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二 利用区域特征 试卷
展开技法二 利用区域特征
1.技法领悟
对于以区域图为主要载体,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在解答时往往需要熟练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特征等知识来分析。一般要注意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图中经纬网、城市名称等或文字材料描述进行区域定位;第二步,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包括自然、人文两方面;第三步,判断试题选项中区域特征表述的正误。
2.增分策略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分析地形特征时可利用地形名称判断,也可利用等高线判断,还可以根据外力作用判断等;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时可根据河流所在区域气候类型及集水
区域判断河流水量,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或地形剖面图等判断水能,根据区域植被覆盖状况判断河流含沙量,根据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判断有无结冰期及凌汛现象等。
【典题试做1】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湖区平均降水量为228.1 mm,平均蒸发量为1 411.5 mm,湖水面积的变化范围非常大,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读呼伦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附近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图中湖滨沙丘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物理风化
C.风力堆积 D.湖床下沉
解析 本题以呼伦湖周边区域图切入,考查湖泊的地理环境特征。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第(1)题,比较四个水文站的位置,注意湖泊的淤积及湖泊调蓄功能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中,唯有②位于湖泊下游,泥沙会在湖泊中沉积,且②附近河流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水流变缓,流速稳定,含沙量较小,选B。第(2)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该地区常年盛行西北风。因湖水季节性涨退或湖泊萎缩而裸露的湖底沉沙在西北风的吹拂下,向东南移动一段距离后,堆积形成沙丘。选C。
答案 (1)B (2)C
(2)分析区域人文地理要素
分析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点、人口与城市发展特征、产业结构类型及其布局、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在根据题目设问进行针对性分析时,一般按照“区域资源环境+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特征→区域存在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思路。
【典题试做2】 (2018·北京文综,8)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下图示意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
①铁矿 ②大城市 ③交通线路 ④钢铁消费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甲类钢铁厂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而乙类钢铁厂的主要原料为废钢(即钢铁消费地),因此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不可能均靠近铁矿;读图可知,该地区的两个大城市附近均有甲、乙两类钢铁厂分布,但该地区绝大部分城镇附近也有乙类钢铁厂分布;大城市和城镇作为钢铁消费地,一方面可作为甲类钢铁厂产品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为乙类钢铁厂提供原料;读图可知,甲、乙两类钢铁厂均紧邻铁路线分布。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答案 B
选择题技法专练二 利用区域特征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1月25日早晨,某地有市民在泥土里看到一根一根类似冰棍的东西,仿佛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在气象学中,该现象被称为地冰花,也称“霜柱”。在寒冷的冬夜,温暖的土壤缝隙中向上蒸发的水汽发生凇结,形成的“枝条”有粗有细,像金针菇一样,景色十分喜人。读图,完成1~3题。
1.产生地冰花的土壤( )
A.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B.土质松散,含水量较大
C.温度高于气温,水汽含量小
D.温度低于气温,水汽含量大
2.地冰花最有可能分布在( )
A.闽南地区 B.华北平原
C.三江平原 D.宁夏平原
3.最有利于形成地冰花的天气条件是( )
A.持续低温降水 B.多云而微风的夜晚
C.地表温度高于0 ℃ D.晴朗而风静的夜晚
解析 第1题,本题需要运用土壤特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地冰花是从泥土缝隙里慢慢“长”出来的,可推断产生地冰花的土壤土质松散,含水量大;水分蒸发为水汽,说明地温高于气温。第2题,本题需要结合土壤特征来识别区域位置。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冬季气温在0 ℃以下,但地温较高,土壤中水汽会蒸发,凇结成地冰花,水汽不断蒸发,地冰花也不断向上生长,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这说明即使该地冬季气温在0 ℃以下,地温也较高,故该地最有可能分布在南方的闽南地区。第3题,本题需要运用天气特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寒冷的冬夜最有利于形成地冰花。持续降水的夜晚往往气温较高,甚至不会低于0 ℃,A错;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也较高,B错;地表温度必须低于0 ℃,水汽才能凇结,C错;晴朗而风静的夜晚,地面降温快,无风,水汽易凇结成地冰花。
答案 1.B 2.A 3.D
右图为我国某区域河流流域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区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季气温低,春旱严重
C.气候干旱,多内流河
D.北部河流结冰期约半年
5.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称为“凌汛”,一般发生于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图中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流域的凌汛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春季凌汛时间提前 B.冬季凌汛时间提前
C.春季凌汛规模变大 D.冬季凌汛规模变大
解析 第4题,本题需要结合区域自然特征来分析。根据纬度和河流形态可推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根据河流流向推断,该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A错;该地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但春季气温也较低,蒸发弱,春旱并不严重,B错;我国东北地区气候湿润,多外流河,C错;气温低,河流结冰期长,D对。第5题,本题需要运用河流凌汛形成的知识来分析。凌汛发生在从低纬流向高纬的中高纬度地区的河段。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图中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是丁河段。第6题,本题需要运用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来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温暖期将延长,温暖区域将扩大。可推断凌汛开始的时间,即冬季时间,将推后,B错;凌汛结束的时间,即春季时间,将提前,A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凌汛规模影响较小。
答案 4.D 5.D 6.A
区位基尼系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一般在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产业的集聚度越高。下表示意1980~2010年我国部分水果及水果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据此完成7~9题。
年份 类别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2010 |
香蕉 | 0.80 | 0.80 | 0.80 | 0.81 | 0.81 | 0.82 | 0.82 |
苹果 | 0.70 | 0.72 | 0.68 | 0.68 | 0.67 | 0.69 | 0.69 |
葡萄 | 0.66 | 0.64 | 0.68 | 0.64 | 0.66 | 0.65 | 0.63 |
柑橘 | 0.70 | 0.69 | 0.69 | 0.68 | 0.67 | 0.67 | 0.68 |
水果产业 | 0.63 | 0.63 | 0.60 | 0.61 | 0.60 | 0.58 | 0.58 |
7.依据材料可知( )
A.表中四种水果在我国地理集聚特征明显
B.温带地区的水果集聚程度高于热带地区
C.我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
D.香蕉的区位基尼系数最高,反映其产量最大
8.关于我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水果产业形成最初的地理集聚区
B.国家政策不能影响一个地区的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
C.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
D.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水果生产在区域上的集聚减弱
9.符合我国水果集聚地分布的是( )
A.香蕉—广东、广西、安徽、四川
B.苹果—陕西、山东、河北、河南
C.葡萄—新疆、河北、江苏、西藏
D.柑橘—四川、湖南、广东、上海
解析 第7题,本题需要调动表格信息来分析。读表可知,各种水果的区位基尼系数都在0.5以上,数值较大,说明它们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A对;温带的苹果、葡萄的区位基尼系数较香蕉小,反映其集聚程度低,B错;水果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其集聚程度降低,C错;香蕉的区位基尼系数高,说明其空间集聚程度高,而不能说明其产量大,D错。第8题,本题需要运用产业区位原理来分析。自然条件差异是导致水果空间分布差异的基本因素,A对;国家产业政策能促进水果产业空间集聚,B错;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水果的空间适应性增强,集聚程度降低,C错;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销售市场,有利于促进水果产业集聚,D错。第9题,本题需要结合水果生长习性来分析。根据生活常识判断,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在安徽等地分布较少,A错;葡萄分布在温带地区,在江苏、西藏分布较少,C错;柑橘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城市化水平高,第一产业占比较小,柑橘分布较少,D错;苹果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在河南等省区分布较多,B对。
答案 7.A 8.A 9.B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挟泥沙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干旱地区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据材料推断,该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 )
A.中间粗、两端细 B.上端粗、下端细
C.下端粗、上端细 D.两端粗、中间细
11.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的时间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时,河流特征为( )
A.流速增大 B.含沙量减小
C.河床增高 D.河道多分汊
解析 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三角洲沉积的5个界面,越向下沉积的时间越早,多为颗粒较大的沉积物;越向上沉积的时间越晚,物质颗粒较小。因此该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下端粗、上端细。第11题,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为我国干旱地区的内陆湖,应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冰川融水量最大,入湖水量最大,入湖泥沙较多,因此该季节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最大。第12题,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说明河流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量增大,在河流的入湖口,河道分汊较多。
答案 10.C 11.B 12.D
(2019·吉林省长春市一模)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已经被认为是最大的濒危种群之一。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已经经历了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为该岛屿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影响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较低 B.气候凉爽
C.地形平坦 D.水源充足
14.该岛狐猴进化缓慢的原因是该岛( )
A.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
B.人类开发的历史悠久
C.地理环境单一
D.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
15.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终年高温少雨
B.地势比该岛西部陡峭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
解析 第13题,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湿热,R城市所在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利于城市的分布。第14题,马达加斯加岛因为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受其他物种侵袭少,所以狐猴进化缓慢。人类开发历史悠久,对生物影响大;该地区山地垂直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对生物进化影响小。第15题,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确定地势陡缓。读图可知,该岛东部等高线稠密,西部等高线稀疏,故地势东部比西部陡峭;该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答案 13.B 14.A 15.B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 )
A.由南向北倾斜 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C.由东向西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17.该山地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南岭 B.太行山
C.天山 D.大兴安岭
解析 第16题,图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西北方向为山地灌木草地,东南方向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因此该地的地势特征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17题,该山地的自然带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应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气候区,选项中只有南岭符合。太行山、天山、大兴安岭均无亚热带植被分布。
答案 16.B 17.A
(2019·河北省邢台市高三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铁路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 )
A.地形因素、城市分布
B.河流分布、技术因素
C.城市分布、技术因素
D.城市分布、河流分布
19.对图示铁路段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
①大风、沙尘暴 ②滑坡、泥石流 ③暴雨、洪水 ④雪灾、雪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对图示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资源丰富 B.气候终年严寒
C.水陆交通便利 D.城市化水平高
解析 第18题,认真读图,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原有铁路相比,新建铁路连接了更多的城市,并且尽量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修建,所以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和城市分布。第19题,通过经纬网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位置,进而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读图可知,图示铁路段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地形崎岖,降水较多,多暴雨、洪水,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第2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森林资源丰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城市化水平不高。
答案 18.A 19.B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