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Na—23、Mg—24、Cu—64、Fe—56 Zn—65、Ag—108、Al—27、Ca—20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科学家将铅和氪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质量数为293的新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
A. 47 B. 57 C. 61 D. 175
【答案】B
【解析】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则中子数=293-118=175,所以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75-118=57,答案选B。
2.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的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2和O3互为同位素
B. O2和O3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C. 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D. 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答案】C
【解析】A.O2和O3是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A错误;
B.O2和O3互同素异形体,转化为化学变化,B错误;
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C正确;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质子数之比为2:3,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D. 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答案】B
【解析】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故A正确;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一般燃烧反应需要加热,故B错误;C. 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释放能量,所以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D. 反应热=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故D正确。故选B。
4.某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则该元素的原子是( )
A. Li B. Si C. Al D. K
【答案】B
【解析】某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L层有8个电子,所以M层有4个电子,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该元素的原子是Si,选B。
5.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A
B
C
D
两极材料
Zn片、石墨
Cu片、Ag片
Zn片、Cu片
Fe片、Cu片
插入溶液
稀硫酸
硝酸银溶液
蔗糖溶液
稀盐酸
【答案】C
【解析】A项,锌为负极,石墨为正极,硫酸为电解质溶液,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A不符合题意;B项,铜为负极,银为正极,铜和硝酸银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B不符合题意;C项,蔗糖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形成原电池,故C符合题意;D项,铁为负极,铜为正极,铁与稀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选C。
6.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
A. H2S和Na2O2 B. H2O2和CaF2
C. NH3和N2 D. HNO3和HClO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硫化氢中硫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硫化氢是共价化合物;过氧化钠中存在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双氧水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氟化钙中存在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氨气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氮气中只存在共价键,但是氮气属于单质,故C错误.硝酸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氯酸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D正确,为本题的答案。
7.下列变化中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A. 加热氯化铵 B. 干冰气化 C. 金刚石熔化 D. 氯化氢溶于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加热氯化铵断裂离子键。错误。B.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晶体,干冰气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没有破坏化学键。正确。C. 金刚石是由C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错误。D. 氯化氢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破坏共价键形成H+、Cl-.错误。
8.下列分子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氨气 B. 四氯化碳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A、双氧水是共价化合物,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A正确;B、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B错误;C、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为,C错误;D、HF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D错误,答案选A。
9.a、b的活动性均比氢强,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中置换出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导线上有电流,电流方向由a到b
B. a极质量减少,b极质量增加
C. b棒上析出氢气
D. a棒发生氧化反应,b棒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a、b的活动性均比氢强,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中置换出b,活动性a>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构成原电池,a是负极、b是正极。
【详解】A. 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构成原电池,a是负极、b是正极,导线上有电流,电流方向由b到a,故A错误;
B.在原电池中,负极a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质量减轻,不活泼金属b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质量增加或者是产生氢气,故B正确;
C. b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质量增加或者是产生氢气,故C正确;
D. 在原电池中,负极a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b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D正确;选A。
10.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 四种元素的单质中,W单质的熔沸点最高
D. W的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知,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 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Y为氧元素,根据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A、同周期元素的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X>Y,Z>W,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且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则W>X,所以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Z>W>X>Y,选项A错误;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可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选项B错误;C、4种元素的单质中,常温下Z的单质硫是固体,其余均是气体,Z单质硫的熔、沸点最高,选项C错误;D、W的单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选项D正确。答案选D。
11.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水蒸气变为水放出热量 B. 稀释浓硫酸
C. 生石灰与水反应 D.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答案】C
【解析】A. 水蒸气变为水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不选A;
B. 稀释浓硫酸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不选B;
C.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故选C;
D.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吸收能量,属于吸热反应,故不选D。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 同一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中第一主族的钠与钾不符合此规律。B中应为半径越小越不容易失电子。C中还需要考虑氢键的存在。D选项正确。
13.已知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X、Y、Z、W四种元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Y>Z>W B. 原子序数:Y>X>Z>W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W>Y>X D. 金属性:X>Y,还原性:W2->Z-
【答案】A
【解析】
【分析】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根据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原子半径:X>Y>W>Z,故A错误;
B. 根据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原子序数:Y>X>Z>W,故B正确;
C. 根据离子所带电荷可知X、Y、Z、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7、6,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W>Y>X,故C正确;
D.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X>Y,还原性:W2->Z-,故D正确;选A。
14.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所示插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乙装置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甲装置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D. 乙装置中铜片表面有气泡生成
【答案】C
【解析】A、甲装置构成铜锌原电池,所以甲装置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 乙装置没有外接电源,不构成电解池,乙装置没有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
C. 甲装置构成铜锌原电池,铜是正极,正极反应式是2H++2e-H2↑,甲装置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故C正确;
D. 乙装置没有形成闭合电路,不是原电池,乙装置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生成,故D错误;
15.关于化学电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学电源均是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的
B. 在干电池中,碳棒只起导电作用,并不参加化学反应
C. 镍镉电池不能随意丢弃的原因是镍、镉的资源有限,价格昂贵
D.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化学电源
【答案】C
【解析】镍镉电池不能随意丢弃的主要原因是镍、镉属于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6.若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Am+<Bn-
B. A的质子数比B的质子数多(m+n)
C. 原子半径A < B
D. A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B的下一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a-m=b+n,A、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
【详解】A、A质子数大于B,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Am+<Bn-,故A正确;
B. 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a-m=b+n,a-b=m+n,故B正确;
C. A电子层数比B多1层,所以原子半径A> B,故C错误;
D. 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A、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A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B的下一周期,故D正确;选C。
17.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仍无沉淀,则通入的气体可能是( )
A. H2S B. NaOH C. CO2 D. Cl2
【答案】C
【解析】A、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继续通入H2S气体,SO2+2H2S=3S↓+2H2O,故不选A;
B、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加入NaOH,发生反应SO2+2OH-+Ba2+=BaSO3↓+H2O,故不选B;
C、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CO2气体,不反应,仍无沉淀,故选C;
D、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继续通入Cl2,发生反应Cl2+ SO2+2H2O+ Ba2+=BaSO4↓+4H++2Cl-,故不选D。
18.X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Z在熔化状态下可以导电 B. Z可以表示为XY2
C. X形成+2价阳离子 D. Z中存在共价键,Z可以电离
【答案】D
【解析】X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X形成+2价阳离子,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说明Y形成-1价阴离子;Z是由X2+、Y-形成的离子化合物,Z只含离子键,熔化状态下可以导电,化学式是XY2,故选D。
19.下列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
A. SiH4 B. PH3 C. H2S D. HCl
【答案】D
【解析】
【分析】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详解】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Si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 IA族和VII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一定生成离子键
C. 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
D.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答案】D
【解析】A. 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所以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
B. IA族的H元素和VII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生成共价化合物HX,故B错误;
C. 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H4Cl是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
D.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如钠与氯形成的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
21.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
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A>B>C>D B. A>C>D>B
C. C>A>B>D D. B>D>C>A
【答案】B
【解析】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说明A的活泼性大于B;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说明C是负极,C的活泼性大于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说明C是正极,A的活泼性大于C;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D是负极,D的活泼性大于B。
综合以上,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C>D>B,故选B。
22.下列叙述中能肯定说明金属A比金属B的活泼性强的是( )
A.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
B. 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 1molA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 常温时,A能从酸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答案】D
【解析】分析: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一般依据是: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依据元素周期表等。
详解: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不能说明A的金属性大于B,如Ca的金属性大于Li,A错误;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不能说明A的金属性大于B,如镁的金属性小于锂,B错误;
C.1molA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多,说明A失电子比B多,不能说明A的金属性大于B,C错误;
D.常温下,A能从酸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说明A的活动性大于B,则A的金属性大于B,D正确;答案选D。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II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 VI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其沸点也最高
C. 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往右依次增强
D. 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往右逐渐减小
【答案】B
【解析】同周期,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故A错误;
第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H2O(同主族,由上到下,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故H2O的稳定性最好),其沸点也最高(因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故B正确;
同周期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故C错误;
第三周期元素的阳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Na+>Mg2+>Al3+),第三周期元素的阴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Si4->P3->S2->Cl-),但同周期的阳离子半径小于阴离子半径,即Al3+半径最小,故D错误
24.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下列正确的是( )
A. 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 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 正极有氧气逸出
D. 铜片上有氢气逸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铜是正极。
【详解】A. 原电池中阳离子向负极移动,负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故A错误;
B. 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所以电子通过导线由锌片流向铜片,故B错误;
C. 正极反应是2H++2e-H2↑,所以正极有氢气逸出,故C错误;
D. 铜是正极,正极反应式是2H++2e-H2↑,所以铜片上有氢气逸出,故D正确。
25.在相同条件下,下列物质分别与H2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 )
A. Cl2 B. Br2 C. I2 D. F2
【答案】D
【解析】
【分析】破坏1mol 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生成物越稳定,发生该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
【详解】破坏1mol 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生成物越稳定,发生该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F2、CI2、Br2、I2,单质分子中键能依次减小,故生成的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减弱,所以与同量的氢气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依次减少,故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F2,选D。
26.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2)写出H2S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
(3)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
(4)已知阴离子aXm—和阳离子bYn+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则a、b、m、n之间的关系为a=____。
(5)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镁的形成过程:____。
(6)写出Na2O2中所含化学键的类型______。
(7)拆开1mol H—H键,1mol N—H键, 1mol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 ,391kJ,946kJ:则1mol N2完全转化成NH3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___kJ;
(8)利用下列反应:Fe+Cu2+=Fe2++Cu 制一个化学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负极:___;正极__。
【答案】
【解析】
27.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中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1)X元素的单质分子式是____,若X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X单质的摩尔质量是___。
(2)Z元素的单质是一种___色的____体。该单质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Y元素的单质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若1 mol Y单质反应,转移____mol电子。
【答案】(1). He (2). 4g/mol (3). 淡黄 (4). 固 (5). Fe+S△FeS (6). 2F2 +2H2O=4HF+O2 (7). 2
【解析】
【分析】根据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中位置关系图,可知X、Y、Z分别是He、F、S。
【详解】(1)X是He元素,其单质是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式是He,He质子数是2,若He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He的质量数是4,He单质的摩尔质量是4g/mol。
(2)Z是S元素,硫单质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硫单质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SFeS。
(3)Y是F元素,F2与H2O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2 +2H2O=4HF+O2,F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1,若1 mol F2反应,转移2mol电子。
28. (10分)短周期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的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D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E的最高正价是+7价。
(1)写出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2)写出A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结构式 。
(3)B的氢化物和E的氢化物反应所得生成物的电子式为 。
(4)D单质和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A单质与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解析】
29.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如下图所示:
(1)A中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B中S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Sn极附近溶液的pH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C中被腐蚀的金属是____,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
【答案】(1). Fe+2H+Fe2++H2↑ (2). 2H++2e-H2↑ (3). 增大 (4). Zn (5). Zn+2H+Zn2++H2↑ (6). B>A>C
【解析】
【分析】(1)A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2)装置B构成Sn、Fe原电池,Fe的活泼性大于Sn, Fe作负极、Sn作正极。
(3)装置C构成Zn、Fe原电池,Fe的活泼性小于Zn, Fe作正极、Zn作负极。
【详解】(1)A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是Fe+2H+Fe2++H2↑;
(2)装置B构成Sn、Fe原电池,Fe活泼性大于Sn, Fe作负极,负极反应式是Fe-2e- Fe2+, Sn作正极,正极反应式是2H++2e-H2↑,正极氢离子浓度减小,所以Sn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3)装置B构成Zn、Fe原电池,Fe的活泼性小于Zn, Fe作正极, Zn作负极。总反应是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是Zn+2H+Zn2++H2↑;A中铁发生化学腐蚀,B中铁作原电池负极,腐蚀速率加快,C中Fe作正极,铁被保护,所以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A>C。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Na—23、Mg—24、Cu—64、Fe—56 Zn—65、Ag—108、Al—27、Ca—20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科学家将铅和氪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质量数为293的新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
A. 47 B. 57 C. 61 D. 175
【答案】B
【解析】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则中子数=293-118=175,所以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75-118=57,答案选B。
2.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的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2和O3互为同位素
B. O2和O3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C. 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D. 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答案】C
【解析】A.O2和O3是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A错误;
B.O2和O3互同素异形体,转化为化学变化,B错误;
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C正确;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质子数之比为2:3,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D. 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答案】B
【解析】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故A正确;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一般燃烧反应需要加热,故B错误;C. 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释放能量,所以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D. 反应热=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故D正确。故选B。
4.某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则该元素的原子是( )
A. Li B. Si C. Al D. K
【答案】B
【解析】某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L层有8个电子,所以M层有4个电子,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该元素的原子是Si,选B。
5.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A
B
C
D
两极材料
Zn片、石墨
Cu片、Ag片
Zn片、Cu片
Fe片、Cu片
插入溶液
稀硫酸
硝酸银溶液
蔗糖溶液
稀盐酸
【答案】C
【解析】A项,锌为负极,石墨为正极,硫酸为电解质溶液,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A不符合题意;B项,铜为负极,银为正极,铜和硝酸银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B不符合题意;C项,蔗糖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形成原电池,故C符合题意;D项,铁为负极,铜为正极,铁与稀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选C。
6.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
A. H2S和Na2O2 B. H2O2和CaF2
C. NH3和N2 D. HNO3和HClO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硫化氢中硫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硫化氢是共价化合物;过氧化钠中存在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双氧水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氟化钙中存在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氨气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氮气中只存在共价键,但是氮气属于单质,故C错误.硝酸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氯酸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D正确,为本题的答案。
7.下列变化中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A. 加热氯化铵 B. 干冰气化 C. 金刚石熔化 D. 氯化氢溶于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加热氯化铵断裂离子键。错误。B.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晶体,干冰气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没有破坏化学键。正确。C. 金刚石是由C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错误。D. 氯化氢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破坏共价键形成H+、Cl-.错误。
8.下列分子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氨气 B. 四氯化碳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A、双氧水是共价化合物,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A正确;B、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B错误;C、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为,C错误;D、HF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D错误,答案选A。
9.a、b的活动性均比氢强,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中置换出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导线上有电流,电流方向由a到b
B. a极质量减少,b极质量增加
C. b棒上析出氢气
D. a棒发生氧化反应,b棒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a、b的活动性均比氢强,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中置换出b,活动性a>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构成原电池,a是负极、b是正极。
【详解】A. 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构成原电池,a是负极、b是正极,导线上有电流,电流方向由b到a,故A错误;
B.在原电池中,负极a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质量减轻,不活泼金属b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质量增加或者是产生氢气,故B正确;
C. b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质量增加或者是产生氢气,故C正确;
D. 在原电池中,负极a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b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D正确;选A。
10.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 四种元素的单质中,W单质的熔沸点最高
D. W的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知,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 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Y为氧元素,根据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A、同周期元素的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X>Y,Z>W,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且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则W>X,所以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Z>W>X>Y,选项A错误;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可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选项B错误;C、4种元素的单质中,常温下Z的单质硫是固体,其余均是气体,Z单质硫的熔、沸点最高,选项C错误;D、W的单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选项D正确。答案选D。
11.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水蒸气变为水放出热量 B. 稀释浓硫酸
C. 生石灰与水反应 D.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答案】C
【解析】A. 水蒸气变为水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不选A;
B. 稀释浓硫酸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不选B;
C.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故选C;
D.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吸收能量,属于吸热反应,故不选D。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 同一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中第一主族的钠与钾不符合此规律。B中应为半径越小越不容易失电子。C中还需要考虑氢键的存在。D选项正确。
13.已知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X、Y、Z、W四种元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Y>Z>W B. 原子序数:Y>X>Z>W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W>Y>X D. 金属性:X>Y,还原性:W2->Z-
【答案】A
【解析】
【分析】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根据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原子半径:X>Y>W>Z,故A错误;
B. 根据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原子序数:Y>X>Z>W,故B正确;
C. 根据离子所带电荷可知X、Y、Z、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7、6,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W>Y>X,故C正确;
D.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X>Y,还原性:W2->Z-,故D正确;选A。
14.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所示插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装置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乙装置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甲装置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D. 乙装置中铜片表面有气泡生成
【答案】C
【解析】A、甲装置构成铜锌原电池,所以甲装置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 乙装置没有外接电源,不构成电解池,乙装置没有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
C. 甲装置构成铜锌原电池,铜是正极,正极反应式是2H++2e-H2↑,甲装置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故C正确;
D. 乙装置没有形成闭合电路,不是原电池,乙装置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生成,故D错误;
15.关于化学电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学电源均是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的
B. 在干电池中,碳棒只起导电作用,并不参加化学反应
C. 镍镉电池不能随意丢弃的原因是镍、镉的资源有限,价格昂贵
D.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化学电源
【答案】C
【解析】镍镉电池不能随意丢弃的主要原因是镍、镉属于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6.若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Am+<Bn-
B. A的质子数比B的质子数多(m+n)
C. 原子半径A < B
D. A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B的下一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a-m=b+n,A、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
【详解】A、A质子数大于B,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Am+<Bn-,故A正确;
B. 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a-m=b+n,a-b=m+n,故B正确;
C. A电子层数比B多1层,所以原子半径A> B,故C错误;
D. aAm+和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A、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A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B的下一周期,故D正确;选C。
17.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仍无沉淀,则通入的气体可能是( )
A. H2S B. NaOH C. CO2 D. Cl2
【答案】C
【解析】A、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继续通入H2S气体,SO2+2H2S=3S↓+2H2O,故不选A;
B、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加入NaOH,发生反应SO2+2OH-+Ba2+=BaSO3↓+H2O,故不选B;
C、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CO2气体,不反应,仍无沉淀,故选C;
D、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继续通入Cl2,发生反应Cl2+ SO2+2H2O+ Ba2+=BaSO4↓+4H++2Cl-,故不选D。
18.X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Z在熔化状态下可以导电 B. Z可以表示为XY2
C. X形成+2价阳离子 D. Z中存在共价键,Z可以电离
【答案】D
【解析】X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X形成+2价阳离子,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说明Y形成-1价阴离子;Z是由X2+、Y-形成的离子化合物,Z只含离子键,熔化状态下可以导电,化学式是XY2,故选D。
19.下列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
A. SiH4 B. PH3 C. H2S D. HCl
【答案】D
【解析】
【分析】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详解】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Si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 IA族和VII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一定生成离子键
C. 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
D.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答案】D
【解析】A. 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所以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
B. IA族的H元素和VIIA族元素原子化合时,生成共价化合物HX,故B错误;
C. 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H4Cl是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
D.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如钠与氯形成的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
21.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
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A>B>C>D B. A>C>D>B
C. C>A>B>D D. B>D>C>A
【答案】B
【解析】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说明A的活泼性大于B;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说明C是负极,C的活泼性大于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说明C是正极,A的活泼性大于C;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D是负极,D的活泼性大于B。
综合以上,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C>D>B,故选B。
22.下列叙述中能肯定说明金属A比金属B的活泼性强的是( )
A.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
B. 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 1molA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 常温时,A能从酸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答案】D
【解析】分析: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一般依据是: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依据元素周期表等。
详解: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不能说明A的金属性大于B,如Ca的金属性大于Li,A错误;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不能说明A的金属性大于B,如镁的金属性小于锂,B错误;
C.1molA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生成的H2多,说明A失电子比B多,不能说明A的金属性大于B,C错误;
D.常温下,A能从酸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说明A的活动性大于B,则A的金属性大于B,D正确;答案选D。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II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 VI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其沸点也最高
C. 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往右依次增强
D. 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往右逐渐减小
【答案】B
【解析】同周期,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故A错误;
第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H2O(同主族,由上到下,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故H2O的稳定性最好),其沸点也最高(因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故B正确;
同周期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故C错误;
第三周期元素的阳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Na+>Mg2+>Al3+),第三周期元素的阴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Si4->P3->S2->Cl-),但同周期的阳离子半径小于阴离子半径,即Al3+半径最小,故D错误
24.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下列正确的是( )
A. 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 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 正极有氧气逸出
D. 铜片上有氢气逸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铜是正极。
【详解】A. 原电池中阳离子向负极移动,负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故A错误;
B. 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所以电子通过导线由锌片流向铜片,故B错误;
C. 正极反应是2H++2e-H2↑,所以正极有氢气逸出,故C错误;
D. 铜是正极,正极反应式是2H++2e-H2↑,所以铜片上有氢气逸出,故D正确。
25.在相同条件下,下列物质分别与H2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 )
A. Cl2 B. Br2 C. I2 D. F2
【答案】D
【解析】
【分析】破坏1mol 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生成物越稳定,发生该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
【详解】破坏1mol 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生成物越稳定,发生该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F2、CI2、Br2、I2,单质分子中键能依次减小,故生成的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减弱,所以与同量的氢气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依次减少,故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F2,选D。
26.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2)写出H2S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
(3)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
(4)已知阴离子aXm—和阳离子bYn+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则a、b、m、n之间的关系为a=____。
(5)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镁的形成过程:____。
(6)写出Na2O2中所含化学键的类型______。
(7)拆开1mol H—H键,1mol N—H键, 1mol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 ,391kJ,946kJ:则1mol N2完全转化成NH3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___kJ;
(8)利用下列反应:Fe+Cu2+=Fe2++Cu 制一个化学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负极:___;正极__。
【答案】
【解析】
27.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中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1)X元素的单质分子式是____,若X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X单质的摩尔质量是___。
(2)Z元素的单质是一种___色的____体。该单质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Y元素的单质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若1 mol Y单质反应,转移____mol电子。
【答案】(1). He (2). 4g/mol (3). 淡黄 (4). 固 (5). Fe+S△FeS (6). 2F2 +2H2O=4HF+O2 (7). 2
【解析】
【分析】根据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中位置关系图,可知X、Y、Z分别是He、F、S。
【详解】(1)X是He元素,其单质是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式是He,He质子数是2,若He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He的质量数是4,He单质的摩尔质量是4g/mol。
(2)Z是S元素,硫单质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硫单质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SFeS。
(3)Y是F元素,F2与H2O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2 +2H2O=4HF+O2,F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1,若1 mol F2反应,转移2mol电子。
28. (10分)短周期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的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D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E的最高正价是+7价。
(1)写出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2)写出A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结构式 。
(3)B的氢化物和E的氢化物反应所得生成物的电子式为 。
(4)D单质和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A单质与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解析】
29.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如下图所示:
(1)A中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B中S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Sn极附近溶液的pH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C中被腐蚀的金属是____,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
【答案】(1). Fe+2H+Fe2++H2↑ (2). 2H++2e-H2↑ (3). 增大 (4). Zn (5). Zn+2H+Zn2++H2↑ (6). B>A>C
【解析】
【分析】(1)A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2)装置B构成Sn、Fe原电池,Fe的活泼性大于Sn, Fe作负极、Sn作正极。
(3)装置C构成Zn、Fe原电池,Fe的活泼性小于Zn, Fe作正极、Zn作负极。
【详解】(1)A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是Fe+2H+Fe2++H2↑;
(2)装置B构成Sn、Fe原电池,Fe活泼性大于Sn, Fe作负极,负极反应式是Fe-2e- Fe2+, Sn作正极,正极反应式是2H++2e-H2↑,正极氢离子浓度减小,所以Sn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3)装置B构成Zn、Fe原电池,Fe的活泼性小于Zn, Fe作正极, Zn作负极。总反应是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是Zn+2H+Zn2++H2↑;A中铁发生化学腐蚀,B中铁作原电池负极,腐蚀速率加快,C中Fe作正极,铁被保护,所以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A>C。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