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十八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物理试题
展开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试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s.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物体在0~2 s速度为正,沿规定的正方向运动;物体在2~4 s速度为负,沿规定正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物体不是做单向直线运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图中物体在0~1 s内位移增大,沿规定的正方向运动;物体在1~2 s位移减小,沿规定正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物体不是做单向直线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图中物体在在0~1 s内做匀加速运动,沿规定的正方向运动;物体在1~2 s做匀减速运动,第2 s速度恰好变成0,在1~2 s内做速度减小的正方向运动.然后重复上面的过程,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选项C符合题意.
D.图中物体在在0~1 s内做匀加速运动,沿规定正方向运动;物体在1~2 s做匀减速运动,第2 s速度恰好变成0,在1~2 s内做速度减小的正方向运动;物体在在2~3 s内做反方向的匀加速运动,沿规定正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物体不是做单向直线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
2.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位移一定最大的是( )
A. 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 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C. 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D. 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答案】D
【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at2,可见,加速度大位移不一定大,故A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at2,可见,初速度大位移不一定大,故B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t,可见,末速度大位移不一定大,故C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t,可见,平均速度大位移一定大,故D正确。故选D。
3.一石块从地面上方高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当它的速度大小等于着地时速度的一半时,石块下落的高度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石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v。由v2-v02=2gx得v2-0=2gH ;()2-0=2gh ;联立解得:h=。
4.某同学在研究一辆汽车的运动时发现,汽车沿直线运动,以速度v1=20 m/s行驶了1/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30 m/s跑完了其余的2/3的路程,他根据这些数据算出了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你看下列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25 m/s B. 24 m/s
C. 23 m/s D. 25.7 m/s
【答案】D
【解析】
【详解】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代入数据解得:
。
A. 25 m/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 24 m/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 23 m/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 25.7 m/s,与结论相符,选项D正确。
5.已知物体做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B. 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增加
C. 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 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增大,表示速度变化的更快了,如果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则速度减小,如果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则速度增加,A错误;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变化,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B错误;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C正确,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如竖直上抛运动,在最高点,速度为零,但是加速度不为零,D正确
考点:考查了对加速度的理解
6.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看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反应时间不计),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汽车刹车后第2 s内的位移和刹车后5 s内的位移为( )
A. 30 m,40 m B. 30 m,37.5 m
C. 12.5 m,40 m D. 12.5 m,37.5 m
【答案】C
【解析】
【详解】汽车减速到0需要的时间为:
刹车后第2s初的速度为
v′=v0+at′=20-5×1=15m/s
刹车后第2s内的位移为:
x1=v′t1+at12=15×1-×5×1m=125m
汽车运动4s就停止运动,则刹车后5s内的位移为:
A. 30 m,40 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 30 m,37.5 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 12.5 m,40 m,与结论相符,选项C正确;
D. 12.5 m,37.5 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7.如图所示,一重为10 N的球固定在支杆AB的上端,今用一段绳子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已知绳的拉力为7.5 N,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 )
A. 大小为7.5 N
B. 大小为10 N
C.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右下方
D.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左上方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可得,AB杆对球的作用力F和绳的拉力的合力与小球的重力等大反向,可得F方向斜向左上方,其大小,故B正确;令AB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可得:,α=53°,故D正确,ABC错误。
8.将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l;而当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其上端,物体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设弹簧原长L0,由胡克定律,当下端挂重物时;当上面压重物时:;联立解得:,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9.如图所示,A、B、C三物块质量分别为M、m、m0,B随A一起匀速运动,则可以断定( )
A. 物块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B. 物块A与B之间没有摩擦力
C. 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同,合力为m0g
D. 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反,合力为m0g
【答案】AB
【解析】
【详解】A.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整体受C的拉力、重力、支持力,要使整体做匀速直线运动,A应受到地面对其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与绳子的拉力相同,等于m0g.故A正确。
B.对B分析,因B受重力、支持力,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B不会受到A的摩擦力,否则B不会做匀速运动,故AB间没有摩擦力,故B正确。
CD.由上可知,A对B没有摩擦力,则B对A也没有摩擦力,故CD错误;
10.如图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30°,可视为质点的一小木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若让该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初速度v0=10 m/s 沿木板向上运动,取g=10 m/s2。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B. 小木块经t=2 s沿木板滑到最高点
C. 小木块在t=2 s时速度大小为10 m/s,方向沿木板向下
D. 小木块滑到最高点后将静止不动
【答案】AD
【解析】
【详解】A.木块沿斜面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
μmgcosθ=mgsinθ,
解得:
故A正确;
B.木块向上滑行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cosθ+mgsinθ=ma
解得:
a=10m/s2
木块滑到最高点需要的时间:
故B错误;
CD.木块沿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由于μmgcosθ=mgsinθ,木块到达最高点速度为零时受到的合力为零,木块将静止在斜面上不会下滑,木块向上滑行的时间为1s,则t=2s时木块的速度为零,故C错误,D正确.
1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置坐标x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已知甲对应的是图像中的直线,乙对应的是图像中的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 乙做变速直线运动
C. 0~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 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答案】B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分析题图易知,题图中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知甲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乙图像切线的斜率不断增大,说明乙的速度不断增大,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根据坐标的变化量等于位移知,0~t1时间内两物体位移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平均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根据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可知,甲的速度为负,乙的速度为正,即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故D正确;故选BD。
12. 如图甲、乙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置一滑块M,在滑块M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M和m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物块m受到摩擦力
B. 图乙中物块m受到摩擦力
C. 图甲中物块m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 图乙中物块m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摩擦力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图甲中以m为研究的对象.则由于两个物体一起做匀速运动,所以m只受到重力与支持力的作用,水平方向没有摩擦力,故AC错误;图乙中物块m为研究的对象,m匀速运动,受力平衡,则m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摩擦力,故BD正确.故选BD。
考点:物体的平衡
13.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则下列选项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BD
【解析】
【详解】CD.小木块刚放上传送带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物体将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μmgcosθ=ma1
解得
a1=gsinθ+μgcosθ;
当小木块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μ<tanθ知:
mgsinθ>μmgcosθ
因此小木块继续沿传送带匀加速下滑,但是此时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μmgcosθ=ma2
解得
a2=gsinθ-μgcosθ;
比较知道 a1>a2,根据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第二段图线的斜率变小,则C错误,D正确。
AB.由以上分析可知,若规定沿传送带向下为正方向,因此摩擦力方向先为正值,再为负值,故A错误,B正确。
14.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 ( )
A. 改用红色激光
B. 改用蓝色激光
C. 减小双缝间距
D. 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答案】AC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得出影响条纹间距的因素,从而分析判断.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知,减小入射光的波长、增大双缝间距,以及减小屏幕与双缝的距离,可以减小条纹的间距,改用红光,波长变大,改用蓝光,波长变小,故ACD错误B正确.
三.实验题
15.某学生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5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物块下滑是加速度a=_____m/s2;打点C点时物块的速度v=____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物理量是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高度 C.斜面的倾角
【答案】(1)3.25 1.79 (2)C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有:,解得:
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
(2)对滑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解得:
故还需要测量斜面的倾角,故选:C;
考点:测量动摩擦因数实验
【名师点睛】实验的核心是实验原理,根据原理选择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分析实验误差,进行数据处理等等.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6.如图所示,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获得一条纸带.某同学测出第1个计数点与第2个计数点的距离L1=3.30cm,第4个计数点与第5个计数点间的距离L2=4.50cm,且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_________s,这辆小车的加速度a=__m/s2.
【答案】 (1). 0.1, (2). 0.4
【解析】
【详解】[1].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2].根据△x=aT2得:
L2-L1=3aT2
解得:
四.计算题
17.一个气球以4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气球下面系着一个重物,当气球上升到下面的重物离地面217 m时,系重物的绳子断了,不计空气阻力,问从此时起,重物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重物着地时的速度多大?(g取10 m/s2)
【答案】7 s ,66 m/s
【解析】
【详解】规定向下为正方向,则x=217m,v0=-4m/s,a=g=10m/s2.
根据
x=v0t+at2
代入数据解得:
217=−4t+×10t2
解得
t=7s.
根据v=v0+at得
v=-4+10×7m/s=66m/s.
18.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点相距x=7 m,以v0=2 m/s的速度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A点处,已知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小物块由A端运动至B端所经历的时间.(g取10 m/s2)
【答案】4s
【解析】
【详解】设小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位移为s1,时间为t1.
由题意得:
μmg=ma
得,
a=2m/s2.
由v=at1,得
t1=1s
则
因s1<s,故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先加速,当速度达到v=2m/s后,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直至运动到B端.
设小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2,时间为t2.则由上得
s2=s-s1=6m
所以小物块从A端运动到B端所用的时间为:
t=t1+t2=4s
19.汽车A以vA=4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方相距x0=7 m处、以vB=10 m/s的速度同向运动的汽车B正开始匀减速刹车直到静止后保持不动,其刹车的加速度大小a=2 m/s2.从此刻开始计时,求:
(1)A追上B前,A、B间的最远距离是多少?
(2)经过多长时间A恰好追上B?
【答案】(1)16 m (2)8 s
【解析】
【详解】汽车A和B运动的过程如图所示:
(1)当A、B两汽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远,即
v=vB-at=vA,
解得t=3s
此时汽车A的位移
xA=xAt=12m
汽车B的位移
xB=vBt-at2=21m
故最远距离
Δxmax=xB+x0-xA=16m.
(2)汽车B从开始减速直到静止经历的时间
运动的位移
汽车A在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此时相距
汽车A需再运动的时间
故A追上B所用时间
t=t1+t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