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作业(全国通用) 练习
展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2018·山东泰安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研究物质制备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之一。
(1)请从Cl2、H2、CO2、NO、NH3五种气体中选择一种气体,该气体在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可以含水蒸气),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
NaCl+CH2===CH2↑+Na3PO4+3H2O,可用下述装置制取1,2二溴乙烷(无色液体,密度2.18 g·cm-3,熔、沸点分别为9.79 ℃、131.4 ℃,不溶于水);试管d中装有液溴(表面覆盖少量水)。
①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观察到________现象时,试管d中反应基本结束;
②若用冰水代替烧杯中的冷水,可能引起的不安全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后,需通过水洗、________、水洗、用干燥剂干燥、蒸馏等操作对试管d中的粗产品进行精制;
④实验消耗40%乙烯利(摩尔质量为M)溶液50 g,制得产品m g,则乙烯利合成1,2二溴乙烷的产率为________(用含M、m的代数式表示);
⑤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烧瓶中的混合溶液含有Cl-、PO。简述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图中的装置可知,该气体的制取使用不加热制气体装置,可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收集,可知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H2、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l2和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只能是CO2,所以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2)①溴有毒,需要使用尾气吸收装置,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溴反应,所以e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挥发的溴蒸气,防止污染大气,当观察到试管内溶液褪为无色时,试管d中反应基本结束。②若用冰水代替烧杯中的冷水,温度太低造成生成的1,2二溴乙烷(熔点为9.79 ℃)凝固会堵塞d中长导管。③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洗去粗产品中未反应完的溴单质。④1,2二溴乙烷的物质的量为,乙烯利的物质的量为,可以计算出产率为×100%=×100%。⑤取适量混合溶液,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存在PO,静置,取适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和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存在Cl-。
答案:(1)CaCO3+2HCl===CaCl2+CO2↑+H2O
(2)①吸收溴蒸气 试管内溶液褪为无色 ②试管d中长导管堵塞 ③用稀NaOH溶液洗 ④×100% ⑤取适量混合溶液,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存在PO,静置,取适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和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存在Cl-
2.(2018·河北唐山五校高三联考A卷理综试卷)某红色固体粉末样品可能含有Fe2O3和Cu2O中的一种或两种,某校化学自主探究实验小组拟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u2O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反应:Cu2O+2H+===Cu+Cu2++H2O
探究一: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组装完成后,夹好止水夹,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装置A的气密性良好。
(2)装置A是氢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填选项)。
A.稀硫酸和锌片 B.稀硝酸和铁片
C.氢氧化钠溶液和铝片 D.浓硫酸和镁片
(3)从下列实验步骤中,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①________③(填序号)。
①打开止水夹
②熄灭C处的酒精喷灯
③C处冷却至室温后,关闭止水夹
④点燃C处的酒精喷灯
⑤收集氢气并验纯
⑥通入气体一段时间,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探究二:
(4)甲同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若无红色物质生成,则说明样品中不含Cu2O;乙同学认为观点不正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丙同学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产生红棕色的气体,证明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丁同学设计实验证明另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则其设计方案中检验另一种物质所有试剂名称为________。
(5)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反应后经过滤得到固体3.2 g,滤液中Fe2+有1.0 mol,则样品中n(Cu2O)=________ mol。
解析:(2)由反应原理和物质性质可知,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金属铝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A.稀硫酸和锌片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A符合;B.稀硝酸和铁片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和水,不能生成氢气,故B不符合;C.氢氧化钠溶液和铝片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故C符合;D.浓硫酸和镁片反应生成硫酸镁、二氧化硫和水,故D不符合。(3)氢气混有空气加热发生爆炸,所以开始先通氢气,打开止水夹生成氢气,通过后续装置充满氢气,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检验最后U形管出来的气体氢气纯度,气体纯净后再点燃C处的酒精喷灯,反应完成后先撤酒精灯,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氢气,防止生成的铜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正确的存在顺序为①⑥⑤④②③。(4)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若无红色物质生成,可能是铁离子溶解生成的红色铜,不能证明样品中不含Cu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产生红棕色的气体,证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u2O,氧化亚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6HNO3(浓)===2Cu(NO3)2+2NO2↑+3H2O,离子方程式为Cu2O+6H++2NO===2Cu2++2NO2↑+3H2O,要设计实验证明另一种物质氧化铁是否存在,需要首先用盐酸将固体溶解,然后依据铁离子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设计,若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变红色,证明含有铁离子,否则不含有铁离子。(5)2Fe3++Cu===Cu2++2Fe2+,Cu2O+2H+===Cu+Cu2++H2O,固体为铜,铁离子全部反应生成亚铁离子,生成1.0 mol Fe2+,消耗Cu 0.5 mol,剩余Cu物质的量==0.05 mol,原样品中Cu2O物质的量=0.05 mol+0.5 mol=0.55 mol。
答案:(1)向装置A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2)AC (3)⑥⑤④②
(4)2Fe3++Cu===2Fe2++Cu2+ Cu2O Cu2O+6H++2NO===2Cu2++2NO2↑+3H2O 盐酸、硫氰化钾
(5)0.55
3.(2018·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模拟考试)碳酸亚铁(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备补血剂乳酸亚铁,也可用作可充电电池的电极。某研究小组通过下列实验,寻找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备FeCO3沉淀的最佳方案: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
滴管 | 试管 | ||
0.8 mol/L FeSO4溶液(pH=4.5) | 1 mol/L Na2CO3溶液(pH=11.9) | 实验Ⅰ:立即产生灰绿色沉淀,5 min后出现明显的红褐色 | |
0.8 mol/L FeSO4溶液(pH=4.5) | 1 mol/L NaHCO3溶液(pH=8.6) | 实验Ⅱ:产生白色沉淀及少量无色气泡,2 min后出现明显的灰绿色 | |
0.8 mol/L (NH4)2Fe(SO4)2溶液(pH=4.0) | 1 mol/L NaHCO3溶液(pH=8.6) | 实验Ⅲ:产生白色沉淀及无色气泡,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
(1)实验Ⅰ中红褐色沉淀产生的原因可用如下反应表示,请补全反应:
Fe2++________+________+H2O= Fe(OH)3+HCO
(2)实验Ⅱ中产生FeC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实验Ⅲ中NH所起的作用,甲同学设计了实验Ⅳ进行探究:
| 操作 | 现象 |
实验Ⅳ | 向0.8 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①________,再加入Na2SO4固体配制成混合溶液(已知Na+对实验无影响,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 mL 1 mol/L NaHCO3溶液混合 | 与实验Ⅲ现象相同 |
实验Ⅳ中加入Na2SO4固体的目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实验Ⅱ、Ⅲ、Ⅳ,甲同学得出结论:NH水解产生H+,降低溶液pH,减少了副产物Fe(OH)2的产生。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谨,应补充的对比实验操作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 mL 1 mol/L NaHCO3溶液混合。
(4)小组同学进一步讨论认为,定性实验现象并不能直接证明实验Ⅲ中FeCO3的纯度最高,需要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定量测定。分别将实验Ⅰ、Ⅱ、Ⅲ中的沉淀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然后转移至A处的广口瓶中。
为测定FeCO3的纯度,除样品总质量外,还需测定的物理量是________。
(5)实验反思:经测定,实验Ⅲ中的FeCO3纯度高于方案Ⅰ和方案Ⅱ。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制备FeCO3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Fe2+被氧气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发生水解生成Fe(OH)3;根据电子得失守恒:Fe2+→Fe(OH)3,铁元素化合价升高了1,O2→2O2-,化合价降低了4,因此,Fe2+、Fe(OH)3前面系数为4,氧气前面系数为1,再根据电荷守恒,CO和HCO前面系数为8,最后再根据原子守恒,水前面系数为10,具体系数如下:4Fe2++8CO+1O2+10H2O===4Fe(OH)3+8HCO。(2)根据实验现象可知,亚铁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FeCO3和CO2,离子方程式为Fe2++2HCO===FeCO3↓+CO2↑+H2O。(3)①探究同一酸性环境下的铵根离子的作用,因此要用硫酸调控溶液的pH=4.0。②为了保证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浓度的不变,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来控制SO的浓度。③为了增强实验的严谨性,还应向0.8 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Na2SO4固体至c(SO)=1.6 mol/L,同一条件下做对比实验,这样结论更准确。(4)碳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水蒸气被浓硫酸吸收后,碱石灰(C)吸收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测定C中U形管的增重,测出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最后根据反应关系来测定FeCO3的纯度。(5)通过三组实验分析可知,溶液的pH不同,生成FeCO3的量不同,因此制备FeCO3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调节溶液pH。
答案:(1)4Fe2++8CO+1O2+10H2O===4Fe(OH)3+8HCO
(2)Fe2++2HCO===FeCO3↓+CO2↑+H2O
(3)①硫酸至pH=4.0 ②控制SO的浓度 ③向0.8 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Na2SO4固体至c(SO)=1.6 mol/L
(4)C中U形管的增重
(5)调节溶液pH
4.四氯化钛(TiCl4)是生产金属钛及其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室温下,四氯化钛为无色液体。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以TiO2和CCl4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取液态TiCl4,装置如图所示。
有关信息如下:
①反应原理:TiO2(s)+CCl4(g)TiCl4(g)+CO2(g)。
②反应条件:无水无氧且加热。
③有关物质性质如下表: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其他 |
CCl4 | -23 | 76 | 与TiCl4互溶 |
TiCl4 | -25 | 136 | 遇潮湿空气产生白雾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橡皮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F中有氮气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顺序为F→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分离C中的液态混合物,所采用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
(4)实验开始前首先点燃________处酒精灯(填“D”或“F”),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装置________(填“能或不能”)换成B装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装置F中连有一段橡皮管,可以平衡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之间的气压,便于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流下。(2)装置F中产生氮气,通过氮气将装置中空气排出,防止TiCl4被氧化,B为干燥管,干燥氮气,防止生成的TiCl4遇潮湿的气体产生白雾;A装置加热使四氯化碳挥发,D中装置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TiO2(s)+CCl4(g)TiCl4(g)+CO2(g),CCl4、TiCl4熔点较低,C装置使这两种物质转化为液态,E装置应该盛放浓硫酸,干燥空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顺序为F→B→A→D→C→E。(3)C中的液态混合物为TiCl4与未反应的CCl4,二者互溶,采取蒸馏方法进行分离。(4)D中的反应要保证在无水、无氧环境下进行,要先通一会儿氮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因此实验开始前首先点燃F处酒精灯。(5)因为TiCl4遇潮湿空气产生白雾,发生水解反应,且反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E装置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氧气进入;B装置可以吸收水,但不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不能保证反应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故E装置不能换成B装置。
答案:(1)平衡气压,使液体顺利流下 NaNO2+NH4ClN2↑+NaCl+2H2O
(2)A、D、C、E
(3)蒸馏
(4)F 排除装置中的空气,保证反应在无水无氧环境下进行
(5)不能 B装置可以吸收水,但不能阻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反应装置,不能保证反应在无氧环境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