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检生物试题
展开
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参与构成生物体中各种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B. 用32P标记的方法可以检测到胆固醇在细胞中的分布
C. 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由C、H、O组成
D. 核酸、蛋白质和脂肪都是由许多单体组合起来的多聚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单体,因此蛋白质、多糖、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多聚体。
【详解】A、组成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C,如水,A错误;
B、胆固醇中不含P,B错误;
C、大多数植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由C、H、O组成,C正确;
D、核酸、蛋白质分别是由核苷酸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聚体,但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发生脱水缩合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关于内质网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与细胞膜、细胞核的外膜直接相连
B. 其膜上部分蛋白质由自身DNA控制合成
C. 能对核糖体上转移过来的多肽链进行加工
D. 是性激素、维生素D等脂类物质合成的车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质网是单层膜的细胞器,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A、真核细胞的内质网膜可以与核膜的外膜直接相连,也可与细胞膜直接相连,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桥梁,A正确;
B、内质网中不含DNA,B错误;
C、内质网可对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进行加工,并将其运输给高尔基体,C正确;
D、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激素、维生素D等属于脂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重点考查内质网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过程,其中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浓度高于细胞外,而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甲、乙、丙、丁表示物质运动载体。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B. 细胞通过载体甲运输Na+和莆萄糖的方式不同
C. 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载体丙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
D. 通过钠泵的作用能降低细胞内外Na+、K+的浓度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浓度均高于肠腔和细胞外液,则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是逆浓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出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运输,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详解】A、根据小肠上皮细胞中氨基酸浓度高于肠腔和细胞外液可知,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排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错误;
B、载体甲运输钠离子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正确;
C、载体丙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能量供应不足不会影响丙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C错误;
D、钠泵介导的是主动运输,会增大细胞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差,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以及主动运输三种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判断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
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酸能使淀粉水解,故不能用盐酸来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 用马铃薯块茎作为材料可以证明CO2是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之
C. 用于鉴定麦芽糖等还原糖的NaOH和CuSO4溶液不能用来鉴定蛋白质
D. 浸在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无明显变化,说明细胞已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pH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发生变性;
2、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3、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4、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详解】A、由于酸能水解淀粉,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不能用盐酸探兖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B错误;
C、用于鉴定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糖的NaOH和CuSO4,溶液,将其中的CuSO4;溶液稀释后,可以用来鉴定蛋白质,C错误;
D、KNO3可以被植物细胞吸收,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在KNO3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可能是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等,细胞不一定死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教材实验,需要识记各个实验的原理、材料、相关试剂、实验结果和结论。
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小
C. 细胞凋亡时,细胞内溶酶体活动旺盛
D. 癌细胞分裂和分化能力比正常细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大,B错误;
C、细胞凋亡时,细胞内溶酶体活动旺盛,促使细胞中的物质水解,C正确;
D、癌细胞的分裂能力比正常细胞强,但癌细胞不能进行分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如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表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的名称可能为精原细胞或初级精母细胞
B. 图中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核DNA数分别为2、2、8
C.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有等位基因
D. 据图可知,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由于该动物为雄性,所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并且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该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只能为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图中一共有4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有两种,因此染色体组数为2,同源染色体有2对,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所以核DNA数为8,B正确;
C、该细胞之后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产生的子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但由于图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所以含有等位基因,C错误;
D、据图可知,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作用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B. 受精过程与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C. 受精作用使子代继承了双亲的全部遗传性状
D. 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受精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受精作用过程需要经过精、卵细胞的识别,该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B正确;
C、继承了子代双亲的部分遗传性状,C错误;
D、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DNA主要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中来自卵细胞的DNA多于来自精子的DNA,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结果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以豌豆为材料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 B. F2表现型的比例为3∶1
C. 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 D. 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递给后代。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能够体现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CD、F2表现型的比例为3∶1,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都是基因分离定律的表现,不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及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掌握测交实验的概念及意义;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某种植物花朵颜色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F1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基因型
A_ 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及比例
深紫色3/16
淡紫色6/16
白色7/16
A. 开白色花的植株自交,子代全部开白色花
B. F1开白色花的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5/7
C. F1中开深紫色花的植株自交,子代全部开深紫色花
D. 对AaBb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不同表现型比例为1∶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A、根据题意,开白色花的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aabb,无论哪种基因型的个体自交,后代全部开白色花,A正确;
B、F1开白色花的植株(AABB∶AaBB∶aaBB∶aaBb∶aabb=1∶2∶1∶2∶1中,杂合子(AaBB、aaBb)所占比例为4/7,B错误;
C、F1中开深紫色花的植株(1/3AAbb、2/3Aabb)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aabb=5∶1,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紫色:白色=5∶1,C错误;
D、对AaBb个体进行测交,后代深紫色花∶淡紫色花∶白色花=1∶1∶2,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根据表格中的信息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10.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是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B.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能引起R型菌发生可遗传变异
C.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菌发生转化的可能性与S型菌的DNA纯度有关
D.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可以初步证明蛋白质、糖类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只能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并未提出转化因子是何种成分,A错误;
B、S型细菌能引起R型菌发生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B正确;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S型菌DNA的纯度越高,R型菌发生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C正确;
D、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不仅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也可以证明蛋白质、糖类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如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以下措施可以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显著增高的是( )
A. 使图示细菌不被标记,延长培养时间
B. 使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
C. 使图示细菌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
D. 让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图示细菌不被标记,不管是否延长培养时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会增高,A错误;
BC、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在细菌细胞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这些噬菌体会从细菌细胞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放射性显著增高,B正确,C错误;
D、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时,DNA被标记的噬菌体较少,且未从细菌体内完全释放出来,故不会明显增高上清液的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以及该实验的分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的多样性除与其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有关外,还与其空间结构有关
B. 酵母菌细胞中的DNA一般具有互补的两条链,且其两条互补链中的碱基序列一般不相同
C. DNA双螺旋结构构建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硏究都用到建构模型法,但构建的模型不同
D. 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但与其空间结构无关,A错误;
B、DNA的两条链是互补的,两条互补链中的碱基序列一般不相同,B正确;
C、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过程中用的是物理模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研究用的是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C正确;
D、原核细胞中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都可发生DNA复制,该过程中DNA和DNA聚合酶结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易错A选项中需要考生识记双链DNA都是双螺旋结构。
13.某DNA片段中共有碱基对2000个,若碱基A的数量为600个,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条DNA单链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呈现相反的关系,且平行排列
B. 鸟嘌呤的数量为1400个,该段DNA分子中的氢键数为4000个
C. 该DNA片段中一条链中的五碳糖、嘌呤和磷酸数量与互补链相等
D. 若该DNA片段复制3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9800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3、根据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T=600,G=C=(2000×2-600×2)/2=1400。
【详解】A、DNA分子的两条单链中的碱基互补配对,但排列顺序不是相反关系,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相反关系,A错误;
B、鸟嘌呤的数量为1400个,AT对有2个氢键,GC对含3个氢键,所以这段DNA分子中氢键的数量为600×2+1400×3=5400个,B错误;
C、嘌呤包括腺嘌呤和鸟嘌呤,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五碳糖、磷酸的数量与互补链是相等的,但嘌呤(腺嘌呤、鸟嘌呤)数量与互补链不一定相等,C错误;
D、若该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8个DNA分子,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3—1)×1400=9800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等,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其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某研究小组将两条链都被15N标记的DNA放在只含14N的缓冲液中进行复制,将亲代DNA和定期获取的复制产物放在试管中离心,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 能代表两次复制后分层结果的是c
C. 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中密度DNA含量逐渐减少为0
D. 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多,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将15N标记的DNA放在只含14N的缓冲液中进行复制,新合成的子链全是14N。
【详解】A、从图中ab看出,a全是密度大的DNA分子(双链全是15N),b全是中等密度的DNA分子,说明b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说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
B、复制2次后,共有DNA分子4个,其中2个DNA分子双链全是14N,另外2个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所以小密度∶中密度=1∶1,B正确;
C、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 DNA分子双链全是14N的比例的个数增加,中等密度DNA分子数目不变,比例接近于0 ,但不会等于0,C错误;
D、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DNA分子双链全是14N的比例的个数增加,所以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减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15.体外转录技术是在体外无细胞系统中,用DNA作为模板,模仿体内转录过程生成RNA的过程,该技术能够控制转录的基因、转录的过程和转录后RNA的用途。下列哪个组合给予的条件能更好完成噬菌体DNA的体外转录过程( )
A. 噬菌体DNA、RNA聚合酶、四种核糖核苷酸和ATP
B. 噬菌体DNA、核糖体、相关酶、适宜的温度和pH
C. 噬菌体DNA、四种核糖核苷酸、ATP和适宜的温度
D. 噬菌体DNA、除去DNA和RNA的细菌细胞提取物、适宜的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生成RNA的过程。因此,完成噬菌体DNA的体外转录过程需要噬菌体DNA作为模板,除去DNA和RNA的细菌细胞提取物提供酶、ATP和四种核糖核苷酸,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转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细胞的基因表达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转录的产物RNA无需加工即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
B. 转录出的RNA上嘌呤所占比例与对应基因中嘌呤所占比例可能不相等
C. HIV侵染人体后进行逆转录时,需T细胞提供逆转录酶、模板、能量和原料等
D. 翻译时,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可显著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所以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A正确;
B、基因中嘌呤所占比例为50%,转录是以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所以合成的RNA链中嘌呤所占比例不一定为50%,B正确;
C、逆转录酶和逆转录模板由病毒提供,C错误;
D、翻译时,1条mRNA链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出多条肽链,可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乙烯能够促进番茄果实细胞中某种酶A基因表达,促使果实变红变软,但不利于番茄果实的长期保存。科学家以指导酶A合成的mRNA为模板合成反义基因,反义基因转录形成反义RNA,反义RNA与mRNA杂交形成双链杂交分子,导致酶A基因不能表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以mRNA为模板合成反义基因需逆转录酶
B. 反义基因与酶A基因相比嘌呤与嘧啶的比例发生改变
C. 若酶A基因含3000个碱基对,则构成酶A的氨基酸数少于1000个
D. 反义RNA与mRNA杂交,说明反义RNA与mRNA碱基序列互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反义RNA与mRNA杂交形成双链杂交分子,导致核糖体不能和mRNA结合,阻止了翻译过程,从而导致酶A基因不能表达。
【详解】A、以mRNA为模板合成反义基因属于逆转录过程,需逆转录酶,A正确;
B、基因中A=T,G=C,A+G=T+C,即嘌呤与嘧啶相等,反义基因与酶A基因相比嘌呤与嘧啶的比例不改变,B错误;
C、若酶A基因含3000个碱基对,即6000个碱基,转录形成的mRNA最多有3000个碱基,形成1000个密码子,其中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故构成酶A氨基酸数少于1000个,C正确;
D、反义RNA与mRNA能形成杂交双链,说明反义RNA与mRNA碱基序列互补,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以中心法则为中心,识记基因表达的过程,同时分析出反义RNA的作用效果是该题的难点
18.某生物的某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4个复等位基因A1、A2、A3、a控制,其中A1、A2、A3对a为完仝显性,基因A1、A2和A3呈共显性关系;某环境条件下该生物种群中各个基因频率保持相等。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这4个复等位基因中,每个基因的基因频率都是25%
B. 群体中与该性状相关的基因组成有10种,表现型有7种
C. 在自然种群中,与该性状相关的杂合体所占的比例为3/4
D. 题干所述环境条件下各个基因控制的性状适应力是不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详解】A、4个复等位基因之和为1,各个基因频率保持相等,即每个基因的基因频率都是25%,A正确;
B、4个复等位基因A1,A2、A3对a为显性,A1A2和A3呈共显性关系,则它们控制的性状有4+3+2+1=10种基因型,表现型:4种纯合子表现型+3种杂合子表现型(A1A2、A2A3、A1A3)=7种表现型,A1A1与A1a,A2A2与A2a,A3A3与A3a表现型相同,B正确;
C、在自然种群中,与该性状相关的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1/4,杂合体占3/4,C正确;
D、由题干所给信息“某环境条件下该种群中各个基因频率保持相等”可推出题干所述环境条件下各个基因控制的性状适应力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频率的概念、结合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9.细胞内有大量的RNA酶,使mRNA在细胞内的存在很不稳定。mRNA的半衰期是指mRNA的含量减为初始含量一半的时间。催乳素能够减缓酪蛋白(乳汁中的蛋白质)的mRNA降解。向体外培养的乳腺组织中加入催乳素后的部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物质种类
RNA的半衰期(h)
无催乳素
有催乳素
总mRNA
3.5
a
酪蛋白mRNA
1.3
25.6
A. RNA酶通过转录形成
B. 半衰期a一定大于3.5h
C. RNA酶主要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D. 催乳素促进了细胞的转录和翻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有催乳素刺激,总mRNA半衰期有明显延长,酪蛋白mRNA半衰期有明显延长,由此可推知泌乳素通过提高酪蛋白基因的翻译效率来促进细胞合成更多酪蛋白。
【详解】A、RNA酶的本质为蛋白质,通过翻译形成,A错误;
B、根据题意,催乳素能够缓解RNA的降解,因此其半衰期一定大于3.5h,B正确;
C、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因此RNA酶主要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C错误;
D、催乳素减缓酪蛋白的mRNA降解,从而促进了翻译,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催乳素刺激对乳腺组织中RNA半衰期的影响,考生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催乳素使半衰期延长的的结论,在解答该题。
2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体内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B. 大肠杆菌的基因突变一定会使其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发生在动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一定能引起该基因控制的性状改变
D. 基因突变只会发生在DNA分子中,流感病毒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3)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不定向性;③突变率很低;④多数有害。
【详解】A、水稻体内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A错误;
B、基因在DNA分子上,基因突变一定会使其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正确;
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引起该基因控制的性状改变,C错误;
D、流感病毒也会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发生的时期、原因、特征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过程中没有新基因的产生,也不会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B.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D.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于亲本类型的子代个体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有的性状受到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性状组合,A错误;
B、在细菌细胞中的DNA上插入一段外来基因,也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根据基因重组的概念,在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但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于亲本类型的子代个体属于受精作用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及类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22.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的倒位和易位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对个体不会造成影响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C. 三倍体香蕉不结种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
D. 外来基因整合到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现象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死亡;
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减。
【详解】A、染色体的颠倒和易位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但可以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对个体会造成影响,A错误;
B、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增殖过程中,B正确;
C、三倍体香蕉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出现紊乱,导致无种子产生,C正确;
D、外来基因整合到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影响;识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影响,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一对正常夫妇婚后不能正常生育,经检查发现男性12号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16号染色体上,16号染色体片段又移接到12号染色体上,这种不同对染色体之间互相易位保留原基因总数的现象,称为平衡易位。该男性能正常产生配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显微镜可检测出男性染色体异常
B. 不考虑变异,该男性精子正常的概率为1/4
C. 猫叫综合征变异方式与该男性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相同
D. 该男性变异后的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变但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死亡;
【详解】A、染色体易位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可检测出男性染色体异常,A正确;
B、不考虑交叉互换,该男性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12号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正常,一条异常,同理16号也一样,则两对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组合出正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4.故精子正常的概率为1/4,B正确;
C、猫叫综合征的变异方式为染色体部分缺失,与该男性的染色体变异方式不同,C错误;
D、该男性变异后的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变但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难点是B选项中易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情况,根据同源染色体同源区段联会,在后期发生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进行解答。
24.已知某单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大约每100人中就有一名患者。某家族家系图如下(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下列有关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3和Ⅰ4生出Ⅱ3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Ⅱ1和Ⅱ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C. Ⅲ1是该病携带者的概率为11/18
D. Ⅱ3与无血缘关系的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Ⅰ3和Ⅰ4生下了Ⅱ3患病的女儿,则该病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
“在人群中大约每100人中就有一名患者”,aa=1%,所以a基因频率=10%。
【详解】A、已知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Ⅰ3和Ⅰ4的后代中出现患者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由Ⅰ3和Ⅰ4正常,Ⅱ3患病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等位基因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为Aa,Ⅱ2的基因型为1/3AA、2/3Aa,故Ⅱ1和Ⅱ2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概率为2/3,B错误;
C、Ⅱ1的基因型为Aa,Ⅱ2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Ⅲ1正常,基因型为携带者(Aa)的概率为(1/3×1/2+2/3×1/2)/(1/3+2/3×3/4)=3/5,C错误;
D、根据该单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大约每100人中就有一名患者可知,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10,的基因频率为9/10,则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10)×(9/10)÷(1—1/100)=2/11.Ⅱ3的基因型为aa,Ⅱ3和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为1/2×2/11=1/11,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能够从遗传系谱图中分析出该病的遗传方式,D选项要能从基因频率推测基因型频率。
2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群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B.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有效手段
C. 白化病可体现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D. 欲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可以红绿色盲、哮喘等为调查对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A正确;
B、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产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B错误;
C、白化病患者是因缺少酪氨酸酶,可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
D、欲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哮喘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根据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内容确定调查范围。
26.下列关于常见作物育种方法优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交育种可实现任何两生物个体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
B. 单倍体育种获得纯种水稻过程需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C. 多倍体育种培育的同源多倍体新品种果实大,但结实率低
D. 通过诱变育种无法培育岀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杄菌菌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杂交育种可将两个或多个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优良性状进行重新组合,A错误;
B、花药离体培养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的一类,B正确;
C、多倍体的优点是果实大,但同源多倍体由于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问配对不正常,所以结实率低,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只能突变成其等位基因,通过诱变育种不能培育出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D正确。
故选A。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27.人工栽培的马铃薯(四倍体)难以岀现新品种,而野生型品种的引人极大地丰富了马铃薯的育种资源。如图表示马铃薯新品种(丙)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植物甲、植物乙和野生品种均为二倍体
B. 若丙为四倍体,则过程①一定是秋水仙素处理
C. 过程①获得的四倍体植物(丙)不一定为纯合子
D. 培育马铃薯新品种丙(4N)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表示将四倍体马铃薯的花药培育成单倍体植株(2个染色体组)和野生品种杂交后获得乙,再将乙品种经过加倍获得四倍体的马铃薯新品种(丙)。
【详解】A、图中植物甲是由花药发育而来,为单倍体,A错误;
B、植物乙为二倍体,过程①可采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植物乙的基因型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故经过程①获得的四倍体植物(丙)也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C正确;
D、培育马铃薯新品种丙(4N)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多倍体育种的基本过程,明确由配子发育而来,不管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28.百合为两性植株,其花色有黄色和白色两种,控制花色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现有基因型为Eee的黄色百合植株甲,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任意两条5号染色体联会,彼此分离,另外1条5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现已知甲植株有一条5号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缺失突变,缺失部分不含花色基因,只含异常5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株甲的产生过程中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植株甲会产生四种正常的花粉,且其比例为1∶1∶2∶1
C. 测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甲植株只能做父本
D. 自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可只观察子代的花色种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易位、倒位、重复、缺失;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加或缺失。
【详解】A、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3条5号染色体个体的形成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二者都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
B、若含E基因的5号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植株甲会产生基因型为ee,Ee、e三种正常的花粉,且其比例为1:2:2,若含e基因的一条5号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植株甲会产生基因型为e、E、ee,Ee三种正常的花粉,且其比例为1:1:1:2,B错误;
C、只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测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甲植株只能做父本,C正确;
D、若含有e基因的一条5号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植株甲自交的结果既有黄花又有白花,若异常染色体上含有的是E基因而不是e基因,植株甲自交的结果也是既有黄花又有白花,但二者比例不同,故自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不能只观察子代的花色种类,应观察表现型及比例,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情况,考生需要抓住减数分裂的实质,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进行分析和解答。
29.普通小麦是一个异源六倍体,含有A、B、D三个基因组。研究认为其形成过程可能是:由祖先野生的一粒小麦(含AA基因组)与拟斯卑尔托山羊草(含BB基因组)杂交形成四倍体小麦,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含DD基因组)再一次自然杂交,经自然和人类的选择形成如今广泛栽培的普通小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异源六倍体的普通小麦含有三对等位基因
B. 野生一粒小麦和山羊草细胞的遗传信息完全不同
C.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决定了小麦进化的方向
D. 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普通小麦是由三个物种一粒小麦、拟斯卑尔托山羊草、粗山羊草三个物种进行杂交产生的新的物种,是六倍体,属于染色体变异。
【详解】A、异源六倍体的普通小麦含有三个基因组,但不一定是三对等位基因,A错误;
B、野生小麦与山羊草能杂交,说明亲缘关系比较近,遗传信息相同性较高,B错误;
C、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决定了小麦进化的方向,C正确;
D、普邇小麦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染色体数目变异,而非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一百年前,由于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将某野生小动物的栖息场所分割成独立的三块,原来的种样也被分成X、Y、Z三个独立的种群。一百年后调查发现,这三个种群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各不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个种群一定存在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决定其新基因的产生
B. Z种群中的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 X种群中某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
D. Y种群的雌性个体与Z种群的雄性个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可能不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3、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详解】A、三个种群由于岩浆分隔开,产生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正确;
C、X种群中某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C正确;
D、Y种群和Z种群可能已产生生殖隔离,Y种群的雌性个体和2种群的雄性个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可能不育,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基因库等基本概念,掌握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31.高温胁迫会使细胞膜过氧化程度加剧,透性加大,电解质外渗。 TaERECTA基因(以下称为T基因)过量表达可以提髙小麦高温胁迫下的光合速率。为研究花期高温胁迫对转T基因小麦生理特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通过盆栽方式将对照株系(CK)、野生型株系(WT)以及3个超表达水平稳定的转T基因小麦株系Ⅰ3、L6和Ⅰ15种植于隔离室。定期测定相关指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随髙温胁迫时间延长,小麦植株的相对含水量呈降低趋势,含量水减少直接影响光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_的产生,小麦细胞中自由水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2)短时间高温胁迫下,一些转T基因小麦具有较高的相对含水量,高温胁迫3h后各株系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迅速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温胁迫下,转基因小麦的相对电导率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CK株系,说明高温胁迫下,转T基因小麦___________的损伤较小。
(4)高温胁迫下,T基因过量表达可以适度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由实验推断高温胁迫下小麦T基因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NADPH)、O2 (2). 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生化反应需要水参与;为细胞生活提供液体环境 (3). 随高温胁迫时间延长,蒸腾速率升高,小麦植株相对含水量迅速减少 (4). 低于 (5). 细胞膜 (6). 表达产物可降低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参与调控细胞膜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减少细胞内容物外渗,降低高温对叶片的伤害(通过调控降低植株对高温胁迫的敏感性)
【解析】
【分析】
从柱状图看出,在较短的时间内,转T基因小麦株系能够保持植物的水分,同时相对电导率降低,说明转入的基因能够防止细胞膜的破裂。
【详解】(1)光反应的产物有ATP、[H]和O2,自由水的功能是:①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②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③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等。
(3)在高温环境下,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自身的温度,所以高温胁迫3h后,蒸腾速率升高,小麦植株相对含水量迅速减少。
(3)从图中看出,转基因小麦的相对电导率低于CK株系,由于电导率是评价细胞膜通透性的指标,所以细胞膜损伤越小,电导率低,因此转基因小麦的细胞膜损伤小。
(4)可以将T基因可以适度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和高温胁迫会使细胞膜过氧化程度加剧,透性加大这两个信息联系起进行解答,可能的原因是T基因表达产物可降低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参与调控细胞膜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减少细胞内容物外渗,降低高温对叶片的伤害(通过调控降低植株对高温胁迫的敏感性)。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能够从图中分析出相关信息进行解答,同时解答(4)时需要将题干的信息,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32.近些年,研究人员在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研究中有一些新发现,如图1所示;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了染色体的分配规律,如图2所示(注:MⅠ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MⅡ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回答下列问题:
(1)要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通常要将染色体染色,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甲基绿作为染色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出一种能将染色体染色的染色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有丝分裂相比, “逆反”减数分裂MⅠ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减数分裂相比,“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1和图2.写出“逆反”减数分裂提高配子变异的三种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可以 (2). DNA和蛋白质分开后,才能和甲基绿结合 (3).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4). 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5).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M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MⅡ (6). M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MⅡ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是不均等的,因此是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在M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并且完成交换后,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在MⅡ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
在图2中次级卵母细胞发生分裂时重组染色体形成卵细胞的概率较大。
【详解】(1)甲基绿使DNA分子呈绿色,而染色体是蛋白质和DNA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分开后,才能和甲基绿结合,所以不可以用甲基绿作为染色剂,一般用龙胆紫染液或者醋酸洋红染色。
(2)有有丝分裂相比较,“逆反”减数分裂MⅠ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联会和交叉互换;与正常减数分裂相比,“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征是MⅠ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MⅡ。
(3)从图1和图2看出,“逆反”减数分裂提高配子变异的途径有M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R)的概率高。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出“逆反”减数分裂的过程,在看图时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需要考生特别细心,再结合减数分裂产生的变异进行解答。
33.腺病毒是双链环状DNA病毒,可引起狗患传染性肝炎和喉气管炎,其侵染狗肝细胞后的表达过程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腺病毒DNA能够与狗核DNA整合在一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腺病毒DNA与狗核DNA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是图1中___________(填数字)过程示意图。图2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一条mRNA上能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上3个核糖体合成的3条肽链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若该mRNA中腺嘌呤和尿嘧啶共有60个,占40%,则转录形成该mRNA的基因中的G和T分别为___________个
【答案】 (1). 腺病毒DNA与狗核DNA基本组成单位相同、基本结构相同 (2). DNA分子中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3). ② (4). 从右向左 (5). 少量的mRNA可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 (6). 相同 (7). 90、6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①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图2是图1的②过程,即翻译过程。
【详解】(1)腺病毒DNA能够与狗核DNA整合在一起,原因是不同生物DNA的结构具有统一性,都具有双螺旋结构,腺病毒DNA与狗核DNA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图2是图1中②过程,即翻译过程。根据图2中核糖体上肽链的长短来看,图2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一条mRNA上能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利用少量的mRNA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因为模板相同,其上3个核糖体合成的3条肽链相同。
(3)若该mRNA中腺嘌呤和尿嘧啶共有60个,占40%,则该mRNA种共有碱基150个,则转录形成该mRNA的基因中含有碱基300个,A+T=120个,T为60个,G+C=180个,G为90 个。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
34.研究表明,某动物性别决定为XY型,毛色有白色、棕色、黑色三种,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如图所示:
现有若干纯合的黑色和白色个体,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不考虑X与Y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该动物毛色的相关基因B、b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实验2中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2)让实验1的F1中的黑色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2有多个个体,其中有棕色个体出现,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则理论上F2中棕色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且F2中黑色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
(3)从实验1的F1雌雄交配产生的F2中选择某只白色雌性个体,若要通过一次杂交便可判断该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则可选择___________个体与之交配,统计子代出现的结果。若子代全为黑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若子代出现棕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X (2). aaXbXb、AAXBY (3). 3/16 (4). 2∶1 (5). 纯合黑色(棕色) (6). aaXBXB (7). aaXBXb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2的杂交结果雌性全为黑色,雄性全为棕色,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型不同,所以AB肯定有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雌性全为黑色,雄性全为棕色说明都有A基因将白色转变棕色,则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雄性没有B基因将棕色转变为黑色,雌性有B基因将棕色转变为黑色,所以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实验一的亲本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和AAXBXB,实验二亲本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
【详解】(1)根据分析,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2中亲本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
(2)实验1的F1中的黑色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有棕色个体出现,说明亲本基因型是aaXbY和AAXBXB,F1基因型是AaXBY和AaXBXb,随机交配产生的棕色个体A_XbY=3/4×1/4=3/16,F2雌性全为黑色,雄性一半黑色,一半棕色,所以黑色个体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2∶1。
(3)根据(2)的推测,F2的白色雌性个体基因型有aaXBXB和aaXBXb,所以可以选择黑色雄性个体AAXBY与之交配。如果子代全为黑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子代出现棕色,则该白色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实验交配结果推测使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再根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判断基因型。
35.西瓜是二倍体一年生植物,雌雄同株异花。通过诱导染色体变异,培育出了三倍体无子西瓜,但三倍体西瓜发芽率低、成苗率低、制种成本高、育苗技术较复杂。研究人员通过60Coγ射线辐照干种子的方法,获得染色体易位的个体(如下图所示),通过一定的杂交或自交过程获得易位纯合子,易位纯合子和正常二倍体西瓜杂交,可得到种子数量较少的子代。染色体易位的个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仍随机移向一极,其配子中由于缺少某些染色体片段,造成败育,花粉的育性可通过显微镜进行检查。回答下列问题:
(1)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2)材料为干种子而不用萌发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获得易位纯合子的基本步骤为:
第1步:将60Coγ射线辐照后的干种子种植,在开花期进行花粉育性检查,花粉___________(填正常或半败育)的单株进行同株人工套袋自交授粉获得F1种子。单株编号收籽。
第2步:播种F1种子。毎个株系种植20株(来自于同一亲本的种子为一个株系)。每株进行花粉育性检査在兼有育性正常株和半败育株的株系内进行继续筛选。其中正常二倍体西瓜和易位纯合子西瓜的花粉都是正常的。欲从中选出易位纯合子,并保留易位纯合品系,应如何进行后续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利用染色体易位获得种子更少的西瓜?请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变异 (2). 可遗传 (3). 萌发的种子易发生基因突变,使西瓜的性状发生改变 (4). 半败育 (5). 选择花粉育性正常株作父本,与普通二倍体品种杂交;同时,花粉育性正常单株进行人工套袋自交,授粉;将杂交所结种子种植,花粉全为半败育的可确定其父本为易位纯合子,其自交所结种子即为易位纯合子种子 (6). 辐射诱变获得多对染色体易位的西瓜品系;将不同的易位纯合子品系间进行杂交
【解析】
【分析】
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易位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现象,易位后基因的数目不变。
【详解】(1)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利用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形成,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2)萌发种子细胞正在分裂,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本实验需要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个体。
(3)第一步:用60Coγ射线辐照后干种子有的发生了易位,染色体易位的个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仍随机移向一极,其配子中由于缺少某些染色体片段,造成败育,但有部分个体产生的配子含有完整的染色体,所以花粉是半败育。
第二步:选择花粉育性正常株作父本,与普通二倍体品种杂交;同时,花粉育性正常单株进行人工套袋自交,授粉;将杂交所结种子种植,花粉全为半败育的可确定其父本为易位纯合子,其自交所结种子即为易位纯合子种子。
(4)辐射诱变获得多对染色体易位的西瓜品系或者将不同的易位纯合子品系间进行杂交,可以获得种子更少的西瓜。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出易位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易位的个体发生减数分裂的过程,产生了什么样的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