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届二轮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学案(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9届二轮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学案(全国通用)01
    2019届二轮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学案(全国通用)02
    2019届二轮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学案(全国通用)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届二轮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学案(全国通用)

    展开
    2019年全国卷高考化学总复习《化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专题突破
    【高考展望】
    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侧重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选择题的分数约占总分的40%,由此看出,选择题在高考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属高考试卷中稳定、成熟的题型。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要想高考得高分,必须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
    【方法点拨】
    一、选择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
    1、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经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
    2、选择题考查的主要内容
    (1)化学用语,物质的分类,胶体,能量,化学与社会、生活、高科技等 ;
    (2)阿伏加德罗常数;
    (3)离子方程式与化学事实的对应关系,离子共存;
    (4)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化学;
    (5)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
    (6)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7)弱电解质的判定,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
    (8)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物质分离和检验)、化学实验安全;
    (9)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0)小计算。
    二、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和策略
    1、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
    (1)直选法
    对考查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淘汰排除法
    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此法多用于单项选择题,更适合于基础较弱的考生。
    (3)比较筛选法
    选择题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提供的备选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进而作出判断。
    (4)特例反驳法
    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反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选择技巧。列举特例或反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其中构造反例更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
    (5)综合分析法
    对于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需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推理判断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此法更适合于基础较强的学生。
    2、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稳、细、活、准”
    “稳”就是不要慌张,不要急躁,心态要稳,避免忙中出错。
    “细”就是要“细致”,审题要细,切勿漏看条件, 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
    “活”就是解题时方法要灵活,面对四个选项,要扬长避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准”就是要准确。在选择题中涉及到“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很普遍,要看准题目要求,切勿答非所问,选准正确选项。
    选项中的错误分为“知识错误”和“逻辑错误”、“表述错误”,其中“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应肯定是错误的选项;“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本身的叙述虽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应是错误的。
    【典型例题】
    类型一、排除法
    例1、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乙烷气体中混有少量乙烯:通入氢气,使乙烯发生加成反应
    B.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收集气体
    C.乙醇中混有少量乙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分液
    D.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钠:加适量硝酸钡溶液,过滤
    【思路点拨】根据“除杂不加杂”的原则去思考。
    【答案】B
    【解析】根据“除杂不加杂”的原则,在除杂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加入新的杂质。A引入了氢气,排除;C引入了乙酸钠和氢氧化钠,排除;D引入了硝酸根,排除;只剩下B为正确。
    【总结升华】排除法适用于解选择题或选择性填空题。排除法是通过排除(否定)错误选项的一种解题方法。排除法具有一票否决的含义,如决定四种离子能否共存,只要其中任何二者不能共存,便可排除。因此,“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些。
    举一反三:
    【变式1】在pH=1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Cl-、AlO2-、Na+ 、K+ B.SO42-、NO3-、Fe2+、Mg2+
    C.Na+、Fe3+、SO42-、Cl- D.NH4+、Ba2+、Cl-、HCO3-
    【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在每组中要多加一种H+进去考虑,排除ABD。
    【变式2】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3XO4<H3YO4<H3ZO4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元素的非金属性: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H3>YH3>ZH3
    C.水溶液的pH值:Na3XO4>Na3YO4>Na3ZO4
    D.原子半径:X<Y<Z
    【答案】C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来说,逐一排除是比较稳妥的。由题知,X、Y、Z三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则非金属性也依次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A、B、 D选项明显可排除,最后确定C为正确答案。此题如从C选项直接突破的话,难度很大,可见,采取排除法,扬长避短,能显著降低题目的难度。
    【变式3】N2H4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1/2 N2H4(g)+1/2O2(g)=1/2N2(g)+H2O(g);△H=+267KJ/mol
    B.N2H4(g)+O2(g)=N2(g)+2H2O(l); △H=-133.5KJ/mol
    C.N2H4(g)+O2(g)=N2(g)+2H2O(g); △H=+534KJ/mol
    D.N2H4(g)+O2(g)=N2(g)+2H2O(g); △H=-534KJ/mol
    【答案】因为放热反应,所以排除A、C;产物是气态水,所以排除B,只剩下D,因此D为正确答案。
    例2、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铁离子。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硫酸。这种试剂不能是( )
    A.氨水 B.氧化铜 C.氢氧化铜 D.碱式碳酸铜
    【思路点拨】根据“除杂不加杂”的原则去思考。
    【答案】A
    【解析】铁离子水解:Fe3++3H2OFe(OH)3+3H+。要生成Fe(OH)3沉淀,需消耗H+,使平衡右移。根据“除杂不加杂”的原则,在除杂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加入新的杂质。A项,引入了NH4+,,应排除;B、C、D都可以消耗H+,如Cu(OH)2+ 2H+== Cu2++ 2H2O(且都不引入杂质),调节溶液的pH在3~4之间,铁离子就会转化为氢氧化铁而除去。
    【总结升华】排除法适用于解选择题或选择性填空题。排除法是通过排除(否定)错误选项的一种解题方法。排除法具有一票否决的含义,如决定四种离子能否共存,只要其中任何二者不能共存,这随便可排除。因此,“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些。
    类型二、特例反驳法
    例3、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且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M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可能为11
      B.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
      C.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
      D.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7
    【思路点拨】此题可用特例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答案】A
    【解析】若A为O,M为Li则,A项O原子有8个电子,Li原子有3个电子,二者电子数之和为11,则A正确;B项中二者的原子序数之差为5,则B错;C项中O、Li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7,则C错;D项中O、Li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5,则D错,故选A。
    【总结升华】在解答物质结构或有机化学试题中一类字母表示型试题时,直接难以判断选项的正误,若将字母直接用特例代入便可快捷得出答案。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有8个电子
      B.其原子与同周期I A、ⅡA族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C.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
      D.原子半径比同周期ⅦA族元素原子的大
    【答案】AB
    【解析】A项氦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B项稀有气体原子与下一周期IA、ⅡA族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C、D叙述正确。
    【变式2】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x+2  B.x+4  C.x+8,  D.x+18
    【答案】B
    【解析】若甲为第一周期元素(如H),乙为第二周期元素(如Li),Li原子序数x+2;若甲为第二周期(Li)或第三周期(Na,Mg)元素,则对应的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8;若甲为第三周期ⅢA~0族元素或第四周期(K)或第五周期元素(Rb、Sr)则对应的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18。
    类型三、定量分析法
    例4、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在该反应中( )
    A.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4mol电子
    D.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
    【答案】AD
    【解析】根据信息,Na2CO3+2Na2S+4SO2=3Na2S2O3+CO2↑。Na2S中S被氧化,SO2中S被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每生成3molNa2S2O3,转移8mol电子,故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8mol/3电子;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故选择AD。
    【总结升华】审题要细心,注意关键字词及一些定量数据。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溴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B
    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向2 mL 1 mol/L 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 mol/L 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 mol/L FeCl3溶液
    C
    证明溶液中存在平衡:
    Fe3+ + 3SCN-Fe(SCN)3
    将1 mL KSCN溶液与1 mL 同浓度FeCl3溶液充分混合;再继续加入KSCN溶液,溶液颜色加深
    D
    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答案】A
    【解析】A选项,溴乙烷消去后,生成乙烯,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选项,注意NaOH是过量的,再加入3滴1 mol/L FeCl3溶液必然与NaOH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不能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C选项,将1 mL KSCN溶液与1 mL 同浓度 FeCl3溶液充分混合好后FeCl3过量,再继续加入KSCN溶液,KSCN与过量FeCl3的溶液反应使溶液颜色加深,与平衡无关。D选项,碱石灰可以同时吸收CO2和水蒸气,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变式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在漂白粉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Ca2++2ClO-+SO2+H2O=CaSO3↓+2HClO
    B.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AlO2-+ CO2+3H2O=2Al(OH)3↓+ CO32-
    C.纯碱溶液与胆矾溶液混合生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3CO32-+2Cu2++2H2O=2HCO3-+Cu2(OH)2CO3↓
    D.在氯化铝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氨水
    Al3++4NH3·H2O= AlO2-+4NH4++2H2O
    【答案】C
    【解析】A项,次氯酸钙能将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硫酸钙。B,要注意二氧化碳气体过量,应生成HCO3-。
    【变式3】某样品可能含有Na+、Ba2+、NO3—、Cl—。将1.89 g该样品溶于水,若加入足量AgNO3溶液可得沉淀0.72 g,若加入足量Na2SO4溶液可得沉淀1.17 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Ba2+、Cl—离子,可能含有Na+、NO3—
    B.一定含Ba2+、Cl—离子,可能含有Na+,不含NO3—
    C.一定含Ba2+、Cl—、NO3—离子,不含Na+
    D.一定含Na+、Ba2+、Cl—、NO3—离子
    【答案】D
    类型四、数据型选择题
    例5、把2.1g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的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 )
    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
    【思路点拨】采取极端假设法分析。
    【答案】A
    【解析】假设2.1g全是CO,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2.1g;假设2.1g全是H2,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也为2.1g。所以,把2.1g的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必然为2.1g,与2.1g中CO与H2的所占比例大小无关。
    【总结升华】有些试题数据完整,若按部就班,则陷入了命题者设置的烦琐计算中,若能发现题干、选择项中某些特殊规律便能轻松作答。
    举一反三:
    【变式1】人体血液中存在平衡:CO2+H2OH2CO3HCO3-,使血液pH保持在7.35~7.45之间,否则就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已知pH随c(HCO3-):c(H2CO3) 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HCO3-)︰c(H2CO3)
    1.0
    17.8
    20.0
    22.4
    pH
    6.10
    7.35
    7.40
    7.45
    A.pH=7的血液中,c(HCO3-) > c(H2CO3)
    B.人体发生酸中毒时,可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解毒
    C.常温下将pH=7.40的血液稀释至pH=7时,c(H+)·c(OH-)一定不变
    D.c(HCO3-)︰c(H2CO3)=1时,H2CO3的电离程度小于HCO3-的水解程度
    【答案】D
    【答案】A项,pH=7时,17.8>c(HCO3-)︰c(H2CO3)>1,A正确;B项,发生酸中毒时,应该用碱性物质缓解,NaHCO3溶液显碱性,且c(HCO3-)增大,平衡逆向进行,酸性减弱,B正确;C项,温度不变,c(H+)·c(OH-)一定不变,C正确;D项,c(HCO3-)︰c(H2CO3)=1时,溶液pH=6.10,H2CO3的电离程度大于HCO3-的水解程度,D错误。故选D。
    【变式2】在密闭容器中盛有H2、O2、Cl2的混合气体,通过电火花点燃,三种气体正好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26%,则容器中原有H2、O2、Cl2的分子个数比是( )
    A.6:3:l B.9:6:1 C.13:6:1 D.10:6:l
    【答案】C
    【解析】由电子得失相等有:2n(H2)= 4(O2)+2(Cl2),只有C项符合上式。
    例6、 由硫化钠(Na2S)、亚硫酸钠(Na2SO3)和硫酸钠(Na2SO4)组成的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0%,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72.6% B.54.0% C.22.0% D.36.3%
    【思路点拨】本题应抓住混合物中Na2S 、Na2SO3 、Na2SO4三者均含“Na2S”的特点,Na、S两元素个数比均为2:1,故不论三者比例如何混合物中Na、S两元素个数比均为2:1,质量比为46:32。
    【答案】22.0%
    【解析】混合物中Na、S两元素的质量比为46:32,故混合物中含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6.0%×32/46=32.0%,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0%-32.0%)=22%。
    【总结升华】通过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解题时,若能抓住不同化学式之间的某些特征(如通式、原子个数之比和量的关系、混合物组成成分之间的定量关系等),灵活、巧妙地将它们进行变形或拆分转化,往往可以速解某些化学式计算型选择题。
    举一反三:
    【变式1】C2H4 、C3H8O 、C6H12混合物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求O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1—a%×7/6)×8/9
    【解析】将C3H8O改为C3H6 ▪ H2O,(1—a%×7/6)代表含“H2O”量。
    【变式2】有一块Al—Fe合金,溶于足量的盐酸中,再用过量的NaOH溶液处理,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完全变成红色粉末,经称量红色粉末和合金质量恰好相等,则合金中铝的含量为( )
      A.70%    B.52.4%    C.47.6%    D.30%
    【答案】D
    【解析】反应前后铁的质量相等。故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等于氧化铁中氧的质量分数。试题未给出明确的数据,使人陷入无据可依的迷惑。实际上,这类试题的数据并不缺少,而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类试题往往可以借助守恒法、设一法、差量法等求解。
    类型五、定量问题定性化
    例7、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4    D.5
    【思路点拨】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相当于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减小,那么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前后系数和应满足什么关系呢?
    【答案】A
    【解析】定容密闭容器,达平衡后,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减小,说明平衡右移,故2+5>4+n,n<3,只有A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巧用概念,无需计算。题干中虽然给出了有关的数据,但并不需对这些数据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而是题干对它们的巧解来考查考生的思维的敏捷性。
    举一反三:
    【变式1】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 + 2K2FeO4 + 8H2O3Zn(OH)2 + 2Fe(OH)3 + 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每转移3 mol电子,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Fe(OH)3-6e-+ 10 OH-= 2FeO42-+ 8H2O
    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3Zn-6e- +6OH-= 3Zn(OH)2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答案】A
    【解析】A项中放电时正极应被还原,D项中放电时正极:2FeO42-+6e-+ 8H2O=2Fe(OH)3+ 10 OH-,故溶液的碱性增强。启示:分析问题要先定性后定量,注意关键字词。
    【变式2】甲、乙两种气态化合物都只含X、Y两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可能是( )
    A.XY   B.X2Y   C.X2Y3   D.X2Y5
    【答案】D
    【解析】运用估算,快速解答。30.4%>25.9%,即甲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高于乙,甲的分子式是XY2,X与Y的个数比为1: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选项中的X2Y5。
    【变式3】二硫化碳(CS2)能够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今用0.228 g CS2在448 mL氧气(标准状况)中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时的体积是( )
    A.112 mL B.224 ml C.336 mL D.448 mL
    【答案】D
    【解析】二硫化碳CS2+2 O2 CO2和SO2。由于标准状况下CS2为液体,其余为气体,不难发现本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故选D。
    【变式4】200℃ 11.6gCO2和H2O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质量增加了3.6g,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A.5.8   B.11.6   C.23.2   D.46.4
    【答案】C
    【解析】CO2和H2O蒸气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介于44和18之间,只有选项 C符合题意。
    【变式5】同温、同压下,某容器充满O2重116 g,充满CO2重122 g,现充满某气体重114 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8 B.60 C.32 D.44
    【答案】A
    【解析】方法一(巧解):充满O2重116 g,充满某气体重114 g,114 g<116 g,故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小于O2,仅A符合题意。
    方法二:按常规思路,设容器重m g。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1,由,因为容器体积不变,所以有,得m=100,然后由,得M1=28g·mol-1,即相对分子质量为28,选A。
    本题用学会巧解和常规两种方法,常规法有利于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和理解。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