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海淀区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一测试化学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一测试化学试题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一测试化学试题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一测试化学试题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一测试化学试题

    展开

    清华附中高三化学集中统测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Al-27 S-32
    第Ⅰ卷 选择题
    (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2分)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面中国国宝级文物的表面不会因电化学腐蚀被氧化的是:
    A. 秦朝铜车马 B. 春秋越王剑
    C. 唐三彩 D. 商代司母戊鼎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秦朝的铜车马是铜的合金,除了铜外,还含有不如铜活泼的金属,则在空气中能形成原电池,铜做负极被腐蚀,故A错误;
    B.春秋越王剑是铜合金铸成,是铜合金,除了铜外,还含有不如铜活泼的金属,则在空气中能形成原电池,铜做负极被腐蚀,故B错误;
    C.唐三彩是陶瓷制品,不是合金,故不会形成原电池,故C正确;
    D.商代的司母戊鼎是铜鼎,是铜合金,除了铜外,还含有不如铜活泼的金属,则在空气中能形成原电池,铜做负极被腐蚀,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晴】解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要从钢铁生锈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科学的防锈方法。电化学腐蚀形成的原因通常是合金在接触外界时,空气中的水膜做电解质溶液,合金中较活泼的金属做负极,不活泼的做正极,从而构成原电池,加快了活泼金属的腐蚀,据此分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纤维素、葡萄糖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B. 使用青霉素前一定要进行皮肤敏感试验
    C. 利用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可制取肥皂
    D. 甲醛,氯乙烯,乙二醇均可做聚合反应的单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淀粉和纤维素均为多糖可以水解,葡萄糖为单糖无法水解,A项错误;
    B.有些人会对青霉素产生过敏反应,避免危险发生,注射青霉素前一定需要做皮试,B项正确;
    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即油脂的皂化反应,通过皂化反应可以制取肥皂,C项正确;
    D.甲醛可以用于合成酚醛树脂,氯乙烯可以用于制备聚氯乙烯,乙二醇可以用于合成聚酯,D项正确;
    答案选A。
    3.食品保鲜所用的“双吸剂”,是由还原铁粉、生石灰、氯化钠、炭粉等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可吸收氧气和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双吸剂”中的生石灰有吸水作用
    B. “双吸剂”吸收氧气时,发生了原电池反应
    C. 炭粉上发生的反应为:O2+4e-+4H+=2H2O
    D. 吸收氧气的过程中,铁作原电池的负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吸剂一方面可以吸收水,这主要依靠的是双吸剂中生石灰成分;生石灰与水反应后生成强碱性的Ca(OH)2。此外,双吸剂在吸收氧气时,发生原电池反应;Fe做原电池的负极,炭粉做原电池的正极,并且在炭粉处氧气被吸收;需要额外注意的是,由于双吸剂吸水过程中生成了强碱性的Ca(OH)2,因此,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不应出现H+。
    【详解】A.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因此起到了吸水的作用,A项正确;
    B.双吸剂吸收氧气时,构成了原电池,发生了原电池反应,B项正确;
    C.炭粉在吸氧时,做原电池的正极,发生的是氧气的还原反应,根据分析可知,正确的电极反应式为:,C项错误;
    D.双吸剂吸氧时,发生原电池反应,铁做原电池的负极,D项正确;
    答案选C。
    4.下列实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铝溶解在NaOH溶液中:2Al+2OH-=2AlO2-+3H2↑
    B. 向溴水中通入SO2后褪色:SO2+Br2+2H2O=SO42-+2Br-+4H+
    C. 白醋与84消毒液混合产生黄绿色气体:Cl-+ClO-+2H+=Cl2↑+H2O
    D. 少量铁溶于过量稀硝酸中:3Fe+8H++2NO3-=3Fe2++2NO↑+4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铝溶解在NaOH溶液中,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选项中的方程式原子不守恒,A项错误;
    B.SO2具有还原性,会将溴单质还原为溴离子,自身则被氧化成,B项正确;
    C.白醋即醋酸的水溶液,醋酸是弱电解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分,C项错误;
    D.参与反应的铁少量,硝酸过量,所以最终铁被氧化成Fe3+,D项错误;
    答案选B。
    5.第三周期元素,浓度均为0.01mol/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pH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N>R
    B. 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C. Y和R形成的化合物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D. X和M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后溶液的pH>7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一周期,原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所以,X为Na,Y为Mg,Z为Al,M为Si,N为P,W为S,R为Cl。
    【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高;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所以稳定性HCl>PH3,即R>N,A项错误;
    B.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Al(OH)3,弱碱无法使其溶解,B项错误;
    C.Y和R形成的化合物为MgCl2仅含离子键,C项错误;
    D.Na和Si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后的溶液即为硅酸钠溶液,显碱性,D项正确;
    答案选D。
    6.茚地那韦被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未画出其空间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茚地那韦属于芳香族化合物,易溶于水
    B. 虚线框内的所有碳、氧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
    C. 茚地那韦可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D. 茚地那韦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最终可生成三种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茚地那韦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由于结构中羟基等亲水基团较少,所以该物质在水中溶解性较差,A项错误;
    B.虚线框中的环烷烃结构,所有的碳原子并不一定共面;此外,与羟基相连的C,由于形成的是4条单键,所以该C原子和与之相连的O以及另外两个C原子一定不会处在同一平面内,B项错误;
    C.茚地那韦的分子结构中并不含有酚羟基,所以无法与Fe3+发生显色反应,C项错误;
    D.茚地那韦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肽键,发生水解后可以形成三种有机物,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对有机物结构中共面原子个数进行判断时,若有机物中存在只形成单键的碳原子,那么有机物中所有的原子一定不会共平面。
    7.BMO(Bi2MoO6)是一种高效光催化剂,可用于光催化降解苯酚,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中BMO表现了还原性
    B. ①和②中被降解的苯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C. 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热能等
    D. 该过程的总反应:+7O26CO2+3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通过分析原理图可知,在光催化降解苯酚的过程中:BMO首先在光照下,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转化成BMO+,同时将O2还原为;随后,BMO+和各自表现氧化性将苯酚转化为H2O和CO2,这个过程BMO+又被还原为最初的状态。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BMO在光催化降解苯酚过程中表现出了还原性,生成了BMO+,A项正确;
    B.1个BMO+表现氧化性,被还原为BMO,可以得1个电子;1个表现氧化性,被还原为2个H2O,可以得3个电子;所以①和②中被降解的苯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B项错误;
    C.通过分析可知,光催化过程中,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和热能,C项正确;
    D.通过分析可知,该过程的总反应即光照条件下,在BMO的催化作用下,氧气氧化苯酚,所以D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的要以电子得失守恒为基准进行计算;其次,要清楚,催化剂并非不参与到反应过程中,而是可以在具体的反应机理中再生循环的。
    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实验方案

    置于光亮处

    片刻后在Fe电极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


    实验目的
    验证甲烷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
    验证Fe电极被保护
    验证乙炔的还原性
    验证铁钉发生析氢腐蚀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是在光照下进行的,此外,为了避免Cl2在水中的溶解,应当在水槽中加饱和食盐水,A项正确;
    B.图中的Fe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做阳极,无法被保护,因此无法验证Fe电极被保护,B项错误;
    C.通过图中的这种方法制备的乙炔中含有H2S和PH3等还原性气体杂质,若不进行除杂,则会在用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乙炔时产生干扰,C项错误;
    D.析氢腐蚀是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腐蚀现象,所以图中的铁钉并不能发生析氢腐蚀,实际发生的是吸氧腐蚀,D项错误;
    答案选A。
    9.元素铬(Cr)的几种化合物存在下列转化关系:

    已知:2CrO42-+2H+Cr2O72-+H2O。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表明Cr2O3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B. 反应②利用了H2O2的氧化性
    C. 反应③中溶液颜色变化是由化学平衡移动引起的
    D. 反应①②③中铬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Cr2O3作为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题给反应①又告知Cr2O3能与KOH反应:Cr2O3+2KOH=2KCrO2+H2O,可知Cr2O3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A项正确;
    B.反应②中过氧化氢使Cr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6价,H2O2表现了氧化性,B项正确;
    C.反应③中发生反应:2CrO42-+2H+Cr2O72-+H2O,加入硫酸,增大了H+浓度,平衡向右移动,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C项正确;
    D.反应①和③中铬元素的化合价并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D项。
    10.最近,科学家研发了“全氢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全氢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电能
    B. 电池的总反应是2H2+O2=2H2O
    C. 负极的电极反应是H2-2e-+2OH-=2H2O
    D. 电解质溶液中Na+向右移动,ClO4-向左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全氢电池作为供电用的电源时,其能量转化形式必然是化学能变为电能。通过分析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全氢电池工作时,负极消耗氢气,正极生成氢气,由电子得失守恒可知,两极消耗和生成的氢气量必然相等;因此,全氢电池总反应并非消耗氢气的反应。考虑到负极消耗氢气的同时,又消耗了溶液中的OH-,正极则通过将H+还原的方式获取氢气;因此,总反应实质是消耗H+和OH-的中和反应。
    【详解】A.电池中能量的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变成电能,A项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全氢电池的总反应为:,B项错误;
    C.由图分析可知,负极发生的是H2得电子,最终转变为H2O的反应,C项正确;
    D.由图分析可知,全氢电池,左边的电极为负极,右边的电极为正极,所以Na+向右移动,向左移动,D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电化学池中,电池总反应的书写,可以采用将电极反应式叠加的方法书写。原电池中的能量转换形式一般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方向为:阳离子朝正极移动,阴离子朝负极移动。
    11.反应A(g)+B(g) ⇋3X,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调节容器体积改变压强,达平衡时c(A)如下表:
    平衡状态



    容器体积/L
    40
    20
    1
    c(A)( mol/L)
    0.022a
    0.05a
    0.75a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的过程中平衡发生了逆向移动
    B. ①→③的过程中X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C. ①→③的过程中A的转化率不断增大
    D. 与①②相比,③中X的物质的量最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 ①到②的过程中,体积缩小了一半,平衡时A物质的量由0.88amol变为1amol,说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X此时应为气态;故A正确;
    B. ②到③的过程中,体积继续缩小,平衡时A物质的量由1amol变为0.75amol,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说明X在压缩的某个过程中变成了非气态,结合A项分析,①到③的过程中X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
    C. 结合A、B项的分析,平衡首先逆向移动然后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先减小后增大,故C错误;
    D. ③状态下A物质的量最小,即A转化率最大,X的物质的量最大,故D正确;
    答案选C。
    12.海水提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池中的反应利用了相同条件下Mg(OH)2比Ca(OH)2难溶的性质
    B. 干燥过程在HCl气流中进行,目的是避免溶液未完全中和
    C. 上述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
    D. 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H2和Cl2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钙微溶,氢氧化镁难溶,沉淀向更难溶方向转化,故可以用氢氧化钙制备氢氧化镁,A正确;
    B. 干燥过程在HCl气流中进行目的是防止氯化镁水解,B错误;
    C.该流程中没有涉及置换反应,C错误;
    D. 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l2,过程中没有产生氢气,D错误;
    答案选A。
    13.室温下,取一定量冰醋酸,进行如下实验:
    ① 将冰醋酸配制成0.1 mol·L-1醋酸溶液;
    ② 取20 mL①所配溶液,加入a mL 0.1 mol·L-1 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pH=7;
    ③ 向②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直至溶液中n(Na+) = n(C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中:所得溶液的pH=1
    B. ②中:a=20
    C. ③中:所得溶液中c(CH3COO-)<c(H+),且pH<7
    D. ①与③所得溶液相比,等体积时所含CH3COOH分子数目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为醋酸是弱酸,故①中0.1mol/L的醋酸pH>1,A错误;
    B.若②中a=20,则醋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醋酸钠水解显碱性,B错误;
    C.③中溶液的电荷守恒为:,结合,故,所以,,pH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