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质量调查地理试题
展开天津市和平区2020屆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
一、选择题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他在讲话中给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提出了新要求:“……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完成下面小题。
1. “粮食安全的重任”说明了农业是
A.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B.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C.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D. “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2. 河南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却不是我国商品粮基地,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地形崎岖水热条件的限制较大 B.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
C.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劳动力短缺 D. 农业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3. 为实现“稳步提高粮食产能”的目标,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 发展乡镇企业 B. 发展多种经营 C. 改善乡村环境 D. 加大技术投入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C正确;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是发展经济的助推器。故选C。
【2题详解】
河南平原面积广,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A错误;河南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商品率较低,B正确;河南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例较大,不存在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C错误;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科技比较先进,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该小题的限制性条件是提高粮食产能,由此分析,发展乡镇企业会占用大量耕地,影响农业增产,A错误;发展多种经营会使种植业的比重降低,不利于粮食增产,B错误;改善乡村环境和粮食增产没有关系,C错误;通过培育良种等农业科技的投入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最有效途径,D正确。故选D。
某河口港地处淤泥质海岸,受河流和潮汐的影响,港口通海航道经常发生泥沙淤积。当地政府在港口外修建了双导堤,改善了航运条件。下图示意双导堤建咸前后该河口港附近海城等深线分布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4. 河口外建导堤的主要作用是
A. 引导和改变水流方向,冲刷淤积泥沙 B. 减小海面风浪,保障船只的航行安全
C. 提升堤内水面高度,增大航道海水深度 D. 保护海岸,防止海浪和潮汐对海岸侵蚀
5. 结合图中2008年和2013年海水深度的变化,推测可减慢该航道泥沙淤积速度的工程措施是
A. 延长导堤长度 B. 提高导堤高度 C. 扩大导堤间距 D. 增加导堤厚度
【答案】4. A 5. A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可知,河口处-4m等深线向外海凸出,说明弯曲处泥沙淤积较多、水深较浅,导堤的作用是使河流流向外海时或海水涨潮时,引导和改变水流方向,使流水集中、流速加快,导致冲刷能力较强,泥沙不易淤积,故A正确。
【5题详解】
结合上题的分析,2013年和2008年相比,2013年堤内-4m等深线向外海凸出减小,堤内其他等深线也向内海弯曲,说明堤内侵蚀增强了,泥沙不易淤积,因此目前应该延长导堤的长度,故A正确,BCD错。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最适宜该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A. 云贵高原 B. 南岭山区 C. 黄土高原 D. 闽浙丘陵
7. 关于该循环农业的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A.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B. 解决了生活能源问题
C. 适合全国范围推广 D. 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答案】6. C 7. A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式中有苹果种植,而苹果属于温带水果,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ABD错误。而模式中需要大量利用沼气,需要气候相对温和地区,黄土高原最适宜该农业生产模式,C正确。故选C。
7题详解】
循环农业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A正确。沼气缓解了生活能源问题,B错误。该模式中有苹果种植,而苹果属于温带水果,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合全国范围推广,C错误。循环农业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无法达到零排放,D错误。故选A。
【点睛】苹果为暖温带水果,适合的地区为黄土高原、山东丘陵地区、辽宁。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图中水库水面海拔165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古牌坊与甲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 790米 B. 915米
C. 985米 D. 1050米
9. 图中村落因多古桥、古民居、古牌坊等而著名,驴友小王想拍摄村落全貌,在①②③④处应选择的拍摄点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由图示等高线可知古牌坊海拔为165~200米之间,山峰海拔为1000~1100米之间,两者相对高度约为800-935米之间,B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在①②③④处选择的拍摄点应可以看到古桥、古民居、古牌坊等景观。①地地势较低,无法看清村落全貌,A错误。②地地处山谷,无法看到古桥,B错误。③地前方有山阻挡无法看到村落,C错误。④地地处山脊,视野开阔,可以看到村落全貌,D正确,故选D。
图Ⅰ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Ⅱ示意①②两点之间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变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区域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
A. 日本富士山 B. 北美落基山脉
C. 东非大裂谷 D. 巴西高原
11. 该区域地形变化导致了图中③处
A. 生态系统更稳定 B. 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C. 气温日较差减小 D. 岩石物理风化增强
【答案】10. B 11. D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落基山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巴西高原、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内部。B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③处地势在逐渐增高,①③之间山地增高更显著。随着③处地势的逐渐增高,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逐渐被阻挡,③处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减少,动物复杂程度、植被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均在下降,而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加剧,岩石风化程度增强,D正确。降水减少,晴天增多,气温日较差增大;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故选D。
【点睛】通过经纬网和海陆轮廓,确定该地为南美洲中南部。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山国,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下图示意阿富汗游牧业迁移路线,完成下面小题。
12. 阿富汗的气候特征是
A. 终年温和湿润 B. 终年炎热干燥
C.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D.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13. 据图中信息,下列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A. 降水量分布决定了牧场的差异 B. 在牧场间迁移的时间是春秋季
C. 甲为冬季牧场乙为夏季牧场 D. 游牧迁移时一般沿山脊行进
【答案】12. C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和图可知阿富汗位于西亚的伊朗高原,结合题干“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可得出阿富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季节明显,冬季严寒,夏季酷热,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图中游牧迁移路线主要沿山谷行进;甲牧场位于河流上游方向,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乙牧场位于河流下游,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结合山地气候特征,可得出甲为夏季牧场,乙为冬季牧场;游牧迁移主要在春秋季。B正确,一般而言,游牧迁移不仅要考虑降水,还要考虑气温、地形等因素。ACD错误。故选B。
【点睛】该地可以类比我国新疆牧场的特征,新疆牧民转场:我国西北地区的许多牧场在天山、阿尔泰山和南疆西部的山区中。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荒漠多。然而几座高大的山脉,却“拦截”了来自大洋的水汽,在山前形成雨雪,滋养出优质的高山草地。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处的草地,这些牧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草种也不同。牧民便根据气候冷暖和牧草长势,在一定区域内,转场放牧,通常夏天在山上放牧,冬天在避风的低处放牧。
我市某校地理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一款笔筒(如下图),当阳光照射笔筒时,河根据铅笔的影子在简盖上的位置和长短来推断时间和季节。完成下面小题。
14. 当利用这个笔筒进行时间测量时,应
A. 使筒盖倾角α等于当地纬度,笔尖指向正北
B. 使筒盖倾角α等于当地纬度,笔尖指向正南
C. 使筒盖倾角α等于当地纬度的余角,笔尖指向正北
D. 使筒盖倾角α等于当地纬度的余角,笔尖指向正南
15. 这个笔筒的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使得该笔筒
A. 无法在冬半年进行测量 B. 无法在夏至日进行测量
C. 测量每日时间误差很大 D. 无法体现季节变化规律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这款笔筒可根据铅笔的影子在简盖上的位置和长短来推断时间和季节,其原理是和日晷计时一样。日晷指针与盘面垂直,日晷指针大致对准北极星。 当地纬度即观测北极星的仰角,筒盖倾角α与当地纬度互余,使筒盖倾角α等于当地纬度的余角,笔尖指向正北,C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筒盖倾角α与当地纬度互余,使筒盖倾角α等于当地纬度的余角,笔尖指向正北。秋分至冬至是一年的冬半年,太阳高度较低,晷针的影子只能在下面投影,这半年就使用日晷的下面,筒盖下面没有刻度,因此冬半年无法使用,A正确。春分至秋分,为一年的下半年,太阳高度大,晷针在北面有投影,这半年使用日晷的北面即筒盖上面,该笔筒可以在夏至日进行测量;测量每日时间误差不大;夏半年筒盖上面有投影,冬半年筒盖下面有投影,可以体现季节变化规律。BCD错误。故选A。
【点睛】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西兰国土面积26.8万平方千米,人口447万,南北两岛之间的库克海峡风浪较大,尤其是在冬季。是世界优质牛奶生产国,但粮食不能自给。下面为新西兰位置示意图、新西兰与西欧奶牛牧场生产方式对比表。
(1)分析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的原因。
(2)分析新西兰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
(3)说明与西欧国家相比,新西兰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4)近期,我国伊利乳业集团将在新西兰投资兴建乳制品生产基地。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1)处于西风带;喇叭口状海峡,两岸陡峻(狭管效应),易形成风浪;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强。
(2)国土面积狭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不足;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和湿润,光热不足,不利于粮食种植;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大部分土地用于发展畜牧业。
(3)优势:奶牛生长自然环境好;牛群规模较大;奶牛放养,所需劳动力数量少,成本较低。
劣势:舍外放养使奶牛生长具有季节性,影响产量;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人工草场改变、破坏生态环境。(答出3点即可)
(4)赞同。理由:奶源品质好,产量大;两国政策支持;中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或不赞同理由:当地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距离中国市场远,运费高;新西兰人口较少,当地市场狭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峡风浪大的原因、农业区位因素、乳畜业的特点及工业区位因素,难度适中,是常规考点。
【详解】(1)本题考查风力大的原因,可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进行分析。图中库克海峡位于40°S附近,冬季(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受盛行西风带影响,风浪大;结合图可看,库克海峡西部宽东部窄,呈喇叭口状,两岸陡峻,形成狭管效应,易形成大风浪;冬季海洋与陆地温差大,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强。
(2)新西兰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考查的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可从地形、气候、耕地面积、农业结构等方面来分析。从图中看新西兰国土面积狭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少,耕地资源少;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粮食种植;牧场广布,大部分土地用于发展畜牧业。
(3)与西欧国家相比,新西兰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应结合“新西兰和西欧奶牛牧场系统对比表”来回答。从表中可读出新西兰以人工草场为主,奶牛生长环境良好,牛群规模较大,单位商品成本较低;奶牛自主觅食,所需劳动力数量少,成本较低;但以舍外放养为主,使奶牛生长具有季节性,影响产量;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奶牛排泄物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4)是否赞同兴建乳制品生产基地,考查的是工业的区位因素,可从原料、政策、市场、劳动力等方面来分析。有利的区位因素是赞同的理由,不利的区位因素是不赞同的理由。赞同的理由:奶源品质好,生产原料充足;两国政策支持;面向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不赞同的理由:新西兰面积较小,当地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新西兰人口较少,当地市场狭小;距离中国市场远,运费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国南方地势整体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隆起,我国东部地区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古川江流向改变并经乙地向东流,长江各段最终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大江东去。下图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域周边地理事物分布。
(1)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新生代以来古长江流域地势格局发生转变的原因。
(2)推测新生代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并经乙地向东流的地理过程。
位于湖北省的江汉平原(古江汉盆地),有丰富的井盐资源。井盐是指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天然形成或盐矿注水后生成)制成的盐。研究表明该地盐矿形成于中生代末期。
(3)结合图文材料说明该盐矿的成因。
【答案】(1)受板块碰撞影响,青藏高原隆起,该区域西部地壳增厚,地势增高;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使得该区域东部高原、山地陷落,地势降低,形成总体西高东低的格局。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使甲地以西地区地壳持续抬升隆起,古川江南流受阻,最终改向东北流;青藏高原隆起使东部季风环流加强,降水增多,河流水量增大;东部地区地壳陷落,高差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最终东流。(因果关系叙述基本正确即可,西升,东降,河流侵蚀加强)
(3)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距海较远,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江汉盆地是内流盆地,径流不断从四周带来盐分进入湖盆;内流盆地形成时间长,盐分积累多。(答出3点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在中生代末期我国南方地势整体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青藏高原逐渐隆起,使该区域西部地壳增厚,地势增高,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使得该区域东部高原、山地陷落,地势降低,使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特征,形成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
(2)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碰撞,地壳持续抬升,使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隆起,西部和南部地势逐渐增高,古川江南流受阻,最终改为向东北流,青藏高原隆起使东部季风环流加强,夏季风来自海洋,暖湿气流从东向西,被逐渐抬升,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大,东部地区地壳陷落,三大阶梯间落差大,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最终实现了大江东流入海。
(3)位于湖北省的江汉平原(古江汉盆地),距海较远,在中生代时,东部地势还较高,多高山、高原地形,谷盆地四周高山环绕,阻挡了水汽进入,降水较少,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江汉盆地是内流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河流从四周带来盐分进入湖盆,析出的盐分逐渐增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积,形成了储量丰富的盐矿资源。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1000多年来,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如下图)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聚落景观。下图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分析该地区形成这种“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聚落景观的原因。
(2)19世纪中期以后该地些古城逐渐衰落,分析这些古城衰落的原因。
近年来,该地的一些城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发展旅游业。
(3)请结合该地特色设计几个旅游项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1)该区域地势低平,降水充沛,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水运便利;民居傍水而建,用水方便。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取代传统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等产品产地增加,竞争激烈)导致经济优势弱化。
(3)下表,答案合理即可。
项目 | 旅游项目简要说明 | 设计意图 |
1 | 品尝特色美食 | 体会饮食文化 |
2 | 展示体验传统手工艺 | 了解当地历史 |
3 | 参观特色古建筑 | 欣赏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聚落景观成因、衰落原因及旅游规划等知识点。
【详解】(1)江浙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势低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水运便利;民居傍水而建,用水方便、运输便利。因此形成了“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聚落景观。
(2)该地这些古城依河而建,在历史早期水运较发达,对经济促进作用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因泥沙淤积,通航能力下降,沿岸城市聚落逐渐衰落;“1000多年来,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取代传统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等产品产地增加,竞争激烈,导致经济优势弱化。
(3)该地的一些城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发展旅游业。江浙地区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可以发展特色美食品尝,体会当地饮食文化;展示体验传统手工艺,了解当地1000多年传统手工艺历史;参观特色古建筑,欣赏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