NH3 + H2O
D. 少量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SO2+Ca2++2OH-=CaSO3↓+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B、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
C、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碳酸钠和水;
D、少量二氧化硫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水。
【详解】A项、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故A错误;
B项、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
=3Cu2++2NO↑+4H2O,故B错误;
C项、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碳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2OH-=NH3·H2O +CO32-+H2O,故C错误;
D项、少量二氧化硫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Ca2++2OH-=CaSO3↓+H2O,故D正确。
故选D。
9.以下实验目的可以实现的是( )
A. 产生喷泉
B. 除去氯气中的HCl杂质
C. 排水法收集NO
D. 蒸发溴水获取溴单质
【答案】A
【详解】A项、二氧化碳能与NaOH溶液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而形成喷泉,故A正确;
B项、氯气和氯化氢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选用NaOH溶液除去氯气中的HCl杂质,应选用饱和食盐水,故B错误;
C项、NO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应从短管通入NO,故C错误;
D项、应向溴水中加入有机溶剂萃取得到溴的有机溶液,再蒸馏获取溴单质,故D错误。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所得的混合物叫王水
B. 工业上用H2和N2合成氨与自然界中放电时N2和O2反应都属于氮的固定
C. 常温下,铁或铝不与浓H2SO4反应,所以可用铁或铝制的容器贮存浓H2SO4
D. 浓H2SO4具有吸水性,能使胆矾变白
【答案】C
【详解】A项、王水能溶解金、铂等金属,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所得的混合物叫王水,故A正确;
B项、氮的单质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H2和N2合成氨,自然界中放电时O2和N2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反应都是将氮的单质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故B正确;
C项、常温下,浓H2SO4与铁、铝发生钝化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而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钝化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项、浓硫酸的吸水性是指吸收物质中已经存在的水,可吸收胆矾中的结晶水使其变白,故D正确。
故选C。
11.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为酸性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