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42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42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42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Na—2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选项符合题意)
1.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下列产品设备在工作时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是( )
A. 北斗导航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 B. 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
C. 长江5号火箭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 D. 位于江苏的海上风力发电厂
【答案】B
【详解】A. 北斗导航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不选A;
B. 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电源是锂离子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选B;
C. 长江5号火箭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工作时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故不选C;
D. 位于江苏的海上风力发电厂把风能转化为电能,故不选D。
2.《焦点访谈》栏目中曾报道“铊中毒事件”,铊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已知铊有两种天然同位素和。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22 B. 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22
C. 质量数与中子数之差为81 D. 质量数与电子数之差为81
【答案】C
【详解】A、质子数是81,中子数是203-81=122,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22-81=41,故A错误;
B. 电子数是81,中子数是203-81=122,中子数电子数之差为122-81=41,故B错误;
C. 质量数203,中子数是203-81=122,质量数与中子数之差为203-122=81,故C正确;
D. 质量数是203,电子数是81,质量数与电子数之差为203-81=122,故D错误。
3.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断裂或生成的是( )
A. 金刚石转化为石墨 B. 氯化钠晶体溶于水
C. HCl溶于水 D. 碘升华
【答案】D
【详解】A.金刚石转化为石墨属于化学变化,有化学键断裂或生成,故不选A;
B. 氯化钠晶体溶于水,离子键被破坏,有化学键断裂,故不选B;
C. HCl溶于水,共价键被破坏,有化学键断裂,故不选C;
D. 碘升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化学键断裂或生成,故选D。
4.元素符号、反应方程式、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等通常叫做化学用语。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K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 氮气的电子式:
C. 次氯酸的电子式: D. CO2的结构式:O=C=O
【答案】D
【详解】A、K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A错误;
B. 氮气的电子式是,故B错误;
C. 根据价键规律,次氯酸的电子式是,故C错误;
D. CO2中存在2个碳氧双键,CO2的结构式是O=C=O,故D正确。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原子数为4NA
B. 18gD2O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C. 1molCl2与足量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D. 标准状况下,11.2LH2O中含有的原子数为1.5NA
【答案】A
【详解】A. 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原子数为4NA,故A正确;
B. 18gD2O含有的质子数为9NA,故B错误;
C. 1molCl2与足量铁反应,氯元素化合价由0降低为-1,所以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故C错误;
D. 标准状况下, H2O是液体,11.2LH2O的物质的量远大于0.5mol,故D错误。
6.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K2O2 B. NaOH C. MgCl2 D. H2O2
【答案】A
【详解】K2O2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NaOH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MgCl2只含离子键; H2O2中H-O是极性共价键、O-O是非极性共价键;故选A。
7.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该电池放电时发生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已知PbSO4难溶于水,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PbO2是电源的正极,被还原 B. 电池放电时负极材料会增重
C. 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减弱 D.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2e-=Pb2+
【答案】D
【详解】A. 原电池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PbO2是电源的正极,被还原为PbSO4,故A正确;
B. Pb是负极,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是Pb—2e-+ SO42-=PbSO4,所以负极材料会增重,故B正确;
C. 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是Pb+PbO2+2H2SO4=2PbSO4+2H2O,消耗硫酸,所以溶液的酸性减弱,故C正确;
D. Pb是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2e-+ SO42-=PbSO4,故D错误;选D。
8.短周期M、N两种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分别为mMa+、n Nb-,若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M < N B. 离子半径:M < N
C. 原子序数:M > N D. 主族序数:M < N
【答案】A
【解析】
【分析】短周期M、N两种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分别为mMa+、n Nb-,若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M、N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
【详解】A. M原子电子层数比N原子多1层,所以原子半径:M> N,故A错误;
B. mMa+、n Nb-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M的质子数大于N,所以离子半径:mMa+
C. 根据M、N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原子序数:M > N,故C正确;
D. M 的简单离子是阳离子、N的简单离子是阴离子,所以主族序数:M < N,故D正确;选A。
9.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A2、B2、AB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
B. 单位时间内有a mol A2生成,同时就有amolB2消耗
C. 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 单位时间内有b molB2消耗,同时就有b molAB被分解
【答案】B
【详解】A、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内A2、B2、AB三种气体的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所以A2、B2、AB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时,不一定平衡,故不选A;
B. 单位时间内有a mol A2生成,同时就有amolB2消耗,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反应一定平衡,故选B;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气体总质量恒量,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一定平衡,故不选C;
D. 单位时间内有b molB2消耗,同时就有b molAB被分解,正逆反应速率比不等于系数比,所以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D。
10.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
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 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
C.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D. 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
【答案】A
【详解】A、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放热,故选A;
B、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解反应吸热,没有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B;
C、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合反应放热,没有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C;
D、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吸热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D。
11.A、B、C都是金属,把A浸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A的表面有B析出,B与C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B为电池的负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B>A>C B. A>C>B
C. A>B>C D. B>C>A
【答案】C
【详解】把A浸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A的表面有B析出,金属A可以把金属B从其盐中置换出来,所以活泼性A>B; B、C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B为电池的负极,说明活泼性B>C;综合分析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C,故选C。
12.对于化学反应C(s)+O2(g) =CO2(g)来说,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木炭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B.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C. 将反应容器的体积缩小,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D. 将木炭粉碎成粉末状,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答案】A
【详解】A. 木炭是固体,增加木炭的量,浓度不变,所以增加木炭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A错误;
B. 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一定会加快,故B正确;
C.若将反应容器体积缩小,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
D. 将木炭粉碎成粉末状,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故D正确,选A。
13.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规律。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 B. 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
C. 碱性强弱:KOH>NaOH>Mg(OH)2 D. 最高正价:F>O>N
【答案】D
【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故A正确;
B.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所以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故B正确;
C. 元素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所以碱性强弱:KOH>NaOH>Mg(OH)2,故C正确;
D.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但 F元素没有正价、O元素的最高正价不是+6,故D错误;选D。
14.白磷和红磷都是磷的单质,白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红磷。已知31g白磷完全转化为红磷时,要放出QkJ的能量(Q>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白磷与红磷互为同位素
B. 白磷不如红磷稳定
C. 31g红磷完全转化为白磷时,要吸收QkJ的能量
D. 等质量的白磷与红磷,含有的原子总数相等
【答案】A
【详解】A. 白磷与红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白磷与红磷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 能量越低越稳定,白磷转化为红磷时放热,白磷的能量大于红磷,所以白磷不如红磷稳定,故B正确;
C. 根据盖斯定律,31g白磷完全转化为红磷时,要放出QkJ的能量,则31g红磷完全转化为白磷时,要吸收QkJ的能量,故C正确;
D. 白磷与红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等质量的白磷与红磷含有的原子总数相等,故D正确;选A。
15.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原子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mX分子,agHm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A+N+m)mol B. (A-N)mol
C. (A-N)mol D. (A-N +m)mol
【答案】D
【详解】X原子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则X原子的质子数是A-N;它与1H原子组成HmX分子的摩尔质量是(m+A)g/mol,HmX分子中含质子数是(A-N +m);agHmX的物质的量是mol,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N +m)mol,故选D。
16.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K层电子数;若往E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5种原子中,C的原子半径最大
B. 某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该物质不一定是含C的盐
C. 向D单质与沸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D. 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B的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A是C元素;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B是N元素;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K层电子数,C、D分别是Na、Mg;往E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E是Cl元素。
【详解】A. 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5种原子中,Na的原子半径最大,故A正确;
B. 某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只能说明含有钠元素,该物质不一定是钠盐,如氢氧化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故B正确;
C.镁与沸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故C正确;
D. 次氯酸的酸性小于硝酸,高氯酸的酸性比硝酸的强,故D错误。
二、填空题(共52分)
17.下列几种物质:①H2O2 ②Na2O2 ③CO2 ④Ne ⑤MgCl2 ⑥NaOH ⑦O2。回答下列问题:
(1)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有__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2)不含有任何化学键物质有__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3)与Na2O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的物质有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4)含有两种类型共价键的物质有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答案】(1). ②⑥ (2). ④ (3). ② (4). ①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①H2O2 含有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 ②Na2O2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CO2 只含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 ④Ne 是稀有气体单质,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 ⑤MgCl2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晶体; ⑥NaOH 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属于离子晶体; ⑦O2是单质气体,只含共价键。
根据以上分析,(1)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有Na2O2、NaOH,选②⑥。
(2)Ne 是稀有气体单质,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选④。
(3)Na2O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Na2O2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与Na2O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的物质是Na2O2,选②。
(4)H2O2中H-O是极性键、O-O是非极性共价键,含有两种类型共价键的物质有H2O2,选①。
18.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图是扇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36号元素),对比中学常见元素周期表,思考扇形元素周期表的填充规律,推出图中标记的11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⑤元素形成的简单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2)④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
(3)在11种元素中,单质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4)⑧⑨两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③的单质可以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6)⑦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
【答案】(1). (2). (3). He (4). HClO4 (5). C+2H2SO4(浓)CO2↑+2H2O+2SO2↑ (6). 第三周期ⅢA族
【解析】
【分析】①在第一周期第一列,①是H元素;⑩在第一周期第18列,⑩是He元素;②、⑥、⑦、⑧、⑨在第三周期第1、2、13、16、17列,②、⑥、⑦、⑧、⑨分别是Na、Mg、Al、S、Cl元素;③、④、⑤分别在第二 周期第14、15、16列,③、④、⑤分别是C、N、O元素;在第四周期第8列,是Fe元素。
【详解】(1)⑤是O元素,形成的简单阴离子是 O2-,核外有10个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④是N元素,其气态氢化物是氨气,电子式为。
(3)在11种元素中,元素He是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所以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He;
(4)⑧⑨分别是S、Cl,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S
(5)③的单质是C,⑧是S,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硫酸,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CO2↑+2H2O+2SO2↑。
(6)⑦是Al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ⅢA族。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浓盐酸、稀硫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探究氯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必要时可以加热,图中省略):
①装置A中所装药品为_________。
②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该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根据该实验探究出的结果,可知HCl的稳定性比H2S的稳定性____。(填“强”或“弱”)
(3)若要探究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B、C中所装药品分别为Na2CO3固体、澄清石灰水,则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
【答案】(1). 分液漏斗 (2). 防止倒吸 (3). 浓盐酸 (4). Na2S+Cl2﹦2NaCl+S↓ (5). 强 (6). 2H++CO32-=H2O+CO2↑ (7). 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1)根据仪器的构造写出仪器A的名称;球形干燥管D可以避免C中液体进入锥形瓶中;
(2)要证明氯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氯气与硫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硫来证明;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3)要证明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可以通过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来证明。
【详解】(1)仪器A为分液漏斗,球形干燥管D可以避免C中液体进入锥形瓶中,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2)①通过氯气与硫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硫来证明氯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装置B用来制备氯气,浓盐酸与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反应可以生成氯气,所以B中加入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A中加入浓盐酸;
②装置C中盛放硫化钠溶液,氯气通入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单质硫,反应方程式是Na2S+Cl2﹦2NaCl+S↓;
③C中生成单质硫说明氯气氧化性大于硫,从而证明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HCl的稳定性比H2S的稳定性强;
(3)要证明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可以通过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来证明,A装置中盛放稀硫酸,B中所装药品为Na2CO3固体,B中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离子方程式是2H++CO32-=H2O+CO2↑,C中所装药品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装置中的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
20.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以检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发现,装置②中反应后溶液的温度__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2)装置①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_________。
a.高 b.低 c.相等
(3)已知断裂1 mol共价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H:436kJ,I-I:151 kJ,H-I:299kJ。则反应H2+I2=2HI的能量变化为_______。
a.吸热 b.放热 c.无能量变化
(4)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与碱金属的活泼性有关。若某同学做了锂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他得到的产物应为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 b (2). a (3). b (4). Li2O
【解析】
【分析】(1)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放热;
(3)断裂化学键吸热、形成化学键放热;
(4)锂的活泼性小于钠;
【详解】(1)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是典型的吸热反应,所以装置②中反应后溶液的温度降低,选b;
(2)铝与盐酸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故选a;
(3)反应H2+I2=2HI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1 kJ=587 kJ,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299kJ×2=598 kJ,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所以反应放热,选b;
(4)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锂的活泼性小于钠,所以锂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应为Li2O。
21.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已知计量系数比为最简整数比,则b=______。
(2)若t2-t1=10 min,则从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计算出来的结果为_______mol/(L·min)。
(3)t1、t2、t3三个时刻中,______时刻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
【答案】 (1). 1 (2). 0.05 (3). t3
【解析】
【分析】(1)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数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
(2)根据 计算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
(3)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时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
【详解】(1)N的物质的量变化是8-2=6mol,M的物质的量变化是5-2=3mol,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数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所以a:b=6:3=2:1,所以b=1;
(2)容积为2L,t2-t1=10 min,则从t1到t2时刻,M的物质的量变化5-4=1mol,所以0.05 mol/(L·min);
(3)t3时刻M、N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所以t3时刻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
22.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无污染等优点。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式都为2H2+O2=2H2O。
(1)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_______极。(填“正”或“负”)
(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则其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3)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其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负 (2). O2+4H++4e-===2H2O (3). 2H2+4OH--4e-===4H2O
【解析】
【分析】原电池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详解】(1)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总反应式-负极反应式得正极反应式,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3)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负极是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式为2H2+4OH--4e-===4H2O。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Na—2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选项符合题意)
1.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下列产品设备在工作时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是( )
A. 北斗导航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 B. 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
C. 长江5号火箭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 D. 位于江苏的海上风力发电厂
【答案】B
【详解】A. 北斗导航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不选A;
B. 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电源是锂离子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选B;
C. 长江5号火箭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工作时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故不选C;
D. 位于江苏的海上风力发电厂把风能转化为电能,故不选D。
2.《焦点访谈》栏目中曾报道“铊中毒事件”,铊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已知铊有两种天然同位素和。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22 B. 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22
C. 质量数与中子数之差为81 D. 质量数与电子数之差为81
【答案】C
【详解】A、质子数是81,中子数是203-81=122,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22-81=41,故A错误;
B. 电子数是81,中子数是203-81=122,中子数电子数之差为122-81=41,故B错误;
C. 质量数203,中子数是203-81=122,质量数与中子数之差为203-122=81,故C正确;
D. 质量数是203,电子数是81,质量数与电子数之差为203-81=122,故D错误。
3.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断裂或生成的是( )
A. 金刚石转化为石墨 B. 氯化钠晶体溶于水
C. HCl溶于水 D. 碘升华
【答案】D
【详解】A.金刚石转化为石墨属于化学变化,有化学键断裂或生成,故不选A;
B. 氯化钠晶体溶于水,离子键被破坏,有化学键断裂,故不选B;
C. HCl溶于水,共价键被破坏,有化学键断裂,故不选C;
D. 碘升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化学键断裂或生成,故选D。
4.元素符号、反应方程式、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等通常叫做化学用语。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K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 氮气的电子式:
C. 次氯酸的电子式: D. CO2的结构式:O=C=O
【答案】D
【详解】A、K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A错误;
B. 氮气的电子式是,故B错误;
C. 根据价键规律,次氯酸的电子式是,故C错误;
D. CO2中存在2个碳氧双键,CO2的结构式是O=C=O,故D正确。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原子数为4NA
B. 18gD2O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C. 1molCl2与足量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D. 标准状况下,11.2LH2O中含有的原子数为1.5NA
【答案】A
【详解】A. 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原子数为4NA,故A正确;
B. 18gD2O含有的质子数为9NA,故B错误;
C. 1molCl2与足量铁反应,氯元素化合价由0降低为-1,所以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故C错误;
D. 标准状况下, H2O是液体,11.2LH2O的物质的量远大于0.5mol,故D错误。
6.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K2O2 B. NaOH C. MgCl2 D. H2O2
【答案】A
【详解】K2O2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NaOH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MgCl2只含离子键; H2O2中H-O是极性共价键、O-O是非极性共价键;故选A。
7.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该电池放电时发生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已知PbSO4难溶于水,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PbO2是电源的正极,被还原 B. 电池放电时负极材料会增重
C. 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减弱 D.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2e-=Pb2+
【答案】D
【详解】A. 原电池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PbO2是电源的正极,被还原为PbSO4,故A正确;
B. Pb是负极,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是Pb—2e-+ SO42-=PbSO4,所以负极材料会增重,故B正确;
C. 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是Pb+PbO2+2H2SO4=2PbSO4+2H2O,消耗硫酸,所以溶液的酸性减弱,故C正确;
D. Pb是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2e-+ SO42-=PbSO4,故D错误;选D。
8.短周期M、N两种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分别为mMa+、n Nb-,若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M < N B. 离子半径:M < N
C. 原子序数:M > N D. 主族序数:M < N
【答案】A
【解析】
【分析】短周期M、N两种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分别为mMa+、n Nb-,若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M、N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
【详解】A. M原子电子层数比N原子多1层,所以原子半径:M> N,故A错误;
B. mMa+、n Nb-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M的质子数大于N,所以离子半径:mMa+
D. M 的简单离子是阳离子、N的简单离子是阴离子,所以主族序数:M < N,故D正确;选A。
9.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A2、B2、AB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
B. 单位时间内有a mol A2生成,同时就有amolB2消耗
C. 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 单位时间内有b molB2消耗,同时就有b molAB被分解
【答案】B
【详解】A、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内A2、B2、AB三种气体的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所以A2、B2、AB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时,不一定平衡,故不选A;
B. 单位时间内有a mol A2生成,同时就有amolB2消耗,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反应一定平衡,故选B;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气体总质量恒量,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一定平衡,故不选C;
D. 单位时间内有b molB2消耗,同时就有b molAB被分解,正逆反应速率比不等于系数比,所以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D。
10.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
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 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
C.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D. 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
【答案】A
【详解】A、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放热,故选A;
B、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解反应吸热,没有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B;
C、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合反应放热,没有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C;
D、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吸热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D。
11.A、B、C都是金属,把A浸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A的表面有B析出,B与C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B为电池的负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B>A>C B. A>C>B
C. A>B>C D. B>C>A
【答案】C
【详解】把A浸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A的表面有B析出,金属A可以把金属B从其盐中置换出来,所以活泼性A>B; B、C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B为电池的负极,说明活泼性B>C;综合分析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C,故选C。
12.对于化学反应C(s)+O2(g) =CO2(g)来说,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木炭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B.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C. 将反应容器的体积缩小,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D. 将木炭粉碎成粉末状,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
【答案】A
【详解】A. 木炭是固体,增加木炭的量,浓度不变,所以增加木炭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A错误;
B. 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一定会加快,故B正确;
C.若将反应容器体积缩小,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
D. 将木炭粉碎成粉末状,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化学反应速率会加快,故D正确,选A。
13.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规律。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 B. 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
C. 碱性强弱:KOH>NaOH>Mg(OH)2 D. 最高正价:F>O>N
【答案】D
【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故A正确;
B.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所以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故B正确;
C. 元素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所以碱性强弱:KOH>NaOH>Mg(OH)2,故C正确;
D.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但 F元素没有正价、O元素的最高正价不是+6,故D错误;选D。
14.白磷和红磷都是磷的单质,白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红磷。已知31g白磷完全转化为红磷时,要放出QkJ的能量(Q>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白磷与红磷互为同位素
B. 白磷不如红磷稳定
C. 31g红磷完全转化为白磷时,要吸收QkJ的能量
D. 等质量的白磷与红磷,含有的原子总数相等
【答案】A
【详解】A. 白磷与红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白磷与红磷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 能量越低越稳定,白磷转化为红磷时放热,白磷的能量大于红磷,所以白磷不如红磷稳定,故B正确;
C. 根据盖斯定律,31g白磷完全转化为红磷时,要放出QkJ的能量,则31g红磷完全转化为白磷时,要吸收QkJ的能量,故C正确;
D. 白磷与红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等质量的白磷与红磷含有的原子总数相等,故D正确;选A。
15.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原子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mX分子,agHm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A+N+m)mol B. (A-N)mol
C. (A-N)mol D. (A-N +m)mol
【答案】D
【详解】X原子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则X原子的质子数是A-N;它与1H原子组成HmX分子的摩尔质量是(m+A)g/mol,HmX分子中含质子数是(A-N +m);agHmX的物质的量是mol,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N +m)mol,故选D。
16.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K层电子数;若往E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5种原子中,C的原子半径最大
B. 某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该物质不一定是含C的盐
C. 向D单质与沸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D. 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B的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A是C元素;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B是N元素;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K层电子数,C、D分别是Na、Mg;往E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E是Cl元素。
【详解】A. 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5种原子中,Na的原子半径最大,故A正确;
B. 某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只能说明含有钠元素,该物质不一定是钠盐,如氢氧化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故B正确;
C.镁与沸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故C正确;
D. 次氯酸的酸性小于硝酸,高氯酸的酸性比硝酸的强,故D错误。
二、填空题(共52分)
17.下列几种物质:①H2O2 ②Na2O2 ③CO2 ④Ne ⑤MgCl2 ⑥NaOH ⑦O2。回答下列问题:
(1)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有__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2)不含有任何化学键物质有__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3)与Na2O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的物质有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4)含有两种类型共价键的物质有________。(填物质的序号)
【答案】(1). ②⑥ (2). ④ (3). ② (4). ①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①H2O2 含有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 ②Na2O2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CO2 只含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 ④Ne 是稀有气体单质,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 ⑤MgCl2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晶体; ⑥NaOH 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属于离子晶体; ⑦O2是单质气体,只含共价键。
根据以上分析,(1)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有Na2O2、NaOH,选②⑥。
(2)Ne 是稀有气体单质,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选④。
(3)Na2O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Na2O2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与Na2O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等的物质是Na2O2,选②。
(4)H2O2中H-O是极性键、O-O是非极性共价键,含有两种类型共价键的物质有H2O2,选①。
18.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图是扇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36号元素),对比中学常见元素周期表,思考扇形元素周期表的填充规律,推出图中标记的11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⑤元素形成的简单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2)④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
(3)在11种元素中,单质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4)⑧⑨两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③的单质可以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6)⑦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
【答案】(1). (2). (3). He (4). HClO4 (5). C+2H2SO4(浓)CO2↑+2H2O+2SO2↑ (6). 第三周期ⅢA族
【解析】
【分析】①在第一周期第一列,①是H元素;⑩在第一周期第18列,⑩是He元素;②、⑥、⑦、⑧、⑨在第三周期第1、2、13、16、17列,②、⑥、⑦、⑧、⑨分别是Na、Mg、Al、S、Cl元素;③、④、⑤分别在第二 周期第14、15、16列,③、④、⑤分别是C、N、O元素;在第四周期第8列,是Fe元素。
【详解】(1)⑤是O元素,形成的简单阴离子是 O2-,核外有10个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④是N元素,其气态氢化物是氨气,电子式为。
(3)在11种元素中,元素He是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所以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He;
(4)⑧⑨分别是S、Cl,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S
(6)⑦是Al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ⅢA族。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浓盐酸、稀硫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探究氯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必要时可以加热,图中省略):
①装置A中所装药品为_________。
②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该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根据该实验探究出的结果,可知HCl的稳定性比H2S的稳定性____。(填“强”或“弱”)
(3)若要探究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B、C中所装药品分别为Na2CO3固体、澄清石灰水,则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
【答案】(1). 分液漏斗 (2). 防止倒吸 (3). 浓盐酸 (4). Na2S+Cl2﹦2NaCl+S↓ (5). 强 (6). 2H++CO32-=H2O+CO2↑ (7). 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1)根据仪器的构造写出仪器A的名称;球形干燥管D可以避免C中液体进入锥形瓶中;
(2)要证明氯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氯气与硫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硫来证明;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3)要证明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可以通过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来证明。
【详解】(1)仪器A为分液漏斗,球形干燥管D可以避免C中液体进入锥形瓶中,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2)①通过氯气与硫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硫来证明氯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装置B用来制备氯气,浓盐酸与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反应可以生成氯气,所以B中加入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A中加入浓盐酸;
②装置C中盛放硫化钠溶液,氯气通入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单质硫,反应方程式是Na2S+Cl2﹦2NaCl+S↓;
③C中生成单质硫说明氯气氧化性大于硫,从而证明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HCl的稳定性比H2S的稳定性强;
(3)要证明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可以通过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来证明,A装置中盛放稀硫酸,B中所装药品为Na2CO3固体,B中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离子方程式是2H++CO32-=H2O+CO2↑,C中所装药品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装置中的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
20.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以检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发现,装置②中反应后溶液的温度__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2)装置①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_________。
a.高 b.低 c.相等
(3)已知断裂1 mol共价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H:436kJ,I-I:151 kJ,H-I:299kJ。则反应H2+I2=2HI的能量变化为_______。
a.吸热 b.放热 c.无能量变化
(4)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与碱金属的活泼性有关。若某同学做了锂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他得到的产物应为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 b (2). a (3). b (4). Li2O
【解析】
【分析】(1)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放热;
(3)断裂化学键吸热、形成化学键放热;
(4)锂的活泼性小于钠;
【详解】(1)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是典型的吸热反应,所以装置②中反应后溶液的温度降低,选b;
(2)铝与盐酸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故选a;
(3)反应H2+I2=2HI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1 kJ=587 kJ,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299kJ×2=598 kJ,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所以反应放热,选b;
(4)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锂的活泼性小于钠,所以锂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应为Li2O。
21.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已知计量系数比为最简整数比,则b=______。
(2)若t2-t1=10 min,则从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计算出来的结果为_______mol/(L·min)。
(3)t1、t2、t3三个时刻中,______时刻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
【答案】 (1). 1 (2). 0.05 (3). t3
【解析】
【分析】(1)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数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
(2)根据 计算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
(3)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时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
【详解】(1)N的物质的量变化是8-2=6mol,M的物质的量变化是5-2=3mol,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数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所以a:b=6:3=2:1,所以b=1;
(2)容积为2L,t2-t1=10 min,则从t1到t2时刻,M的物质的量变化5-4=1mol,所以0.05 mol/(L·min);
(3)t3时刻M、N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所以t3时刻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
22.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无污染等优点。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式都为2H2+O2=2H2O。
(1)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_______极。(填“正”或“负”)
(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则其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3)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其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负 (2). O2+4H++4e-===2H2O (3). 2H2+4OH--4e-===4H2O
【解析】
【分析】原电池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详解】(1)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总反应式-负极反应式得正极反应式,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3)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负极是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式为2H2+4OH--4e-===4H2O。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