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诊断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
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诊断考试
化学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Al-27、P-31、S-32、Cl-35.5、Zn-65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抗击“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大量防护和消毒用品投入使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冠状病毒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聚丙烯和聚四氟乙烯为生产防护服的主要材料,二者均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 二氧化氯泡腾片和酒精均可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二者的消毒原理相同
D. 84消毒液是以NaClO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与医用酒精混合可以提升消毒效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新冠病毒含有蛋白质和RNA,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P元素,此外还可能含有其他元素,A项错误;
B.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都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B项正确;
C.二氧化氯杀菌消毒,利用的是其强氧化性,酒精不具备强氧化性,但仍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失活,所以也能杀菌消毒,C项错误;
D.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医用酒精中的乙醇与其混合可能会发生反应,从而使两种消毒剂均失去消毒效果,D项错误;
答案选B
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00g质量分数为17%的H2O2水溶液中含氧原子数目为NA
B. 0.1molH2(g)与0.1molI2(g)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HI(g)后,其分子总数小于0.2NA
C. 8.0gCH4与足量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HCl分子数最多为2NA
D. 标准状况下,将54g铝片投入足量冷的浓硝酸中生成134.4LN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100g质量分数为17%双氧水,其中H2O2的质量为17g,即0.5mol,仅H2O2中就含有1NA个氧原子,此外,还有83g水中含有的氧原子未计入,A项错误;
B.H2与I2的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所以0.1molH2与0.1molI2混合后反应,容器内分子数始终为0.2NA,B项错误;
C.CH4与Cl2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每有一个CH4中的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同时就会生成一个HCl分子,8.0gCH4即0.5mol,总共含有2NA个H原子,所以最多可以生成2NA个HCl分子,C项正确;
D.铝遇到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均会发生钝化现象,只是Al的表层被氧化为致密的Al2O3薄膜,而内部的Al得到有效地保护,无法被氧化,D项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B. 用铜作电极电解食盐水:2Cl-+2H2O2OH-+H2↑+Cl2↑
C. 向氧化铁中加入氢碘酸:Fe2O3+6H+=2Fe3++3H2O
D. 向一定量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多: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Ca(HCO3)2反应的NaOH是少量的,所以Ca(HCO3)2溶液中的仅有一部分发生反应,与Ca2+的化学计量系数比小于2:1,所以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项错误;
B.铜电极是活性电极,用活性电极电解时,阳极处是电极材料Cu发生氧化反应而非Cl-被氧化,B项错误;
C.氧化性Fe3+>I-,所以应该生成Fe2+与I2,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项错误;
D.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当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多时,,此时明矾溶液中的Al3+恰好完全沉淀,而尚有剩余,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判断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可以验证少量的物质,其参与反应的各类离子的化学计量系数比应与化学式组成相符;此外,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有时也可从是否符合实际的角度进行判断。
4.用下列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①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B. 用装置②分离碘与氯化铵的混合物
C. 用装置③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D. 用装置④从苯和溴苯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溴苯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互不相溶,故A项符合题意;
B、加热时碘升华,NH4Cl分解,冷却时,碘凝华,NH3和HCl又化合生成氯化铵,仍混在一起,故B项不符合题意;
C、无水氯化钙会与氨气形成CaCl2·8NH3,故C项不符合题意;
D、温度计位置不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O2(g)△H1=+571.6kJ/mol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H2=+131.3kJ/mol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H2O(g)═CO(g)+3H2(g)△H3=+206.1kJ/mol
A. 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C. 反应CH4(g)═C(s)+2H2(g)的△H=−74.8kJ/mol
D. 反应③使用催化剂,△H3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A项错误;
B.焦炭与水制取氢气的反应>0,所以为吸热反应,B项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该反应的,C项错误;
D.催化剂改变的是反应的活化能,而对于反应的焓变无影响,D项正确;
答案选D。
6.下列实验操作与现象不相匹配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Ba(NO3)2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
产生白色沉淀
B
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水和CCl4液体,振荡
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C
向盛有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溶液,然后滴加盐酸,边滴边振荡。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有气泡产生并出现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足量锌粉,充分振荡后加2滴K3[Fe(CN)6]溶液
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3[Fe(CN)6]溶液产生深蓝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盛有Ba(NO3)2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相当于讨论H2CO3与Ba(NO3)2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用弱酸不能制强酸,不反应无现象,A项实验操作与现象不相匹配, A项错误;
B.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水和CCl4液体, Br2+2KI =I2+2KBr,I2易溶于CCl4 显紫红色,B项操作与现象相匹配,B项正确;
C.由于硫代硫酸根离子水解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然后滴加盐酸溶液,发生反应 Na2S2O3+2HCl=SO2↑+S↓+2NaCl+H2O,反应后溶液呈中性,红色褪去,C项操作与现象相匹配,C项正确;
D.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足量锌粉,发生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三价铁变二价铁溶液,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3[Fe(CN)6]溶液产生深蓝色沉淀,D项操作与现象相匹配,D项正确;
答案选A。
7.螺环化合物(环与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M在制造生物检测机器人中有重要作用,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为C6H8O B. 所有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C. 是环氧乙烷()的同系物 D. 一氯代物有2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式为C5H8O,A错误;
B.两个环共用的碳原子与4个碳原子相连,类似于甲烷的结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B错误;
C.环氧乙烷()只有一个环,而M具有两个环,二者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C错误;
D.三元环和四元环中的一氯代物各有1种,D正确;
故选D
8.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合物XZ2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已知含氧酸的酸性:H2ZO3>H2XO3,则Z的非金属性强于X
C. 若单质W失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 通常采用电解法制备单质Y及其同周期的金属单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W是Li元素,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X为C元素,元素Y 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Y是Al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Z是S元素。
【详解】A.由CS2的结构式S=C=S可知,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A正确;
B.已知酸性:H2SO3>H2CO3,但H2SO3不是S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所以不能说明S的非金属性强于C,故B错误;
C.Li属于碱金属元素,和Na性质相近,常温下可以和水反应,在加热时也可以和CO2反应,所以Li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水扑灭,故C正确;
D.Na、Mg、Al的性质活泼,通常采用电解熔融化合物的方法制备Na、Mg、Al单质,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根据题中信息正确推断元素类型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中等。本题的易错点是B项,注意H2SO3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能用于判断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9.分子式为C5H9ClO2,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共有()
A. 10种 B. 11种 C. 12种 D. 13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分子式为C5H9ClO2符合要求的结构中含有一个羧基和一个氯原子,其余结构都是饱和的;所以符合要求的有机物可认为是丁烷中的两个H原子,一个被羧基取代,一个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一共有12种结构,分别为:,,,,,,,,,,,;C项正确;
答案选C。
10.科学工作者研发了一种 SUNCAT的系统,借助锂循环可持续,合成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I得到的Li3N的电子式为
B. 过程Ⅱ生成W的反应为Li3N+3H2O=3LiOH+NH3↑
C. 过程Ⅲ涉及的阳极反应为4OH--4e-=O2↑+2H2O
D. 过程I、Ⅱ、Ⅲ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 Li3N是离子化合物,Li+与N3-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电子式为,A正确;
B.Li3N与水发生反应产生LiOH、NH3,反应方程式为:Li3N+3H2O=3LiOH+NH3↑,B正确;
C.在过程Ⅲ中OH-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阳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O2↑+2H2O,C正确;
D.过程Ⅱ的反应为盐的水解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1.室温时,用0.0200mol/L稀盐酸滴定20.00mL0.0200mol/LNaY溶液,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随所加稀盐酸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滴定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或密度变化),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K(HY)=5.0×10-11
A. M点溶液的pH>7
B. M点,c(Na+)=c(HY)+c(Y-)+c(Cl-)
C. 可选取酚酞作为滴定指示剂
D. 图中Q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小,Kw<10-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NaY是强碱弱酸盐,向其溶液中加盐酸,会发生强酸制弱酸的反应,生成HY;当加入的盐酸是NaY物质的量的一半时,即V(HCl)=10mL时,充分混合后,溶液可认为是等浓度的NaY和HY的混合溶液,当然溶质还有NaCl;当加入的盐酸与NaY物质的量相等时,即V(HCl)=20mL时,充分混合,溶液可认为是HY的溶液,当然溶质还有NaCl;若V(HCl)>20mL,那么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HY和NaCl以及HCl。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M点的溶液可认为是等浓度的NaY和HY的混合溶液,又因为,那么室温下,,所以NaY的水解程度比HY的电离程度更大,溶液显碱性,A项正确;
B.无论加入的盐酸体积是多少,均有物料守恒关系式为:;M点加入的盐酸体积不为0,所以有:,B项错误;
C.当加入的盐酸与NaY物质的量相等时,达到滴定终点,此时溶液可认为是HY的溶液,当然溶质还有NaCl;所以终点时溶液显酸性,因此应当用甲基橙作指示剂,C项错误;
D.Q点时,V(HCl)>20mL,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HY和NaCl以及HCl,相比于图像中的其他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小,但是只与温度有关,所以室温下,仍为10-14,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对于混合溶液的粒子浓度大小判断的题目,可以先考虑混合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将混合后的溶液溶质组成简化后,再结合电离和水解的相关理论进行判断。
12.聚苯胺是一种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更优异可逆性的电极材料。Zn一聚苯胺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电时,外电路每通过0.1NA个电子时,锌片的质量减少3.25g
B.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的电势低于锌片的电势
C. 放电时,混合液中的Cl-向负极移动
D.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接电源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放电时,外电路每通过0.1NA个电子时,锌片的质量减少0.05mol×65g/mol=3.25g,A正确;
B.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为阳极,其电势高于锌片(阴极)的电势,B错误;
C. 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混合液中的Cl-(阴离子)向负极移动,C正确;
D.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为阳极,接电源的正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D正确;
故选B。
13.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C. 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D.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答案】B
【解析】
【详解】A.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故A错误;
B.50℃时,Ni(CO)4以气态存在,有利于分离,从而促使平衡正向移动,故B正确;
C.230℃时,Ni(CO)4分解的平衡常数K逆=1/K正=1/(2×10−5)=5×104,可知分解率较高,故C错误;
D.平衡时,应该是4v生成[Ni(CO)4]=v生成(CO),故D错误;
正确答案:B
14.25℃时,下列对于Na2SO3与NaHSO3的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存在3c(Na+)=c(HSO3−)+c(SO32−)+c(H2SO3)
B. 一定存在c(Na+)+c(H+)=c(HSO3−)+c(SO32−)+c(OH-)
C. 若混合溶液中n(Na2SO3)=2n(NaHSO3)时,溶液呈碱性,则有c(Na+)>c(SO32−)>c(HSO3−)>c(OH−)>c(H+)
D. 若混合溶液中n(Na2SO3)=n(NaHSO3)时,溶液呈酸性,则有c(Na+)>c(HSO3−)>c(H+)>c(SO32−)>c(OH−)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溶液为Na2SO3和NaHSO3的混合溶液,所以溶液中的钠元素总量一定大于硫元素总量,所以一定不存在,A项错误;
B.混合溶液无论Na2SO3和NaHSO3比例是什么,均有电荷守恒式:成立,所以选项中的等式一定不成立,B项错误;
C.由于n(Na2SO3)=2n(NaHSO3),所以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最大,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平衡进行的程度都十分微弱,所以和的浓度依次排在第二和第三,由于溶液显碱性,所以浓度大于浓度,C项正确;
D.由于n(Na2SO3)=n(NaHSO3),并且混合溶液呈酸性,所以的电离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即相比于,消耗的更多溶液中剩余的更少;又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平衡进行的程度都十分微弱,所以有:,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在比较溶液中各类粒子浓度大小时,一般认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平衡进行的程度都十分微弱,所以由于发生电离和水解而消耗的量很少。
15.25℃时,向NaH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25℃时,H2CO3的一级电离K(H2CO3)=1.0×10-6.4
B. 图中a=2.6
C. 25℃时,HCO3-+H2OH2CO3+OH-的Kh=1.0×10-7.6
D. M点溶液中:c(H+)+c(H2CO3)=c(Cl-)+2c(CO32-)+c(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25℃时,在N点,pH=7.4,则c(H+)=10-7.4,lg=1,则=10, H2CO3的一级电离K(H2CO3)==10-7.4×10=1.0×10-6.4,A正确;
B.图中M点,pH=9,c(H+)=10-9,K(H2CO3)==1.0×10-6.4,=102.6,a= lg=2.6,B正确;
C.25℃时,HCO3-+H2OH2CO3+OH-的Kh= ==1.0×10-7.6,C正确;
D.M点溶液中:依据电荷守恒,c(H+)+c(Na+)=c(Cl-)+2c(CO32-)+c(OH-)+ c(HCO3-),此时溶液为NaHCO3、NaCl的混合溶液,则c(Na+)>c(H2CO3) + c(HCO3-),所以c(H+)+c(H2CO3)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次磷酸钠(NaH2PO2)是有机合成的常用还原剂,一般制备方法是将黄磷(P4)和过量烧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次磷酸钠和PH3,PH3是一种无色、有毒且能自燃的气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a中加入黄磷、活性炭粉末,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关闭K1,打开磁力加热搅拌器,滴加烧碱溶液。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已知NaH2PO2能与盐酸反应但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则次磷酸(H3PO2)是_______元弱酸。
②反应开始时,首先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
③为了尽可能避免PH3造成的空气污染,拆卸装置前还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_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装置c中生成NaH2PO2和NaCl,相关物质溶解度(S)如下,通过______的方法可分离出NaH2PO2固体。
(3)产品纯度测定:
取产品m g配成250mL溶液,取25mL于锥形瓶中,然后用0.01 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氧化产物是PO43-),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V1 mL KMnO4标准溶液,产品纯度为________。
【答案】 (1). 三颈烧瓶 (2). 一 (3).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反应生成的PH3自燃引起爆炸 (4). 打开K1,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 (5). P4+3NaOH+3H2O3NaH2PO4+PH3↑ (6).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7). ( 1.1 V1/m)%
【解析】
【分析】
制备次磷酸钠,所用的药品是P4和NaOH溶液,加热条件下二者反应生成次磷酸钠的同时也生成了PH3,所以P4发生了歧化反应;题干中给出了关于PH3性质的信息,明确指出该物质无色,有毒能自燃,所以为了避免制备过程中生成的PH3发生自燃,需要在制备前,利用N2将装置内残余的空气排尽;此外,为了避免PH3造成的空气污染,也需要对装置a的出口气体进行吸收;因此,结合PH3还原性较强的特点,利用c中的NaClO对其进行氧化吸收,而装置d则起到验证是否吸收完全的作用,若未吸收完全,则也可对PH3进行吸收;至于装置b的作用,考虑到a装置出口气体组成中含有大量的易与NaClO反应的PH3,所以起到一定的防倒吸作用,防止c中的NaClO进入a中;制备反应结束后,由于装置内会残留部分PH3,出于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考虑,需要在拆解装置前,持续通一段时间的N2,以尽可能地排尽装置内残余的PH3,使其在c和d装置中被吸收。
【详解】(1)①仪器a的名称为三颈烧瓶;由于次磷酸钠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电离出H+,所以次磷酸为一元弱酸;
②由于制备过程中会生成能自燃的PH3,所以需要在制备前通一段时间的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PH3自燃;
③PH3有毒,制备结束后,装置内仍会残余少量的PH3气体,出于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考虑,需要在拆解装置前,再持续通一段时间的N2,使残余的PH3尽可能地排尽,使其在c和d装置内被吸收;a中发生的是P4的歧化反应,制备出次磷酸钠的同时也产生了PH3,所以方程式为:;
(2)分析题中给出的不同温度下次磷酸钠和氯化钠溶解度的表格可知,次磷酸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明显,所以从混合溶液中分离次磷酸钠的方法即: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3)在计算产品纯度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在用样品配制成溶液后,只取了一部分进行滴定;次磷酸钠与高锰酸钾反应,由题可知,P最终被氧化成,所以有:;所以产品纯度=。
【点睛】一般,反应前在装置内通惰性气体,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反应;反应后在装置内通惰性气体,可能是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排尽装置内有污染的残余气体,也可能是为了定量实验的准确性。
17.以炼锌厂的烟道灰(主要成分为ZnO,另含少量Fe2O3、CuO、SiO2、MnO等)为原料可生产草酸锌晶体(ZnC2O4⋅2H2O)
已知:常温下Ksp[Fe(OH)3]=2.6×10-39, Ksp[Cu(OH)2]=2.2×10-20。
请问答下列问题:
(1)为了提高“酸浸”时锌元素的浸出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填写2条)。
(2)“除锰”反应后,溶液的pH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常温下“除铁”反应中,加入ZnCO3可调节溶液的pH,使得Fe3+和部分Cu2+被除去,当两种沉淀共存且溶液的pH=8时,c(Cu2+)/ c( Fe3+)=________________ 。
(4)“除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5)若“沉淀”过程中采用Na2C2O4代替(NH4)2C2O4生产草酸锌晶体,应该在搅拌下,将Na2C2O4溶液缓慢加入ZnCl2溶液中,如果顺序颠倒,会产生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
(6)将草酸锌晶体加热分解可得到一种纳米材料。加热过程中固体残留率(剩余固体的质量/原始固体的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A、B点固体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适当提高盐酸浓度 (2). 适当提高反应温度、适当加快搅拌速率、适当延长酸浸时间(填2条即可) (3). 减小 (4). 8.5×1012 (5). ZnS+Cu2+CuS+Zn2+ (6). 产生Zn (OH)2杂质 (7). ZnC2O4 (8). ZnO
【解析】
【分析】
用含主要成分为ZnO,还含有少量Fe2O3,CuO,SiO2和MnO的原料制备草酸锌晶体,所以制备过程中应当想办法除去Fe,Cu,Si,Mn等杂质元素;第一步对原料进行酸浸操作,除SiO2不溶于盐酸外,其余的组分都溶解成相应的金属阳离子,这一步就将SiO2杂质去除了;接着,向酸浸后的滤液中加入过氧化氢,进行除锰操作,原料中的Mn为+2价,除锰操作获得的是+4价的锰,所以这一步骤中,Mn被氧化;接着,除铁步骤利用ZnO调节溶液pH值,将Fe3+除去;除铜步骤,加入的是ZnS,生成CuS,这一步涉及沉淀的转化反应;最后向溶液中加入草酸铵最终获得草酸锌产品。
【详解】(1)为了提高浸出率,可以想办法提高酸浸时的反应速率,或者延长酸浸时间;因此可以提高酸浓度,或者提高温度,或者充分搅拌等;
(2)除锰步骤中,过氧化氢与溶液中的Mn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由于生成了H+,所以溶液的pH减小;
(3)Fe(OH)3和Cu(OH)2两种沉淀共存时,有:以及成立;所以:;
(4)除铜时加入的是ZnS,生成的是CuS,发生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5)由于草酸钠的碱性相比于草酸铵更强,所以若将ZnCl2溶液直接加入草酸钠溶液中,可能会生成Zn(OH)2杂质;
(6)假设加热的草酸锌晶体的初始质量为189g,即1mol;那么根据图像可知,A点时,固体质量剩余约为153g,失去的质量恰好是草酸锌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所以A点固体的化学式为ZnC2O4;B点时,固体剩余质量约为81g,B点后质量几乎不再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关系,B点的固体中除65g锌元素,剩余的即为16gO元素,所以B点固体的化学式为ZnO。
18.甲硅烷广泛用于电子工业、汽车领域,三氯氢硅()是制备甲硅烷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以硅粉和氯化氢气体为原料生产时伴随发生的反应有:
①
②
以硅粉和氯化氢气体生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可用四氯化硅和氢化铝锂()制甲硅烷,反应后得甲硅烷及两种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氯氢硅歧化也可制得甲硅烷。反应为歧化制甲硅烷过程的关键步骤,此反应采用一定量的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温度下测得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时,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②时,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种即可)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的大小:_______________(填“>”“<”或“=”)。已知反应速率分别是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反应温度有关,x为物质的量分数,则在时___________(保留3位小数)。
【答案】 (1). (2). (3). 24% (4). 吸热 (5). 改进催化剂(或增大压强或提高反应物浓度,合理即可) (6). > (7). 0.025
【解析】
【详解】(1)已知:①
②
由①式直接减去②式,可以得到;
(2)根据元素守恒,两种盐只能是铝盐和锂盐,即产生的两种盐为和,据此写出方程式:;
(3)①根据图表,当温度为353.15K时,平衡转化率约为24%,随着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逐渐增大,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②若要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可以采取改进催化剂、增大压强或提高反应物浓度等方法;
③a、b两点可以看出a点的切线斜率更大,表现为更“陡峭”,因此a点的反应速率更快;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因此有,变形得到,这恰好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因此,因此我们只需用平衡转化率求出该温度下的K值即可,设的初始浓度为1mol/L,列出三段式
解得。
19.一种合成囧烷(E)的路线如下:
⑴ A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E的分子式为_________。
⑵ A→B、B→C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在一定条件下,B与足量乙酸可发生酯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⑷ F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种。
① 1个F分子比1个C分子少两个氢原子
② 苯环上有3个取代基
③ 1molF能与2molNaOH反应
写出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图有5组峰,且面积比为3∶2∶2∶2∶1的一种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⑸ 1,2-环己二醇(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请参照题中的合成路线,以和为主要原料,设计合成1,2-环己二醇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羟基、碳碳双键 (2). C12H18 (3). 加成反应 (4). 氧化反应 (5). +2CH3COOH+2H2O (6). 6 (7). 或 (8).
【解析】
【分析】
⑴ 根据A()结构结合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判断;根据E()确定其分子式;
(2)对比A、B结构,2个A分子中碳碳双键中一个键断裂,碳原子相互连接成环得到B;B中羟基转化为C中羰基,据此判断反应类型;
⑶ B中含有羟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结合酯化反应的机理书写与乙酸反应的方程式;
⑷ C为,分子式为C8H12O2,1个F分子比1个C分子少两个氢原子,则F的分子式为C8H10O2,其不饱和度=4,F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说明除了苯环外,不存在不饱和结构,1molF能与2molNaOH反应,并且苯环上有3个取代基,说明苯环上含有2个羟基和1个乙基,据此书写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
⑸以和为主要原料合成1,2-环己二醇( ),根据题干流程图C→D的提示,需要合成,再由与乙二醛反应生成,最后将转化为即可。
【详解】⑴ A()中所含官能团有羟基和碳碳双键;E()的分子式为C12H18,故答案为羟基、碳碳双键;C12H18;
(2)对比A、B结构,2个A分子中碳碳双键中一个键断裂,碳原子相互连接成环得到B,属于加成反应;B中羟基转化为C中羰基,发生氧化反应,故答案为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⑶ B中含有羟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2H2O,故答案为+2CH3COOH+2H2O;
⑷ C为,分子式为C8H12O2,1个F分子比1个C分子少两个氢原子,则F的分子式为C8H10O2,不饱和度==4,F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说明除了苯环外,不存在不饱和结构,1molF能与2molNaOH反应,并且苯环上有3个取代基,说明苯环上含有2个羟基和1个乙基,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羟基位于邻位的2种,羟基位于间位的3种,羟基位于对位的1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图有5组峰,且面积比为3∶2∶2∶2∶1的结构简式为或,故答案为6;或;
⑸以和为主要原料合成1,2-环己二醇( ),根据题干流程图C→D的提示,可以首先由合成,再由与乙二醛反应生成,最后将转化为即可;其中由合成可以将氯原子水解后氧化得到;将转化为只需要与氢气加成得到,因此合成路线为,故答案为。
化学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Al-27、P-31、S-32、Cl-35.5、Zn-65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抗击“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大量防护和消毒用品投入使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冠状病毒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聚丙烯和聚四氟乙烯为生产防护服的主要材料,二者均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 二氧化氯泡腾片和酒精均可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二者的消毒原理相同
D. 84消毒液是以NaClO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与医用酒精混合可以提升消毒效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新冠病毒含有蛋白质和RNA,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P元素,此外还可能含有其他元素,A项错误;
B.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都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B项正确;
C.二氧化氯杀菌消毒,利用的是其强氧化性,酒精不具备强氧化性,但仍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失活,所以也能杀菌消毒,C项错误;
D.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医用酒精中的乙醇与其混合可能会发生反应,从而使两种消毒剂均失去消毒效果,D项错误;
答案选B
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00g质量分数为17%的H2O2水溶液中含氧原子数目为NA
B. 0.1molH2(g)与0.1molI2(g)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HI(g)后,其分子总数小于0.2NA
C. 8.0gCH4与足量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HCl分子数最多为2NA
D. 标准状况下,将54g铝片投入足量冷的浓硝酸中生成134.4LN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100g质量分数为17%双氧水,其中H2O2的质量为17g,即0.5mol,仅H2O2中就含有1NA个氧原子,此外,还有83g水中含有的氧原子未计入,A项错误;
B.H2与I2的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所以0.1molH2与0.1molI2混合后反应,容器内分子数始终为0.2NA,B项错误;
C.CH4与Cl2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每有一个CH4中的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同时就会生成一个HCl分子,8.0gCH4即0.5mol,总共含有2NA个H原子,所以最多可以生成2NA个HCl分子,C项正确;
D.铝遇到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均会发生钝化现象,只是Al的表层被氧化为致密的Al2O3薄膜,而内部的Al得到有效地保护,无法被氧化,D项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B. 用铜作电极电解食盐水:2Cl-+2H2O2OH-+H2↑+Cl2↑
C. 向氧化铁中加入氢碘酸:Fe2O3+6H+=2Fe3++3H2O
D. 向一定量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多: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Ca(HCO3)2反应的NaOH是少量的,所以Ca(HCO3)2溶液中的仅有一部分发生反应,与Ca2+的化学计量系数比小于2:1,所以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项错误;
B.铜电极是活性电极,用活性电极电解时,阳极处是电极材料Cu发生氧化反应而非Cl-被氧化,B项错误;
C.氧化性Fe3+>I-,所以应该生成Fe2+与I2,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项错误;
D.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当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多时,,此时明矾溶液中的Al3+恰好完全沉淀,而尚有剩余,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判断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可以验证少量的物质,其参与反应的各类离子的化学计量系数比应与化学式组成相符;此外,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有时也可从是否符合实际的角度进行判断。
4.用下列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①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B. 用装置②分离碘与氯化铵的混合物
C. 用装置③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D. 用装置④从苯和溴苯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溴苯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互不相溶,故A项符合题意;
B、加热时碘升华,NH4Cl分解,冷却时,碘凝华,NH3和HCl又化合生成氯化铵,仍混在一起,故B项不符合题意;
C、无水氯化钙会与氨气形成CaCl2·8NH3,故C项不符合题意;
D、温度计位置不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O2(g)△H1=+571.6kJ/mol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H2=+131.3kJ/mol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H2O(g)═CO(g)+3H2(g)△H3=+206.1kJ/mol
A. 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C. 反应CH4(g)═C(s)+2H2(g)的△H=−74.8kJ/mol
D. 反应③使用催化剂,△H3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A项错误;
B.焦炭与水制取氢气的反应>0,所以为吸热反应,B项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该反应的,C项错误;
D.催化剂改变的是反应的活化能,而对于反应的焓变无影响,D项正确;
答案选D。
6.下列实验操作与现象不相匹配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Ba(NO3)2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
产生白色沉淀
B
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水和CCl4液体,振荡
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C
向盛有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溶液,然后滴加盐酸,边滴边振荡。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有气泡产生并出现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足量锌粉,充分振荡后加2滴K3[Fe(CN)6]溶液
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3[Fe(CN)6]溶液产生深蓝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盛有Ba(NO3)2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相当于讨论H2CO3与Ba(NO3)2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用弱酸不能制强酸,不反应无现象,A项实验操作与现象不相匹配, A项错误;
B.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水和CCl4液体, Br2+2KI =I2+2KBr,I2易溶于CCl4 显紫红色,B项操作与现象相匹配,B项正确;
C.由于硫代硫酸根离子水解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然后滴加盐酸溶液,发生反应 Na2S2O3+2HCl=SO2↑+S↓+2NaCl+H2O,反应后溶液呈中性,红色褪去,C项操作与现象相匹配,C项正确;
D.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足量锌粉,发生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三价铁变二价铁溶液,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3[Fe(CN)6]溶液产生深蓝色沉淀,D项操作与现象相匹配,D项正确;
答案选A。
7.螺环化合物(环与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M在制造生物检测机器人中有重要作用,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为C6H8O B. 所有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C. 是环氧乙烷()的同系物 D. 一氯代物有2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式为C5H8O,A错误;
B.两个环共用的碳原子与4个碳原子相连,类似于甲烷的结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B错误;
C.环氧乙烷()只有一个环,而M具有两个环,二者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C错误;
D.三元环和四元环中的一氯代物各有1种,D正确;
故选D
8.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合物XZ2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已知含氧酸的酸性:H2ZO3>H2XO3,则Z的非金属性强于X
C. 若单质W失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 通常采用电解法制备单质Y及其同周期的金属单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W是Li元素,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X为C元素,元素Y 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Y是Al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Z是S元素。
【详解】A.由CS2的结构式S=C=S可知,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A正确;
B.已知酸性:H2SO3>H2CO3,但H2SO3不是S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所以不能说明S的非金属性强于C,故B错误;
C.Li属于碱金属元素,和Na性质相近,常温下可以和水反应,在加热时也可以和CO2反应,所以Li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水扑灭,故C正确;
D.Na、Mg、Al的性质活泼,通常采用电解熔融化合物的方法制备Na、Mg、Al单质,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根据题中信息正确推断元素类型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中等。本题的易错点是B项,注意H2SO3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能用于判断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9.分子式为C5H9ClO2,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共有()
A. 10种 B. 11种 C. 12种 D. 13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分子式为C5H9ClO2符合要求的结构中含有一个羧基和一个氯原子,其余结构都是饱和的;所以符合要求的有机物可认为是丁烷中的两个H原子,一个被羧基取代,一个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一共有12种结构,分别为:,,,,,,,,,,,;C项正确;
答案选C。
10.科学工作者研发了一种 SUNCAT的系统,借助锂循环可持续,合成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I得到的Li3N的电子式为
B. 过程Ⅱ生成W的反应为Li3N+3H2O=3LiOH+NH3↑
C. 过程Ⅲ涉及的阳极反应为4OH--4e-=O2↑+2H2O
D. 过程I、Ⅱ、Ⅲ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 Li3N是离子化合物,Li+与N3-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电子式为,A正确;
B.Li3N与水发生反应产生LiOH、NH3,反应方程式为:Li3N+3H2O=3LiOH+NH3↑,B正确;
C.在过程Ⅲ中OH-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阳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O2↑+2H2O,C正确;
D.过程Ⅱ的反应为盐的水解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1.室温时,用0.0200mol/L稀盐酸滴定20.00mL0.0200mol/LNaY溶液,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随所加稀盐酸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滴定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或密度变化),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K(HY)=5.0×10-11
A. M点溶液的pH>7
B. M点,c(Na+)=c(HY)+c(Y-)+c(Cl-)
C. 可选取酚酞作为滴定指示剂
D. 图中Q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小,Kw<10-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NaY是强碱弱酸盐,向其溶液中加盐酸,会发生强酸制弱酸的反应,生成HY;当加入的盐酸是NaY物质的量的一半时,即V(HCl)=10mL时,充分混合后,溶液可认为是等浓度的NaY和HY的混合溶液,当然溶质还有NaCl;当加入的盐酸与NaY物质的量相等时,即V(HCl)=20mL时,充分混合,溶液可认为是HY的溶液,当然溶质还有NaCl;若V(HCl)>20mL,那么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HY和NaCl以及HCl。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M点的溶液可认为是等浓度的NaY和HY的混合溶液,又因为,那么室温下,,所以NaY的水解程度比HY的电离程度更大,溶液显碱性,A项正确;
B.无论加入的盐酸体积是多少,均有物料守恒关系式为:;M点加入的盐酸体积不为0,所以有:,B项错误;
C.当加入的盐酸与NaY物质的量相等时,达到滴定终点,此时溶液可认为是HY的溶液,当然溶质还有NaCl;所以终点时溶液显酸性,因此应当用甲基橙作指示剂,C项错误;
D.Q点时,V(HCl)>20mL,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HY和NaCl以及HCl,相比于图像中的其他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小,但是只与温度有关,所以室温下,仍为10-14,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对于混合溶液的粒子浓度大小判断的题目,可以先考虑混合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将混合后的溶液溶质组成简化后,再结合电离和水解的相关理论进行判断。
12.聚苯胺是一种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更优异可逆性的电极材料。Zn一聚苯胺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电时,外电路每通过0.1NA个电子时,锌片的质量减少3.25g
B.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的电势低于锌片的电势
C. 放电时,混合液中的Cl-向负极移动
D.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接电源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放电时,外电路每通过0.1NA个电子时,锌片的质量减少0.05mol×65g/mol=3.25g,A正确;
B.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为阳极,其电势高于锌片(阴极)的电势,B错误;
C. 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混合液中的Cl-(阴离子)向负极移动,C正确;
D. 充电时,聚苯胺电极为阳极,接电源的正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D正确;
故选B。
13.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C. 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D.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答案】B
【解析】
【详解】A.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故A错误;
B.50℃时,Ni(CO)4以气态存在,有利于分离,从而促使平衡正向移动,故B正确;
C.230℃时,Ni(CO)4分解的平衡常数K逆=1/K正=1/(2×10−5)=5×104,可知分解率较高,故C错误;
D.平衡时,应该是4v生成[Ni(CO)4]=v生成(CO),故D错误;
正确答案:B
14.25℃时,下列对于Na2SO3与NaHSO3的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存在3c(Na+)=c(HSO3−)+c(SO32−)+c(H2SO3)
B. 一定存在c(Na+)+c(H+)=c(HSO3−)+c(SO32−)+c(OH-)
C. 若混合溶液中n(Na2SO3)=2n(NaHSO3)时,溶液呈碱性,则有c(Na+)>c(SO32−)>c(HSO3−)>c(OH−)>c(H+)
D. 若混合溶液中n(Na2SO3)=n(NaHSO3)时,溶液呈酸性,则有c(Na+)>c(HSO3−)>c(H+)>c(SO32−)>c(OH−)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溶液为Na2SO3和NaHSO3的混合溶液,所以溶液中的钠元素总量一定大于硫元素总量,所以一定不存在,A项错误;
B.混合溶液无论Na2SO3和NaHSO3比例是什么,均有电荷守恒式:成立,所以选项中的等式一定不成立,B项错误;
C.由于n(Na2SO3)=2n(NaHSO3),所以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最大,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平衡进行的程度都十分微弱,所以和的浓度依次排在第二和第三,由于溶液显碱性,所以浓度大于浓度,C项正确;
D.由于n(Na2SO3)=n(NaHSO3),并且混合溶液呈酸性,所以的电离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即相比于,消耗的更多溶液中剩余的更少;又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平衡进行的程度都十分微弱,所以有:,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在比较溶液中各类粒子浓度大小时,一般认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平衡进行的程度都十分微弱,所以由于发生电离和水解而消耗的量很少。
15.25℃时,向NaH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25℃时,H2CO3的一级电离K(H2CO3)=1.0×10-6.4
B. 图中a=2.6
C. 25℃时,HCO3-+H2OH2CO3+OH-的Kh=1.0×10-7.6
D. M点溶液中:c(H+)+c(H2CO3)=c(Cl-)+2c(CO32-)+c(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25℃时,在N点,pH=7.4,则c(H+)=10-7.4,lg=1,则=10, H2CO3的一级电离K(H2CO3)==10-7.4×10=1.0×10-6.4,A正确;
B.图中M点,pH=9,c(H+)=10-9,K(H2CO3)==1.0×10-6.4,=102.6,a= lg=2.6,B正确;
C.25℃时,HCO3-+H2OH2CO3+OH-的Kh= ==1.0×10-7.6,C正确;
D.M点溶液中:依据电荷守恒,c(H+)+c(Na+)=c(Cl-)+2c(CO32-)+c(OH-)+ c(HCO3-),此时溶液为NaHCO3、NaCl的混合溶液,则c(Na+)>c(H2CO3) + c(HCO3-),所以c(H+)+c(H2CO3)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次磷酸钠(NaH2PO2)是有机合成的常用还原剂,一般制备方法是将黄磷(P4)和过量烧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次磷酸钠和PH3,PH3是一种无色、有毒且能自燃的气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a中加入黄磷、活性炭粉末,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关闭K1,打开磁力加热搅拌器,滴加烧碱溶液。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已知NaH2PO2能与盐酸反应但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则次磷酸(H3PO2)是_______元弱酸。
②反应开始时,首先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
③为了尽可能避免PH3造成的空气污染,拆卸装置前还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_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装置c中生成NaH2PO2和NaCl,相关物质溶解度(S)如下,通过______的方法可分离出NaH2PO2固体。
(3)产品纯度测定:
取产品m g配成250mL溶液,取25mL于锥形瓶中,然后用0.01 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氧化产物是PO43-),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V1 mL KMnO4标准溶液,产品纯度为________。
【答案】 (1). 三颈烧瓶 (2). 一 (3).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反应生成的PH3自燃引起爆炸 (4). 打开K1,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 (5). P4+3NaOH+3H2O3NaH2PO4+PH3↑ (6).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7). ( 1.1 V1/m)%
【解析】
【分析】
制备次磷酸钠,所用的药品是P4和NaOH溶液,加热条件下二者反应生成次磷酸钠的同时也生成了PH3,所以P4发生了歧化反应;题干中给出了关于PH3性质的信息,明确指出该物质无色,有毒能自燃,所以为了避免制备过程中生成的PH3发生自燃,需要在制备前,利用N2将装置内残余的空气排尽;此外,为了避免PH3造成的空气污染,也需要对装置a的出口气体进行吸收;因此,结合PH3还原性较强的特点,利用c中的NaClO对其进行氧化吸收,而装置d则起到验证是否吸收完全的作用,若未吸收完全,则也可对PH3进行吸收;至于装置b的作用,考虑到a装置出口气体组成中含有大量的易与NaClO反应的PH3,所以起到一定的防倒吸作用,防止c中的NaClO进入a中;制备反应结束后,由于装置内会残留部分PH3,出于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考虑,需要在拆解装置前,持续通一段时间的N2,以尽可能地排尽装置内残余的PH3,使其在c和d装置中被吸收。
【详解】(1)①仪器a的名称为三颈烧瓶;由于次磷酸钠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电离出H+,所以次磷酸为一元弱酸;
②由于制备过程中会生成能自燃的PH3,所以需要在制备前通一段时间的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PH3自燃;
③PH3有毒,制备结束后,装置内仍会残余少量的PH3气体,出于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考虑,需要在拆解装置前,再持续通一段时间的N2,使残余的PH3尽可能地排尽,使其在c和d装置内被吸收;a中发生的是P4的歧化反应,制备出次磷酸钠的同时也产生了PH3,所以方程式为:;
(2)分析题中给出的不同温度下次磷酸钠和氯化钠溶解度的表格可知,次磷酸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明显,所以从混合溶液中分离次磷酸钠的方法即: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3)在计算产品纯度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在用样品配制成溶液后,只取了一部分进行滴定;次磷酸钠与高锰酸钾反应,由题可知,P最终被氧化成,所以有:;所以产品纯度=。
【点睛】一般,反应前在装置内通惰性气体,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反应;反应后在装置内通惰性气体,可能是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排尽装置内有污染的残余气体,也可能是为了定量实验的准确性。
17.以炼锌厂的烟道灰(主要成分为ZnO,另含少量Fe2O3、CuO、SiO2、MnO等)为原料可生产草酸锌晶体(ZnC2O4⋅2H2O)
已知:常温下Ksp[Fe(OH)3]=2.6×10-39, Ksp[Cu(OH)2]=2.2×10-20。
请问答下列问题:
(1)为了提高“酸浸”时锌元素的浸出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填写2条)。
(2)“除锰”反应后,溶液的pH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常温下“除铁”反应中,加入ZnCO3可调节溶液的pH,使得Fe3+和部分Cu2+被除去,当两种沉淀共存且溶液的pH=8时,c(Cu2+)/ c( Fe3+)=________________ 。
(4)“除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5)若“沉淀”过程中采用Na2C2O4代替(NH4)2C2O4生产草酸锌晶体,应该在搅拌下,将Na2C2O4溶液缓慢加入ZnCl2溶液中,如果顺序颠倒,会产生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
(6)将草酸锌晶体加热分解可得到一种纳米材料。加热过程中固体残留率(剩余固体的质量/原始固体的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A、B点固体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适当提高盐酸浓度 (2). 适当提高反应温度、适当加快搅拌速率、适当延长酸浸时间(填2条即可) (3). 减小 (4). 8.5×1012 (5). ZnS+Cu2+CuS+Zn2+ (6). 产生Zn (OH)2杂质 (7). ZnC2O4 (8). ZnO
【解析】
【分析】
用含主要成分为ZnO,还含有少量Fe2O3,CuO,SiO2和MnO的原料制备草酸锌晶体,所以制备过程中应当想办法除去Fe,Cu,Si,Mn等杂质元素;第一步对原料进行酸浸操作,除SiO2不溶于盐酸外,其余的组分都溶解成相应的金属阳离子,这一步就将SiO2杂质去除了;接着,向酸浸后的滤液中加入过氧化氢,进行除锰操作,原料中的Mn为+2价,除锰操作获得的是+4价的锰,所以这一步骤中,Mn被氧化;接着,除铁步骤利用ZnO调节溶液pH值,将Fe3+除去;除铜步骤,加入的是ZnS,生成CuS,这一步涉及沉淀的转化反应;最后向溶液中加入草酸铵最终获得草酸锌产品。
【详解】(1)为了提高浸出率,可以想办法提高酸浸时的反应速率,或者延长酸浸时间;因此可以提高酸浓度,或者提高温度,或者充分搅拌等;
(2)除锰步骤中,过氧化氢与溶液中的Mn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由于生成了H+,所以溶液的pH减小;
(3)Fe(OH)3和Cu(OH)2两种沉淀共存时,有:以及成立;所以:;
(4)除铜时加入的是ZnS,生成的是CuS,发生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5)由于草酸钠的碱性相比于草酸铵更强,所以若将ZnCl2溶液直接加入草酸钠溶液中,可能会生成Zn(OH)2杂质;
(6)假设加热的草酸锌晶体的初始质量为189g,即1mol;那么根据图像可知,A点时,固体质量剩余约为153g,失去的质量恰好是草酸锌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所以A点固体的化学式为ZnC2O4;B点时,固体剩余质量约为81g,B点后质量几乎不再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关系,B点的固体中除65g锌元素,剩余的即为16gO元素,所以B点固体的化学式为ZnO。
18.甲硅烷广泛用于电子工业、汽车领域,三氯氢硅()是制备甲硅烷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以硅粉和氯化氢气体为原料生产时伴随发生的反应有:
①
②
以硅粉和氯化氢气体生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可用四氯化硅和氢化铝锂()制甲硅烷,反应后得甲硅烷及两种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氯氢硅歧化也可制得甲硅烷。反应为歧化制甲硅烷过程的关键步骤,此反应采用一定量的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温度下测得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时,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②时,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种即可)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的大小:_______________(填“>”“<”或“=”)。已知反应速率分别是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反应温度有关,x为物质的量分数,则在时___________(保留3位小数)。
【答案】 (1). (2). (3). 24% (4). 吸热 (5). 改进催化剂(或增大压强或提高反应物浓度,合理即可) (6). > (7). 0.025
【解析】
【详解】(1)已知:①
②
由①式直接减去②式,可以得到;
(2)根据元素守恒,两种盐只能是铝盐和锂盐,即产生的两种盐为和,据此写出方程式:;
(3)①根据图表,当温度为353.15K时,平衡转化率约为24%,随着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逐渐增大,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②若要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可以采取改进催化剂、增大压强或提高反应物浓度等方法;
③a、b两点可以看出a点的切线斜率更大,表现为更“陡峭”,因此a点的反应速率更快;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因此有,变形得到,这恰好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因此,因此我们只需用平衡转化率求出该温度下的K值即可,设的初始浓度为1mol/L,列出三段式
解得。
19.一种合成囧烷(E)的路线如下:
⑴ A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E的分子式为_________。
⑵ A→B、B→C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在一定条件下,B与足量乙酸可发生酯化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⑷ F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种。
① 1个F分子比1个C分子少两个氢原子
② 苯环上有3个取代基
③ 1molF能与2molNaOH反应
写出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图有5组峰,且面积比为3∶2∶2∶2∶1的一种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⑸ 1,2-环己二醇(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请参照题中的合成路线,以和为主要原料,设计合成1,2-环己二醇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羟基、碳碳双键 (2). C12H18 (3). 加成反应 (4). 氧化反应 (5). +2CH3COOH+2H2O (6). 6 (7). 或 (8).
【解析】
【分析】
⑴ 根据A()结构结合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判断;根据E()确定其分子式;
(2)对比A、B结构,2个A分子中碳碳双键中一个键断裂,碳原子相互连接成环得到B;B中羟基转化为C中羰基,据此判断反应类型;
⑶ B中含有羟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结合酯化反应的机理书写与乙酸反应的方程式;
⑷ C为,分子式为C8H12O2,1个F分子比1个C分子少两个氢原子,则F的分子式为C8H10O2,其不饱和度=4,F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说明除了苯环外,不存在不饱和结构,1molF能与2molNaOH反应,并且苯环上有3个取代基,说明苯环上含有2个羟基和1个乙基,据此书写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
⑸以和为主要原料合成1,2-环己二醇( ),根据题干流程图C→D的提示,需要合成,再由与乙二醛反应生成,最后将转化为即可。
【详解】⑴ A()中所含官能团有羟基和碳碳双键;E()的分子式为C12H18,故答案为羟基、碳碳双键;C12H18;
(2)对比A、B结构,2个A分子中碳碳双键中一个键断裂,碳原子相互连接成环得到B,属于加成反应;B中羟基转化为C中羰基,发生氧化反应,故答案为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⑶ B中含有羟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2H2O,故答案为+2CH3COOH+2H2O;
⑷ C为,分子式为C8H12O2,1个F分子比1个C分子少两个氢原子,则F的分子式为C8H10O2,不饱和度==4,F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说明除了苯环外,不存在不饱和结构,1molF能与2molNaOH反应,并且苯环上有3个取代基,说明苯环上含有2个羟基和1个乙基,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羟基位于邻位的2种,羟基位于间位的3种,羟基位于对位的1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图有5组峰,且面积比为3∶2∶2∶2∶1的结构简式为或,故答案为6;或;
⑸以和为主要原料合成1,2-环己二醇( ),根据题干流程图C→D的提示,可以首先由合成,再由与乙二醛反应生成,最后将转化为即可;其中由合成可以将氯原子水解后氧化得到;将转化为只需要与氢气加成得到,因此合成路线为,故答案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