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江苏省淮阴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淮阴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题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江苏省已开始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下列不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的是( )
A. 将废旧电池深埋,防止污染环境
B. 加强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遏制水体富营养化
C.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水能等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 大力实施矿物燃料“脱硫、脱硝技术”,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
【答案】A
【解析】A、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离子,深埋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故A说法错误;B、N、P是生物必须的元素,含N、P多的污水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加强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遏制水体富营养化,故B说法正确;C、太阳能、地热、风能、水能是清洁能源,减少环境的污染,故C说法正确;D、脱硫、脱硝减少SO2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减少环境的污染,故D说法正确。
2.下列变化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 工业上用氨气和硝酸合成硝酸铵
B. 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
C. 氨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氮气
D. 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答案】D
【解析】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A、是含-3价N元素的NH3与含+5价N元素的HNO3反应,且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故A错误;B、-3价的N元素在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故B错误;C、是含-3价N元素的NH3与氯气反应生成游离态的氮气,不符合氮的固定,故C错误;D、由游离态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2价的NO,符合氮的固定,则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3.下列气体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NO B. NH3 C. CH4 D. NO2
【答案】A
【解析】
【分析】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与空气中成分不反应的气体,若密度比空气的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若密度比空气的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的不能用排气法收集。
【详解】A. 一氧化氮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A选;
B.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能够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故B不选;
C.甲烷密度小于空气密度,能够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故C不选;
D.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能够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故D不选。
答案选A。
4.下列实验室制取NH3并进行干燥、收集验满和尾气处理的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NH3 B. 干燥NH3
C. 收集NH3并验满 D. 吸收多余NH3
【答案】D
【解析】氯化铵加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化合为氯化铵,不能得到氨气,A错误;浓硫酸与氨气反应,不能干燥氨气,B错误;由于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导气管应伸入到试管底部进行气体的收集,C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易产生倒吸现象,用倒置的漏斗进行防倒吸,D正确;正确选项D。
5.下列关于浓硝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光照易分解
B. 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降低
C. 能与碳反应说明其具有强氧化性
D. 常温下铜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答案】D
【解析】浓硝酸具有挥发性,见光分解和受热分解的不稳定性,还具有强的氧化性等。所以A、光照易分解是其不稳定性的表现,故A正确;B、露置于空气中因其挥发导致溶质减少,溶液浓度降低,故B正确;C、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能氧化几乎所有的金属和绝大多数非金属,所以能与碳反应,故C正确;D、常温下铜可在浓、稀硝酸中发生反应,而铁、铝在浓硝酸中才能发生钝化,所以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
6.117N是常用医学PET显像的一种核素,这里的“7”是指该原子的(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质量数 D. 原子个数
【答案】A
【详解】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则中7为该核素的质子数,11为该核素的质量数,故选:A。
7.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氯化氢的电子式为:
C. 甲烷的球棍模型:
D. 含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188O
【答案】D
【解析】A. 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A错误;B. 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错误;C. 甲烷的比例模型:,C错误;D. 含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D正确,答案选D。
8.下列A、B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可以组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6和8 B. 19和16 C. 12和17 D. 10和8
【答案】C
【解析】A项是C和O,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B项是K和S,可组成A2B型,但不能组成AB2型离子化合物;D项10号元素Ne一般难以形成化合物
9.下列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HCl B. KOH C. CO2 D. N2
【答案】B
【解析】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A、HCl分子是由H原子和Cl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故A错误;B、KOH是由K+和OH-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C、CO2 是由C=O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D、N2是由NN形成的共价单质,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 提出了原子学说 B. 提出了分子学说
C. 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 D.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答案】D
【详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A不选;
B.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故B不选;
C.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故C不选;
D.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故D选。
故选D。
1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有8个主族 B. 短周期是指第1、2、3周期
C. ⅠA族的元素全是金属元素 D. 0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答案】B
【解析】A.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A错误;B. 短周期是指第1、2、3周期,B正确;C. ⅠA族的元素除了氢元素以外全是金属元素,C错误;D. 0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均为8个,例如He是2个,D错误,答案选B。
12.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以下对该图信息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
B. 该元素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均为6
C.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D. 该元素没有同位素,所有原子的中子数均为6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碳元素存在12C、13C、14C三种同位素。
13.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一些元素可用于生产( )
A. 合金 B. 农药 C. 半导体 D. 催化剂
【答案】C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可以用来做导体,可以用来做合金等,如镁铝合金等,故A错误;
B.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上方,通常制造的农药所含有的F、Cl、S、P等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在一定的区域内,故B错误;
C.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C正确;
D.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催化剂的材料,故D错误。
故选C。
14.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 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 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 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答案】C
【详解】A. Na、Mg、Al金属性减弱,还原性依次减弱,故A正确;
B. I、Br、Cl非金属增强,其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增强,故B正确;
C. C、N、O同属于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错误;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为+5、+6、+7,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C。
15.下列顺序表达正确的是( )
A. 酸性强弱:H3PO4 > HNO3 > HClO4
B. 原子半径:Na > Mg > O
C. 热稳定性:H2O> HF> H2S
D. 熔点高低:NaCl>CO2> SiO2
【答案】B
【详解】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
所以酸性:H3PO4<HNO3<HClO4,故A错误;
B、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Na>Mg,O在Na和Mg的上一周期,半径最小,所以原子半径Na > Mg > O,故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F>O>S,所以稳定性HF>H2O>H2S,故C错误;
D、SiO2属于原子晶体,NaCl属于离子晶体,CO2属于分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故熔点SiO2>NaCl>CO2,故D错误。
故选B。
16.下列过程放出热量的是( )
A. 液氨汽化 B. 碳酸钙分解
C. 铝热反应 D. 化学键断裂
【答案】C
【解析】A、液氨汽化是由液体吸收热量转化为气体,故A是吸热过程,则A错误;B、碳酸钙分解属于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C、铝热反应属于高温下的置换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C正确;D、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热量的,所以是吸热过程,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下列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下图的是( )
A.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B. H+Cl→H—Cl
C. 氧化钙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D.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答案】D
【解析】A、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A错误;B、形成化学键应是放热,故B错误;C、氧化钙和水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C错误;D、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D正确;故选D。
18.4NH3+5O24NO+6H2O是硝酸工业中的一个反应。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减慢反应速率 B. 降低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C. 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D. NH3与O2能100%转化为产物
【答案】C
【解析】A. 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B. 降低温度能减小反应速率,B错误;C. 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D. 反应是可逆反应,NH3与O2不可能100%转化为产物,D错误,答案选C。
19.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A.两个电极一样,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不选;
B.锌为负极,铜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可发生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能形成原电池反应,故B选;
C.酒精为非电解质,不导电,不能形成原电池,故C不选;
D.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故D不选。
故选B。
20.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水果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铜片作负极
B. 锌片发生还原反应
C. 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 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答案】D
【解析】A、锌作负极,铜为正极,选项A错误;B、锌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选项B错误;C、该装置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C错误;D、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选项D正确;答案选D。
2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HNO3溶液与氨水反应:H++OH-===H2O
B. 将FeO溶解于足量稀HNO3中:FeO+2H+ = Fe2++H2O
C. NO2与水的反应:3NO2+H2O===2NO3-+2H+ + NO
D.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2NO3-= Cu2++2NO2↑+2H2O
【答案】CD
【解析】A、NH3·H2O是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分子形式,故A错误;B、HNO3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HNO3被还原为NO,故B错误;C、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硝酸是强电解质,应写离子形式,所以C正确;D、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不活泼金属铜,而自身被还原为NO2,所以D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D。
22.下列事实可以说明M的非金属性强于N的是( )
A.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M易于N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M弱于N
C. 简单阴离子还原性:M强于N
D. N的单质能从含M的简单阴离子的溶液中置换出M单质
【答案】A
【解析】A、非金属性强弱比较一般规律是: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越容易化合,非金属性越强,A正确;B、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除氟元素之外),非金属越强,B错误;C、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C错误;D、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D错误,答案选A。
23.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Z同周期且相邻,X、W同主族且与Y处于不同周期,Y、Z原子的电子数总和与X、W原子的电子数总和比为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W) > r(Z) > r(Y) > r(X)
B. Y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
C. 由X、Z 组成的化合物与由Z、W组成的化合物只能发生化合反应
D. 由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酸、碱或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W同主族且与Y处于不同周期,则X为H元素、W为Na元素;Y、Z同周期且相邻,且不与X、W不同周期,则二者位于第二周期,Y、Z原子的电子数总和与X、W原子的电子数总和之比为5:4,设Y的原子序数为x,则Z的原子序数为x+1,则: (x+x+1)÷(1+11)=5÷4,解得:x=7,则Y为N元素、Z为O元素。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大小为:r(W)>r(Y)>r(Z)>r(X),错误; B.Y为N、Z为O元素,N的非金属性小于O,则N的简单氢化物为氨气,氨气的稳定性小于水,错误;C.X、Z组成的化合物为水,由Z、W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为化合反应,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D.X、Y、Z三种元素分别为H、N、O,三种元素可以形成硝酸,也可以形成硝酸铵,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1分)
二、非选择题(共31分)
24.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①H、D、T ②H2O、D2O ③石墨、金刚石 ④ 和四组微粒或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
(2).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的主要成分。甲烷______(填写“能”或“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能发生反应,此化学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 ,请写出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 ④ (3). 不能 (4). 取代反应 (5). CH4+Cl2CH3Cl+HCl
【解析】
【分析】(1)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称;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2)甲烷在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能发生取代反应。
【详解】(1)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称,符合题意的是①;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属于同分异构体是④;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①;④。
(2)甲烷在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能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不能;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25.如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请根据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1
①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用元素符号填空:在这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通常情况下化合价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______,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是_________。
(2)用化学式填空:在这十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呈两性的是_________。
(3)①和②形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
(4)元素③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
(5)③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红棕色气体,试用化学方程式说明该气体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r (2). F (3). H (4). Na (5). NaOH (6). HClO4 (7). Al(OH)3 (8). (9). (10). 3NO2+H2O=2HNO3+NO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分别是H、C、N、F、Na、Al、P、S、Cl、Ar元素,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1)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最不活泼,所以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Ar;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通常情况下化合价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F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这几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是Na,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r ;F ;H ;Na;
(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所以碱性最强的是NaOH,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所以酸性最强的是HClO4,Al(OH)3呈两性,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NaOH ;HClO4 ;Al(OH)3;
(3) ①和②形成的最简单有机化合物为甲烷,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结构式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
(4) 元素③的气态氢化物为NH3,其电子式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
(5)③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红棕色气体为NO2,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3NO2+H2O=2HNO3+NO。
26.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
a.当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
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
(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用Y表示的正反应速率υ正(Y)与用Z表示的逆反应速率υ逆(Z)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a.适当降低温度 b.扩大容器的体积 c.充入一定量Z
【答案】(1). X (g)+Y(g)2Z(g) (2). 0.0395 mol•(L•s)﹣1 (3). b (4). 2υ正(Y)= υ逆(Z) (5). c
【解析】
【分析】(1)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及是否是可逆反应,利用转化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2)由图可知,10s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79mol,根据υ=计算υ(X);
(3) 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由此进行判断;
(4) 达到平衡时,用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5) 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详解】(1)由图像可以看出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与化学计量数之比呈正比,则有X:Y:Z=(1.20mol-0.41mol):(1.0mol-0.21mol):(1.58mol-0mol)=1: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 (g)+Y(g)2Z(g),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X (g)+Y(g)2Z(g);
(2)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X)==0.0395 mol•(L•s)﹣1;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0.0395 mol•(L•s)﹣1;
(3)发生反应为:X (g)+Y(g)2Z(g),
a.当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则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发生变化,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1:2,则用Y表示的正反应速率υ(正)与用Z表示的逆反应速率υ(逆)的关系为:2υ正(Y)= υ逆(Z),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υ正(Y)= υ逆(Z);
(5)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知,a. 降低温度只能减小反应速率,故a错误;
b. 扩大容器的体积,相当于减小浓度,所以速率会减慢,故b错误;
c. 充入一定量Z,使Z的浓度增大,随着反应逆向进行,X、Y的浓度也会增大,所以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故c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第I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题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江苏省已开始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下列不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的是( )
A. 将废旧电池深埋,防止污染环境
B. 加强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遏制水体富营养化
C.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水能等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 大力实施矿物燃料“脱硫、脱硝技术”,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
【答案】A
【解析】A、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离子,深埋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故A说法错误;B、N、P是生物必须的元素,含N、P多的污水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加强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遏制水体富营养化,故B说法正确;C、太阳能、地热、风能、水能是清洁能源,减少环境的污染,故C说法正确;D、脱硫、脱硝减少SO2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减少环境的污染,故D说法正确。
2.下列变化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 工业上用氨气和硝酸合成硝酸铵
B. 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
C. 氨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氮气
D. 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答案】D
【解析】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A、是含-3价N元素的NH3与含+5价N元素的HNO3反应,且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故A错误;B、-3价的N元素在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故B错误;C、是含-3价N元素的NH3与氯气反应生成游离态的氮气,不符合氮的固定,故C错误;D、由游离态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2价的NO,符合氮的固定,则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3.下列气体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NO B. NH3 C. CH4 D. NO2
【答案】A
【解析】
【分析】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与空气中成分不反应的气体,若密度比空气的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若密度比空气的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的不能用排气法收集。
【详解】A. 一氧化氮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A选;
B.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能够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故B不选;
C.甲烷密度小于空气密度,能够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故C不选;
D.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能够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故D不选。
答案选A。
4.下列实验室制取NH3并进行干燥、收集验满和尾气处理的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NH3 B. 干燥NH3
C. 收集NH3并验满 D. 吸收多余NH3
【答案】D
【解析】氯化铵加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化合为氯化铵,不能得到氨气,A错误;浓硫酸与氨气反应,不能干燥氨气,B错误;由于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导气管应伸入到试管底部进行气体的收集,C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易产生倒吸现象,用倒置的漏斗进行防倒吸,D正确;正确选项D。
5.下列关于浓硝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光照易分解
B. 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降低
C. 能与碳反应说明其具有强氧化性
D. 常温下铜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答案】D
【解析】浓硝酸具有挥发性,见光分解和受热分解的不稳定性,还具有强的氧化性等。所以A、光照易分解是其不稳定性的表现,故A正确;B、露置于空气中因其挥发导致溶质减少,溶液浓度降低,故B正确;C、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能氧化几乎所有的金属和绝大多数非金属,所以能与碳反应,故C正确;D、常温下铜可在浓、稀硝酸中发生反应,而铁、铝在浓硝酸中才能发生钝化,所以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
6.117N是常用医学PET显像的一种核素,这里的“7”是指该原子的(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质量数 D. 原子个数
【答案】A
【详解】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则中7为该核素的质子数,11为该核素的质量数,故选:A。
7.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氯化氢的电子式为:
C. 甲烷的球棍模型:
D. 含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188O
【答案】D
【解析】A. 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A错误;B. 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错误;C. 甲烷的比例模型:,C错误;D. 含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D正确,答案选D。
8.下列A、B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可以组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6和8 B. 19和16 C. 12和17 D. 10和8
【答案】C
【解析】A项是C和O,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B项是K和S,可组成A2B型,但不能组成AB2型离子化合物;D项10号元素Ne一般难以形成化合物
9.下列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HCl B. KOH C. CO2 D. N2
【答案】B
【解析】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A、HCl分子是由H原子和Cl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故A错误;B、KOH是由K+和OH-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C、CO2 是由C=O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D、N2是由NN形成的共价单质,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 提出了原子学说 B. 提出了分子学说
C. 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 D.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答案】D
【详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A不选;
B.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故B不选;
C.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故C不选;
D.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故D选。
故选D。
1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有8个主族 B. 短周期是指第1、2、3周期
C. ⅠA族的元素全是金属元素 D. 0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答案】B
【解析】A.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A错误;B. 短周期是指第1、2、3周期,B正确;C. ⅠA族的元素除了氢元素以外全是金属元素,C错误;D. 0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均为8个,例如He是2个,D错误,答案选B。
12.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以下对该图信息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
B. 该元素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均为6
C.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D. 该元素没有同位素,所有原子的中子数均为6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碳元素存在12C、13C、14C三种同位素。
13.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一些元素可用于生产( )
A. 合金 B. 农药 C. 半导体 D. 催化剂
【答案】C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可以用来做导体,可以用来做合金等,如镁铝合金等,故A错误;
B.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上方,通常制造的农药所含有的F、Cl、S、P等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在一定的区域内,故B错误;
C.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C正确;
D.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催化剂的材料,故D错误。
故选C。
14.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 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 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 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答案】C
【详解】A. Na、Mg、Al金属性减弱,还原性依次减弱,故A正确;
B. I、Br、Cl非金属增强,其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增强,故B正确;
C. C、N、O同属于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错误;
D. P、S、Cl最高正价依次为+5、+6、+7,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C。
15.下列顺序表达正确的是( )
A. 酸性强弱:H3PO4 > HNO3 > HClO4
B. 原子半径:Na > Mg > O
C. 热稳定性:H2O> HF> H2S
D. 熔点高低:NaCl>CO2> SiO2
【答案】B
【详解】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
所以酸性:H3PO4<HNO3<HClO4,故A错误;
B、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Na>Mg,O在Na和Mg的上一周期,半径最小,所以原子半径Na > Mg > O,故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F>O>S,所以稳定性HF>H2O>H2S,故C错误;
D、SiO2属于原子晶体,NaCl属于离子晶体,CO2属于分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故熔点SiO2>NaCl>CO2,故D错误。
故选B。
16.下列过程放出热量的是( )
A. 液氨汽化 B. 碳酸钙分解
C. 铝热反应 D. 化学键断裂
【答案】C
【解析】A、液氨汽化是由液体吸收热量转化为气体,故A是吸热过程,则A错误;B、碳酸钙分解属于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C、铝热反应属于高温下的置换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C正确;D、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热量的,所以是吸热过程,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下列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下图的是( )
A.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B. H+Cl→H—Cl
C. 氧化钙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D.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答案】D
【解析】A、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A错误;B、形成化学键应是放热,故B错误;C、氧化钙和水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C错误;D、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故D正确;故选D。
18.4NH3+5O24NO+6H2O是硝酸工业中的一个反应。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减慢反应速率 B. 降低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C. 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D. NH3与O2能100%转化为产物
【答案】C
【解析】A. 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B. 降低温度能减小反应速率,B错误;C. 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D. 反应是可逆反应,NH3与O2不可能100%转化为产物,D错误,答案选C。
19.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A.两个电极一样,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不选;
B.锌为负极,铜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可发生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能形成原电池反应,故B选;
C.酒精为非电解质,不导电,不能形成原电池,故C不选;
D.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故D不选。
故选B。
20.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水果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铜片作负极
B. 锌片发生还原反应
C. 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 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答案】D
【解析】A、锌作负极,铜为正极,选项A错误;B、锌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选项B错误;C、该装置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C错误;D、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选项D正确;答案选D。
2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HNO3溶液与氨水反应:H++OH-===H2O
B. 将FeO溶解于足量稀HNO3中:FeO+2H+ = Fe2++H2O
C. NO2与水的反应:3NO2+H2O===2NO3-+2H+ + NO
D.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2NO3-= Cu2++2NO2↑+2H2O
【答案】CD
【解析】A、NH3·H2O是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分子形式,故A错误;B、HNO3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HNO3被还原为NO,故B错误;C、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硝酸是强电解质,应写离子形式,所以C正确;D、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不活泼金属铜,而自身被还原为NO2,所以D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D。
22.下列事实可以说明M的非金属性强于N的是( )
A.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M易于N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M弱于N
C. 简单阴离子还原性:M强于N
D. N的单质能从含M的简单阴离子的溶液中置换出M单质
【答案】A
【解析】A、非金属性强弱比较一般规律是: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越容易化合,非金属性越强,A正确;B、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除氟元素之外),非金属越强,B错误;C、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C错误;D、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D错误,答案选A。
23.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Z同周期且相邻,X、W同主族且与Y处于不同周期,Y、Z原子的电子数总和与X、W原子的电子数总和比为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W) > r(Z) > r(Y) > r(X)
B. Y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
C. 由X、Z 组成的化合物与由Z、W组成的化合物只能发生化合反应
D. 由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酸、碱或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W同主族且与Y处于不同周期,则X为H元素、W为Na元素;Y、Z同周期且相邻,且不与X、W不同周期,则二者位于第二周期,Y、Z原子的电子数总和与X、W原子的电子数总和之比为5:4,设Y的原子序数为x,则Z的原子序数为x+1,则: (x+x+1)÷(1+11)=5÷4,解得:x=7,则Y为N元素、Z为O元素。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大小为:r(W)>r(Y)>r(Z)>r(X),错误; B.Y为N、Z为O元素,N的非金属性小于O,则N的简单氢化物为氨气,氨气的稳定性小于水,错误;C.X、Z组成的化合物为水,由Z、W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为化合反应,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D.X、Y、Z三种元素分别为H、N、O,三种元素可以形成硝酸,也可以形成硝酸铵,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1分)
二、非选择题(共31分)
24.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①H、D、T ②H2O、D2O ③石墨、金刚石 ④ 和四组微粒或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
(2).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的主要成分。甲烷______(填写“能”或“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能发生反应,此化学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 ,请写出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 ④ (3). 不能 (4). 取代反应 (5). CH4+Cl2CH3Cl+HCl
【解析】
【分析】(1)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称;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2)甲烷在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能发生取代反应。
【详解】(1)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称,符合题意的是①;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属于同分异构体是④;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①;④。
(2)甲烷在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能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不能;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25.如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请根据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1
①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用元素符号填空:在这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通常情况下化合价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______,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是_________。
(2)用化学式填空:在这十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呈两性的是_________。
(3)①和②形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
(4)元素③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
(5)③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红棕色气体,试用化学方程式说明该气体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r (2). F (3). H (4). Na (5). NaOH (6). HClO4 (7). Al(OH)3 (8). (9). (10). 3NO2+H2O=2HNO3+NO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分别是H、C、N、F、Na、Al、P、S、Cl、Ar元素,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1)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最不活泼,所以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Ar;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通常情况下化合价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F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这几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是Na,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r ;F ;H ;Na;
(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所以碱性最强的是NaOH,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所以酸性最强的是HClO4,Al(OH)3呈两性,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NaOH ;HClO4 ;Al(OH)3;
(3) ①和②形成的最简单有机化合物为甲烷,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结构式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
(4) 元素③的气态氢化物为NH3,其电子式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
(5)③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红棕色气体为NO2,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3NO2+H2O=2HNO3+NO。
26.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
a.当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
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
(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用Y表示的正反应速率υ正(Y)与用Z表示的逆反应速率υ逆(Z)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a.适当降低温度 b.扩大容器的体积 c.充入一定量Z
【答案】(1). X (g)+Y(g)2Z(g) (2). 0.0395 mol•(L•s)﹣1 (3). b (4). 2υ正(Y)= υ逆(Z) (5). c
【解析】
【分析】(1)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及是否是可逆反应,利用转化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2)由图可知,10s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79mol,根据υ=计算υ(X);
(3) 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由此进行判断;
(4) 达到平衡时,用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5) 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详解】(1)由图像可以看出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与化学计量数之比呈正比,则有X:Y:Z=(1.20mol-0.41mol):(1.0mol-0.21mol):(1.58mol-0mol)=1: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 (g)+Y(g)2Z(g),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X (g)+Y(g)2Z(g);
(2)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X)==0.0395 mol•(L•s)﹣1;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0.0395 mol•(L•s)﹣1;
(3)发生反应为:X (g)+Y(g)2Z(g),
a.当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则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发生变化,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1:2,则用Y表示的正反应速率υ(正)与用Z表示的逆反应速率υ(逆)的关系为:2υ正(Y)= υ逆(Z),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υ正(Y)= υ逆(Z);
(5)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知,a. 降低温度只能减小反应速率,故a错误;
b. 扩大容器的体积,相当于减小浓度,所以速率会减慢,故b错误;
c. 充入一定量Z,使Z的浓度增大,随着反应逆向进行,X、Y的浓度也会增大,所以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故c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