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目(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关于电子式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CCl4的电子式为
B. CaCl2的电子式
C. 由氨气的电子式可知,每个氨气分子含有8个电子
D. 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变化。为了简便起见,化学中常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 ”或小叉“×”来表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相应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详解】A项、CCl4为共价化合物,碳原子与氯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A正确;
B项、化合物的电子式可以看作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式的叠加,所不同的是还需注意原子或离子间的成键情况,CaCl2中的离子键存在于Ca2+与两个Cl-之间,其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故B错误;
C项、NH3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N原子含有7个电子,每个H原子含有1个电子,故每个NH3分子中共有10个电子,故C错误;
D项、用电子式表示某物质的形成过程时,一定要注意与化学方程式相区分,因为该过程不表示化学反应,正确的形成过程为,故D错误。
故选A。
2.达康书记又追问环保局长:那么垃圾处理中,能随便焚烧吗?焚烧垃圾会降低GDP的。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 )
A. 吸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B. 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C. 放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D. 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垃圾焚烧即通过适当的热分解、燃烧、熔融等反应,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因此垃圾处理中不能随便焚烧,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答案选D。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原电池的负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B.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C. 原电池中的电极一定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D. 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
【答案】D
【解析】原电池的两极可以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由金属与非金属(例如石墨)构成,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B、C选项错;只有D选项正确。
4.相同温度下,有关反应速率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硫酸与2 mol·L-1 NaOH溶液反应的速率相同
B. 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与0.1 mol·L-1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
C. 等量的镁粉.铝粉和0.1 mol·L-1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
D. 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硝酸与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大理石反应的速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A.硫酸氢离子浓度较大;
B.固体表面积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C.镁性质比铝活泼;
D.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碳酸钙的反应,氢离子浓度相同,反应速率相同。
【详解】A.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硫酸相比较,硫酸浓度较大,反应速率较大,选项A错误;
B.固体表面积不同,反应速率不同,大理石粉反应速率较大,选项B错误;
C.镁较活泼,反应速率比铁大,选项C错误;
D.盐酸和硝酸的氢离子浓度相同,则反应速率相同,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 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
C. 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中子数不相等
D. 1molU中子数比1molU的中子数少3NA个
【答案】B
【解析】A、二者均为碳元素的原子,互为同位素,A正确;B、二者的中子数分别为3、4,B错误;C、二者的中子数分别为8、7,C正确;D、由N=A-Z可知1 mol的中子数比1 mol的中子数少3NA个,D正确。答案选B。
6.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和0.2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一定限度时,各物质的浓度可能是( )
A. X为0.2 mol·L-1 B. Y为0.1 mol·L-1
C. Z为0.4 mol·L-1 D. Z为0.1 mol·L-1时,Y为0.4 mol·L-1
【答案】B
【解析】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的Z的浓度小于0.2 mol·L -1 ,即平衡时Z的浓度小于0.4 mol·L -1 。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的X2 、Y2 的浓度小于0.1 mol·L -1和0.3 mol·L -1,即平衡时X2的浓度小于0.2 mol·L -1 ,Y2 的浓度小于0.6 mol·L -1 。
A. 平衡时X2的浓度小于0.2 mol·L-1,选项A错误;
B. 平衡时Y的浓度小于0.6 mol·L -1,大于0,可能为0.1 mol·L-1,选项B正确;
C. 平衡时Z的浓度小于0.4 mol·L-1 ,选项C错误;
D. Z为0.1 mol·L-1时,Y为0.45mol·L-1,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周期表中有八个主族,八个副族
B.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
C. 短周期元素是指1~20号元素
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等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答案】B
【解析】A.周期表中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ⅤⅢ族,共16个族,选项A错误;B.一至七周期元素的种类为2、8、8、18、18、32、32,则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选项B正确;C.短周期为一至三周期,短周期元素是指1-18号元素,选项C错误;D.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等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副族元素不一定,选项D错误;答案选B。
8.下列有关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Cl溶于水、NaCl溶于水破坏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B. 碘升华、NaCl颗粒被粉碎,均破坏化学键
C. 氦气、液溴、硫黄中均存在共价键
D. 钠与水反应、钠与氧气反应的过程中,均存在离子键的形成
【答案】D
【解析】A. HCl溶于水、NaCl溶于水破坏的化学键类型不相同,分别是共价键和离子键,A错误;B. 碘升华、NaCl 颗粒被粉碎,均是物理变化,化学键没有被破坏,B错误;C. 氦气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C错误;D. 钠与水反应、钠与氧气反应,均是化学变化,均存在离子键的形成,D正确,答案选D。
9.100 mL 6 mol·L-1硫酸溶液与过量锌粒反应,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 B. 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C. 加入适量NaCl溶液 D. 加热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量的锌粉反应,硫酸完全反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减小氢离子浓度但不改变其物质的量,以此来解答。
【详解】A.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消耗硫酸,生成氢气的总量减少,选项A错误;
B.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锌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选项B错误;
C.加入适量NaCl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选项C正确;
D.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0.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CO2分子的电子式为
B. 核内质子数为117,核内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可表示为Ts
C. 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D. HClO的结构式为H—Cl—O
【答案】A
【解析】CO2为共价化合物,碳氧之间为双键,电子式为:,A正确;核内质子数为117,核内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117+174=291可表示为:291117Ts,B错误;氯原子得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C错误;次氯酸中氧原子显-2价,氯原子显+1价,电子式为 ,HClO的结构式为H﹣O﹣ Cl,D错误;正确选项A。
11.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片为负极,其附近的溶液变蓝,溶液中有Cu2+产生
B. 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
C. 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
D. 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LED灯将不会发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锌片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上有气泡产生,A错误;B.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铁片依然是作负极,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C.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C正确;D.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由于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溶液呈酸性,LED灯也会发光,D错误;故答案C。
12.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其放电时的原电池反应如下:PbO2+Pb+2H2SO42PbSO4+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Pb是正极 B. PbO2得电子,被氧化
C. 负极反应是Pb+SO42--2e-PbSO4 D. 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增强
【答案】C
【解析】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上,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反应式可知,铅失去电子,二氧化铅得到电子,所以铅是负极,二氧化铅是正极。选项C是错误的,答案选C。
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答案】A
【解析】
【分析】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X为C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则Y为Al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是短周期元素,且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Z为S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则W为Li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W为Li元素,X为C元素,Y为Al元素,Z为S元素。
A.W为Li元素,X为C元素,Li、C的氯化物分别为LiCl和CCl4,则Li+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不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A错误;
B.X为C元素,C元素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的有C2H2,C6H6等,故B正确;
C.元素Y为铝,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故C正确;
D. X为C元素、Z为S元素,硫和碳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CS2,故D正确。
故选A。
14.在一定条件下,使一定量的A和B气体混合发生反应2A(g)+3B(g)4C(g)。下列描述中,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各物质的浓度之比c(A)∶c(B)∶c(C)=2∶3∶4
B. 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浓度相等
C.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A物质同时消耗2amol C物质
D. 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反应开始前的
【答案】C
【解析】A.各物质的浓度之比c(A):c(B):c(C)=2:3:4,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继续变化,则无法判断平衡状态,故A错误;B.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浓度相等,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还发生变化,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C.单位时间内若消耗了a molA物质,同时也消耗了2a mol C物质,表示的是正逆反应速率,且满足计量数关系,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反应开始前的,无法判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是否变化,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故选C。
15.纽扣电池可作计算器、电子表等的电源。有一种纽扣电池,其电极分别为Zn和Ag2O,用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电池的总反应为Zn+Ag2O2Ag+ZnO。关于该电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正极的电极反应为Ag2O+2e-+H2O2Ag+2OH-
B. Zn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极发生还原反应
C. 使用时电子由Zn极经外电路流向Ag2O极,Zn是负极
D. 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是由Ag2O极流向Zn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纽扣电池的总反应为Zn+Ag2O2Ag+ZnO,故Zn为负极、Ag2O为正极。A.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Ag2O+2e‾+H2O2Ag+2OH‾,A正确;B. Zn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极发生还原反应,B正确;C. 使用时Zn是负极,电子由Zn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C正确;D. 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即内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即Zn极流向Ag2O极,溶液中是由离子导电的,D不正确,本题选D。
16. 右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W、Z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依次递增
B. Y、Z、W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C. YX2晶体熔化、液态WX3气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D.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2X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答案】D
【解析】从表中位置关系可看出,X为第2周期元素,Y为第3周期元素,又因为X、W同主族且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的2倍,所以X为氧元素、W为硫酸元素;再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推知:Y为硅元素、Z为磷元素、T为砷元素。A、O、S、P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为:P>S>O,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为:H2O>H2S>PH3,A不正确;B、在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常常存在游离态的硫,B不正确;C、SiO2晶体为原子晶体,熔化时需克服的微粒间和作用力为共价键,C不正确;D、砷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的交界线附近,具有半导体的特性,As2O3中砷为+3价,处于中间价态,所以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正确,答案选D。
17.下列化合物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
A. H2SO4 B. Ca(OH)2 C. Na2O2 D. BaCl2
【答案】C
【解析】A.H2SO4 属于共价化合物,分子只存在共价键,没有离子键,故A错误;B.Ca(OH)2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故B项错误;C. Na2O2中存在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间的离子键,又存在过氧根离子中两个氧原子间的非极性共价键,故C项正确;D. BaCl2中只存在Ba2+和Cl-间的离子键,故D项错误;答案选C。
18.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 共价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
C. 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 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答案】C
【解析】分析: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如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故B正确;
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KOH,故C错误;
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故D正确;
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19.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I2(g)+H2(g)2HI(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起始时,n(H2)=a mol,n(I2)=b mol。只改变表中列出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试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填入相关的表格中(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编号
改变的条件
反应速率
(1)
升高温度
______
(2)
加入正催化剂
______
(3)
再充入a mol H2
______
(4)
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
______
(5)
保持容积不变,通入b mol Ne
______
【答案】(1). 增大 (2). 增大 (3). 增大 (4). 减小 (5). 不变
【解析】(1)不论正反应吸热,还是放热,升高温度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v(正)也增大,v(逆)也增大,但增大幅度不相同。若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时,v(正)<v(逆);若正反应吸热,升高温度时,v(正)>v(逆);答案填增大;
(2)若无特别声明,通常所说的催化剂即为“正催化剂”,加入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提高正、逆化学反应速率,答案填增大;
(3)再充入a mol H 2 ,c(H 2 )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答案填增大;
(4)扩大容器的容积,容器内各物质浓度(或压强)均减小,化学反应速率降低,答案填减小;
(5)通入Ne(g),并未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和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变,答案填不变。
20.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____。
(2)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填字母)。
A 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N,同时生成b mol M
E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 2 (2). (t2-t1)×Vmol·L-1·min-1 (3). CE
【解析】(1)参加反应的N的物质的量为8mol-2mol=6mol,生成的M的物质的量是5mol-2mol=3mol,所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2:1,故答案为:2:1;
(2)由图可知,t1到t2时刻M的物质的量变化为4mol-3mol=1mol,v=═mol•L-1•min-1;
(3)A.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选项A错误;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选项B错误;
C.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到达平衡,选项C正确;
D.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N,同时生成bmolM,都表示正反应速率,反应始终按此关系进行,不能说明到达平衡,选项D错误;
E.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再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选项E正确;
答案选CE。
21.(1)铝—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试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入空气的电极是___(填“正”或“负”)极。
②Al电极是___(填“X”或“Y”)电极。
③电池总反应式为______(写离子方程式)。
(2)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无污染等优点。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式都为2H2+O22H2O。
①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则其正极反应式为______;
②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其负极反应式为_____。
【答案】(1). 正 (2). X (3). 4Al+4OH-+3O24AlO2-+2H2O (4). O2+4H++4e-2H2O (5). 2H2+4OH--4e-4H2O
【解析】 (1)电池中Al与O 2发生反应:4Al+3O22Al2O3 ,Al失去电子作负极,O2在正极得到电子,则通入空气的电极为正极;电子由X极流向Y极,则X极为负极,即X极为Al电极。生成的Al2O3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故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Al+4OH-+3O24AlO2-+2H2O;
(2)两电极反应相加即得电池总反应,因此,用电池总反应减去某电极的电极反应,即得另一电极的电极反应。酸式氢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为2H2-4e-4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则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碱式氢氧燃料电池,正极反应为O2+2H2O+4e- 4O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则负极反应为2H2+4OH--4e-4H2O。
2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B、C均为短周期元素,A、C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的质子数,B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回答: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C_____。
(2)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3)A的单质的电子式为___;A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1). N (2). F (3). H2SO4 (4). (5). NH3+ HNO3NH4NO3
【解析】(1)设A的质子数为x,根据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B的质子数为x+9,C的质子数为x+2,则有x+x+2=x+9,x=7,所以A为N元素,B为S元素,C为F元素;
(2)B为S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最高正价为+6价,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O4;
(3)A为N元素,单质氮气的电子式为;对应的氢化物为NH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NO3,两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 HNO3NH4NO3。
23.甲同学拟通过实验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请你帮他填写完整,并做出评价。
实验室提供的试剂:NaBr溶液、NaI溶液、新制的氯水
(1)写出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现象和离子方程式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离子方程式
甲_______
乙_______
离子方程式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结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I2
(2)[评价]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是_____(填字母)。
A.非常合理 B.部分合理 C.完全不合理
【答案】(1). 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2).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3). 2Br-+Cl2Br2+2Cl- (4). 2I-+Cl2I2+2Cl- (5). B
【解析】
【分析】根据氯气氧化性大于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分析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由于乙试管使用的是氯水,无法证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大于碘单质的氧化性。
【详解】(1)甲试管中加入氯水,溶液中溴离子被氯气氧化成溴单质,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乙试管中加入氯水,溶液中的碘离子被氯气氧化成碘单质,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
由于乙试管使用的是氯水,无法证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大于碘单质的氧化性,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部分合理,所以试管乙应该使用溴水,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离子方程式
甲: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乙: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离子方程式
甲:2Br-+Cl2Br2+2Cl-
乙:2I-+Cl2I2+2Cl-
结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I2
(2)[评价]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
一.选择题目(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关于电子式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CCl4的电子式为
B. CaCl2的电子式
C. 由氨气的电子式可知,每个氨气分子含有8个电子
D. 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变化。为了简便起见,化学中常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 ”或小叉“×”来表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相应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详解】A项、CCl4为共价化合物,碳原子与氯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A正确;
B项、化合物的电子式可以看作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式的叠加,所不同的是还需注意原子或离子间的成键情况,CaCl2中的离子键存在于Ca2+与两个Cl-之间,其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故B错误;
C项、NH3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N原子含有7个电子,每个H原子含有1个电子,故每个NH3分子中共有10个电子,故C错误;
D项、用电子式表示某物质的形成过程时,一定要注意与化学方程式相区分,因为该过程不表示化学反应,正确的形成过程为,故D错误。
故选A。
2.达康书记又追问环保局长:那么垃圾处理中,能随便焚烧吗?焚烧垃圾会降低GDP的。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 )
A. 吸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B. 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C. 放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D. 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垃圾焚烧即通过适当的热分解、燃烧、熔融等反应,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因此垃圾处理中不能随便焚烧,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答案选D。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原电池的负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B.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C. 原电池中的电极一定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D. 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
【答案】D
【解析】原电池的两极可以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由金属与非金属(例如石墨)构成,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B、C选项错;只有D选项正确。
4.相同温度下,有关反应速率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硫酸与2 mol·L-1 NaOH溶液反应的速率相同
B. 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与0.1 mol·L-1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
C. 等量的镁粉.铝粉和0.1 mol·L-1盐酸反应的速率相同
D. 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硝酸与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大理石反应的速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A.硫酸氢离子浓度较大;
B.固体表面积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C.镁性质比铝活泼;
D.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碳酸钙的反应,氢离子浓度相同,反应速率相同。
【详解】A.0.1 mol•L-1盐酸和0.1 mol•L-1硫酸相比较,硫酸浓度较大,反应速率较大,选项A错误;
B.固体表面积不同,反应速率不同,大理石粉反应速率较大,选项B错误;
C.镁较活泼,反应速率比铁大,选项C错误;
D.盐酸和硝酸的氢离子浓度相同,则反应速率相同,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 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
C. 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中子数不相等
D. 1molU中子数比1molU的中子数少3NA个
【答案】B
【解析】A、二者均为碳元素的原子,互为同位素,A正确;B、二者的中子数分别为3、4,B错误;C、二者的中子数分别为8、7,C正确;D、由N=A-Z可知1 mol的中子数比1 mol的中子数少3NA个,D正确。答案选B。
6.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和0.2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一定限度时,各物质的浓度可能是( )
A. X为0.2 mol·L-1 B. Y为0.1 mol·L-1
C. Z为0.4 mol·L-1 D. Z为0.1 mol·L-1时,Y为0.4 mol·L-1
【答案】B
【解析】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的Z的浓度小于0.2 mol·L -1 ,即平衡时Z的浓度小于0.4 mol·L -1 。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的X2 、Y2 的浓度小于0.1 mol·L -1和0.3 mol·L -1,即平衡时X2的浓度小于0.2 mol·L -1 ,Y2 的浓度小于0.6 mol·L -1 。
A. 平衡时X2的浓度小于0.2 mol·L-1,选项A错误;
B. 平衡时Y的浓度小于0.6 mol·L -1,大于0,可能为0.1 mol·L-1,选项B正确;
C. 平衡时Z的浓度小于0.4 mol·L-1 ,选项C错误;
D. Z为0.1 mol·L-1时,Y为0.45mol·L-1,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周期表中有八个主族,八个副族
B.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
C. 短周期元素是指1~20号元素
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等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答案】B
【解析】A.周期表中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ⅤⅢ族,共16个族,选项A错误;B.一至七周期元素的种类为2、8、8、18、18、32、32,则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选项B正确;C.短周期为一至三周期,短周期元素是指1-18号元素,选项C错误;D.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等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副族元素不一定,选项D错误;答案选B。
8.下列有关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Cl溶于水、NaCl溶于水破坏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B. 碘升华、NaCl颗粒被粉碎,均破坏化学键
C. 氦气、液溴、硫黄中均存在共价键
D. 钠与水反应、钠与氧气反应的过程中,均存在离子键的形成
【答案】D
【解析】A. HCl溶于水、NaCl溶于水破坏的化学键类型不相同,分别是共价键和离子键,A错误;B. 碘升华、NaCl 颗粒被粉碎,均是物理变化,化学键没有被破坏,B错误;C. 氦气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C错误;D. 钠与水反应、钠与氧气反应,均是化学变化,均存在离子键的形成,D正确,答案选D。
9.100 mL 6 mol·L-1硫酸溶液与过量锌粒反应,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 B. 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C. 加入适量NaCl溶液 D. 加热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量的锌粉反应,硫酸完全反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减小氢离子浓度但不改变其物质的量,以此来解答。
【详解】A.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消耗硫酸,生成氢气的总量减少,选项A错误;
B.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锌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选项B错误;
C.加入适量NaCl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选项C正确;
D.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0.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CO2分子的电子式为
B. 核内质子数为117,核内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可表示为Ts
C. 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D. HClO的结构式为H—Cl—O
【答案】A
【解析】CO2为共价化合物,碳氧之间为双键,电子式为:,A正确;核内质子数为117,核内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117+174=291可表示为:291117Ts,B错误;氯原子得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C错误;次氯酸中氧原子显-2价,氯原子显+1价,电子式为 ,HClO的结构式为H﹣O﹣ Cl,D错误;正确选项A。
11.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片为负极,其附近的溶液变蓝,溶液中有Cu2+产生
B. 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
C. 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
D. 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LED灯将不会发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锌片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上有气泡产生,A错误;B.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铁片依然是作负极,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C.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C正确;D.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由于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溶液呈酸性,LED灯也会发光,D错误;故答案C。
12.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其放电时的原电池反应如下:PbO2+Pb+2H2SO42PbSO4+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Pb是正极 B. PbO2得电子,被氧化
C. 负极反应是Pb+SO42--2e-PbSO4 D. 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增强
【答案】C
【解析】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上,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反应式可知,铅失去电子,二氧化铅得到电子,所以铅是负极,二氧化铅是正极。选项C是错误的,答案选C。
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答案】A
【解析】
【分析】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X为C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则Y为Al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是短周期元素,且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Z为S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则W为Li元素,据此答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W为Li元素,X为C元素,Y为Al元素,Z为S元素。
A.W为Li元素,X为C元素,Li、C的氯化物分别为LiCl和CCl4,则Li+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不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A错误;
B.X为C元素,C元素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的有C2H2,C6H6等,故B正确;
C.元素Y为铝,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故C正确;
D. X为C元素、Z为S元素,硫和碳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CS2,故D正确。
故选A。
14.在一定条件下,使一定量的A和B气体混合发生反应2A(g)+3B(g)4C(g)。下列描述中,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各物质的浓度之比c(A)∶c(B)∶c(C)=2∶3∶4
B. 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浓度相等
C.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A物质同时消耗2amol C物质
D. 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反应开始前的
【答案】C
【解析】A.各物质的浓度之比c(A):c(B):c(C)=2:3:4,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继续变化,则无法判断平衡状态,故A错误;B.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浓度相等,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还发生变化,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C.单位时间内若消耗了a molA物质,同时也消耗了2a mol C物质,表示的是正逆反应速率,且满足计量数关系,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反应开始前的,无法判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是否变化,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故选C。
15.纽扣电池可作计算器、电子表等的电源。有一种纽扣电池,其电极分别为Zn和Ag2O,用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电池的总反应为Zn+Ag2O2Ag+ZnO。关于该电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正极的电极反应为Ag2O+2e-+H2O2Ag+2OH-
B. Zn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极发生还原反应
C. 使用时电子由Zn极经外电路流向Ag2O极,Zn是负极
D. 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是由Ag2O极流向Zn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纽扣电池的总反应为Zn+Ag2O2Ag+ZnO,故Zn为负极、Ag2O为正极。A.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Ag2O+2e‾+H2O2Ag+2OH‾,A正确;B. Zn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极发生还原反应,B正确;C. 使用时Zn是负极,电子由Zn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C正确;D. 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即内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即Zn极流向Ag2O极,溶液中是由离子导电的,D不正确,本题选D。
16. 右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W、Z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依次递增
B. Y、Z、W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C. YX2晶体熔化、液态WX3气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D.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2X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答案】D
【解析】从表中位置关系可看出,X为第2周期元素,Y为第3周期元素,又因为X、W同主族且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的2倍,所以X为氧元素、W为硫酸元素;再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推知:Y为硅元素、Z为磷元素、T为砷元素。A、O、S、P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为:P>S>O,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为:H2O>H2S>PH3,A不正确;B、在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常常存在游离态的硫,B不正确;C、SiO2晶体为原子晶体,熔化时需克服的微粒间和作用力为共价键,C不正确;D、砷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的交界线附近,具有半导体的特性,As2O3中砷为+3价,处于中间价态,所以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正确,答案选D。
17.下列化合物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
A. H2SO4 B. Ca(OH)2 C. Na2O2 D. BaCl2
【答案】C
【解析】A.H2SO4 属于共价化合物,分子只存在共价键,没有离子键,故A错误;B.Ca(OH)2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故B项错误;C. Na2O2中存在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间的离子键,又存在过氧根离子中两个氧原子间的非极性共价键,故C项正确;D. BaCl2中只存在Ba2+和Cl-间的离子键,故D项错误;答案选C。
18.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 共价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
C. 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 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答案】C
【解析】分析: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如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故B正确;
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KOH,故C错误;
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故D正确;
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19.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I2(g)+H2(g)2HI(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起始时,n(H2)=a mol,n(I2)=b mol。只改变表中列出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试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填入相关的表格中(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编号
改变的条件
反应速率
(1)
升高温度
______
(2)
加入正催化剂
______
(3)
再充入a mol H2
______
(4)
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
______
(5)
保持容积不变,通入b mol Ne
______
【答案】(1). 增大 (2). 增大 (3). 增大 (4). 减小 (5). 不变
【解析】(1)不论正反应吸热,还是放热,升高温度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v(正)也增大,v(逆)也增大,但增大幅度不相同。若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时,v(正)<v(逆);若正反应吸热,升高温度时,v(正)>v(逆);答案填增大;
(2)若无特别声明,通常所说的催化剂即为“正催化剂”,加入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提高正、逆化学反应速率,答案填增大;
(3)再充入a mol H 2 ,c(H 2 )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答案填增大;
(4)扩大容器的容积,容器内各物质浓度(或压强)均减小,化学反应速率降低,答案填减小;
(5)通入Ne(g),并未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和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变,答案填不变。
20.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____。
(2)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填字母)。
A 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 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N,同时生成b mol M
E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 2 (2). (t2-t1)×Vmol·L-1·min-1 (3). CE
【解析】(1)参加反应的N的物质的量为8mol-2mol=6mol,生成的M的物质的量是5mol-2mol=3mol,所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2:1,故答案为:2:1;
(2)由图可知,t1到t2时刻M的物质的量变化为4mol-3mol=1mol,v=═mol•L-1•min-1;
(3)A.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选项A错误;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选项B错误;
C.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到达平衡,选项C正确;
D.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N,同时生成bmolM,都表示正反应速率,反应始终按此关系进行,不能说明到达平衡,选项D错误;
E.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再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选项E正确;
答案选CE。
21.(1)铝—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试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入空气的电极是___(填“正”或“负”)极。
②Al电极是___(填“X”或“Y”)电极。
③电池总反应式为______(写离子方程式)。
(2)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无污染等优点。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式都为2H2+O22H2O。
①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则其正极反应式为______;
②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其负极反应式为_____。
【答案】(1). 正 (2). X (3). 4Al+4OH-+3O24AlO2-+2H2O (4). O2+4H++4e-2H2O (5). 2H2+4OH--4e-4H2O
【解析】 (1)电池中Al与O 2发生反应:4Al+3O22Al2O3 ,Al失去电子作负极,O2在正极得到电子,则通入空气的电极为正极;电子由X极流向Y极,则X极为负极,即X极为Al电极。生成的Al2O3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故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Al+4OH-+3O24AlO2-+2H2O;
(2)两电极反应相加即得电池总反应,因此,用电池总反应减去某电极的电极反应,即得另一电极的电极反应。酸式氢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为2H2-4e-4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则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碱式氢氧燃料电池,正极反应为O2+2H2O+4e- 4O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则负极反应为2H2+4OH--4e-4H2O。
2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B、C均为短周期元素,A、C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的质子数,B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回答: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C_____。
(2)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3)A的单质的电子式为___;A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1). N (2). F (3). H2SO4 (4). (5). NH3+ HNO3NH4NO3
【解析】(1)设A的质子数为x,根据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B的质子数为x+9,C的质子数为x+2,则有x+x+2=x+9,x=7,所以A为N元素,B为S元素,C为F元素;
(2)B为S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最高正价为+6价,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O4;
(3)A为N元素,单质氮气的电子式为;对应的氢化物为NH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NO3,两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 HNO3NH4NO3。
23.甲同学拟通过实验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请你帮他填写完整,并做出评价。
实验室提供的试剂:NaBr溶液、NaI溶液、新制的氯水
(1)写出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现象和离子方程式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离子方程式
甲_______
乙_______
离子方程式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结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I2
(2)[评价]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是_____(填字母)。
A.非常合理 B.部分合理 C.完全不合理
【答案】(1). 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2).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3). 2Br-+Cl2Br2+2Cl- (4). 2I-+Cl2I2+2Cl- (5). B
【解析】
【分析】根据氯气氧化性大于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分析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由于乙试管使用的是氯水,无法证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大于碘单质的氧化性。
【详解】(1)甲试管中加入氯水,溶液中溴离子被氯气氧化成溴单质,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乙试管中加入氯水,溶液中的碘离子被氯气氧化成碘单质,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
由于乙试管使用的是氯水,无法证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大于碘单质的氧化性,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部分合理,所以试管乙应该使用溴水,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离子方程式
甲: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乙: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离子方程式
甲:2Br-+Cl2Br2+2Cl-
乙:2I-+Cl2I2+2Cl-
结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Br2>I2
(2)[评价]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