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实验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54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实验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54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实验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54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实验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1) 练习
展开化学实验基础
1.实验室采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实验室通常采用加热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制取NH3,A错误;NH3能与浓硫酸反应,B错误;导管应伸至试管底部,C错误;NH3极易溶于水,倒置的漏斗可防倒吸,D正确。
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装置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①中试剂 | ②中溶液 | 实验目的 |
A | 二氧化锰(s),浓盐酸 | 饱和食盐水 | 制取氯气 |
B | Na2SO3(s),70%H2SO4 | 酸性高锰酸钾 | 验证SO2的还原性 |
C | Na2CO3(s) 或NaHCO3(s) | 澄清石灰水 | 鉴别Na2CO3和NaHCO3 |
D | 乙醇,乙酸,浓硫酸 | 饱和碳酸钠 | 制取乙酸乙酯 |
答案 B
解析 A项没有氯气的收集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亚硫酸钠和浓硫酸反应得到SO2气体,SO2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项正确;加热固体时,大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C项错误;制取乙酸乙酯时,为防止倒吸,导管不能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以下,D项错误。
3.下列实验的试剂、装置选用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试剂 | 装置 |
A | 除去Cl2中少量的HCl、H2O | 试剂a为饱和氯化钠溶液 | 甲 |
B | 除去NH3中少量H2O | 试剂b为无水氯化钙 | 乙 |
C | 除去H2中少量CO2、H2O | 试剂b为碱石灰 | 乙 |
D | 除去N2中少量的O2 | 足量的铜网 | 丙 |
答案 B
解析 A项,甲装置中饱和氯化钠溶液可除去HCl,浓硫酸可除去H2O,正确;B项,干燥管中的无水氯化钙在除去水的同时也会与NH3反应,错误;C项,干燥管中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与氢氧化钠,可除去CO2和H2O,正确;D项,丙装置中的铜网可除去O2,正确。
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仪器a中的溶液滴入b中,根据c中所盛溶液,预测其中现象正确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c试管中现象 |
A | 浓盐酸 | KMnO4 | FeCl2溶液 | 溶液变为黄色 |
B | 稀硫酸 | Na2S2O3 | 溴水 | 产生浅黄色沉淀 |
C | 硼酸 | Na2CO3 | Na2SiO3溶液 | 析出白色沉淀 |
D | 浓硝酸 | 铁片 | KI淀粉溶液 | 溶液变蓝色 |
答案 A
解析 浓盐酸和KMnO4反应生成Cl2,Cl2通入FeCl2溶液中,发生反应:Cl2+2FeCl2===2FeCl3,因此c中溶液变为黄色,A项正确。稀硫酸和Na2S2O3发生反应:H2SO4+Na2S2O3===Na2SO4+H2O+S↓+SO2↑,SO2通入溴水中发生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因此c试管中无浅黄色沉淀生成,B项错误;硼酸的酸性比碳酸弱,硼酸加入Na2CO3溶液中,不产生CO2,因此Na2SiO3溶液中无白色沉淀析出,C项错误;常温下浓硝酸使铁片钝化,无NO2气体生成,因此KI淀粉溶液不会变蓝色,D项错误。
5.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
选项 |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 相应实验 |
A |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 | CuSO4溶液的浓缩结晶 |
B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 | 用盐酸除去BaSO4中少量BaCO3 |
C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 用固体NaCl配制0.5 mol·L-1的溶液 |
D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 | 用溴水和CCl4除去NaBr溶液中少量NaI |
答案 D
解析 CuSO4溶液的浓缩结晶需要酒精灯、蒸发皿和玻璃棒,缺少酒精灯,故A错误;BaCO3可溶于盐酸,BaSO4不溶于盐酸,充分反应后进行过滤即可,缺少漏斗,故B错误;用固体NaCl配制0.5 mol·L-1的溶液,根据配制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的容量瓶,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缺少托盘天平,故C错误;溴水将NaI氧化成I2,再用CCl4萃取生成的I2和过量的Br2并进行分液,不缺少实验器材,D正确。
6.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l2
B.图2所示装置可证明非金属性:Cl>C>Si
C.图3所示装置中水不能持续流下,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D.用图4所示装置测定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
答案 D
解析 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取Cl2,A项错误;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但HCl不是Cl的最高价含氧酸,因此不能用于判断Cl的非金属性强弱,B项错误;橡皮管的作用是使烧瓶内和分液漏斗上方的压强相等,有利于水持续流下,因此不会出现水不能持续流下的情况,C项错误;铝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2Al+2OH-+2H2O===2AlO+3H2↑,而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故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得镁的质量,然后用镁铝合金的总质量减去镁的质量即可得到铝的质量,从而可求出铝的质量分数,D项正确。
7.下列实验设计的步骤及现象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步骤及现象 |
A | 证明氯水有酸性 | 试样溶液变红色,且长时间不变 |
B | 检验某红棕色气体是否为溴蒸气 | 试样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
C | 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 | NaI溶液溶液变蓝色 |
D | 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 试样较纯净乙酸乙酯 |
答案 D
解析 A项,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错误;B项,NO2气体干扰检验,错误;C项,HNO3本身具有强氧化性,应用H2SO4酸化,错误。
8.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检验、除杂的试剂或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及其杂质 | 检验 | 除杂 |
A | Cl2(HCl) | 湿润的淀粉KI试纸 | 饱和食盐水 |
B | NO(NO2) | 观察颜色或湿润的淀粉KI试纸 | 水 |
C | CO2(HCl) | AgNO3溶液(含稀硝酸) | 饱和Na2CO3溶液 |
D | NaHCO3溶液(Na2CO3) | Ca(OH)2溶液 | 过量CO2 |
答案 B
解析 A项,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只能检验Cl2,不能检验HCl,错误;B项,NO2为红棕色,可通过观察气体颜色检验,NO2溶于水生成NO和硝酸(遇到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色),也可以用水除杂,正确;C项,含稀硝酸的AgNO3溶液可鉴别溶液中的Cl-,混合气体通入含稀硝酸的AgNO3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CO2和HCl均与Na2CO3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NaHCO3溶液除杂,错误;D项,二者均可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检验杂质Na2CO3,但Na2CO3溶液与CO2反应生成NaHCO3,可除杂,错误。
9.下表中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X | 有白烟产生 | X一定是浓盐酸 |
B | KIO3溶液中加入HI溶液,并加入淀粉 | 溶液变蓝色 | KIO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
C | 强酸性溶液Y中加入Ba(NO3)2溶液,静置后 再加入KSCN溶液 | 先有白色沉淀,后溶液又变红 | Y中一定含有SO和Fe3+ |
D | C2H5OH与浓硫酸混合后加热到170 ℃ | 制得的气体使酸KMn O4溶液褪色 | 一定是制得的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答案 B
解析 能与氨气反应产生白烟的有浓盐酸、浓硝酸等,A项错误;KIO3与HI发生反应:IO+5I-+6H+===3I2+3H2O,所以KIO3的氧化性比I2的强,B项正确;溶液中含有Fe2+和SO时也有题述现象(在酸性条件下NO能把Fe2+氧化成Fe3+),C项错误;气体中还含有乙醇、SO2等,乙醇和SO2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项错误。
10.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一定浓度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 | 出现黑色沉淀 | H2S酸性比H2SO4强 |
B | 常温下,相同铝片分别投入足量稀、浓硫酸中 | 浓硫酸中铝片先溶解完 |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
C | 2 mL 0.1 mol·L-1 MgCl2溶液中滴加2滴1 mol·L-1 NaOH溶液,再滴加2滴0.1 mol·L-1 FeCl3溶液 |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红褐色沉淀 | Ksp[Mg(OH)2]>Ksp[Fe(OH)3] |
D | 向2 mL 2% CuSO4溶液中加入几滴1%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几滴有机物X溶液,加热 | 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 X不可能是葡萄糖 |
答案 C
解析 向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出现黑色沉淀,发生反应:CuSO4+H2S===CuS↓+H2SO4,该反应能发生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H2SO4的CuS沉淀,H2SO4的酸性比H2S强,A错误;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片钝化,铝片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阻止内部铝进一步反应,故稀硫酸中铝片先溶解完,B错误;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Mg(OH)2沉淀转化为Fe(OH)3沉淀,故Ksp[Mg(OH)2] >Ksp[Fe(OH)3],C正确;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需要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进行,配制新制氢氧化铜时NaOH要过量,D错误。
1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X溶液逐滴加入到Y固体中,下列关于试管中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X溶液 | Y固体 | Z溶液 | 现象 | |
A | 稀硫酸 | Na2O2 | 氢硫酸 | 产生淡黄色沉淀 | |
B | 浓氨水 | 碱石灰 | 硝酸银 溶液 |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 |
C | 浓硝酸 | Cu | 硅酸钠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
D | 浓盐酸 | MnO2 | 淀粉KI 溶液 | 溶液变蓝 |
答案 D
解析 稀硫酸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氧气将H2S氧化生成硫单质,试管中产生淡黄色沉淀,A正确;浓氨水与碱石灰反应生成氨气,氨气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先生成氢氧化银白色沉淀,继续通入氨气生成银氨络离子,沉淀溶解,B正确;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硝酸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白色沉淀,C正确;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取氯气的反应需在加热条件下进行,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