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42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42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42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本卷考试时长80分钟 本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选出答案之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Cr 52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风力、化石燃料、天然铀矿都是一次能源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断开1molC-H键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A
【详解】A. 指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风力、化石燃料、天然铀矿都是一次能源,A项正确;
B. 吸热反应是指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需要吸收能量,与外界条件无关,B项错误;
C. 断开1molC-H键要吸收一定的能量,C项错误;
D. 燃煤发电是将化学能化学能到内能,内能到机械能,机械能再到电能,不是直接转化为电能的,D项错误;
答案选A。
2.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C.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D. 原电池工作时,正极表面一定有气泡产生
【答案】C
【解析】分析: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即电子流出的是负极,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会移向正极。
详解:A、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反应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选项A错误;B.原电池的两极可能的由导电的非金属组成,如氢氧燃料电池中用石墨作电极材料,选项B错误;C、充电过程的反应物是放电过程的生成物,所以充电是使放电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选项C正确;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上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则正极表面可能有气泡产生,也可能生成金属单质,选项D错误;答案选C。
3.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B. 酒精溶于水
C. HCl气体溶于水 D. 氯化钾熔化
【答案】C
【解析】分析:溴蒸气被木炭吸附、酒精溶于水,都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氯化钾熔化解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详解:A、溴蒸气被木炭吸附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A不选;B、酒精溶于水,是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选项B不选;C、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选项C选;D、氯化钾熔化电离出钾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选项D不选。答案选C。
4.据凤凰网2018 年2 月1日报道:中科院研发出世界最强氘氚中子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氘、氚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B. 氘、氚的中子数分别为1、2
C. 氘、氚核外电子数不同 D. 中子带正电
【答案】B
【解析】A、氘原子和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都是1,属于同种元素,故A错误;B. 氘是质量数为2,中子数为1的氢原子、氚是质量数为3,中子数为3的氢原子,故B正确;C、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核外都只有1个电子,故C错误;D. 中子不带电,故D错误;故选B。
5.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然后再通入X气体或加入X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X不可能是( )
A. NO2 B. HCl C. H2O2 D. NH3
【答案】B
【解析】A. NO2溶于水生成硝酸,硝酸能把SO2氧化为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A不符合;B. HCl与二氧化硫以及氯化钡等均不反应,B符合;C. H2O2能把SO2氧化为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C不符合;D. NH3与SO2在溶液中反应生成亚硫酸铵,进而生成亚硫酸钡沉淀,D不符合,答案选B。
6.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SO2做喷泉实验
B. 验证Cu与浓硝酸反应的热量变化
C. 验证NH3易溶于水
D. 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硫易与氢氧化钠反应而导致烧瓶压强减小,可形成喷泉,A正确;B.如反应为放热反应,则U形管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可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放热反应,B正确;C.如气球体积变大,则烧瓶内压强减小,可说明氨气易溶于水,C正确;D.套装小试管加热温度较低,碳酸氢钠应放在套装小试管中,通过澄清水是否变浑浊可证明稳定性,D错误。答案选D。
7.铜-锌原电池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锌电极上的反应为Zn-2e-=Zn2+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硫酸铜溶液流向铜电极
C. 溶液中的SO42-向锌电极移动
D. 铜电极质量增加
【答案】B
【解析】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A. 金属性Zn>Cu,则锌是负极,锌电极上反应为Zn-2e-=Zn2+,A正确;
B. 电子从锌电极经过导线流向铜电极,溶液不能传递电子,B错误;
C. 溶液中的阴离子SO42-向负极,即向锌电极移动,C正确;
D. 铜电极是正极,溶液中的铜离子放电析出金属铜,所以铜电极质量增加,D正确。答案选B。
8.在一定体积的18 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为0.9 mol,则浓H2SO4的实际体积为( )
A. 等于50 mL B. 大于50 mL
C. 等于100 mL D. 大于100 mL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铜与硫酸反应的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若被还原的H2SO4为0.9mol,则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是1.8mol,则V=1.8mol÷18mol/L=0.1L=100mL,由于只有浓硫酸与铜反应,而稀硫酸不能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浓硫酸的实际体积大于100mL,故选项D正确。
9.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已知NH4H与水反应有氢气产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NH4H是由NH4+和H-构成的
B. 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C. NH4H中的H-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 NH4H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答案】D
【解析】A.NH4H是离子化合物,由NH和H-构成,故A正确;B.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生成NH3和H2,故B正确;C.H-离子与锂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H-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故C正确;D.NH4H溶于水后,生成NH3·H2O的溶液显碱性,故D错误;答案为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氢键是一种化学键 ②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③离子键只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④气体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一定只存在极性共价键 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 ⑦共价化合物中可能有离子键
A. ②⑥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分析:①氢键介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之间,是一种独特的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②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④稀有气体分子中不含化学键;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可存在非极性键;⑥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详解:①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故①错误;②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故②正确;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故③错误;④气态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分子中就不含化学键,故④错误;⑤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可存在非极性键,如H-O-O-H中存在O-O非极性键,故⑤错误;⑥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故⑥错误;答案选A。
11.有A、B、C、D四种金属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中电流由D流到C;A、C相连时,C极上有大量气泡;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A>C>D>B B. D>A>B>C
C. A>D>C>B D. C>B>A>D
【答案】A
【解析】
【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本质条件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在正 (被还原反应)、负 (被氧化)两极进行,负极上失去的电子流入正极,从而产生电流,负极较活泼。
【详解】A、B、C、D四种金属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浸入电解液中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活泼性强的作原电池的负极,在原电池反应中失去电子,故金属的活动性A>B;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负极间有电解质存在,形成离子与电子回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外电路中电流由D流到C,故金属的活动性C>D;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C两种金属相连时,C极上有大量气泡,说明C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如:用铜和锌与稀盐酸构成原电池时,铜发生2H++2e-=H2↑铜是正极,故金属的活动性A>C;
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活泼性强的作原电池的负极,负极被氧化,B、D相连时,D极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的活动性D>B,故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C>D>B,A项正确,
答案选A。
1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68O和188O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B. 199F-质量数为19,电子数为9
C. Na2O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2:1
D. MgC12晶体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答案】C
【解析】A. O和O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两者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B. F-质量数为19,电子数为9,故B正确;C.Na2O2晶体中阳离子Na+、阴离子为O22-,两者个数比为2∶1,故C正确;D.MgCl2晶体中只存在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故D错误;答案为C。
13.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 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密闭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B. 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 X的分解速率与Y的生成速率相等
D. 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 Y的同时生成2molX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到反应平衡状态时,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该反应就达到平衡状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改变的化学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因此密闭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
B. 根据平衡状态的概念可知,当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时即是平衡状态,所以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是平衡状态,B项正确;
C. X的分解速率属于正速率,Y的消耗速率属于逆速率,二者之比为2: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而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时不是平衡状态,C项错误;
D. 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Y为正速率,生成2molX为逆速率,而且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是平衡状态,D项 正确;
答案选C。
14.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②升高温度 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2
A. ② B. ①②⑤ C. ②③ D. 全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因:反应物的性质;
外因:温度、催化剂、浓度、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等。
温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温度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
催化剂: (正)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压强: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说,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反之,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①如果反应物是固体,增加固体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不变,①项错误;
②由于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一定加快,②项正确;
③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③项错误;
④增加的生成物状态若是固体,加入生成物反应速率不变,④项错误;
⑤MnO2作为催化剂有选择性,MnO2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不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⑤项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②项正确,
答案选A。
15.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一定条件下,溴单质与H2的反应比碘单质与H2的反应更剧烈
B. 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最强
C. 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熔沸点都逐渐降低
【答案】D
【解析】A. 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故溴单质与H2的反应比碘单质与H2的反应更剧烈,A正确;B. 碱金属元素中,锂的金属性最弱,故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的非金属性最强,故氟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最强,B正确;C. 钾的金属于比钠强,故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C正确;D.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D不正确。本题选D。
16.若把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号取消,由左到右按原顺序编为18列。如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硫元素位于第16列
B. 第10列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C. 第18列元素单质全部是气体
D. 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长式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排列顺序为:ⅠA、ⅡA、ⅢB→ⅦB、Ⅷ、ⅠB、ⅡB、ⅢA→ⅦA、0族,18列元素应分别与以上各族对应,所以第2列为碱土金属族,其最外层有2个电子,但元素He及多数过渡元素的最外层也是2个电子;第14列为碳族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有机物);第10列为过渡区元素,全部为金属;第18列为稀有气体元素,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长式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排列顺序为:ⅠA. ⅡA. ⅢB→ⅦB. Ⅷ、ⅠB. ⅡB. ⅢA→ⅦA. 0族,
A. 硫元素元素位于VIA族,为第16列元素,A项正确;
B. 第10列为过渡区元素,全部为金属,B项正确;
C. 第18列为稀有气体元素,C项正确;
D. 第2列为碱土金属族,其最外层有2个电子,但元素He及多数过渡元素的最外层也是2个电子,D项错误;
答案选D。
17.在一定条件下,将3molA和1mol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 D, 并测得C的浓度为0.2mol/L。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x=1
B. B的转化率为80%
C. 2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 mol·L-1·min-1
D. 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也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B
【详解】A. 平衡时生成的C的物质的量为0.2mol•L-1×2L=0.4mol,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0.4mol:0.8mol=x:2,解得x=1,A项正确;
B. 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 D,由方程式3A(g)+B(g)⇌xC(g)+2D(g)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为:0.8mol×=0.4mol,故B的转化率为×100%=40%,B项错误;
C. 2min内生成0.8mol D,故2 min内D的反应速率v(D)= =0.2 mol•(L•min)-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A)=v(D)=×0.2 mol•(L•min)-1=0.3 mol•(L•min)-1,C项正确;
D. 容器的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密度为定值,始终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
答案选B。
18.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 143
0.112
0. 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