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实验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2) 练习
展开化学实验基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制取CO2、通过CO2和NaAlO2溶液制取Al(OH)3、分离并加热Al(OH)3制Al2O3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A项,浓硫酸与CaCO3反应生成CaSO4,CaSO4微溶于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进行,应选用稀盐酸,错误;B项 ,应长进短出,错误;C项,过滤时漏斗下端应贴着烧杯内壁,错误。
答案 D
2.下列制取Cl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或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解析 B项,Cl2和KI反应生成I2,体现Cl2的氧化性,不是漂白性,错误。
答案 B
3.实验室用含有炭粉的铜制备硝酸铜,下列装置应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溶解铜粉
B.用装置乙吸收尾气
C.用装置丙分离炭粉和硝酸铜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硝酸铜溶液制Cu(NO3)2·3H2O
解析 A项,Cu炭粉在HNO3中构成原电池,加速反应进行,生成NO,正确;B项,NO和O2在水中反应生成HNO3,吸收尾气,正确;C项,炭粉不溶于水,正确;D项,Cu(NO3)2水解生成Cu(OH)2和HNO3,加热,HNO3挥发,促进水解,得不到Cu(NO3)2·3H2O,错误。
答案 D
4.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苯和溴苯的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或NH3气体
C.装置③可用于分解NH4Cl制备NH3
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CO2或NO气体
解析 B项,气体直接通入水中,倒吸,错误;C项,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在试管口又生成NH4Cl,无法制NH3,错误;D项,NO和空气反应,无法用排空法收集,错误。
答案 A
5.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A项,灼烧海带用坩埚,错误。
答案 A
6.下图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尾气吸收氯气或NO2 | 蒸发结晶得NaOH固体 | 验证铁发生析氢腐蚀 | 验证酸性: CH3COOH>H2CO3>Al(OH)3 |
解析 A项, Cl2+2NaOH===NaCl+NaClO+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故A正确;B项,加热蒸发得晶体必须在蒸发皿中进行,故B错误;C项,氯化钠溶液呈中性,铁在食盐水中发生吸氧腐蚀,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故C错误;D项, CH3COOH具有挥发性,在右侧试管中也会与NaAlO2反应,故D错误;故选A。
答案 A
7.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解析 配制一定浓度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稀释并冷却后再转移进容量瓶,A错误;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且放热,促进氨水分解放出氨气,B正确;NO2与水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Na2O2是粉末状固体,会通过多孔塑料板落入溶液,不能达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目的,D错误。
答案 B
8.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从废旧的含CuI/SiO2催化剂中提取碘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加稀H2SO4及H2O2氧化并用CCl4浸取
B.用装置乙过滤分离出浸取液
C.用装置丙分离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D.用装置丁分离萃取液中单质碘和四氯化碳
解析 A项,是酸性条件下用H2O2氧化I-获得I2(2CuI+2H2O2+2H2SO4===2CuSO4+I2+4H2O),用CCl4浸取I2,可行;B项,过滤掉没有反应的SiO2等固体杂质,可行;C项,利用分液装置分离出I2的CCl4溶液,可行;D项,利用蒸馏装置分离I2和CCl4,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不可行。
答案 D
9.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少量SO2
B.用装置乙蒸发FeCl3溶液制取FeCl3晶体
C.用装置丙分离CH3COOH和CH3COOCH2CH3的混合液
D.用装置丁除去Cl2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
解析 Cu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需加热,A错误;蒸发时,FeCl3水解,得不到FeCl3晶体,B错误;醋酸与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C错误。
答案 D
10.实验室处理废催化剂FeBr3溶液,得到溴的苯溶液和无水FeCl3。下列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使Br-全部转化为溴单质
C.用装置丙分液时先从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D.用装置丁将分液后的水层蒸发至干,再灼烧制得无水FeCl3
解析 装置甲中用的是稀盐酸,不能制得氯气,A错误;装置乙中应从长导管通入Cl2,B错误;FeCl3溶液加热水解的产物之一是HCl,挥发后导致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最后得到的是Fe(OH)3,灼烧后得到的是Fe2O3,D错误。
答案 C
11.CuBr是一种白色晶体,见光或潮湿时受热易分解,在空气中逐渐变为浅绿色。实验室制备CuBr的反应原理为SO2+2CuSO4+2NaBr+2H2O===2CuBr↓+2H2SO4+Na2SO4。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SO2
B.用装置乙制取CuBr
C.用装置丙避光将CuBr与母液分离
D.用装置丁干燥CuBr
解析 发生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A正确;球泡的作用是增大了SO2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B正确;CuBr为沉淀,可用过滤法分离,C正确;CuBr受热易分解,不可用酒精灯加热干燥,且烧杯加热应垫石棉网,D错误。
答案 D
12.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 实验试剂 | 实验结论 | ||
A | a.稀硫酸 | b.碳酸氢钠 | c.硅酸钠溶液 | 酸性:硫酸>碳酸>硅酸 |
B | a.稀盐酸 | b.二氧化锰 | c.溴化钠溶液 | 氧化性:MnO2>Cl2>Br2 |
C | d.小苏打 | e.苏打 | f.石灰水 | 热稳定性:苏打>小苏打 |
D | d.氯化钠 | e.氯化铵 | f.硝酸银溶液 | 沸点:氯化钠>氯化铵 |
解析 稀硫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CO2通入Na2SiO3中生成H2SiO3沉淀,A正确;浓盐酸与MnO2制氯气需要加热,用稀盐酸及不加热时不反应,B错误;小苏打直接加热分解,不能说明热稳定性:苏打>小苏打,应该d处放苏打,e处放小苏打,C错误;NH4Cl受热分解,不能比较沸点高低,D错误。
答案 A
13.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Ⅰ:制取并收集氢气
B.实验Ⅱ:验证葡萄糖的还原性
C.实验Ⅲ:实验室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D.实验Ⅳ: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
解析 实验Ⅰ制取并收集氢气,不能用单孔橡胶塞,否则不能排出原来的空气且易发生安全事故,A错误;实验Ⅱ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验证葡萄糖的还原性时,需要加热,且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B错误;实验Ⅲ中氨气的制取装置、干燥装置和干燥试剂、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以及尾气的防倒吸装置都正确、合理,C正确;实验Ⅳ是排出碱式滴定管尖嘴处的空气,而不是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检查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液的正确方法是:向滴定管中注入少量水,把滴定管直立,观察下端是否有水漏出,D错误。
答案 C
14.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验证Na与H2O反应是否放热
B.装置②可用于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
C.装置③可用于制备并收集少量NO2
D.装置④可制得金属锰
解析 若忽略NH3的性质会错选B项。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钠和水反应放热,导致大试管中气体压强增大,则红墨水左端下降、右端上升,故A项正确;NH3属于碱性气体,可以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干燥;常温下NH3和空气不反应,且密度小于空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NH3有刺激性气味,不能直接排入空气中,NH3极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倒置漏斗防止倒吸,故B项正确;3NO2+H2O===2HNO3+NO,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NO2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2,故C项错误;该反应为铝热反应,铝具有强还原性,高温下,能将部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单质,故D项正确。
答案 C
15.下列实验方法或装置正确的是( )
A.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乙烯
B.用图2所示方法验证HCl气体易溶于水
C.用图3所示方法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用图4所示方法检验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产生乙烯
解析 A项,实验室利用浓硫酸和乙醇在170 ℃条件下制乙烯,温度计应测的是反应液的温度,温度计下端应伸入到液面下;C项错误,两份盐酸浓度不同,无法比较是浓度的影响还是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项错误,反应物中的乙醇易挥发,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无法证明产生乙烯,需加一个盛有水的洗气瓶,吸收乙醇,错误。
答案 B
16.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A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 mL
B.装置B可用于提取I2的CCl4溶液中的I2
C.装置C可用于探究温度对2NO2N2O4平衡体系的影响
D.装置D可用于比较HCl、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
解析 正确读数应为11.80 mL,故A错误;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应用蒸馏的方法提取I2的CCl4溶液中的I2,故B错误;盐酸易挥发,二氧化碳中混有HCl,不能比较碳酸与硅酸的酸性强弱,故D错误。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